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3年4月25日中午,我们在东关街的“冶春”茶室用过午餐后便告别繁荣的扬州古城前往东台弶港农场,这也是同行的郭先生与陈先生心心念念的第二故乡。</p><p class="ql-block"> 记得尚未离开嘉兴时,初次见面的陈先生面含微笑温婉地告知:“我这人随便到哪去旅游都无所谓的,但是只要说是回老家就很开心。”陈先生虽然祖籍江苏南通,但是作为出生于东台并生长于斯的垦二代,这种对故土的留恋之情就目前而言已经不多见了。</p> <p class="ql-block"> 午后三时O四分,到达弶港农场地界,这里给人的感觉是良田万亩、阡陌纵横,且大河环绕、大道通畅,麦田与大棚沿途随处可见。陈先生颇为自豪地说:“你也看见了,这里的人们很勤劳,没有一块闲置的土地。”</p> ↑弶港农场场部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农干路上的“海印象”快捷客栈安顿好住宿后,沿着黄海公路南行,<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三时五十一分,终于</span>到达了弶港农场南面的一片宿舍区,郭先生的堂弟便在此居住。</p> <p class="ql-block">↑位于弶港农场农干路上的“海印象”快捷客栈</p> ↑“海印象快捷酒店”里的两只猫咪 <p class="ql-block"> 一排排建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平房,简单而又整洁,每家都有前后两进,且门前屋后都载种了各类蔬菜与花卉,打理的井井有条。</p><p class="ql-block"> 蔬菜瓜果品种之丰富并不亚于嘉兴,我看到的就有芫荽、莴苣、油菜、大蒜、小葱、辣椒、番茄、韭菜、豌豆、蚕豆等等,特别是韭菜,生长的很是茂盛,几与狗尾巴草媲美了。牡丹花早已过了花期,几丛玫红色的芍药正如火如荼的绽放着,蕤茂茁壮而又鲜艳夺目。</p> <p class="ql-block">↑郭小弟居住的宿舍区</p> <p class="ql-block">↑郭小弟邻居王总家的狗狗“小狼”</p> ↑沉甸甸的油菜籽 ↑美丽的豌豆花 <p class="ql-block">↑茁壮的莴苣笋</p> ↑迟开的油菜花 <p class="ql-block">↑茂蕤的胡葱花</p> <p class="ql-block">↑具有朦胧一派的芫荽花</p> <p class="ql-block">↑老芹菜</p> ↑艳丽绽放的芍药花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植被非常好,由于空间很大,很多植物都处于一种肆意生长的状态,我还是第一次看到了高高大大的红叶石楠和它白色的花卉,柔弱的虞美人则从绿化带里探出了嫣红的花朵。</p> ↑黄海公路旁的红叶石楠开花了 ↑黄海公路旁的虞美人花 <p class="ql-block"> 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新鲜感的我正在举目四望时,突然听到了一只鸟“咕咕”的鸣叫声,抬眼望去原来是一只头顶蓬松羽毛的鸟儿正摇头摆尾的立在屋脊上,陈先生告知是戴胜鸟,虽然久闻大名,却是第一次见到此鸟呢。</p> <p class="ql-block">↑戴胜鸟—网络</p> <p class="ql-block"> 入夜,郭小弟家晚餐很丰盛,有红烧小黄鱼、洋葱炒大肠、凉拌黄瓜、红烧小公鸡、醉泥螺、盐水毛豆、猪耳朵、花蛤炒莴苣、文蛤炒莴苣,靠海吃海,自然就以海鲜居多了。</p><p class="ql-block"> 小弟还请了几位朋友过来聚餐,我们与新老朋友相聚席间,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声说笑,传承了数代盐民的豪爽之气,几与齐鲁大汉可媲美啊!</p><p class="ql-block"> 其中的王总是郭小弟的好邻居,桌上的美味菜肴几乎都出自他的煎炸烹煮,是一位爽快而又干练的汉子。需要说明的是,王总与另一位在坐的李总都是垦二代。</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郭小弟家丰盛的晚餐</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的几天多在大丰、条子泥、森林公园、安丰古镇游览,对于弶港农场只是走过路过时的匆匆一瞥,很多情况都是听郭先生与陈先生所言,再加之返禾后又查阅了一些关于弶港农场的资料,因此对其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p><p class="ql-block"> 其实在我而言对弶港农场的认识源自于2021年帮助郭先生整理编写其父郭树梅前辈的纪念集,也仅仅停留在字面上,并无实质性的认知。