废旧物品加工改造,激发体育活力

天道酬勤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育器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辅助教学。但是体育器材基本都是固定样式,学生缺乏新鲜感。许多爱钻研的体育教师会对常见废旧物品进行加工改造,设计并制作出轻巧、便携、实用的自制体育器材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能有效促进学生学练积极性,提高学练效果。 在设计体育器材时应契合运动速度、幅度、距离渐变的特点,因此,器材在使用过程中应考虑如何符合高低、大小、长短等规格要素的灵活多变,不仅能满足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实现分层教学,还能达到在器材多次变化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构建多彩教学活动的目的。 如,在篮球投篮手型的教学过程中,利用自制简易“篮球投篮手型矫正器”来矫正投篮的手型,提高投篮命中率的一种仪器。它可以通过限制无名指的发力来拨动篮球,迫使初学篮球投篮者,不得不用食指和中指发力拨球,提高投篮的命中率,养成良好的投篮习惯。实践者可以自己调节投篮训练器做出正确的上肢投篮姿势,使上肢的投篮姿势达到篮球投篮技术,训练所要求的三个90度。(下图)使用的人可以做出正确的投篮手型,在投篮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手指张开的角度以及纵向的屈伸度,保证篮球能够按照正常的轨迹投出。在三个90度投篮手型姿势正确的前提下,蹬地发力并腰腹伸展,提肘,伸臂,最后通过手腕的前伸和手指拨球将球一气呵成的投出,完成正确的投篮。 每一种自制器材的设计,都应围绕运动技术并结合器材的特性有针对性地开发,从而提高器材的利用率。在课堂实践过程中,应以技术为载体,并基于器材特性进行挖掘关联。首先,根据器材关联同一类项目中的不同技术进行练习,让学生在掌握本堂课运动技术的基础上,提高体能和巩固所学技能。如,篮球是学校体育教学中较为常用的器材,因为数量多使用频繁,淘汰的废旧篮球也很常见。笔者通过多年的研究实验,根据废旧“篮球”轻、软、可变性强等特点,尝试将废旧篮球再利用制作成可用于体育教学的“皮球鱼”,并设计了多种应用方法,与大家分享。 自制体育器材设计和选用应遵照身体动作特点和运动技术形成的规律,既要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又要最大限度为运动特性服务,以达到物为学用、物为生用的目的。为此,一线教师应多留心、多思考、多挖掘,对生活中的物品,特别是常见废旧物品进行改造,并运用于体育教学实践中。同时,也要避免走进体育课“唯器材论”的误区,对器材的安全、经济、环保、耐用等进行综合考虑,以期最益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器材使用过程中,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财物,主动对器材进行维护、整理,不肆意破坏的良好习惯,潜移默化地渗透育人价值。<br> 一、“皮球鱼”制作方法<br>(一)制作材料:废旧篮球、螺丝、铁丝、丙烯颜料。<br>(二)制作方法:<br>1.把废旧篮球切开分为两半,取一半并拢,用“粘得牢”万能胶粘成橄榄球形状(图1)。<br>2.在一端的前部两边对称各钻1个小洞,当作“鱼眼睛”(图2)。<br>3.在另一端后部两边各剪出一个小孔,把剪好的“鱼尾巴”在小孔两侧用螺丝穿过小孔擰紧(图3)。<br>4.在“鱼嘴巴”的位置用铁丝穿过,将铁丝弯成圈(图4)。<br>5.用丙烯颜料将“皮球鱼”涂上各种鲜艳的颜色。<br>6.用长度1m~1.2m的小竹竿打磨光滑制成钓“钓鱼竿”,用1m左右的尼龙绳制成钓鱼线,用铁丝做成钓鱼钩。<br>(三)器材用途:进行趣味体育游戏和比赛。<br>(四)器材作用: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激情,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br>二、“皮球鱼”应用方法<br><div>(一)钓鱼接力<br>1.场地准备:距离起点20m处设置起钓线,起钓线前约1m处设置钓鱼区,根据人数在钓鱼区摆放若干“皮球鱼”。场地距离和钓鱼竿长度可根据练习者的年龄变化,笔者提供数据以小学三年级为例。<br>2.游戏方法:男女生混合分组,每队20人(男生10人、女生10人),各队在起点站成纵队。听到发令声后,各队第1名学生快速跑到起钓线后,拿起钓鱼竿钓鱼。钓上后将“篮球鱼”放到规定框内,迅速放下钓鱼竿快速返回起点,第二人出发重复以上过程。直到每队最后一名学生钓完跑回起点,用时最短的队获胜(图5)。<br>3.游戏规则:每人只准钓一条鱼;钓上鱼后必须放到规定的筐内才能返回。<br>(二)3分钟钓鱼接龙<br>1.场地准备:距离起点20m处设置起钓线,起钓线前约1m处设置钓鱼区并摆放若干“皮球鱼”。<br>2.游戏方法:男女生混合分组,每队20人(男生10人、女生10人),各队在起点站成纵队。听到发令声后,各队第1名学生快速跑到起钓线后,拿起钓鱼竿钓鱼。钓起鱼后放到规定的框内,迅速放下钓鱼竿返回起点。第二名学生出发,依次进行。3分钟时间到后,钓鱼总数最多的队获胜(图6)。<br>3.游戏规则:每人一次只准钓一条鱼;钓上鱼后必须放到规定的框内才能返回;时间未结束不允许放弃比赛。</div> 自制体育器材设计和选用应遵照身体动作特点和运动技术形成的规律,既要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又要最大限度为运动特性服务,以达到物为学用、物为生用的目的。为此,一线教师应多留心、多思考、多挖掘,对生活中的物品,特别是常见废旧物品进行改造,并运用于体育教学实践中。同时,也要避免走进体育课“唯器材论”的误区,对器材的安全、经济、环保、耐用等进行综合考虑,以期最益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器材使用过程中,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财物,主动对器材进行维护、整理,不肆意破坏的良好习惯,潜移默化地渗透育人价值。

投篮

器材

篮球

废旧

学生

钓鱼

体育器材

钓线

钓鱼竿

手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