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的端午节

妙曼子(一个喜欢画画码字的散人)

<p class="ql-block">  在东北过过几个端午节,端午节在当地是仅次于春节和中秋的大节日。从香瓜上市,端午节也就开始了,每天都能看见在菜市场浴血奋战的女人们,乌泱泱,黑压压的一片,每到此时就变得特别不爱出门,因为冲进人墙需要体力,费劲周折冲进去,才发现我什么都不会做,连最简单挑瓜也不会。香瓜上市就代表着整个端午节日前期的预热,此时买瓜挑瓜是家庭妇女们的头等大事,且每个人掌握的本领也不一样,有靠闻的,有靠掰的(瓜蒂),尝的……谁家媳妇儿要是买个大傻瓜(大而不甜)是要被人取笑好一阵子。</p><p class="ql-block"> 买完香瓜,泡在水里论斤称的新鲜芦苇叶也会紧随而来,这可是为数不多家庭妇女能大显身手的好机会。芦苇叶窄,韧性欠佳,包时要几片错叠,眼疾手快,游刃有余才能包住江米。而江米、红枣等食材也是分批次几进沙场,前仆后继,每一颗粮食都要经过老板娘的严刑拷打,精挑细选,因为那些次的,陈的食材逃脱不了这些妇女的法眼。</p><p class="ql-block"> 年轻和手笨一些的妇女,用芦苇叶包不住馅儿,干脆就选择带包装,叶形宽大的竹叶,竹叶香味小,倍受东北粽子界妇女行家们嫌弃,因为少了苇叶的原香,她们也不管屈原是哪里的人,她们认为只要工艺够复杂,形象够精致,串门儿时有意无意漏出的粽子,才是对这项包粽子这项技术本身的考验,如同她们认为教自己孩子的每一句话都是正宗的普通话一样执拗,何况端午节前后是芦苇叶子最肥美得时节,不用它用谁!像我这样笨的无可救药的女人,断然不敢出风头,不管粽子叶、玉米皮、竹叶……是一样也不会用,五彩线的缠绕对于而言我就是一个传说,只会老老实实把芦苇叶和江米一起蒸熟,算是心里安慰,干脆这个节日闭门谢客,那一锅比年糕还要丑的东西,实在没眼看,虽然我是闭了自己门,但是可以打开别人的门,相熟的亲戚邻居,挨家挨户去吃,在我看来他们之间的水平等同于群雄争霸,华山论剑,我等年糕之辈是没有资格评价优劣的……被软糯的粽子塞满全嘴,我能说什么?“嗯,嗯,好吃!这真的是您自己包的?我以为买的……嗯,嗯,好吃……”,“阿姨,您这个技艺可以在我的家乡开一家粽子连锁店……嗯,嗯,好吃……”,一向对厨艺比较自信的我,卑微的讨好各路粽子神仙,她们也很着我的道儿,出门时候一定要再送几个粽子,这当然也达到了我的目的,她们肯定觉得这个端午节的难民太可怜了,居然!居然!不会包粽子……</p><p class="ql-block"> 这个节日里还少不了艾蒿。艾蒿都是提早种下的,也只为这一天而种!哪怕浪费了前屋后院的空间,哪怕不能带来丝毫的收益,也义无反顾的播种在我看来没有丝毫经济价值得艾蒿,好像只有浩浩汤汤,轰轰烈烈的摆排才会彰显妇女对节日的崇拜,才能知晓这一家住着“只有意会不可言传”的粽子高手。 </p><p class="ql-block"> 端午节那天家家门口都要插上几枝,有时一觉醒来,门口不知被谁都插好鲜香的艾蒿。光是想想那前屋后院种满的艾蒿都已经令人闻风丧胆!所以我不问,你不说,但是全村人都知道是她……</p><p class="ql-block"> 一天节日过完,还要结伴上山,秉烛夜游,一直半夜才回家,至于习俗的由来,却没几个人说的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