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抑郁状态人人都会有,“抑郁症”离我们似乎又不远。生命的印痕、成长的创伤、生活的压力、学业或工作的困难,家庭婚姻关系的调适匹配,社会的高速发展对每一个生命个体来说都得面对,对每一个家庭而言更需要共同提高认知,相互支持。</span></p> <p class="ql-block">你了解抑郁情绪和抑郁症的区别吗?</p> <p class="ql-block">人民日报刊登2019年的统计数据</p> <p class="ql-block">抑郁症每年都在递增</p> <p class="ql-block">这个数据里有我们熟悉的人及家属吗?</p> <p class="ql-block">身边的人是否有呈现这样的状态?</p> <p class="ql-block">我们一起学习预防吧!人人都懂得抑郁症的症状及有预防与调解情绪的能力,又有什么可怕的?</p> <p class="ql-block">他是真的痛苦,真的需要支持哦!</p> <p class="ql-block">女性更要学会好好爱自己哦!</p> <p class="ql-block">提前预防,无需经历,若是经历,积极就医,痊愈之后,就是财富!</p> <p class="ql-block">接受正在经历的痛苦,寻找正确的就医渠道。</p> <p class="ql-block">这时需要专业的人的支持,需要家人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重视身心状态的反馈,就医且找心理师,家人学习如何支持到家属。</p> <p class="ql-block">家人能理解到她的痛苦吗?</p> <p class="ql-block">抑郁症的药物大都控制大脑神经系统。</p> <p class="ql-block">家人看到的和抑郁症病人看到的不在一个纬度,所以都很痛苦。家属需要学习专业的知识及参加抑郁症家属支持性团体,让自己更有力量,同时提高支持家人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他们也很无奈,快乐怎么不见了?</p> <p class="ql-block">心理每天就像针扎一样难受</p> <p class="ql-block">俩个我,怎么都这样子呢?</p><p class="ql-block">病人发作时,自己不知道怎么回事与什么样子,家属却吓呆、吓坏、吓死了。在急诊室哭,在病床边哭,在家里哭,一个人哭,家人一起哭。使用高剂量镇静剂之后,病人慢慢醒来,残留症状还在,但是慢慢消失。家属已经知道:这个人不是原来那个人。家属还在想“原来的人会不会回来?”就已经催着这个人服药,接下来看到的这个人——活脱就是个精神病人。出院后门诊每换一次药,病人的痛苦就换另一种,病人的脸跟着换另一张。病人言行举止的每一个细微变化,不是变化而是消失,好似一个人被慢慢分解掉了,一小块、一小片、一丝一丝地流走不见了,家属看在眼里、听在耳中而不知所措。这一切,病人都不知道,家属统统都看到。</p><p class="ql-block">调药是为了没有疗效?还是副作用无法忍受呢?这是家属与病人门诊时的大问题。调到副作用小而可以接受的药,是对症而有疗效的药吗?残留症状没有消失或愈多,是药没效?或剂量不够呢?剂量加重以后,副作用变强,症状就消失了的话,还换不换药呢?家属真实面对的病人是什么呢?有残留症状也有副作用的病人?无残留症状却有副作用的病人?后者是很诡异的局面,急性发作的病人在第一或二次发作后,会被要求预防用药。这人并没什么症状,虽然已经不是原来的人却是正常人。预防用药之后,还是没症状但是副作用却缠上身,怎么看都是一个病人。家属疼在心里,可是没用些治疗的药,下次又发作怎么办?疗效可以检查吗?药必须吃多久?--林昆辉《痛苦心理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天空一片灰蒙蒙的,雨滴洒在手心里……</p><p class="ql-block">家属通常只能——捶心肝,尤其是病人在抱怨副作用时。</p><p class="ql-block">不管怎么生活,因为那些细微的小动作、小性子,所以他才是他。生了病又服了药,这些小动作、小性子都不见了,这个人就不是他了。他的自我角色标准不是变了,而是一个个的自我要求与坚持慢慢地不见了。他对家人的相对角色行为期待,也慢慢消失了,他并不要求你要怎样或要对他怎样,就算有也很简单,就算坚持也不会太久。家属发现:原来一起讨论、分享、执行的事,变成自己一个人的事。原来会有的例行活动,也变成自己一个人的事。原来能做、会做、一定要做与不能做、不会做、一定不要做的事,全部变成没事。吃啥?喝啥?做啥?玩啥?住啥?用啥?穿啥?统统不关他的事。长年建立起来的行为互动模式,一个个都不见了。你对自己的要求,病人看不到也不介意。你对病人的要求,他不了解、没去做、也不介意。因为病人除了例行工作(有的可以工作,有的无法工作)之外,虽然有些人还会发闷、生气、哭泣或索要点小东西,但是大部分时间不是昏沉沉地,就是昏天暗地的嗜睡。本来就没工作,或病后已经辞职的病人,日子更是乌泱泱的一点头绪也没,整天躺躺卧卧、吃睡轮替之外,若能迷恋上网或看电视,可能还算好事。</p><p class="ql-block">以往家属与其共处、共食、共行、共住、共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喜乐全部没了。病人是活人却没生趣,也没乐趣,更无性趣。夫妻有一人用药,时间到就得催着病人服药,然后万事皆休地让病人入睡,二人就变成“无性”夫妻了。因为病人自己没感觉念头钝了,表情没了,动作慢了,心情淡了。可是坐在一旁的家属看着平板的脸、呆滞的神情、走路的奇怪样子和交谈时over的模样,任何事没啥反应,原本这个人主动或被动所给的关怀、疼惜、怜爱、照顾、在乎、痴情与嬉闹,统统都不见了。家属面对天大的窘境:病人对刺激不反应,也不主动发出刺激。家属却必须黏着病人,细心呵护生活的每一方寸。病人都关心不了自己了,哪还有能力关心别人呢?所以家属要演戏哄着病人,也要演戏哄着外人,更要演戏哄着自己。病人如果还有残余症状,家属忙着应付已经六神无主,再加上个副作用,就更是火坑水坑两头踏,不知日子是什么了。——林昆辉《痛苦心理学》</p> <p class="ql-block">家属帮帮他们吧,父母们帮帮孩子们!</p><p class="ql-block">家属如何帮助自己与当事人</p><p class="ql-block">种种自找苦吃的行为,让家属心疼不已。可是不管家属怎么奖惩、劝说、训诫与哀求,当事人仍依然故我。这种无能为力的挫败,令人沮丧、懊恼、闷闷不乐。有的家属原谅他,有的家属不能原谅他。因为当事人是“故意”的,原谅人的人暗自饮泣,不原谅人的人怒目生气。家属必须了解,什么是故意。