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湿壁画走进大众视野

游走世界

<p class="ql-block">今年五月的一天,一位旅友(郭晓辉)告诉我她要去意大利旅游,问我有什么地方可以推荐给她,我不加思索地告诉她陈丹青在“局部”里的那句话:“如果去佛罗伦萨只有一天时间,我建议,哪儿都别去,就去圣马可教堂。”</p> <p class="ql-block">佛罗伦萨 圣马可教堂</p><p class="ql-block">“越过大卫的艺术学院门口,走个大概几分钟,转个弯,你就可以见到圣马可教堂。”— 陈丹青</p> <p class="ql-block">圣马可修道院回廊庭院</p><p class="ql-block">1436年,柯西莫.德美第奇将佛罗伦萨的圣马可教堂和修道院给了多明我会,而它曾经属于西尔维斯特雷兄弟会。米开罗佐承担建筑的基础重建工作,而安吉利柯负责建筑装饰。毫无疑问,圣马可教堂的湿壁画是安吉利柯留给后人的最重要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圣马可修道院 郭晓辉 摄</p><p class="ql-block">一进修道院,即可见到圣安东尼诺回廊,它是由米开罗佐建造的,以这个修道院的第一位会士圣安东尼诺.白罗齐命名的,他后来成了整个佛罗伦萨地区的大教主。</p> <p class="ql-block">《圣安东尼乌乌斯生平壁画》</p><p class="ql-block">圣安东尼乌斯回廊 郭晓辉 摄</p><p class="ql-block">湿壁画始于十三世纪的意大利,正处于文艺复兴时期。这一时期是欧洲壁画艺术的鼎盛时期,各种材料和技术的探索不断带来新的成果,许多著名画家都参与了这种探索与创作,壁画的艺术性得到空前的提高,产生了许多传世艺术珍品。湿壁画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p> <p class="ql-block">《圣安东尼乌乌斯生平壁画》</p><p class="ql-block"> 圣安东尼乌斯回廊 郭晓辉 摄</p><p class="ql-block">“为什么叫湿壁画?画家必须事先规划好,今天这个时间和功力能够画完哪一部分,就把这面墙刷出来,然后等到干了你就不能画了,它一边画一边就干了,明天画时再把墙弄湿。湿壁画颜料、色种有限,红、黄、蓝、白、黑,就这么几种,不像油画颜料,可以调出各种各样好看的灰调子。</p> <p class="ql-block">《圣多明我崇拜的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约1442年 郭晓辉 摄</p><p class="ql-block">壁画位于北部走廊,在通往上层楼梯的左侧。根据传统(未记载),圣徒的面孔应该是画家(安吉利柯)的自画像。</p> <p class="ql-block">圣马可修道院图书馆 郭晓辉 摄</p><p class="ql-block">这个石柱大厅,是米开罗佐为修道院建造的图书馆,里面展示了修道院珍贵的羊皮纸手抄赞美诗和圣乐。</p> <p class="ql-block">圣马可修道院一楼 馆藏乐谱手稿。 郭晓辉 摄</p><p class="ql-block">据说安吉利科刚进修道院的时候,就开始绘制手抄本绘画,圣马可修道院还保留着安吉利科的手抄绘本。</p> <p class="ql-block">《圣母领报》祈祷书 手抄本</p><p class="ql-block"> 修道院一楼展厅 安吉利柯</p><p class="ql-block">“在大写字母“R”中,玛利亚双手交叉在胸前坐着,她仰望着停悬在大写字母右边的天使。圣父在上面弯下腰来,他的手中发出一束光,一只鸽子在光束中飞到玛利亚的头顶,她将是圣母。”</p> <p class="ql-block">“在《圣母领报》的首字母“R”金色的底子上绘制的每个人物都有了不起的位置的暗示。圣母玛利亚坐在一片绿色的平面上,天使脚下的云表明了这是一神圣的领域,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是环绕圣父周围的深蓝色,它完全主宰了金色的底子。通过它人们可以看到安吉利柯怎样在羊皮纸上巧妙地创作和他如何利用羊皮纸来描绘微妙的层次。”