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维江其人其艺

文艺新视界

<p class="ql-block"> 《文艺新视界》第28期</p> <p class="ql-block">艺术顾问:郑维江</p><p class="ql-block">刊名题字:郑维江</p><p class="ql-block">执行编辑:野 风</p><p class="ql-block">编 辑:杨佳蕊</p> <p class="ql-block">郑维江其人其艺 </p><p class="ql-block"> 作者:李正君</p><p class="ql-block"> 郑维江,男,汉族,生于1971年,贵州息烽人。中国柳倩艺术研究学院名誉教授。早在1995年息烽县文化馆为其举办过本县第一次个人书画展。1998年出版《当代著名书画家丛书——郑维江书画作品集》。2001年荣获中国文联颁发的“中国历代书画名家——当代名家金奖艺术家”证书。2007年,因状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画家吴冠中抄袭其抽象文字画“创意”,引起轰动,被前中国书法家协会秘书长刘正成发专文将其与吴冠中、程十发、蔡国强、刘大为、陈丹青、陆镜清、李玉兰、白庚延、张晓刚等九人列为“2007年中国画坛十大影响人物”,同时被书法界大众提名“2007年中国书坛十大影响人物”候选人,并被《中国青年书法》《墨林快事》等杂志报刊作为2007年中国书坛十大影响热议人物刊登。作品及简历录入《中国历代书画名家大辞典》《百年经典中国美术全集》《中国历代书画名家宝典》《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珍品选》《中国硬笔书法史》等近百部书籍。曾受邀参加“中国近现代书画展”“当代著名书画家精品年展”“中国水墨画日本展”等国内外数十次大型书画展览。有作品被中国历史博物馆以及国内外众多美术馆、纪念馆、碑林等单位和其他个人收藏。</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郑维江,农家子弟,自幼喜欢绘画,十几岁开始参照正规教材严格按照教材上所教自学书法和绘画。在书法上,郑维江临习过甲骨文、金文、《爨宝子碑》《始平公造像记》《郑文公碑》,以及王羲之、颜真卿、怀素、苏轼、米芾、黄庭坚、赵孟頫、徐渭、王铎、八大山人、邓石如、赵之谦、何绍基、康有为、吴昌硕等人的作品,尤其对颜真卿、黄庭坚、王铎、徐渭、八大山人、赵之谦、何绍基情有独钟。在绘画上,他临习过范宽、马远、八大山人、石涛、徐渭、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石鲁、潘天寿、李可染、林风眠、陈子庄等人的作品,对八大山人、石涛、徐渭、齐白石、黄宾虹、陈子庄、潘天寿等尤为推崇。</p><p class="ql-block"> 郑维江一边学习古今名家作品,一边尝试创作,一边囫囵吞枣地阅读书画理论。一次,在《中国画》杂志上读到一篇慨叹中国画坛不景气的文章,深受刺激,年纪轻轻、不知天高地厚的他,竟然从心底生出要为中国画坛增光添彩的强烈愿望。</p> <p class="ql-block">  郑维江还在书上读到一个故事:清代翁方纲的书法极为保守,而刘墉的书法却颇有创新。翁方纲的女婿是刘墉的学生。有一次,翁方纲对女婿说:“你去问你的老师,他的字哪一笔是古人的?”刘墉听了学生的转述之后笑了笑说:“你去问你的岳父大人,他的字哪一笔是自己的?”这个故事极大地启发了郑维江。渐渐地,他在书画创作上开始“不安分”起来,继而更加“野心勃勃”。因为他意识到,那些不断重复古人的所谓艺术家,其实只是平庸的匠人;任何有认识、有思想、有志向的艺术探索者,向前人学习都只是一种手段,最终都必须像李可染说的那样,“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面貌,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家。那些一味强调功力、只会模仿古人而毫无创造力的人是与艺术无缘的。他说,明末清初“秦淮八艳”中的柳如是、马湘兰,现当代的林徽因、陆小曼、宋美龄、何香凝、周炼霞、张充和等才女的功力都很好,字和画都高雅、古意盎然,但终归都是重复古人面目,她们的作品不具备书法史和绘画史意义;在书法史和绘画史上占据重要席位的,永远是那些勇于开拓、展现出巨大创造力的大家。