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父亲姜儒琳在华中建设大学

作家姜苏行云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作者:姜苏行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图《现代家庭报》2019年11月8日第5版)</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军魂不朽,八一永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刚刚过去的八一,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十六个“八一”建军节,我戎马半生的父亲在天堂与老战友们相会已经是第五个年头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父亲姜儒琳是一位“张富清式”的老英雄。父亲出生于1928年11月,1946年10月在他17岁时就放弃学业,从华中建设大学和几个同学一起参加了新四军,父亲194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浴血奋战屡立战功。战争的硝烟散去之后,父亲却深藏功名不提功劳,我们做为他的子女也不清楚父亲的过往。直到父亲离世后,我在父亲的遗物中发现了这五枚军功纪念奖章和功劳证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亲一直坚守初心,不改本色,听党指挥,1982年响应国家的号召,申请转业回地方建设家乡造福百姓,直到1989年离休。父亲于2018年4月因病去世,享年90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军魂不朽,戎耀永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父亲的墓碑上刻着他从华中建设大学投笔从戎参军报国的戎马生涯与戎耀。父亲姜儒琳曾立过三等功四次,四等功三次。获解放奖章一枚、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中原解放纪念章各一枚,中国人民慰问解放军赠纪念章一枚。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尉军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上图为父亲姜儒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上图为父亲的军功纪念章、功劳证和干部履历档案复印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次回淮安老家,我在父亲的遗物中发现了一封来自合肥的信件,落款为战友曹树荣写于2010-9-1日,从信的内容可以判断,这个战友曹树荣就是当年和父亲姜儒琳一同从华中建设大学参军入伍的同学,并且又是一同分在了炮兵部队,幸存下来的炮兵战友。他在信中还附有一首诗词,记录他们九人从1946年秋到1947年冬的一段故事。这首词牌名为《临江仙》的词是这样写的:&nbsp;</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临江仙 . 初会战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苏北已乌云笼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九君初会孤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沭阳态势特艰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高歌淮赤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欢送读书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获得英贤施雨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铸成革命精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穿过铁路上山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沂蒙投建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渤海又从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通过这首诗词了解到当时父辈所处的时代,词中回忆了他们九个读书人转身为革命精兵,在战火中燃烧青春的故事。那是1946年秋到1947年冬的一段峥嵘岁月。当时局势紧张,解放战争打到了异常严峻的阶段。父辈九位江淮赤子,热血青春投报战火中的华中建大,又投笔从戎,奔赴战场。算起来1946年10月,父亲17岁就放弃了学业参加了新四军,在炮火连天的战场,父亲20岁1949年5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时期父亲在第二十三军炮兵团参加过南麻、泰安、莱芜、孟良崮、开封、睢杞、济南、淮海、龙富口、渡江、宁沪杭、广长、上海战役战斗。建国后一九五八年参加了福建前线炮击金门战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看到父亲打过的孟良崮、济南、淮海、渡江、上海战役等等,这都是我们小时候在电影里面看到的著名战役。父亲经历过的战争年代的残酷和战役战斗的慘烈,我辈今天只有从历史文献和影视作品中去了解感受了。战场上,有我的父辈奋力拼杀的年轻身影,他们在革命队伍中觉悟,在战火淬炼中成长,烽火淬炼是侵入骨髓的记忆,更是顽强不屈的血性烙印。这些十几、二十岁左右的热血青年,冲锋陷阵,视死如归。这份经历深刻影响了他们后来的人生道路。父亲晚年常常说的是:“比起那些已经牺牲的战友,我计较什么个人得失?还考虑什么个人待遇?活着就是待遇!能活着,就是最好的幸福待遇啊!我是替牺牲的战友们活着呐!我是替他们活着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上图第二排右二为父亲姜儒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上图为配戴风镜的炮兵姜儒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看了父亲战友的来信,我便问起母亲这些往事。母亲回忆说:“你爸当年在徐州上学,家里已经给他定了门亲事,可是他没告诉家里人,就和几个同学一起从学校直接当兵走了。你奶奶日夜思念儿子,硬是哭瞎了眼睛,心碎而死。当时他们同乡九个同学一起从山东当兵走的。到部队七个人分在了步兵部队,两个人分到了炮兵部队。最后打到全国解放新中国成立时,他们那一拨参军的同学九个人牺牲了七个,活下来的两个人是炮兵。你爸就是这两个活下来的一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知道父亲的手腕和腿上“被炮弹皮啃了一口”留下了两块伤疤,他们是解放战争中的幸存者。父亲在他那个年代已经算是有文化的知识青年了。难怪父亲从建大参军入伍后舞文弄墨,在前方部队历任华野总兵站部中心股员、前方分部会计、汽车大队文书、第二十三军炮兵团二营营部书记、团司令部书记、参谋。第二十三军炮兵训练大队区队长兼军事教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建国后,父亲重回军校读书深造,于1954年1月毕业于第三砲兵(南京)学校。以优秀毕业学员的资格留校。然后,在炮兵院校系统担任锦州炮兵学校战术教员、沈阳炮兵学校战术教员、宣化炮兵学院地炮战术教员、宣化炮兵军政干部学校战术教研室组长、第二地面炮兵学校战术教研室主任、学员大队副大队长、学员大队大队长党委书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上图为父亲在沈阳炮校地炮战术教研室全体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上图为父亲在宣化炮兵学院地炮战术教研室工作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上图为父亲姜儒琳在三大队第一次党代会作工作报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图为1982年父亲姜儒琳在沈阳第二地面炮兵学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回看到父亲战友之间的通信,尤其是看了曹树荣父辈的这首词,我不由的生发出好奇心,“九君赤子读书人”,报投的华中建设大学到底是一所怎样的学府和所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未完待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