</p> <p class="ql-block">《耶稣下葬》 圣马可修道院一楼展厅 郭晓辉 摄</p> <p class="ql-block">《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1441—1442年 安吉利柯 郭晓辉摄</p><p class="ql-block">修道院的一层庭院,四周有回廊,遍布各种湿壁画。其中,一层回廊东北面,修道士和兄弟会每日会晤的一个房间里,有一副巨大的基督受难图。这幅壁画是安杰利科在修道院内尺寸最大的壁画,上方是常见的耶稣受难,但下方站立着和跪着的很多人,以及环绕一圈的头像,分别是圣经中的主要圣人,后世的基督教圣人,修道院的创始人以及佛罗伦萨僧侣和名人等。据说安杰利科创作这幅壁画时,曾感动地流泪。</p> <p class="ql-block">圣马可修道院 蛋彩画 郭晓辉 摄</p> <p class="ql-block">圣马可修道院二楼 郭晓辉 摄</p><p class="ql-block">“都说文艺复兴是欧洲人的黎明,在佛罗伦萨,在圣马可修道院的二楼,在一间一间的小禅房里,就在窗户旁边,那个安吉里柯的湿壁画,你会看见什么叫做黎明的曙光”— 陈丹青 </p> <p class="ql-block">《圣母领报》约1450年 安吉利柯</p><p class="ql-block"> 圣马可修道院二楼走廊 郭晓辉 摄</p><p class="ql-block">当你走到二楼时,你的目光将被这幅湿壁画吸引,这幅画表现了安吉利柯艺术作品中特有的本质。它的构图就好像它是另一个世界的风景。“壁柱的风格和小室中石头的颜色构成了画面的背景。这幅画不同于3号禅房的天使,这里加百列的翅膀令人意外的是它们的柔软性和颜色。”</p> <p class="ql-block">二楼小禅房 郭晓辉 摄</p><p class="ql-block">“欧洲最好看的画不是油画,而是湿壁画。油画是单幅的平面的,然后都要配上镜框,湿壁画直接画在墙上,跟着教堂的结构走,所以教堂的结构有多么宏伟,湿壁画就有多么宏伟。单幅的油画不可能呈现这样一种壮观。”— 陈丹青</p> <p class="ql-block">《耶稣受难与圣道明的鞭苔》 1442年 安吉利柯 郭晓辉 摄</p><p class="ql-block">“你进去之后会发现,二楼它不是一个展厅,而是当年小和尚修道的地方,它有一个狭长的甬道,甬道的两侧有一间一间的小经房,经房只有几平方米大,就像中国单位的保安门房那么小,里面空空空如也,靠窗的那面墙,就会有一幅安吉利柯的湿壁画。” — 陈丹青</p> <p class="ql-block">二楼小禅房 郭晓辉 摄</p><p class="ql-block">在小禅房里徘徊,一幅一幅地欣赏,就像陈丹青老师说的 “看得你灵魂出窍”。 </p> <p class="ql-block">二楼小禅房 郭晓辉 摄</p><p class="ql-block">“在挂满画的美术馆大厅当中,人群拥挤着,你也会被某幅画震撼,暗自惊动,但在僻静的小禅房,你当场就变成经院的新生......。你进到这里,不单沉静下来,而是一切仿佛到此为止:你的家,你的国,你看过的许多画,都远去了,记忆停顿,有点像电脑死机一样……,你面对的是空荡荡的四壁,只有耶稣和圣徒陪伴你,准确地说,你独自和安吉里柯面对面,此外什么都没有了------。跟你在美术馆的感觉完全不同。— 陈丹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圣母领报》约1441年 安吉利柯</p><p class="ql-block"> 二楼3号小禅房 郭晓辉 摄</p><p class="ql-block">“安吉利柯对《圣母领报》的经典场景设置再次在这幅湿壁画中表现了出来,交叉的圆顶的拱廊在这里可以解读为回廊。人物完全是静止的,圣母仅仅是一个正倾向天使的纤弱人。一个谨慎的观察者,殉道者彼得站在远处并且被画面框架切割,他正祈祷着看向圣母。为了避免覆盖天使的翅膀的尖端,只有他的左脚表现了出来。”</p> <p class="ql-block">《基督在柱子上被鞭苔》约1441年</p><p class="ql-block"> 安吉利柯 27号禅房 郭晓辉 摄</p><p class="ql-block">“十四、五世纪的湿壁画画家,像佛朗切斯卡.