如此狂言,自然让许多保守顽固的人嗤之以鼻,他们指责郑维江不懂传统、“误入歧途”“没学爬就学跑”。郑维江不但不“检讨”,反而自我辩护说:“什么是传统?哪里有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学、书法、绘画,从历史上有这些东西以来,不是历朝历代都在变吗?李煜嘲笑颜真卿的楷书‘如叉手并脚田舍汉’,袁枚讥讽郑板桥的书法是‘野狐禅’,但颜真卿和郑板桥的书法却在书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李煜和</p> <p class="ql-block">袁枚的字绝对写得很美,但从未听说他们是书法家。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他对当代书坛上的王镛、曾翔、沃兴华、石开、程风子等“丑书代表”和日本书法家井上有一推崇备至。同时在思想上又受到徐冰、蒲国昌等艺术家的影响。他的作品中,晋唐和宋元以来书法和绘画中的那种高妙韵味和迷人气息,仿佛已经丧失殆尽。他的创作似乎要在“丑”和“怪”的“邪路”上越走越远,滑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可他还声称自己将“一条道走到黑,八匹马也拉不回”。曾经有人对他说:“郑老师,你画的鸟儿好丑哦!”他却自信而不失幽默地说:“这只雀儿它姓郑。”</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事实上,郑维江的作品并非一味“野狐禅”。从他早期的一些临作和创</p> <p class="ql-block">作中,可以看到他的传统功力;在他的一些并不“丑”“怪”但有创新意识的作品中,已经闪耀着些许艺术光芒,这种光芒是众多墨守成规、见识低下的所谓艺术家不具备的,也是他们看不到的。</p><p class="ql-block"> 1995年,郑维江在给我的一封信中说:“这些天我心情很好,创作了一批作品。特别是我用泼墨创作的一幅山水佳作,真可谓我代表中之代表。”并说遵义著名书法家唐立津也对此作极为欣赏。这幅名为《观瀑觅句图》的作品,技法娴熟、笔墨酣畅、韵味十足,让人想见他在宣纸上挥毫泼墨的快感。的确是他早期泼墨山水画的得意之作。</p> <p class="ql-block">  1999年的一天,我作客于郑维江家。当天晚上,我向他索画,他当即铺开宣纸,即兴挥毫,为我创作了写意山水画《忆写溪畔人家》。此图笔墨老到,无一处冗笔赘墨,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片山色净丽、水木清华的意境,堪称佳作。画完后,他竟有些舍不得送我。后来有一次,他带了一幅书法新作来我家让我欣赏,我观览之下,赞叹不已,意欲据为己有。他随即提出条件:要这幅书法,就要拿《忆写溪畔人家》来换。我当时对那幅书法的喜爱超过《忆写溪畔人家》,就答应了,但心里还是嘀咕了一句:这家伙。现在想起那幅画,还觉得非常可惜。</p> <p class="ql-block">  2004年,郑维江创作了他的泼墨山水画的巅峰之作-《雨后江山》。这幅画设色浅淡,挥洒更加自如,笔墨几乎臻于化境,奔放而不粗野,酣畅而显圆融,雨后峰峦那种苍翠淋漓的感觉,令人十分陶醉。我以</p> <p class="ql-block">为,此作的笔墨境界已接近于黄宾虹的《青城山中坐雨》,俨然大家风范。 </p><p class="ql-block"> 说到“丑”“怪”,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郑维江就中了王镛等人的“毒”,但他却“执迷不悟”,乐此不疲。他有他的见解:要说“丑书”,至少从颜真卿就开始了。在颜真卿之前,谁把楷书写成那个样子?圆而肥,乍看确实很丑,也难怪李煜说它“如叉手并脚田舍汉”。李煜不可能没有审美能力,但颜真卿的楷书超出了他的审美认知,所以当时他无法领略这种另类的美;而独具只眼的人却看到颜真卿楷书的雄强、厚重,看到其中的凛凛之威和庙堂之气。颜真卿之后,苏轼、黄庭坚的一些书法作品,大概也可归入“丑书”一类。其后,明代的傅山、杨维桢、徐渭等人,都是当时“丑书”的“代表”;清代的金农、郑板桥等人,更是当时“丑书”的“领军”人物。