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青春致敬!

唐筱

<p class="ql-block"><b>  真诚感谢老同学刘殿臣先生的电话邀请和美意约定。我谨以这并不完美的拙篇,向我们共同的青春致敬!</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青丝白发一瞬间,年华老去向谁言;春风若有怜花意,可否许我再少年。</b></p><p class="ql-block"><b> 千百年来,唐.杜牧的《赠别》一诗,引发多少人的神思妙想。</b></p><p class="ql-block"><b> 然而,流逝的时光永难返回,我们,再无青春少年。</b></p> <p class="ql-block"><b>  最近,热心的老同学韩延成、刘敬泉、刘殿臣等人正紧锣密鼓地筹备组织入学六十周年的纪念活动。感谢老同学姜公懿和刘殿臣,提前给我发来各类照片视频,提供了许多真实的资料,让我又看到了学校、老師和同学们的身影。拜读了学友王士荣、张津立为集会撰写的精彩感言,思绪万千,想起了许多过往。记忆的碎片重新拼接,往事涌上心头,突然泪眼模糊,自己仿佛回到了十七岁的碧玉年华。</b></p><p class="ql-block"><b> 一九六三年九月十日,我们三亇水产专业(捕捞、加工、养殖)共一百零四位学生,一起走进了天津水产学校。学校座落于天津市和平区成都道上,往南走就是著名的五大道。据说这里解放前均属租界,西式大楼古朴沉稳,静若安澜。学校马路对面是天津市人民体育馆、土山公园。学校如同敦厚、慈祥的父亲,张开双臂,迎接我们这些来自天津各区的孩子们,让我们有了家的温暖。我们的到来,给学校增添了勃勃生机,到处青春飞扬。那时候,我们都只有十六、七岁,恰是青春年少时。我们手握着青春浪漫的年华,编织着人生的七色彩梦,在这里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b></p><p class="ql-block"><b> 庆幸在这里相遇了恩师王玉珠老師和刘兴华老師,他们都很年轻,却能用青春热情为我们传授知识,播种智慧和力量。有时上数学课,我偷偷打量着讲台上端庄秀美的王老師,从她那双明亮清澈的大眼睛里,我总能看到未来可期的希望。刘老師教学严谨,上课时神釆奕奕,耐心为我们释疑解惑,时刻不忘谆谆教导,他用化学知识点亮了我们的世界。两位老師都曾是我们的班主任,关心着同学们的生活学习,亦师亦友,帮助我们不断成长。………我们的专业老師包老師、周老師、董老師都是上海、厦门水产院校的高才生,有着扎实的专业知识,超群的教学技能,他们在讲台上眉飞色舞,把枯燥的专业课演绎得像诗一般美妙。当年的物理老師,总喜欢用相同的开场白导入新的物理课题:世界上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其利必有其弊……各科老师尽展才华,无私奉献,努力培养新一代的水产人才,让我们逐步爱上了水产科学。站在生物实验室,面对着数百瓶大大小小的鱼类标本,我也有了青春的理想: 刻苦学习,将来作一亇出色的水产工作者。</b></p><p class="ql-block"><b> 那时候,岁月静好,海河水缓缓东流。父母关爱,老師呵护,同学友爱,君心我心,我们的生活无忧无虑。每天中午,只要悠扬动听的粤曲《步步高》《彩雲追月》一经奏响,同学们就会飞快奔向后院食堂。伴着美曲快乐午餐,食堂里最简单的饭菜,也变成饕餮盛宴。课余周日,大家结伴到马路对面的人民体育馆,观看无需买票的各类体育赛事,中青队和古巴队进行排球比赛,同学们声嘶力竭地呐喊助威……略有闲暇,便同好友相约到土山公园分享私密心语,去水上公园携手快乐漫步,到天津大教堂寻古探幽……我们在青春的光影里度过最美丽的时光,也在那些青涩而懵懂的故事里不断成长………</b></p> <p class="ql-block"><b>  其实,初到学校,有些不习惯这里的环境。我毕业于天津师大附中,学校有宽阔的操场、整齐的教学楼、高大的行政楼,图书馆、实验室一应俱全。可水产学校的教室、图书室、实验室、办公室全集中在这一幢大楼里。但也许是由于我原来的学校是男女生分班制,教室里、操场上只能看见女生的娇气柔弱。所以,欣赏男生的阳光英武热情奔放。虽然当年的我羞涩胆小自卑,同窗五年,在班上几乎从不与任何男生有学习之外的语言交流。总记得当年我们的体育课常要在楼顶上完成,老師让大家练习排球动作时,男同学的姿态与女生迥然不同,他们龙腾虎跃,高扬手臂,潇洒扣球,我在心里默默为他们喝彩,″漂亮″!。可惜,他们用力太猛,常常只听得"啪″的一声巨响:银球飞落三千尺,翻滚跳跃无处寻。