戈佐里、曼特尼亚、利皮等,他们的湿壁画表现的都非常强烈、绚丽,安吉里柯不一样,他懂得浅淡本色之美,他不太用那几个原色去玩很多花样,很多效果,这让我想起北宋人的敷色,也让我想起钱选那种清雅,很少有几个西洋画家像安吉利柯那样用颜色。” — 陈丹青</p> <p class="ql-block">《埋葬基督》约1441年 安吉利柯</p><p class="ql-block"> 2号禅房 郭晓辉 摄</p><p class="ql-block">故事发生在敞开的坟墓前。画面始于一个圆形的山腰处,沿着山坡就是基督坟墓的入口。满是柔软的云的天空下,一丛树让画面变得完整。“这是福音书中没有的故事片段。多明我也在场。”</p> <p class="ql-block">《圣母玛利亚的婚礼》约1434-1435年 木板蛋彩画 安吉利柯</p><p class="ql-block">圣马可教堂 郭晓辉 摄</p><p class="ql-block">画中神父正将玛利亚的左手和约瑟夫的右手放在一起,其中,一只鸽子停在约瑟夫手上含苞发芽的树枝上。画中还附有大理石平板的神殿,有着整齐图案的花园围墙和从下面看到的花盆,这些都构成了一个有说服力的背景。</p> <p class="ql-block">《埋葬圣母》约1434-1435年</p><p class="ql-block">木板蛋彩画 安吉利柯 郭晓辉 摄</p><p class="ql-block">“在《埋葬圣母》的画面中,安吉利柯运用了一个拉长的形式,以中间的基督为中心,以几乎对称的方式安排人物布局。基督正在接受圣母的灵魂。然而,人物头部的线在边缘逐渐后退,在较近两边,山脉要更高一些,在圣母尸架拐角处的点火器产生了空间纵深感。”</p> <p class="ql-block">《圣母玛利亚的婚礼》《埋葬圣母》 郭晓辉 摄</p> <p class="ql-block">《博斯科.艾弗拉蒂祭坛画》约1450年 木板蛋彩画 郭晓辉 摄</p> <p class="ql-block">《哀悼基督》1436-1441年 木板蛋彩画 郭晓辉 摄</p><p class="ql-block">这幅画的构图非常出色,体现在基督周围跪着的人物的条理分明的安排,和标志着中心的十字架,以及带有阴影的壮丽的城墙。左边的圣多明我据说有赞助人的特征;右边是祝福的维兰纳,塞拜斯蒂亚诺.贝尼滕迪的祖先。正如安吉利柯许多作品中的一样,衣服上的金色饰边上写有题词。日期是1441年—大概是这幅作品完成时间—就隐藏在玛利亚斗篷的金色装饰上。</p> <p class="ql-block">《三博士来朝》约1450 安吉利柯</p><p class="ql-block"> 39号禅房</p><p class="ql-block">“在走廊尽头有个小厅堂,就在小神龛上方,安吉利柯画了一张画,好像不是圣经的意思,但是这幅画非常好看,跟其它小禅房里的画不太一样,我觉得这是他一次愉悦地出轨,证明他既是一个卓越的圣经画家,同时又是一个不自觉的纯画家,甚至我愿意说是一个前卫画家。” — 陈丹青</p> <p class="ql-block">“你看他即便在小禅房的圣经画当中,他仍然用了一些手法,我没有在其它圣经叙述里头见到过。有几个画面,头被头切断,头和手也被切断,就为了画出一种更加神奇的叙述效果。我很难确认这样的处理是处于安吉利柯的虔诚,还是处于他的智慧。就像在他的画上神性和人性,你很难区分,浑然天成。”陈丹青</p> <p class="ql-block">《最后的晚餐》1486年 多</p><p class="ql-block"> 梅尼哥.基尔兰达约 郭晓辉摄</p><p class="ql-block">说起《最后的晚餐》这幅画作,大部分人心里第一反应就是达芬奇,其实不然,这个世界上不止达芬奇一幅《最后的晚餐》。基兰达约的这幅《最后的晚餐》就比达·芬奇大约早了15年。他与达芬奇不同之处,犹大独自一人坐在餐桌的另一边。不过作者注意到了耶稣的地位不够突出这一点,所以他用一个拱形屋顶将人物分成了2组,耶稣则坐在中间,头顶上方有一个垂下的房梁。</p> <p class="ql-block">安吉利柯画像 郭晓辉 摄</p><p class="ql-block">弗拉•安杰利科(1395-1455),本名圭多.迪.彼得罗,安杰利科是他的绰号,有“福佑的天使”的意思。他不到三十岁成为多明我会修士,终生创作宗教画。仅这里就有他留下的四十多幅壁画,据说他非常虔诚,一边作画,一边祈祷。是佛罗伦萨及意大利非常著名的画家。卢浮宫里藏有安杰利科的绘画,其中的《圣母加冕》是安杰利科最优秀的架上绘画。安杰利科晚年曾数次被教皇请去罗马为教廷作画,并于1455年死于罗马。葬在万神殿旁的密涅瓦教堂(属多明我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