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1中秋假期,突然萌发临系列伊秉绶碑贴,感悟伊隶之灵气的想法。说干就干,用了一天半一气临了二十几幅对联和一篇伊秉绶撰写的《大清处士协山王君暮表》碑文,<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清处士协山王君暮表》碑文</span>是伊秉绶晚期的作品,我个人认为是他隶书日益炉火纯青的大作,我个非常喜欢,一直是本人近期的日课摹本。</p><p class="ql-block"> 伊秉绶书法作品,在不同时期笔法、墨法、章法、字形均不尽相同,甚至是差别太大,恣态各异,由于很多又是第一次临,又想尽量近似原文,所以不免有许多生硬 拉咔之处,还有待日后提高。</p><p class="ql-block"> 一直以来,有将自己临摹及创作的作品汇编的想法,今年小雪,本人游历了广州光孝寺,参阅了《伊秉绶年鉴》《广州十三行》《大清商埠》等文献,整理了《伊汀洲的广州缘》一文发在美篇,深受有缘人喜爱,两天点击量已近5000人,加上之前在美篇发布万余点击量被美篇推为精品的《临秉绶碑贴,感悟伊隶之灵气》、《朝登东华山并考长坊村伊秉绶书法真迹》两文,对先祖伊秉绶在宁化、广州足迹、书法成就、政声、民声、人际交往略有涉及,对伊秉绶喜爱者,更好的了解伊秉绶应有一定帮助,加上朋友力促将三篇文章汇编印刷以飱有缘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冬日暖阳照晴川,</p><p class="ql-block">斑驳光阴静好年。</p><p class="ql-block">望穿时光少年梦,</p><p class="ql-block">帽影斜阳一书翁。</p> <p class="ql-block">中秋临摹课作</p> <p class="ql-block">伊秉绶生平简介</p><p class="ql-block">1815年(嘉庆二十年)夏,经友人一再敦促,伊秉绶离开了宁化,启程入京,途经扬州,旧时好友留他小住,客居至9月。扬州的9月天气已渐转凉。他不慎染上秋寒,猝得肺炎,一病不起,于9月11日在扬州病逝。后归葬宁化曹坊石牛驿(今上曹村)。</p><p class="ql-block">扬州百姓得知前任知府病逝后,把他供奉在三贤祠里,和扬州历史三位名贤太守欧阳修、苏东坡、王士祯并祀。几十年前,汀州宁化人黄慎在这块土地上以诗书画赢得声名,几十年后,又一个汀州宁化人伊秉绶以他的勤勉和德政,在这里获得赞誉。</p><p class="ql-block">伊秉绶治理扬州虽然有德惠政声,为清一代名吏,但他从不以功自居。他把自己的居所从商富集居的"休园",搬到名其为"湖上草堂"的平民所居的旧城"黄氏园"。他在生活上也清廉耿介,杜绝声色,"每食必具蔬","藉以清吾心耳"。常说:"人生也,直即天地之性,无少回邪,行则正。"因伊秉绶为官清廉,勤政爱民,深得扬州百姓爱戴。《芜城怀旧录》称赞他说:"扬州太守代有名贤,清乾嘉时,汀州伊墨卿太守为最著,风流文采,惠政及民,与欧阳永叔、苏东坡先后媲美,乡人士称道不衰,奉祀之贤祠载酒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伊秉绶作品</p><p class="ql-block">其传世的主要墨迹见于《默庵集锦》, 1971年台湾大众书局出版有《清伊秉绶作品集》, 1984 年 10月上海书店出版了《伊秉绶隶书墨迹选》。虽然他四体俱能,但以隶书为最。其隶书为汉碑中雄伟古朴的一类。仅在上海书店出版的《隶书墨迹选》中即收有其临写的《裴岑》、《韩仁铭》、《尹宙碑》、《孔宙碑》、《张迁碑》、《衡方碑》等。尤其得力于《衡方碑》,据伊秉绶《留春草堂诗抄》可知他临写《衡方碑》多达百遍。融先秦篆籀、汉魏砖瓦及颜体气象于一炉,而自成一家。</p><p class="ql-block">其传世的行书作品有《节临唐宋人书屏》十二行,共一百二十八字,上海博物馆收藏,刊于日本《中国明清书法名品图册》。《临柳公权尺牍轴》,书于嘉庆三年(1798),四行共八十六字,刊于日本《中国书道全集》。《自书诗册》,六行共四十一字,辽宁省博物馆收藏,刊于日本《中国书道全集》。《七绝诗轴》,六行共四十五字,刊于日本《明清书道图说》。《行书老子语轴》,三行共十作字,刊于日本《中国书道全集》。又《中国书法今鉴》收入了《南园先生行书杜诗册》,民国二十年(1931)震亚图书局据瓶斋主人藏墨迹影印。</p><p class="ql-block">其隶书对联传世者甚多,如嘉庆三年( 1798 )书写的三言联"志于道,时乃功。"