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5.看见中国建筑细节之美——台基

雨虹

<p class="ql-block">资料源于王其钧先生的《中国建筑图解词典》</p> <p class="ql-block">  中国古建一般是由三个部分组成:屋顶、屋身、台基。台基即基身和台阶,基身直接承托屋身,台阶供人上下。</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建筑对台基的使用历史悠久,范围广泛,上自殿宇,下至民宅,都可见到它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1.台基的功能</p><p class="ql-block">(1)台基的防潮隔湿功能</p><p class="ql-block"> 台基的基身是用层层夯土或夯土层与碎砖瓦石块交互重叠夯筑而成,这种做法可以有效地阻止地下水份的上升。</p><p class="ql-block"> 另外基身与室外地坪间的高差减少了地面水侵人室内的可能性,从而保证建筑室内有一个较为干燥的环境,以适于人们的居住和使用,同时也保护了合基的木构架,使木构架不会因水的侵蚀而腐烂。</p> <p class="ql-block">(2)台基的承重功能</p><p class="ql-block"> 用夯土和碎石块构成的基身,实际上是一个庞大的块状结构,它较原来的自然地坪有着较好的力学性能,可以更好地承担上部的重荷,防止不均匀沉降的发生。</p> <p class="ql-block">(3)台基美学功能</p><p class="ql-block"> 对于中国古建飞檐式屋顶的构造而言,台基就可以避免整个建筑体头重脚轻的失衡感。</p> <p class="ql-block">2.台基的等级表现 </p><p class="ql-block"> 台基的使用历史非常悠久,据相关史料记载至少在商代,中国古建筑对台基的使用已初具规模。</p><p class="ql-block"> 由于台基的建造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是一件工程量很大和技术要求复杂的工作,所以有无台基和台基的高矮很自然地成了人们身份地位的标志。</p><p class="ql-block"> 《礼记》说“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可见台基从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是身份等级的象征了。在阿房宫遗址上,一个最大的夯土台基竟长达一公里余。</p><p class="ql-block"> 故宫三大殿的台基高八米,是目前宫殿建筑台基最高的一处。</p> <p class="ql-block">3.台基的构成</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建台基是由台明、台阶、栏杆和月台四个部分构成的。</p> <p class="ql-block">(1)台明</p><p class="ql-block"> 台基露出地面的部分称为台明,是台基的主体。台明有普通台明、须弥座台明、复合式台明三种。</p><p class="ql-block">①普通台明</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种土生土长的纯中国式的台基形式,早期用素土或灰土或碎砖三合土夯制而成,后也用砖石,常用于小式建筑。但在台基上建汉白玉栏杆的则用于大式建筑和宫殿建筑中的次要建筑。</p> <p class="ql-block">②须弥座台明</p><p class="ql-block"> 须弥座又名“金刚座”、“须弥坛”,佛教圣山称为“须弥山”,印度把须弥山作为佛像的基座以示佛居于圣山,更显示佛的崇高与神圣。其构造是一种上下出涩,中为束腰的工字形基座,一般用砖或石砌成,上有凹凸线脚和纹饰,台上建有汉白玉栏杆。这是受到佛教传入后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台明的建筑形式。</p><p class="ql-block"> 自须弥座使用于中国古建筑的台基部分时,它就成了台基中高等级的符号。因此,在封建社会中,须弥座只能使用于高等级的宫殿、寺庙及一些纪念性建筑上。</p> <p class="ql-block">③复合式台明</p><p class="ql-block"> 复合式台明是普通台明、须弥座台明两种台基的重叠复合,用于比较重要的宫殿或坛庙建筑,也是最高等级的台基形式。</p> <p class="ql-block">(2)月台</p><p class="ql-block"> 在古时建筑上,正房、正殿突出连着前阶的平台叫“月台”,由于此类平台宽敞而通透,一般前无遮拦,故是看月亮的好地方,也就成了赏月之台。</p> <p class="ql-block">(3)栏杆</p><p class="ql-block"> 栏杆,又称为“勾阑”,古代称为“阑干〞,横木为阑,纵木为干。