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不知什么时候起我养成了独处的习惯,一个人出行,一个人回家,一个人办自己的事情……。假日里一个人在家的时候,也总是站在书架旁愣愣的站一会儿,目光略过每一本书籍,再沉默半天,然后拿起一本书坐在阳台的沙发上贪婪的看起来。直到家人们都回来了还全然不知,因为在阳台里听不到客厅里的声音。妻子下班比较晚,回来时客厅里已经昏暗,但也会习惯性的大声喊我的名字,直到我答应才肯罢休。儿子到家也会先问“我爸呢?”或者直接大声喊:“爸?爸?……”直到我慵懒的答应着从阳台走出来,却又不再给我说话,只是看着我笑笑,意思是“我已经回来了”,然后回到自己的屋里,反锁门做自己的事情了。</p><p class="ql-block">儿子也爱看书,一个暑假里多半时间都泡在了图书馆,自然家里的空间就成我一个人的了。我家的书柜里都是我们两个人的书,有时候也会拿起他的书一知半解的看几眼。因为他的专业书籍我是看不太懂,但他喜欢的历史类、人文类读物我也是有兴趣的。</p><p class="ql-block">因为习惯了独处,读书自然成了很好陪伴。这一切应该归功于母亲的影响,因为尽管母亲年事已高,但在她那个年代,算是很有文化了。祖父是民国时期文化人,家境虽然非常贫穷但还是让母亲上了几天私塾。不知道那时算是什么文化程度,但解放初期的确是高小毕业,年轻的时候还在村子里当过小学教师,也养成了看书的习惯。我小的时候也不是爱学习的学生,但母亲的严厉和父亲包容形成互补的家教风格,时时影响着我,陪我成长、成功、成才。</p><p class="ql-block">大声阅读也是跟母亲学的。特别是最近几年母亲记忆力明显下降,这让她自己也深感自责,恨自己健忘。她从书上看到大声阅读能改善记忆、延迟脑细胞衰老,因此她只要看书就是大声阅读。每次听到母亲的读书声,我也像是回到了儿时的课堂,听老师给我们朗读课文。于是,我也在看书时不由自主的读出声来,感觉只有读出声音才能看懂书里的故事、理解生活的意义、参透人生的哲理。跟母亲学到的不仅是读书,也是在阅读人生。而今母亲已经八十五岁高龄,人生的阅历和感悟写在她满头银发里,也回荡在她朗朗的书声中。</p><p class="ql-block">母亲不爱照相,每次想给她拍几张读书或者生活细节的照片总是被拒绝。她不是迷信,而是总说她老了、丑,不想照相。但在我看来母亲还是很年轻,除了较以前多有健忘,行动还是跟灵活,思维还是非常活跃。我们姐弟四人也总是夸她根本不像85岁的老太太,比起同龄人显得年轻多了,“老了还这么聪明,我们四个加起来也比不了您。”我们总是这么夸她,她谦虚的笑笑不再吭声。不过我还是偷偷的给她拍了些照片,当我拿着照片给她看时,她说“老了,不好看。”</p><p class="ql-block">我保存有一张母亲年轻时的照片,在那个年代已经是真正的才女佳人。尽管那张照片已经损坏,但母亲那俊秀、温和、慈祥的面容,又带有时代知性的气质已经深深刻在我的记忆里。</p><p class="ql-block">每当我看到母亲读书,就想起学生时代的生活,端坐课桌前,挺直腰板大声朗读课文的情形;每当我听到母亲读书声,就会想起儿子小时候让我陪他看书,他也有声有色的给我讲他喜欢的故事。好习惯大抵就是在这样养成的,在不知不觉中播下种子,在悄无声息中生出嫩芽,在坚持不懈中长成了参天大树。</p><p class="ql-block">感谢母亲教会了阅读,让我学会了生活;更让我学会了阅读人生,陪我在独处中看到更美好的世界。</p><p class="ql-block">祝愿我的母亲健康、长寿、平安、快乐!</p><p class="ql-block"> 图/文/田宏杰(郑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摄影,即是影像艺术,也是爱和知识的传递!)</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年轻时的母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在阅读《决战淮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阅读《三大战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阅读《跟着毛主席长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家的书架(一部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