嘉庆四年( 1799)书写五言联"清光宜对竹,闲雅胜闻琴。"嘉庆八年( 1803 )书写的五言联"政声韩吏部,经义董江都。"嘉庆九年( 1804)书写的五言联"从来多古意,可以赋新诗。"嘉庆十年( 1805 )书写的四言联"变化气质,陶冶性灵。"(以上见于《中国书法文化大观 ·伊秉绶的书法艺术》)。又首都博物馆收藏、刊于《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的五言联"由来意气合,直取性情真"和赠诒元九兄世讲联"崇情苻远迹,精理亦道心",刊于日本《中国书道全集》的七言联"三千余年上下古,一十七家文字奇"等。</p><p class="ql-block">除对联外,其传世的隶书作品还有刊于日本《综合书道大辞典》的《晋书刘毅传句轴》,刊于日本《明清书道图说》的《魏舒传语轴》,日本京都博物馆收藏,刊于日本《中国书道全集》的《节临汉衡方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伊秉绶轶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伊面的来源</p><p class="ql-block">曾任广东惠州太守的清代书家伊秉绶,他家中常聚集文人墨客吟咏唱和,厨师往往忙不过来。伊秉绶于是让厨师用面粉加鸡蛋掺水和匀后,制成面条,卷曲成团,晾干后炸至金黄,储存备用。客人来了,只要把这种面加上佐料,放到水中一煮即可招待客人。一次,诗人、书法家宋湘尝过觉得非常美味,又知道它还没有名字,便说:"如此美食,竟无芳名,未免委屈。不若取名伊府面如何?"从此,伊府面流传开来,简称为"伊面"。这伊面就是现代方便面的鼻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重修苏轼故居</p><p class="ql-block">伊秉绶从政清正廉洁,爱护百姓,除暴安良。嘉庆四年(1799年)任惠州知府,一到任就问民疾苦,革除恶习陋规,特别注意抑制豪强为非作歹,整顿社会秩序,维护地方治安。同时,他还重视教育和文化事业。除了重修丰湖书院以外,伊秉绶还重修了白鹤峰苏文忠公故居和苏轼侍妾朝云墓,被当时士林传为风雅盛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伊秉绶和丰湖书院</p><p class="ql-block">都说清朝官员腐败,还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说法,可那时的地方官很多都重视教育,和后来的贪官只认钱大不一样。丰湖书院就是伊秉绶一手扶植起来的。惠州大学校内残存的丰湖书院遗迹都是伊秉绶时代的。现存的楹联"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其实是宋湘为丰湖书院的二门所题。丰湖书院头门上的楹联是伊秉绶题写的"学焉得其性之所近,览者将有感于斯文"。丰湖书院修好后,伊秉绶请来当时的著名诗人宋湘主持丰湖书院。他还与宋湘一起制订了丰湖书院的规章制度。宋湘的诗集里有《丰湖草》和《丰湖后草》各一卷,都是在书院担任山长的两年时间里写的。在丰湖书院期间,宋湘钟情惠州山水,从他的诗歌里,可以看到一个非常迷人的丰湖和同样迷人的书院:敞敞亮亮的一大片水,清清静静的一座院落,清风明月,春绿秋白的芦苇,那是一幅令人神往的画卷。伊秉绶死于扬州知府任上。由于他的努力,扬州大水之年无一灾民饿死,扬州人民为此深感其恩。伊秉绶死后未及一月,便被扬州百姓供奉于"三贤祠"("三贤"指的欧阳修、苏轼、王士祯三人)内,时至今日,在扬州人民的心目中,伊秉绶仍被尊称为"扬州四贤"(原"三贤"加秉绶即"四贤")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伊秉绶相关事件</p><p class="ql-block">据《清史稿》载:伊秉绶"问民疾苦,裁汰陋规,行法不避豪右,故练刑名,大吏屡以重狱委之,多所矜恤。"当时,陆丰一伙巨盗抢劫绑票,无恶不作。伊秉绶设计擒获7名强盗,将他们绳之以法,为民除害。对所有讼牒,伊秉绶必定亲自审理,受株连者当即遣释。惠州有一富豪欺辱寡母弱子。伊秉绶将这个富豪拘留审问,严词斥责富豪的不道德行为,民众为之称快。</p><p class="ql-block">同时,伊秉绶还致力于发展地方文化,造就人才,奖掖后学。嘉庆六年,伊秉绶重建丰湖书院。书院颇具规模,讲堂、学舍一应俱全,还配以亭、台、楼、阁、榭、祠等景观建筑;并且聘请"广东第一才子"宋湘来主持教学。