</p> <p class="ql-block"> 当时就对这个“弶”字感到了好奇,在查阅了字典后发现其读音为“jang”,但是到了东台后又听到有人读为“戗”(qiang),比如陈先生便如此发音,原来弶港又被读作“戗墩子”、“戗港”。当时对“弶”的字面意义也没有作更深层次的了解,此行才真正知道了这个“弶”意指一种用于捕捉老鼠与鸟雀的工具,但是在没有看到图片时,对于此字还是没有什么概念。之所以会有“弶港”之地名,360百科对此有如下的解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弶港在200多年前还是一片汪洋,后来随着潮涨潮落,积沙淤泥,滩涂增高,海岸线逐年东移,才逐渐形成了露出海面的沙屿。乾隆初年,赶海的渔民开始在这里歇脚、打尖。为遮风避雨,人们用芦柴篱笆弶避海风,俗称“打弶”。久而久之此地便被渔民称为“弶墩子”。据史料记载,乾隆三十三年(1768),在此定居的渔民已有百馀户。乾隆五十年(1785),弶墩子上被冲开一条可停靠渔船的大港汊,随着渔业生产的发展,这个天然渔港“弶墩子”也就演变成了“弶港”。</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弶港镇渔港—网络</p> <p class="ql-block"> 时过境迁,当年由沙屿堆积而成的“弶墩子”现在已华丽变身为拥有广褒肥沃土地的弶港镇,跻身江苏省经济强镇之一,而这种变化皆因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一群意气风发的垦荒者的到来。</p><p class="ql-block"> 弶港农场也因地处弶港镇境内,故因地而名,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小小的集镇,商店、医院、餐饮、娱乐等等一应俱全,其规模不亚于弶港镇。</p> <p class="ql-block">↑弶港农场小城镇规划图</p> <p class="ql-block"> 可以说弶港农场之行使我真正感受到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大力推行的垦荒政策对苏北经济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陈先生说从南通至连云港依次排列着江苏省的十大农场,弶港农场只是其中之一,东台县地名委员会编《江苏省东台县地名录》(第203页)有如下记载:</p><p class="ql-block"> 江苏省国营弶港农场位于东台县东部,全场分两部分:主场在东台县三仓河下游以北。东、北与八里公社交界,西、南与新农公社毗邻;另一部分在方塘河以东,东、北与弶港渔业公社相连,南、西与新街公社相接。全场面积47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 《弶港农场场史馆》亦有介绍:</p><p class="ql-block"> 弶港农场是江苏农垦集团有限公司所属国有中型企业,东临世界自然遗产小镇——江苏省东台市弶港镇,北望国家级麋鹿自然保护区,南与新街镇,西与三仓镇接壤,总面积8.18万亩,其中耕地4.9万亩……场部设在农干河西侧。</p> <p class="ql-block"> 弶港农场与他的兄弟农场一样都经历了建场初期、地方国营农场时期、兵团时期和省属国营农场时期等多个阶段,按照人们现在喜欢翻腾历史的爱好,在此也将弶港农场的不同历史延续在这里晒上一晒:</p><p class="ql-block"> 弶港农场前身是东台县劳动生产教养院。1956年4月,由江苏省民政厅筹建,定名为江苏省地方国营弶港农场,只要是管理游民。1952年11月与军垦农场、东台农场合并,改为江苏省劳动教养弶港农场,对外名称不变,仍叫地方国营弶港农场。1963年4月又与东台移民单位黄海农场合并,清理劳动教养人员,开始接受知识青年。1969年3月,建兵团时,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江苏省建设兵团第三师第十八团。1975年8月撤销兵团建制,归属江苏省农垦局领导,恢复原名江苏省国营弶港农场。(东台县地名委员会编《江苏省东台县地名录》第203页)</p> <p class="ql-block">↑与弶港农场合并的黄海农场平面图—《弶港农场场史馆》</p> <p class="ql-block">↑合并前的弶港农场(1962)位置图—《弶港农场场史馆》</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弶港农场集镇鸟瞰图—《弶港农场场史馆》</p> <p class="ql-block">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郭前辈作为浙江支队副政委于1953年2月与无数战友一起乘坐驳船离开嘉兴,沿运河北上,义无反顾的奔赴苏北地区成为了第一代垦荒者。