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的舅舅胡梓云,是和我同一年出生的,今年71岁了;因为外公是三代单传,又只生了两个女儿,特别想要一个儿子,就抱养了我的舅舅。虽然是抱养的,但是,外公外婆对他比亲生的还喜欢些,生活上对他无微不致的关心。舅舅和我妈妈的关系也是很亲密的。我和舅舅因为年龄一样大,从小一起长大,关系就更加亲密了。</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在生活上舅舅比我能干。 每次到外婆家去,舅舅都会带着我,玩烧石灰,蒸酒,盖房子等游戏;有时还会捡一些干柴,从地里面偷一些花生,红薯等,自己烤着吃,可香呢;有时会领我上山去采毛粟子,乌泡子,羊打嘛粒粒(一种紫红色的小粒的果实)茶乌泡等野果子吃。有他时会挖丝茅根给我吃,他就地取材,找一根树枝或一块瓦片或一块薄的有尖头的石头当工具把丝茅草的根挖出来。他用右手捏住丝茅根的一头,左手握拳握住丝茅根,然后右手用力一拉,丝茅根的皮就掉了,露出白白的丝茅根来,有点像豆芽的样子。这时,他就把丝茅根给我,叫我直接放口里吃。味道还挺不错的,甜甜的水汁虽沒有供销社买的糖甜,但对那个年代乡下的小孩来说,也是好吃的,有趣的,其味道和乐趣胜过如今很多城里富家小孩吃巧克力的感觉。他还告诉我用山上的小竹子做一根吸管,用来吸茶子花中的糖吃,这种糖好甜好甜的,蜜蜂采了它回去就酿成了茶花蜜。他偶然发现吃了鱼剩下的鱼骨头放在烧柴时留下的炭火上烤了很香很好吃,他毫无保留的告诉了我这一新发现,并和我分享了这一美味。但是,那个年代一年下来吃鱼的次数很少,一次吃的鱼也少,更难得有一根大鱼骨头,因而我们两个小孩子有时会为了争鱼骨头而闹得不愉快。这时候外公外婆总会对舅舅说,你是舅舅,应当要让外甥;妈妈则对我会说,外甥要尊重舅舅,你应当让舅舅,结果大多数都是他让了我。在我的印象里,童年的舅舅是快乐的、能干的、大方的,是我崇拜的小伙伴之一,在很多事情上是我的老师。</p><p class="ql-block"> 少年的舅舅是很有个性的,他认定的事,很难改变他的主意。比如,到某个地方去,走哪一条路,他认定的路线他是坚持要走的,旁人说,这条路不好走,或者说这条路远一些,他通常是不听的。我们有时在一起玩游戏,他如果赞成我们的规矩,他会很尊守规矩的和我们玩;如果他不赞成我们的规矩,他提出了另外的规矩,若是我们不按照他的办,他便不参加玩游戏了。在玩游戏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上,他这种坚持个人的观点,不肯根据情况改变的个性问题不大;但是在读书的问题上,他这个性可让他吃了大亏。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舅舅的学习成绩不算很好,但也还是中等偏上的。按照正常情况,他考高小应该是没问题的。那时小学分为初小和高小,五年级和六年级是高小。有一半多的初小同学不能升高小。初小到高小是要经过考试,按分数高低决定是否能读高小,就像现在的初中生升高中一样。根据舅舅一贯的成绩,考上高小是有把握的。但是,舅舅却在四年二期期中考试后因为班主任就舅舅算术成绩有所下降和一次班级活动舅舅坚持要按他个人的想法办影响了集体行动两个事一起严厉批评了他,他不服气,不肯去上学;后来,不管老师怎么劝,家里又哄又骂又打都不能让他去读书。从此以后,舅舅就和学校无缘了。不读书了的舅舅倒也开心快乐,每天积极为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从不偷懒,也不惹事生非。