传说,伊秉绶与宋湘之间有过一段不寻常的关系:嘉庆四年,宋湘入京参加会考,路过惠州时,因盘缠不够,于是向惠州府太守伊秉绶商借。伊秉绶爱好风雅,也扶持后进。他素闻宋湘的才名,便要求他写一首诗,诗中镶入东南西北。宋湘立即提笔写下:"南海有人瞻北斗,东坡此地即西湖。"伊秉绶见宋湘才思敏捷,十分赏识,赠他纹银三百两作路费。此事是否属实,无从考证,但伊秉绶与宋湘交谊甚深,却是事实。嘉庆四年,宋湘中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嘉应州志?宋湘传》说他"襟抱豪迈,下笔具倜傥雄奇之概,诗磊磊落落,从真性坌涌而出"。新纂《云南通志·宋湘传》也说,他"才气豪迈,工书能文,诗尤敏捷,每有所作,落笔立就,时称真才子。"这样一位"广东第一才子",如果没有很深的交情,是不可能请得动的。丰湖学院有了宋湘这样的杰出教师,又立有严谨的教学规章,很快成为惠州最高的学府。伊秉绶喜爱文化,也十分尊重文化。一次,他到端溪随砚工一起下到40多丈深的坑洞,点着篝火采砚石。当他采得一块佳石时,怕伤了佳石的神韵,竟不忍下刀雕镌,只是在石的右侧边刻下"留与子孙耕,汀州伊秉绶题"十一个字。为此,大学士纪晓岚特专门题写了一篇砚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伊秉绶成就影响</p><p class="ql-block">书法成就</p><p class="ql-block">伊秉绶的书法成就早有定论,且流传甚广,民国至今,常有出版社推出他的书帖。爱好者不妨来汀州宁化走一走,也许在不经意间,就能那在寻常人家、阡陌乡野发现伊秉绶的真迹。要知道,这里是他的故乡。</p><p class="ql-block">从其诸联中可以看到,古今评者所谓其善写隶书大字"愈大愈壮,气势恢宏"的特点比较明显,评其诸隶书作品多有"方严、奇肆、宽博、恣纵"的特点。</p><p class="ql-block">仲春初六夜宋梅生 仪部斋中听雨 墨纸本册页</p><p class="ql-block">伊秉绶生前善书,兼喜绘画、篆刻,亦工诗文。伊氏的隶书具有鲜明的个性,笔画平直,分布均匀,四边充实,方严整饬,有强烈的装饰美术之意趣,没有晚期汉隶的"蚕头燕尾"的习气。此隶书联,严格的中锋行笔,藏头护尾,法度森然,其笔画粗细大致均等。圆润率直,分明是地道的篆、籀笔意。结体左右平均匀称。他的隶书,善用浓墨,墨色柔润,乌亮如漆,笔划光洁精到,此五言联,其笔力雄健,中画沉厚挺拔,融合了《郙阁颂》、《张迁碑》、《衡方碑》等汉隶名碑的优点,形成了自己严而不刻板,凝重而有韵致,夸张而合情理的隶书风格。</p><p class="ql-block">伊秉绶生前曾临写唐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柳公权等人的小楷,颜真卿的大楷,及《兰亭序》等,打下了其行楷基础。在嘉庆三年所书的行书作品"绝无人到处"已始见其独特风貌。到嘉庆十年所书的行楷对联"立脚怕随流水转,居心学到古人难"已形成他"古拙逸宕,姿态横生"的书风。评者谓其行楷亦能"兼收博取,自抒新意"、"行笔以隶法为之"、"篆籀金石气溢于字里行间"、"遒劲妍美,收纵自如,极具个性"、"多得鲁公遗韵,骨力内含"。</p><p class="ql-block">文学成就</p><p class="ql-block">伊秉绶著有《留春草堂诗》《攻其集》等。书法行、楷、隶皆工,尤以隶书独具特色,雄冠清代。一生赠友联句甚多,多以隶书写之。</p><p class="ql-block">对联:祥风和气贤人颂,晴雪梅花宰相诗。</p><p class="ql-block">对联:崇情苻远硛,淳意发高文。</p><p class="ql-block">诗选</p><p class="ql-block">1、同桂未谷(馥)进士张船山检讨(问陶)夜访陈笠帆曹长(预)小酌</p><p class="ql-block">2、七夕雨中同洪稚存编修赵味辛舍人(怀玉)张船山检讨宿吴谷人侍读(锡麒)澄怀园直庐三首</p><p class="ql-block">3、查小山郎中(有圻)招同张亥白孝廉(问安)船山检讨兄弟游金氏废园四首</p><p class="ql-block">4、叹逝四首·张莱州船山</p><p class="ql-block">(以上关于伊秉绶的介绍来源网络)</p> <p class="ql-block">近期半年创作(2023上半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