故意就是不得不,不得不就是有充分且必要的理由“非做不可”。理由不一定说得出口,但是没这么做,当事人就会出事或去做更可怕的事。自虐是为了阻止自己自杀。家属了解至此,会倒吸一口气,叮咛自己“天呀!发生了什么事?”家属这才了解:面对自虐、再三自虐的亲人,我如果还指责他、气他、不原谅他,我们还是他的家人吗?他很苦,苦到想死,却转不出来。他很勇敢的,用很残酷的(错误)方法,不去寻死。他在救自己,一次又一次地救自己。家属这时不但不可苛责,还得努力协助他。——林昆辉《痛苦心理学》</p> <p class="ql-block">抑郁症及其他精神症状家属支持性团体由心理学家、多家医院心理科主任林昆辉老师亲自带领。</p><p class="ql-block">授课方式:后社理论、理论、模型、话术+体验互动的模式</p><p class="ql-block">团体效能:</p><p class="ql-block">1.每个 Member 都表出自己的问题,并觉察问题的问题。</p><p class="ql-block">2.每个 Member 都知道别人的问题,并觉察彼此问题之间的问题。</p><p class="ql-block">3.被支持 、支持自己</p><p class="ql-block">4.学会身心治疗技术</p><p class="ql-block">5.练习家庭疗愈计划的建立,挫败与因应之道。</p><p class="ql-block">6.互相支持,朝相同目标迈进。</p><p class="ql-block">7.制定多元个人康复疗愈计划;</p><p class="ql-block">8.编定【天使】支持方案</p><p class="ql-block">9.家人的康复疗愈与支持</p><p class="ql-block">10.病人的康复治疗与支持</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时间:9月8日—9日两天</span></p><p class="ql-block">地点:东营区政府1号楼2楼社会心理服务中心</p><p class="ql-block">报名方式:请扫码填写</p><p class="ql-block">报名电话:8251978</p><p class="ql-block">参加人员:</p><p class="ql-block">1、抑郁症及其他精神症状家属</p><p class="ql-block">2、专业心理咨询师及心理工作者</p><p class="ql-block">3、有心理学基础想学习带领抑郁症家属支持性团体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林昆辉老师简介</p><p class="ql-block">资质:</p><p class="ql-block">上海中医药大学 心理健康学朮顾问暨高级督导、上海SR非事件心理治疗研究院院长、安徽省心理危机干预学会名誉会长、湖南省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客座教授、中国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编号:1404000008200144)、中国(师资级)团体心理培训师(师资证PXSZ00111080664)中国心理干预协会危机干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亚健康协会特聘专家。台湾临床心理师证号00544号、台湾内政部警政署心理辅导委员、台湾大观心理治疗所院长、台湾自杀防治协会秘书长、台湾中山医学大学讲师、台湾乐安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台湾冈山秀传医院前心理治疗室主任、台湾人爱医院前临床心理科主任、上海心理学会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会员、上海海关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学朮顾问与高级督导、希望24热线•华人生命教育与危机干预中心学朮总监</p><p class="ql-block">专长:</p><p class="ql-block">脑神经生理心理治疗(神经症、精神分裂症、抽动症、多动症、忧郁、焦虑、强迫、妄想、网瘾、失眠之脑波生理心理治疗)、危机干预与心理治疗、自杀防治与生命教育、艺术治疗与团体治疗、家族治疗与婚姻治疗、儿童治疗与亲子教育、非事件SR量化心理咨询技朮、哲学心理咨询技朮、EAP&EAP*、EAP团体动力学模式训练与危机干预系统布建技朮、操作性(全脑反馈)艺朮(游戏音乐舞蹈文字美朮)治疗、生命教育与积极心理学、ABA专注力生物衡鉴与调技.</p><p class="ql-block">著作:</p><p class="ql-block">《小团体动力学》扬智文化出版社</p><p class="ql-block">《自杀防治理论与技朮》天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p><p class="ql-block">《家庭心理学》华杏出版服份有限公司</p><p class="ql-block">《生命教育:哲学、教案与班级经营管理技巧》华格那出版社</p><p class="ql-block">《天使之翼(自杀未遂者及其家属资源手册)》台湾自杀防治协会出版</p><p class="ql-block">《家庭心理学.简体字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p><p class="ql-block">《痛苦心理学.简体字版》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p><p class="ql-block">《快乐心理学.简体字版》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p><p class="ql-block">《积极心理学.简体字版》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即将出版</p><p class="ql-block">《自我伤害防治心理学》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p> <p class="ql-block">希望更多提前预防。更希望更多的家属有能力支持与陪同家人走过痛苦的日子,走出来像马儿一样驰骋四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