“丑书”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今天打着捍卫传统的旗号大骂王镛、曾翔等人的人,其实大多只是一些“三脚猫”,他们的传统功力与王镛、曾翔等人相去不可以道里计,更毫无创造力可言。</p><p class="ql-block"> 郑维江有不少“丑书”作品。而他最看重的,是他2016年作客深圳那段时间创作的一个“丑书”系列。这些作品尽管在字的结体上作了很多变形或夸张,但其点画之间却尽显传统功力,不保守、有眼光的人自能咀嚼出它的味道、领略到它的精彩。什么是“丑书”?那种循规蹈矩、工工整整如同印刷的字,那种毫无功力、胡涂乱写、俗不可耐的“江湖字”,才是真正的“丑书”。王镛、曾翔等人的“丑书”,是外丑内美。郑维江如是说。</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正当我希望郑维江按照我的审美需求,在传统基础上进行更加大胆的创新并取得更大成就的时候,他却又走上了另一条“邪路”:痴痴地玩起了“现代书法”和抽象画。</p><p class="ql-block"> 所谓“现代书法”,是为了区别于传统书法而提出的一个概念,一</p> <p class="ql-block">些书法评论家以探索派、现代派、新书法、中国书法主义等名称来称谓它。其实质是以西方视觉艺术方法来改良中国的书法艺术。它是中国书法由古典向当代转型的一种尝试,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元素。但目前还未被称为一种书法种类。</p><p class="ql-block"> 郑维江之所以接受“现代书法”这一艺术理念,是因为他也认同这样一个观点:传统书法无论多么高妙,始终无法摆脱实用书写的范畴,它永远不能脱离汉字这一载体。一首唐诗、一首宋词,千百年来不知被书法家抄写了多少遍,这样的抄写到底还有什么意义?难道人们就没有感到审美疲劳?书法就只能以这种不断抄写的方式继续存在吗?它到底还有没有脱胎换骨的可能?书法这个模式延续到今天,应该是思考这一问题的时候了。 而“现代书法”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它完全不是实用书写。它没有书写内容。它可以有汉字的各种点画,细看却没有一个完整的汉字,但仍然能给人以传统书法的气势、韵律和美感。因此,郑维江一直没有放弃这种探索,也创作了一些自己较为满意的“现代书法”作品。</p><p class="ql-block"> 相对“现代书法”而言,郑维江更醉心于抽象画。他徜徉在美国的波洛克、俄罗斯的康定斯基、荷兰的蒙德里安和中国的赵无极、朱德群的抽象世界中,灵感被激发后,他也陆续创作了《水墨交响》《无</p> <p class="ql-block">题》《荷意》《线之舞》《墨韵》等一批抽象画。毫不夸张地说,这些杰作即便与现代派大家的一些作品相较,也绝无愧色。好几年前,《无题》和另外数十幅抽象画图片,就被百度百科的“物象”“抽象画”等词条收入。</p> <p class="ql-block">  第一幅《无题》,画面主要由三个球形、一个三角形和一个略似M的图形组成,笔的枯湿,墨的浓淡,上下左右和笔墨之间恰到好处的留白,使得整幅画将浑厚与空灵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妙不可言的结构。它没有画任何具体物象,也不象征什么,它只是一个构成,是纯粹的“美”。2003年,此作参加日本某赛事获奖,并被日本某美术馆收藏。 </p><p class="ql-block"> 第二幅《无题》,画面主体是无数弯弯曲曲、相互交叉缠绕的线条,其间点缀着一些黑蓝色块、稍大的红点和更多细小的点;画的四边抵得很满,但在线条、色块和点之间仍有若干小块的空白。有人说,这幅《无题》像一个精心设计、完美无瑕的花布图案。当然,它什么也不是,它只是一个精彩的抽象构成。多年前,此作在台湾一次赛事中获一等奖,并被赛事主办方收藏。2016年,网上有消息称,此作在香港某拍卖会上以120万元港币成交。</p> <p class="ql-block">  现在,郑维江每次看到这两幅《无题》的照片,都很后悔当年把它们拿出去了。“太可惜了。”他说。