最早是在被称作北五场的“潮河农场”工作,1954年开始先后担任潮河农场党委书记河政委,1958年任大中农场第一党委书记,1963年担任弶港农场党委书记,直至离休。</p> <p class="ql-block">↑郭先生父亲郭树梅先生纪念集</p> <p class="ql-block"> 毫不夸张的说今日苏北地区的繁荣昌盛,是无数垦一代用一生的付出换来的,郭先生和陈先生的父辈便是无数垦荒者中的一员。他们与来自五湖四海的战友们来到了这片荒芜的盐碱地,这里只生长着生命力顽强的蒿草和刺槐,人们看到的景象与古诗《敕勒川》所描述的又是何等的相似啊!只不过垦荒者似乎更加不幸,他们在“风吹草低”时所见到的獐兔蛇蟹。</p> <p class="ql-block">↑獐兔成群—《弶港农场场史馆》</p> ↑荒滩泽地—《弶港农场场史馆》 <p class="ql-block"> 年轻时曾经阅读过《军队的女儿》,刘海英等一批年轻人响应国家号召奔赴新疆,将自己最美好的人生都贡献给了军垦事业,当时对此还曾好生钦佩。但是作为垦二代的郭先生却向我描述了他的父辈们在建场之初所经历的种种艰难困苦,他们居住在简陋的地趴子和草棚里,忍受着来自黄海的刺骨寒风,忍受着炎炎夏日的炙烤和蚊虫叮咬,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垦一代们齐心协力地艰苦奋斗、垦荒造田,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贡献在了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上,这种充满时代感且发自内心深处的集体创业精神非常感人!</p> <p class="ql-block">↑垦荒者自建茅屋—《弶港农场场史馆》</p> ↑垦荒者开挖沟渠—《弶港农场场史馆》 ↑垦荒者艰苦耕耘—《弶港农场场史馆》 ↑垦荒者捞淤积肥—《弶港农场场史馆》 <p class="ql-block"> 垦一代们并未沿用老套路治理数百年来形成的盐碱地,而是采用并推广了“以水洗碱”的技术,据陈先生告知,每天都要挖掘长一千米,宽一百米的排碱沟渠,分别以宽六米(深二米)的条沟和宽十二米的中沟(深三米)隔开,如果阡陌一般整齐划一,然后再引淡水冲洗。陈先生还说种植树木以后,最担心的是下大暴雨,因为雨水会使泥土板结,然后盐碱就重新反上来,于是前功尽弃。</p> <p class="ql-block">↑陈先生绘制的排灌沟渠图</p> <p class="ql-block"> 在种植农作物方面则以稻麦轮作法改造土地,经过了第一代垦荒者坚持不懈努力,昔日白花花的盐碱地,变身成了丰产的水稻田和麦田。</p><p class="ql-block"> 《弶港农场场史馆》关于“1956年至1978年弶港农场创业年代”有着如下一段生动的文字描述:</p><p class="ql-block"> 农场人在这片蒿草丛生、獐兔成群、蛇蟹遍地、人迹罕至的荒滩泽地,变成了纵横交错、保障有效的干河、排河、条沟、公路、桥梁、涵闸、林带等配套齐全的高标准农业基础网络,建成了外防海潮、内防水涝的万亩良田。</p> <p class="ql-block">↑早期的畜力耕地—《弶港农场场史馆》</p> ↑拖拉机代替了牲口耕地—《弶港农场场史馆》 ↑马拉船载运货忙—《弶港农场场史馆》 ↑飞机施肥洒药—《弶港农场场史馆》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弶港农场农副工三业发展,成为全面发展的新型的、国营农业企业。<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东台县地名委员会编《江苏省东台县地名录》(第203页)有:“</span>全场土地70,423亩,耕地46.515亩。农业实行粮、棉、绿肥轮作夹种,粮食作物种植水稻、玉米、三麦等,经济作物主要种植棉花。”</p> <p class="ql-block">↑弶港农场万顷良田—《弶港农场场史馆》</p> <p class="ql-block">↑弶港农场已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弶港农场场史馆》</p> <p class="ql-block">↑弶港农场的大棚蔬菜—《弶港农场场史馆》</p> <p class="ql-block">↑弶港农场的有机西兰花很有名—《弶港农场场史馆》</p> <p class="ql-block"> 建场初期的弶港农场工业发展比较单一,只有农机修理和粮棉油加工两种,自1975年开始实行了多种经营政策方针,利用自身的条件,各个分场陆续开办了工厂。