</b></p><p class="ql-block"><b> 许多明朗欢快的场景,还有那刻骨铭心的友谊情缘,都让我慢慢爱上了水产学校。</b></p> <p class="ql-block"><b>  青春如梦,岁月如花。</b></p><p class="ql-block"><b> 同学们一定都记得,当年,我们体育课的主修项目是游泳。体育老師是北京体育学院毕业的王老師,身材高大,游泳技术一流。冬天,他让我们躺在特制的长条凳上学蛙泳,在长凳上要掌握憋气、划水、收腿、蹬腿等基本技术。每次趴在长条凳上练动作,我都觉得自己变成一只煮在温水里的青蛙,浑身不自在。旁边有老師监督指导,还有男女同学观看,只能认真练习,但又极担心在老師同学面前丢丑,蹬腿时羞愧难当,无奈中只能掐着手指头等待下课。</b></p><p class="ql-block"><b> 我们有着别样的青春年华,尽享着不一样的快乐烦恼。</b></p> <p class="ql-block"><b>  清风拂水面,健影入碧波。</b></p><p class="ql-block"><b> 记得我们第一次下水习泳是在旁边的天津南开大学游泳池的浅水池里完成的。后来,水上公园游泳池变成了我们正式的游泳课堂。最难忘第一堂游泳课的情景,那时大多数女生完全不会游泳,王老師别出新裁,准备了一大梱长长的黑色粗橡皮筋,男生用皮筋捆住我们女生的腰,直接把我们抛进深水池。三十多亇男生在岸上用皮筋牵着三十多亇女生沿着池边游泳,这场景当年一定惊艳了公园游客。这时候,我仿佛变成一只落水的小牛犊,只会在水里瞎扑腾。但按照老師的要求,必须得游完一千米才能上岸休息。此刻,我己经顾不上什么标准动作,只能在皮筋的牵引下拼命往前游。有一次不小心呛了水,身子直往下沉,老師、同学马上跳下水用皮筋把我拉出水面,让我扶着泳池喘息片刻,接着又继续完成任务。几十年来,每每想起这被人用皮筋牵着游泳的狼狈形象,常常情不自禁,哑然失笑。(可惜当年没有任何照相设施,未能留下这些珍贵图景。)</b></p><p class="ql-block"><b> 还记得就是这一天,一亇喝醉了酒的男子从高台跳入深水池,几亇男同学关注到他跳水后不见了踪影,赶紧叫游泳池旁的救护人员施救。才发现醉酒男子从高台跳下去时是头顶着地,救上岸来已无生命迹象。王老師当即让大家上岸集合,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安全课。</b></p><p class="ql-block"><b> 那时候,每到夏天,水上公园游泳池上空,飘荡着我们的青春之歌。严师出高徒,老師的严格要求,同学的刻苦训练,水产学校造就出不少劳卫制二级游泳运动员,可喜可贺。</b></p> <p class="ql-block"><b>  当然,我还要感恩学校的图书室以及宋运郊老師。我从小喜欢阅读,第一次走进学校的图书室,只觉得:万卷书籍散墨香,千秋故事費思量。学校的前身是″天津水产学院″,因此图书室保存了门类齐全的各类图书。负责管理图书室的是北京大学图书馆系毕业的宋运郊老師,他知识渊博,贯通古今。宋老師带着我迈进书的海洋,他指导我广学博览,精读华篇,帮助我读完馆藏的所有经典名著及文学读本。</b></p><p class="ql-block"><b> 行走在字字珠玑的文字里,我有着许多震撼和感动,遇见了无数的美好与悲凉。我曾与古今中外小说名著中的各色人物进行过心灵对话;也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诗词里悠闲散步,接纳和体验着诗人词人的家国情怀。在阅读中有了超越时空的邂逅,相遇了许多感同身受的作者;从众多的文学典籍里,我还读懂了流传千年的处世哲学与智慧,感受了华夏传统文化的魅‘力。……一本本书,成了我的知心朋友,与我共度青春时光。文革时期,我身处逆境,家散母逝,在图书室看书排解了我内心许多不安和忧伤,也暂时躲蔽了红卫兵小将制造的血雨腥风。在书乡浸染日久,心胸也变得开阔。书为我点燃了盏盏希望的明灯,书的灵透,书的雅致,书的睿智,穿透岁月的尘烟,浸润着我青春的灵魂。</b></p><p class="ql-block"><b> 感恩老師的执着传授和自已钟爱阅读,让我获得了各方面的知识,铸成我生命的动力和工作的基石,让我终生受益。虽然在不用知识的年代,我也曾愚蠢迷茫,有过错失与遗憾。但是,是知识帮扶我走上三尺讲台,开始了全新的教学工作。从企业内退后在广州继续教学,我爱岗敬业,由此获得了广州市政府颁发的"广州市终生教育奖″,同时被广州市教育局、广州市教育基金会授予"广州市优秀教师″称号……各项荣誉里都亮显着知识的光芒;历任广州城市学校常务副校长及办公室主任等职时,管理工作繁杂无度,知识为我增加了智慧和力量,克服了工作中的许多困惑疑难,得到历届领导、师生的理解和支持。