</p> <p class="ql-block">  与两幅《无题》相比,《荷意》似乎更加完美:几根劲健有力的线条,几抹淡淡的色彩,还有和谐的留白,使画面呈现出明丽、空灵的意境,美得不可言传。如果欣赏者由其标题联想到“荷花”“荷塘”等意象,也未为不可,但即便如此,那也是世界上最抽象最迷人的“荷花”“荷塘”了。 </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无题》《荷意》表现的是一种静美的话,那么《线之舞》就表现了十足的动感之美。《无题》《荷意》自然是无上妙品,但似乎还是画家的才华、灵感加上苦心经营的产物,它们是有些内敛和克制的。而《线之舞》则是狂放的、浪漫的。在这里,画家简直变了一个人,他仿佛是在享受用画笔作狂草的快感:那些粗细不一、矫健有力的线条源源不断地从他的笔端流泻出来,在宣纸上缠绕纠纷、载歌载舞;而密洒在线条之间的那些淡红、嫩黄、浅绿和黑色的点,更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整个画面看似一团乱麻,但又无一处不归于和谐。</p> <p class="ql-block">有人嘲笑说,《线之舞》是对波洛克和吴冠中的拙劣模仿。其实,波洛克和吴冠中虽然早已有类似的作品,但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他们的线条明显是千条万条,而《线之舞》中的线条则仿佛只是一条,不过是被一只无形的妙手舞成了千条万条罢了。</p> <p class="ql-block">  2015年,郑维江创作了一个抽象画系列-《墨韵》,我有幸获赠一幅。此作几乎只见“墨”,看不到“笔”。画面结构如一座假山,四块“石头”略呈“之”字形堆叠,险中求稳,令人联想到大自然中某种奇石险峰的意境。由于画家墨法高超,充分做到了墨色的淡而能华,整幅画给人一种玲珑剔透之感。 </p><p class="ql-block"> 郑维江还有一些抽象画精品,这里不再一一评说。况且,再好的赏析于作品本身而言,可能都是雾里看花,终隔一层,而我的拙笔更是隔靴搔痒。“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一切高明的艺术家和艺术欣赏者,或许都有过这样的体会。</p> <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在郑维江论文《画非物象而应为心象》一文中,我们不难看到郑维江艺术思想的光芒:我曾试着在传统中国画里嵌入水墨抽象几何图形,有时遮挡一些画面主体,有时隐约嵌在主体背后,这种嵌入确实让人对作品产生更多的想象空间。但太过规矩的抽象几何图形和讲究中庸的传统绘画硬拼在一起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只有彻底摆脱具象的束缚才能进入自由的创作境界。于是我开始尝试用水墨套用康定斯基的几何抽象概念和蒙德里安的方格构成,结果又陷入了用中国画工具模仿西方现代绘画的尴尬局面。 </p> <p class="ql-block">  保守的思想会让艺术走向死亡,只有思想的独立才是艺术生命的开始。绘画作品的组成部件就是一个符号,具体需要什么样的技术去完成它,也是根据艺术家特有风格和具体作品决定的,创作过程中可以不择手段。要画出有中国特色的抽象水墨画,必须彻底获得创作自由,不应该让那些具体物象和一些不必要的传统框框套套分散自己对整体构成的注意力而阻挡自己的思路,遏制内心激情。</p> <p class="ql-block">放弃所有具象符号,放弃模仿西方现代艺术家作品是一个必须要克服的问题。只有运用新的重组才能有新的生命,要用一种自己习惯的点线面加上中国水墨和颜料在宣纸上能够出现的各种特殊效果来构建自己的画面,我不惜扬弃传统在特殊构成里用不上的东西。中国画向来讲究明快,有点忌讳画面脏,而西洋画有时不怕脏,新的水墨画根据需要甚至可以通过反复涂抹来达到画面所需的特殊效果。   </p><p class="ql-block"> 绘画本身不是为了画什么东西,最终只为了表达作者的内心世界。因此,我认为“画非物象而应为心象”这句话,更加适合诠释绘画这门艺术,它包容了西方和东方一切写实写意、抽象具象的画派。一切绘画皆在于心,心到即可成画。</p><p class="ql-block"> 当初我对他在艺术上的“移情别恋”深感不满,后来被他多次“洗脑”之后,也开始接受抽象画,并且逐渐有了这样的认识:一幅优秀的抽象画,实在比一幅拙劣的具象画高明一千倍。