</p><p class="ql-block"> 真正令笔者钦佩的是江苏省在国企改造方面的突飞猛进与辉煌发展,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勇于创新的大胆改革,不仅仅着重于农业生产,还大力扶置工业,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成绩斐然。如2000年在全国所进行的农业土地租赁经营体制改革大潮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能入牵头、适度规模、组合承租、先缴后种、市场运作”的土地租赁形式,被集团确定为“弶港模式”。如2002年注册“弶农”牌商标,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垦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农场创新单位”。又如2007年在无锡举办“弶农牌”西瓜推介会,2008年“弶农牌”西瓜被认定为“中国名牌农产品”。</p> <p class="ql-block">↑弶港农场部分工业现状—《弶港农场场史馆》</p> ↑品种繁多的农副产品—《弶港农场场史馆》 <p class="ql-block"> 此行已经品尝了“弶农牌”几个品种的西瓜,在《苏北行——美丽富饶的东台与移民文化》已经提及,不再赘述。值得一提的是东台的大棚西瓜之所以有名,是与弶港农场的种植与推广分不开的。</p> <p class="ql-block"> 当年的垦一代大多数都已离去,如果他们地下有知,一定会为弶港农场所取得的成就而含笑九泉。</p><p class="ql-block"> 如今还有很多垦二代和垦三代仍然居住在这块先人们开垦的土地上,这里已经成为他们热爱的家乡。</p> <p class="ql-block"> 虽然在弶港农场只逗留了数日,这块陌生的土地却留给我极好的印象与许久的回味。一座城市可以没有山,但是只要有了大大小小的河流,整块土地便充满了生命与活力。位于<span style="font-size: 18px;">淮河下游的弶港农场地处</span>范公堤以东的沿海垦区,因此这里有着无数条排灌河和众多大、中、小沟,主要有何垛河、东台河、梁垛河、三仓河、安弶河、方塘河等等,这些纵横交错的美丽河流构成了一个非常丰沛的水网地带,因此我们经常可以在路途中看到一条条笔直的大河从眼前一闪而过。陈先生告知有些河是人工开挖的,主要是为了筑路,终于明白了为什么笔直的公路旁必有着一条大河相伴。 </p><p class="ql-block"> 有意思的是很多充满野趣的河岸都矗立着高大的现代化风车,借助海风徐徐转动的白色风叶在空旷的田野上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陈先生说风车每转动一圈便可生成30度电。</p> <p class="ql-block"> 弶港农场东面有农干河,北面有梁垛河,南面则是一条缓缓东流的三仓河,从郭小弟家走过去只有几分钟的路程。三仓河旧名安丰河,清康熙年间至嘉庆年间曾经多次疏浚,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始改今名。</p><p class="ql-block"> 三仓河原为安丰盐场的运盐河,<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朱道清《中国水系大辞典》(第187页)记载其“由</span>东台市西南部安丰镇以东接通榆河(江苏沿海运输的黄金水道),向东流经南沈灶镇、三仓镇,最后于弶港镇北入黄海。全长四十九公里,流域面积三百八十平方公里,为东台“重要排水、灌溉、航运河道”。</p><p class="ql-block"> 正因为有了如此丰富的水系,吸引了许多来自四面八方的钓鱼爱好者,有意思的是郭先生也属此列,因此在临行的的前一天,约了一位沈同学和郭小弟一起去野钓,好好的过了一把钓瘾。一天下来,居然也有所收获,带回来小半桶鲜龙活跳的各种小杂鱼,其中还有一只横行霸道的小螃蜞。</p><p class="ql-block"> 几位钓友的皮肤也被四月的阳关染上了一层淡淡的栗壳色,但是他们脸上却洋溢着难以掩饰的喜悦之情。</p> ↑景色宜人的三仓河 <p class="ql-block">↑捷克十九世纪著名作曲家贝德里希·斯美塔那(Bedrich Smetana,1824.3.2~1884.5.12)</p> <p class="ql-block"> 这条古老的河道两岸树木丛生,沿岸景色非常怡人,如此宁静的河水,如此宁静的环境,令我想起了捷克十九世纪著名作曲家贝德里希·斯美塔那的名曲《伏尔塔瓦河》,优美旋律很适合眼前的这条宛如玉带一般的河流。这时,夕阳的馀晖映照在河面上,映照在我们身上,一种诗意悠然而生,多想搬一把靠椅与三五好友在此喝茶、闲聊、发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