主要用于台基较高,体制较尊的建筑基座,既有拦护的实用功能,又有使建筑的形体更为丰富的装饰作用。(以后文章里有专门的介绍)</p> <p class="ql-block">  栏杆分为宋式栏杆和清式栏杆两种造型,简单概括即:宋式栏杆空透、纤细、轻快;清式栏杆粗壮、结实、厚重。</p> <p class="ql-block">(4)台阶</p><p class="ql-block"> 台明离外地面有一定高度,因此,要做台阶才能上去,台阶就成了台基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台阶又称踏步(宋代叫踏道,清代叫踏跺)。</p> <p class="ql-block">  台阶的级数,受到我国阴阳观念的影响,多以奇数为准。按清代的规制:公侯至三品官宅第之台基高二尺,有三级台阶;四品以下至庶民者则高一尺,有一级台阶。但民间建筑的台基高度,常因实际需要而调整,倘若不巧出现偶数,则将台面加入计算,于是级数又恢复成奇数。</p> <p class="ql-block">  古建的台阶通常有阶梯形踏步和坡道两种类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①阶梯型踏步---如意踏跺</p><p class="ql-block"> 如意踏跺是不带垂带石的踏跺做法。踏步条石沿左、中、右三个方向布置,人可沿三个方向上下。一般用于较大的建筑,人流量较大的门口的踏步,也用于住宅和园林建筑。</p> <p class="ql-block">②阶梯型踏步---天然石如意踏跺(云步踏跺)</p><p class="ql-block"> 这种踏跺是用未经加工的石料,仿照自然山石码成的踏跺。远看就像一朵朵小云一样,又名“云步踏跺”。它既可以拾级而上,又是一种艺术妆点,表现了恬淡自然的艺术效果,云步踏跺多用于园林建筑。</p> <p class="ql-block">③阶梯型踏步---垂带踏跺 </p><p class="ql-block"> 在踏跺的两旁设置垂带石的踏道,最早见于东汉的画像砖。这种台阶须在下面放置一个称为砚(燕)窝石的较长的条石,以承托垂带,砚(燕)窝石上表面较地面略高或与地面齐平。</p><p class="ql-block"> 垂带踏跺一般位于屋子正中的阶下。但宋代以前,建有两座垂带踏跺,东边的叫东阶,供主人行走;西边的叫西阶,供客人行走。</p> <p class="ql-block">  垂带单踏跺:只有一座单独的踏跺。</p> <p class="ql-block">  连三踏跺</p><p class="ql-block"> 房屋的三间门前都做踏跺,且连起来做的,简单来讲是三座踏跺相连,中间踏跺两侧的垂带石与两侧的踏跺共用,所以连三踏跺的垂带石只有四块。</p> <p class="ql-block">带垂手的踏跺:</p><p class="ql-block"> 三间都做踏跺,但同三连踏跺不同的是每间都是分开的。中间的叫“正面踏跺”,两边的叫“垂手踏跺”,这种带垂手的踏跺只用于宫殿式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抄手踏跺:位于台基或月台两个侧面的踏跺。</p> <p class="ql-block">莲瓣三和莲瓣五:</p><p class="ql-block"> “莲瓣三”指有三层台阶(不包括阶条石)的垂带踏跺。“莲瓣五”指有五层台阶的垂带踏跺。</p> <p class="ql-block">④阶梯型踏步---御路踏跺</p><p class="ql-block"> 中间有一条陛石,又称“御路石”,上面雕刻着龙风云纹,这种带御路石的踏跺,就是御路踏跺。 </p><p class="ql-block"> 御路踏跺在皇宫、陵寝等建筑中非常常见,在重要的大殿前或后,都会设置御路踏跺。御路踏跺是规格最高的踏跺。</p> <p class="ql-block">⑤礓碴(jiāng chá)</p><p class="ql-block"> 礓碴是坡道的一种,是用砖或石砌成的搓衣板似的锯齿形斜面的升降坡道。</p><p class="ql-block"> 礓碴既无台阶,又不打滑。这样的路面不但可以行人,更方便车马通行。城墙上的马道多采用这种礓碴形式,方便运输物品。</p> <p class="ql-block">⑥龙尾道 </p><p class="ql-block"> 当坡道较长时,可以将坡道做成平、坡相间的形式,即而这种长长的逐步上升的坡道,形象就如惟有起伏的龙尾,所以称为“龙尾道”。龙尾道实际上就是一种形体较长的阶梯,长者可达百米左右。</p><p class="ql-block"> 龙尾道大多用在宫殿建筑前方,以增加宫殿建筑的气势。</p> <p class="ql-block">⑦慢道</p><p class="ql-block"> 慢道是较缓的斜坡道或阶梯道,常建于山坡上的寺庙或高台式宫殿的前面,两侧砌有矮墙。</p> <p class="ql-block">(注:文章仅作知识分享,部分图源自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