面临"山穷水尽疑无路″时,常常是知识让我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景。如今,我们己是夕阳晚年,虽在家颐养天年,但我仍然坚持美篇创作,四年来累计撰文201篇,不少文章被系统评为[精选]或[美篇精选],阅读量已高达104万余人次,虽然这里没有任何利益,纯属亇人的兴趣爱好,但系统的赏识认可和读者的谬赞美评,都让我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丰盈了晚年生活。所以,在我心中,天津水产学校永远是一座丰碑,那如兰的缕缕,也成为我对学校最美的记忆。</b></p> <p class="ql-block"><b>  我们学校的名称曾不断更改,由″ 天津水产学院″变为″天津水产学校″。迁趾秦皇岛后更名″河北水产学校,″后来为″河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晋级为本科院校。学校名称的更改,从一亇侧面说明六十多年来,中国水产事业由盛至衰到飞速发展变化的过程。</b></p> <p class="ql-block"><b>  同学们:曾经如歌的岁月,从我们浮浮沉沉的生命中己悄然远去,蓦然回首,所有的青春全凝成了过往。在职几十年,我们都曾是社会的中流砥柱和事业精英,无愧社会,无愧自己。此次因路途遥遥,未能参加同学们的聚会。如今,桑之落矣,行迈靡靡,以后恐再难相见。但永远难忘在天津成都道167号的青春相逢相遇,我们成了同窗五年的校友。我们是同在图书室研读的书友,是风雨同在的泳友,是同吃一锅饭的食友,《百年水产》的学友通迅录里,有你我共同的信息……同学情谊,千丝万缕,天久地长。此时此刻,我想把一首伤时惜别、珍惜友情的千古名词奉送给远在北方的同学们:</b></p><p class="ql-block"><b> 《浪淘沙 把酒祝东风》 宋.欧阳修</b></p><p class="ql-block"><b>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b></p><p class="ql-block"><b>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b></p><p class="ql-block"><b> 亲爱的同学们: 生活是一杯陈酒佳酿,让我们举起岁月的杯盏,与往事干杯。也许我们还心存遗憾,有经年遗失的美好,有青春中错过的故事,有时光时里走散的我们,有尚未实现的愿望……。但人到暮年,荣辱得失都己化为雲烟,一切尽可释怀。感恩我们喜逢盛世,只愿我们心怀阳光,珍惜自己,感恩知足,坦然接老年时的孤独、病痛、衰老,牢牢抓住幸福的尾巴,一路快乐向前,闲适安然度余生。岁月安暖,流年馨香。</b></p><p class="ql-block"><b> 致敬,我们的青春!</b></p><p class="ql-block"><b> 祝福,我们的夕阳!</b></p> <p class="ql-block"><b>后记: </b></p><p class="ql-block"><b> 我们本是67届毕业生,因文革的原因延迟至68年才分配工作。文革前,我们有过两年多快乐的青春学习时光,但在校五年,我们也经历了诸多风雨磨难。1966年春,我们参加了省委组织的抗旱工作队,来到河北衡水武邑抗旱,偏巧碰上邢台大地震。白天走村窜户工作,晚上男女同学与老師同住在一亇简易地窝子里,真可谓:背靠黄土脸朝天,眼望星空盼天明。66年秋开始文革,停课闹革命,学校从天津临时入住北戴河太和寨,最后定址秦皇岛,师生饱受颠沛流离之苦。</b></p><p class="ql-block"><b> 我们新学校位于秦皇岛东山区,面临渤海,北接山海关,南望北戴河,是一所完整的水产院校,这里也堪称旅游胜地。但是,当年我们在新校区两年多,一直是停课闹革命,不管是捕捞还是加工、养殖班,主要的专业课都未完成,我们只学了一些基础的专业知识。同学们忧心忡忡,觉得前途渺茫,不知毕业后会去向何方。心情郁闷,谁也无心游玩览景。所以,新校区没有给我们留下多少美好印象。</b></p><p class="ql-block"><b> 初心不改,一生魂牵梦绕老校区。任凭岁月如何流转,天津成都道上167号的故事,留在我们的生命里永不褪色,这里,储存着我们的青春、梦想、成长、友情。不管这里今后会变成什么模样,你仔细近观远瞧: 学校那栋大楼的每一面墙上都镌刻着我们青春的印记,充盈着温馨,阳光,眷念,向往……</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