</p> <p class="ql-block">郑维江认为,到目前为止,他最好的作品还是抽象画。我也作如是观。当我偶尔称道《观瀑觅句图》《雨后江山》等作品时,他呵呵一笑:“那些作品我早就不看重了。” </p><p class="ql-block"> 五</p><p class="ql-block"> 在省外一些人眼中,郑维江是书画才子。有人请他题写斋名,有人请他题写校名,有人请他题写公司名,有人请他题写网站名,有人愿意拿自己的得意之作跟他交换,有人购买、收藏他的作品(其中有日本书法家柴田木石)。然而在本地区的情形却正好相反,他得到的认可很少,遭到的嘲骂太多,他是很多人眼中的笑话。这其实是一种“远香近臭”的心理和势利眼在作祟,如果郑维江在北京、上海,或在体制内任个一官半职,人们对其艺术的评价就会大不一样。</p><p class="ql-block"> 这是郑维江的悲哀,更是艺术的悲哀。</p><p class="ql-block"> 巧的是,今年1月4日,我作为新的政协委员,在政协会议上遇到了老政协委员、息烽天龙道观的周杰林道长。言谈间,我问周道长为何喜欢在微信里发王镛先生的书法作品图片,周道长告诉我,王镛先生的儿子王一蒙现在是他的弟子,跟他学道;王一蒙还来过他的道观。周道长还讲述了他与王一蒙相识的因缘。王镛先生是郑维江和我一直仰慕的书画大家。我当即将郑维江的一些书法、国画和抽象画图片发给周道长,请他发给王一蒙,再由王一蒙转给王镛先生,看他如何评价。当天晚上,王镛回复的评语是“有灵气”“有感觉”“非专业的,不错的”。1月18日晚上,我与郑维江到天龙道观去拿王镛先生赠送的作品集。饮茶谈话间,周道长又转述了王镛先生对郑维江的评价,大意是说:郑维江比很多书画圈子里的人有才华;一个边鄙之乡的人通过自学取得这样的成绩,不简单,可惜太远了。我揣摩这个“可惜太远了”的意思,应该是感叹郑维江离北京太远,难以有面对面交流切</p> <p class="ql-block">磋和对他加以指导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得到一代大家的肯定,郑维江很欣喜,也更加自信。他今年五十一岁,已不再年轻,每天还在为生活奔忙劳累,但只要一息尚存,在书画艺术这条漫漫长路上,他不会停下追寻、探索的脚步。 </p><p class="ql-block"> 二0二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你有好作品,这里有好平台,不会收取作者一分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文艺新视界》为文艺网络专刊,以弘扬民族文化,传播文艺作品为前提,以编辑发布个人文艺专题或多人作品合集为主。本刊本着一种文艺精神,没有资金来源,所以没有稿费,投稿自愿。一经采用,我们将免费为你制作《文艺新视界》专刊个人专题网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稿件来源分特邀稿件,相关人员推荐稿件与网络自由投稿稿件。图片稿五十张以上,诗词五十首以上,散文十篇以上,小说一万字以上到五万字内,自己打成文档以邮件方式发至邮箱。图片以打包形式发送,同时需要提供个人简历一份,个人照片一张。投稿本刊请注意,不是凡投稿都会用,本刊既然叫文艺新视界,说明它不同于一般网页,不属于作者本人编辑的随意美篇,,必须在文艺范畴,而且每个主题内容必须围绕主题,与主题无关的内容不会参杂在里面成为大杂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本刊编辑刊发的作品文责归为提供者,如有版权问题,可联系本刊删除,引用本刊内容需要注明出处《文艺新视界》专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投稿邮箱893682395@qq.com</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文艺新视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本刊专用QQ893682395</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