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明朝修筑长城的时间梳理<br> 历史上,中华大地上的厮杀大都发生在中原以及草原部落,相对来说,长城沿线的争斗没有那么频繁,所以,专门记载长城的内容并不多。<br> 明朝二百七十多年,虽然未间断长城的建设,也时常发生长城攻防的战斗,但《明史》、《四镇三关志》、《读史方舆纪要》、《三镇边务总要》及沿边府、县志书中记载的修筑长城,比较简单和雷同。这里汇总一下史料,并结合长城碑记、砖记,简要梳理一下明朝修筑长城的几个阶段。<br> 1.洪武、建文时期,重点建设长城隘口<br> 明朝攻占元大都(北京)后,即着手确立边界。根据淮安侯华云龙的提议,开始恢复古长城,设置抵御残元的屏障。在甘肃、宁夏、内蒙、山西、陕西、北京、天津、河北、辽宁等地,沿着秦汉长城或北朝长城,驻兵立堡,恢复烽台,设置驿站。<div deep="9"> 这一时期的重点是长城隘口建设,封锁交通要道,设置障碍阻拦骑兵的冲击。在隘口附近屯驻兵力,联通通讯,形成长城点状防御带。如魏国公徐达在北京、天津、河北一线,沿北齐长城整理了一百多道隘口,重筑三十二关及七十多座堡城,其中包括著名的居庸关、山海关、界岭口。<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建文年间,推行仁政,拨款备边。建文帝虽然主要精力用于削藩及叔侄之争,但仍然加固了宣化至山西的长城、城池、烽火台,并拨付专用资金,将修补长城列为边军的工作内容之一。<br data-filtered="filtered">2.永乐时期,巩固长城要塞。<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永乐上位后,全国兵力已经达到280万,国家强盛,百姓安居乐业。阴阳大师曾从政修完明陵,受命勘界设边,用六年时间,行走六省,借助前朝长城故道,重新规划了明长城的线路和要塞,因塞制宜,固关筑墙,确立了从甘肃嘉峪关至丹东虎山的长城,形成段落防御带。<br data-filtered="filtered"> 由于对朵颜三卫实行自治政策,明朝边界后移至燕山南麓,沿着北齐长城的走向,修筑连接了居庸关至山海关的长城,重点加固了长城要塞。<br data-filtered="filtered"> 随着长城防线的后移,京师及明陵暴露在前线,朝廷只得利用得天独厚的太行要塞,叠筑北朝长城,从山西偏关、平型关经河北唐县、涞源、易县至北京居庸,构筑了一道内线长城。并重新启用了居庸关、倒马关、紫荆关,即重建内三关。<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这期间修筑的长城主要用于宣示主权,确立边界线,兵力驻扎依然在关口要塞,所以险要地段仍然沿用了北朝长城,重要地段修筑了简易的石墙或土墙,只是隘口附近加高加厚了石墙。<br data-filtered="filtered">3.宣德年间,完善长城防御系统<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宣德在位11年,对长城上一些比较重要的关隘、交通要道,增加卫所屯驻,改善传烽设施。并参考元朝的快递系统,完善驿站、铺递,组建了专门为边防传递军务的墩拨军。<br data-filtered="filtered">4.正统(天顺)、景泰、成化时期,大修长城,增设堡寨,筑辽东长城。<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土木堡之变”后,被打怕了的朝廷放弃了对外的攻势,开始以长城防御为主。从正统到成化的半个世纪,朝廷投入巨资,对原长城进行大规模的修整,依山川设险,重新勘察墙体走向、调整山口关隘位置,在长城内外,大量设置哨墩及传警烽墩。形成了宽约百里的线状防御带。<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这时期的大规模调整,导致长城沿线出现了大量的重边、重关。而边军也利用了重边重关所形成瓮边、套城,在战术上可诱敌圈敌,使明长城的防御系统更趋合理。<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不仅如此,从正统开始,耗费了大约三十年,修建了辽西段长城、辽河套长城和辽东段长城。并将三段长城连成一个整体。五里一堡,十里一屯,共建堡城127座,设25卫及多个千户所,形成了两千里坚固的辽东长城防御线。<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后来随着女真的崛起,明朝逐步失去了对辽东的控制,女真打到哪里就拆到哪里,所以辽东的长城、兵堡遗存不多。只遗存了一些屯兵的路城,如前屯卫城、西路义州卫城、北路开原卫城等。<br data-filtered="filtered">5.弘治、正德时期,填补长城防御漏洞,确立九边<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这三十多年除了正常的维修维护长城及兵堡外,主要是搜寻进出长城的通道,弥补缺口。对长城上人迹罕至的荒凉地段,甚至有樵夫、牧羊道的地方,均增设墩台,建地铺墙铺,驻兵把守,不留死角。同时增添巡边力量,重点防范奸细及小股部队的渗透和偷袭。