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自从做了《二泉书院玉兰果》的美篇,有朋友问我,东林书院好玩吗?东林书院不是玩的地方,是看的地方。我说发个美篇给你看看,结果找了一下,竞然没有,好吧,做个美篇看看,那以什么形式展现呢?</p> <p class="ql-block"> 东林书院,风声雨声。</p> 等下雨天吧,下雨天有意境。东林书院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最早到东林书院是要买门票的,记得到东林书院来还是儿子上学的时候,到书院就是来看看顾宪成撰写的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以示敬意。 有三年没有到东林书院了。之前孙女在上幼儿园时经常去,幼儿园对面就是东林书院,接孙女放学,时间充足就到书院去转一圈。东林书院近二年又进行升级改造了,里面的景致还真的不错。 东林书院,位于江苏省无锡市解放东路867号,亦名龟山书院,是我国古代著名书院之一。1956年10月由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入选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公元1604年,由东林学者顾宪成等人重兴修复并在此聚众讲学,他们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引起全国学者普遍响应,一时声名大著。东林书院成为江南地区人文荟萃之区和议论国事的主要舆论中心。<br> 石牌坊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为书院标志与象征。明天启六年(1626)阉党毁书院,石坊同时被毁。清乾隆五年(1740)恢复石坊坊额上题“东林旧迹”“后学津梁”字样。此坊为三间四柱五楼构架,通高7.24米。石坊上雕饰图案精美,通体设计合理,结构严谨,堪称为石构建筑珍品。 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有僧人秋潭在原址上建东林庵,学舍被辟为东林庵。百年后的明代,无锡人邵宝(1460-1527,号“二泉先生”)因幼年时曾在此读书,出仕后曾力图在原址修复东林书院,但种种原因没有实现,东林庵仅为学舍。 由东林学者顾宪成撰写的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在心”更是家喻户晓,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 <p class="ql-block"> 东林书院的石牌坊、泮池、东林精舍、丽泽堂、依庸堂、燕居庙、三公祠、东西长廊、来复斋、寻乐处、心鉴斋、小辨斋、再得草庐、时雨斋、道南祠、东林报功祠等主要建筑,均显现明清时期布局形制与鼎盛时期风貌。</p> <p class="ql-block"> 丽泽堂。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丽,连接意泽水。两泽相丽,万物滋益。此处以丽泽名堂,借喻朋友之问相互切磋讲学。</p><p class="ql-block"> 该堂名由东林首领顾宪成亲自拟取,就是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顾宪成指出:“学问须大家商量,须用大家帮扶方可得手。”并要求学人:“并胆同心,细细参求,细细理会,未知的要与剖明,己知的要与印证,未能的要与体验,已能的要与保持。”始终强调“实学”“实用”“实益”的务实学风。</p><p class="ql-block"> 天启六年(1626),该堂被拆毁,崇祯二年修复。丽泽堂是东林书院会众讲学的重要场所。当时,吴越江南士友及全国各地学人同志联翩来集,会聚此堂讨论,经常师众盈庭,盛况空前。</p> <p class="ql-block"> 依庸堂。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即依平《中庸》之意:“庸义有二,庸,恒也,有久而不变之意,又平也,有适中之意”,即强调并发挥儒学经典中《中庸》的思想宗旨。</p><p class="ql-block"> 此室为东林书院主体重要建筑,当年,各郡各地赴会东林学者,在大会开讲之前,都齐集此堂,客东主西,以年龄为序,分班排列,相互对揖交拜,举行讲学仪礼场面热烈隆重。</p><p class="ql-block"> 天启五年(1625 )该堂被阉党强令拆毁。