<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弘治开始,对长城防御的军事管理进行了系统化,重新划分和设置了九个长城边镇,确立了明朝最初的九边军事防守格局。<br data-filtered="filtered">6.嘉靖年间,三次大修长城,筑苗疆长城。<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嘉靖三十年、三十六年、三十八年三次大规模修筑长城。其主要内容是对山洪、地震及战争破坏的城墙进行修缮,沿边斩崖凿壁、烧荒砍树,补砌山口水道,以加强长城辅助防御。<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这时期,宣大总督翁万达主持重修了宣府、大同两镇边墙,右副都御使王仪主持将蓟镇与宣府镇长城重新连为一体。 由于发生了蒙古俺答汗突破古北口、兵围北京城下的“庚戌之变”,亡羊补牢,在长城周边增修了一批墩台和卫城,重点重修了北京周边宣府、蓟镇的长城。为加强保卫皇陵,增加了昌平镇的建制,著名的北京九眼楼就是这一时期修筑的。<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此外,嘉靖三十三年开始,修筑了南方长城,也叫苗疆万里墙。至天启三年(公元1622年),形成了南起铜仁交界的亭子关,北到吉首的喜鹊营,全长三百八十二里,中国历史上工程浩大的南方长城。<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南方长城参考了北方长城的模式,有汛堡、哨台、炮台、关门、关厢以及兵营。其中凤凰境内有名的关门就有亭子关、安静关、铜锣关、报木关、靖边关、岩门关等。 <br data-filtered="filtered">7.隆庆、万历时期,长城升级换代。<br data-filtered="filtered"> 隆庆年对长城的升级换代贡献最大。隆庆虽短,但一系列的改革以及解禁海运,使国力快速恢复。特别是“隆庆和议”,与蒙古通贡互市,双方进入和平发展时期,长城沿线太平无事,长城经济活跃。尽管如此,朝廷仍然居安思危,大修特修长城,延续到万历,长城建设达到了巅峰。<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这期间,朝廷加大投资,并充分利用民间资本,投入数百万银两,对长城进行全面升级改造:要冲地段加高加厚墙体,重要的地段、关隘全面包砖,沿线加建骑墙空心敌楼,隘口增建关楼,敌楼,加固烽火台、关城和营寨,提升了整个长城防御体系。<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至万历十年,边镇的许多长城地段都达到了金山岭长城的建造水平。<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此外,在蓟镇督师谭纶、总兵戚继光倡导下,利用北魏的“畿上塞围”长城,改造了北京市的八达岭长城,对“内三关”、古北口、山海关老龙头、喜峰口等重点关隘大修。<div> 值得一提的首辅张居正与戚继光的贡献。张居正的改革使明朝的政治、军事、经济达到了巅峰,使朝廷有钱投入到长城建设中;戚继光创新了蓟镇的空心敌楼、射孔、垛口、里门及支线障墙,并推广至其他边镇。<br data-filtered="filtered"> 目前我们看到的威武雄壮的长城,基本上是这一时期的杰作。<br data-filtered="filtered">8.天启、崇祯时期,对长城仍有修缮。<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这一时期是以长城维修为主,局部重筑。天启虽然只有8年,仍然在甘肃省古浪县土门镇修筑了土夯长城,并扩建了苗疆边墙60里。</div><div> 崇祯年间面临内乱外患,但也未停歇对长城的修补。如对延庆八达岭长城、涞源乌龙沟长城及唐山潘家口长城进行了局部维修。及至明朝灭亡,山海关的西关城刚刚筑了四分之一。<br data-filtered="filtered"> 随着李自成农民军的壮大以及后金的崛起,大部分边军被抽调平叛,剩余的机动兵力或投降或被歼,导致整个长城防御完全失效。许多沿边军民将战略物资砖瓦、枪炮等就地掩埋,粮仓烧毁,逃命跑路。 <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总体来说,修筑长城,巩固国防建设,是明朝的国家大事。由于国内外形势,边疆的冲突,朝廷的财力及帝王的思想,对长城建设的重视程度会有所不同。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交通运输、起重设备的进步,特别是“千年砖”、“万年灰”烧制技术的成功,全面提升了长城建设的规模和质量,极大地改善了边防官兵的驻守条件。<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据国家测绘局2009年公布的明长城数据,东起鸭绿江畔的辽宁虎山,西至祁连山东麓的甘肃嘉峪关,包括内长城共涉及十个省,明长城总长8851.8千米,其中人工墙体6259.6千米、堑壕359.7千米、天然险2232.5千米。</div><div> 未完待续,下篇《明长城防御设施配置的规律》。</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