崇祯二年(1629)下旨修复,后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修复它是东林学派学术领地象征。当时及清代人们认为“脚迹得入依庸堂,人生一大幸。”现此堂内仍保存有明代《依庸堂记》碑刻原石。</p><p class="ql-block"> 顾宪成撰写的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就挂依庸堂。</p> 在这里不仅有丽泽堂、依庸堂等古代学术讲堂,还存有晚翠山房、再得草庐、心鉴斋、时雨斋、三公祠等精巧园筑,再配以河道池沼、假山亭台,园内古木参天,景色非常雅致。 再得草庐。清顺治十一年(1655)由无锡高世泰建。草庐因杨时诗作《此日不再得.示同学》而命名。为清初学者、东林书院山长高世泰读书讲学重要场所。高世泰为高攀龙之侄,生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他辞官归里后“主东林书院三十余年”讲学。 正心亭。 亭内匾额上纪念旌表的皆为无锡历代科考中的佼佼者。 无锡在历代科考中共有五名状元、三名榜眼、六名探花、六百多名进士,并有“一榜九进士”、“六科三解元”等美谈流传至今。东林先贤顾宪成、高攀龙、叶茂才名列其中。 道南祠。东林书院道南祠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为祀书院创始人宋代杨时及其弟子门人专祠。因杨时南归故里时,其师程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故取“道南”名祠。意将道学传之南方。 该祠当年用官资建造,系无锡地方乡贤祠之一。明天启年间阉党毁书院,道南祠获存。计有大门、前堂、享堂等。道南祠内祀宋代杨时及明清东林学者等约八十余人,均经官府批准入祠。是标榜前贤、激励后学的重要场所。东林开讲事,各地官员、学者人等均入祠中,拜谒先贤。 观妙。云开青嶂峰当笔,水落银河月是弓。 燕居庙、三公祠。三公祠始建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为东林山长、无锡高世泰捐资营构。其功用为专祀明代常州知府、潜江欧阳东凤、明常州继任知府、漳浦曾樱,以及明无锡知县、峡江林宰三人。他们在明万历至天启间书院修复、道南祠保护及东林学者后裔受阉党迫害时据理力争,主持公道,一身正气,保护有功,深受地方人民爱戴。 东林报功祠是清代道光年间建的,为专祀宋至清代历朝对东林书院修复、保护、捐助等地方各界有功之官佐、宿儒、士绅、贤达等。该祠建成,当年延请李鸿章题书祠名,由邹鸣鹤撰记,由当时无锡书法名家邹安鬯书碑。 东林书院由杨时创建,到明代,这里成为“东林学派”的发源地。从宋代到清末,它是传播理学思想的重要讲所。它不光是我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一处重要纪念地,也是今天进行传统文化宣传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文化遗址。 燕居庙是书院内专门用于供奉孔子神位的地方,它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在东林党同阉党生死搏斗的斗争中被毁,直到清顺治时期才得以重建。燕居庙是典型的明代建筑样式,雅致古朴,不喜雕饰,燕居庙包括主体建筑及嵌有“燕居”、“圣城”的门额。 东林书院心鉴斋、明道亭、寻乐处、来复斋及清心池。 东林书院来复斋建于崇祯二年(1629)。1994年重兴修复。为东林山长、知名学者吴桂森书斋。 因东林书院名闻遐迩,明清以来,历代学者闻人络绎前往瞻仰,并撰有大量歌颂东林,赞扬杨时功绩的诗作及题匾楹联等。 明道亭。清代人曾作诗称赞东林书院曰:“一线东林是孔林,海天声气水云深。晨钟隐隐荒烟里,唤起千年学士心。” 三五游人闲庭信步,与四百年前学子如梳、政客门庭若市的景象大相径庭,经过历史的过滤和沉淀,书院往日慷慨激昂与宏滔论战早已渺无踪迹。但书院内那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苏世不移的独立精神和人格魅力,俯仰千年历史之间。 这里的风声、雨声、读书声仿佛炸雷响彻风雨如磐的晚明夜空,大批能人志士涌入书院,摩肩接踵,人声鼎沸。朝士慕其风者遥相应和,形成时风,时人称之为东林党。小小的书院成为晚明的舆论中心,一出庞杂繁复的党争历史浓墨重彩地演出了。 风声雨声……仿佛听到了当年的读书声,这里的风声、雨声、读书声仿佛炸雷响彻风雨如磐的晚明夜空,大批能人志士涌入书院,摩肩接踵,人声鼎沸。 东林书院, 风声雨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