在当时,10多岁的小孩不读书了,在农村开始干活的也不少,外公外婆在想尽办法也不能让舅舅继续去读书的情况下也就让舅舅没再上学了。不过,他们反复教育我,舅舅不读书将来要吃大亏,他在读书的事上是反面教员,一定不要学舅舅这个坏样子。有外公外婆的教育,加上我也和舅舅不在一个学校读书,没有遇到舅舅这样的事,我是从来没有逃过学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成年以后,舅舅成了生产队的一个好劳动力,犁田、耙田、扮禾、车水、挑土、砍柴他都是一把好手。我当兵回乡那年学犁田耙田他还专门教过我,是我这方面的老师之一。砍柴他更是我的师傅,他砍柴砍得又快又好,捆柴捆得结实又快;捆柴时要选某种柴树作捆柴的材料他都有经验,很快就选好了,两根树枝经他手一摆弄就成了很好的捆柴工具了。因为我们家每年砍柴他都会来帮忙,我砍柴的一点功夫就是他教的。我去当兵时,请他每年帮我妈妈解决烧柴的问题,他一口气应承下来,也在后来几年很好的践行了诺言。我妈妈告诉我,我当兵几年,舅舅年年都帮她砍柴,捡柴,从来没有出现没柴烧的日子。对此,我非常感谢舅舅,同时也对他这种信守诺言的精神很敬佩。舅舅力气大,又不偷懒,生产队的重活难活安排他去做,他都毫无怨言的去做。生产队哪家有什么重体力活请他帮忙,他都会积极去帮。乡亲们都说他是一个好后生,不少人要给他做介绍,他却总是说,不想这么早就结婚,而不接受与任何一个姑娘交往。后来终于愿意去看看别人介绍的对象了,又总是不满意,虽然看了很多个,却是一个都没谈成。可惜的是,到30岁左右时,外公外婆也不在了,同时,在农村相对来说就算龄偏大难找对象的了。虽然也常有人给舅舅介绍女孩子,但总是高不成低不就,没有谈成一个姑娘。在40岁至50岁期间,有一次女方到舅舅家住了半个多月,骗了他的钱(舅舅当时还找我爸爸妈妈借了几千元,我爸爸妈妈说,既然是结婚就当贺礼,不要他还了)跑人了。人跑了,钱丢了,肯定不是好事,但还不是最坏的事,最糟糕的是把舅舅的心弄凉了,从此后,舅舅就再也没有想过成家的事了。好在经过生活的磨练,舅舅的性格变得随和了,心态也不错,每天自由自在的生活,不与别人比富裕比高低;同时仍然保持了勤劳善良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和乡亲们相处得很好。外公外婆去世后,舅舅的亲人就只剩下我妈和姨妈了,后来,姨妈也因病过早离开了人间,我妈妈就成了舅舅的唯一亲人。俗话说,父母不在长兄如父,我妈于我舅舅是大姐如母,舅舅有什么困难,有什么问题总是找我妈商量,逢年过节,他没什么别的亲戚走,总是我到我们家来过。有一次,舅舅在修水库的工地上因塌方腰椎受伤,经过几天治疗后仍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在家慢慢恢复,就是住在我们家,我妈妈照顾他的。妈妈虽然各个方面都对舅舅很关心,但是,遗憾的是我妈妈尽管一直张罗着给舅舅找对象却没有办成。妈妈很关心舅舅,舅舅对我们家也是尽心尽力的帮助的。由于爸爸在外地工作,我又当兵和读大学,后来也在外地工作,家里没有男劳力,很多重体力劳动的活都是舅舅帮助我们家做的。犁田、耙田、插秧、扮禾及砍柴等都少不了舅舅帮忙。我们一家人都非常感谢舅舅的帮助,舅舅却总是说:“我帮别人都帮,你们家对我这么好,做这点事应该的。”舅舅就是这么一个为人做事不求回报的人,是我做人的老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六十岁以后的舅舅,成了五保户,但他的身体健康,心态很好。他仍然保持着乐于助人的好习惯,村上哪家有困难,有红白喜事,他都主动去帮忙。由于爸爸妈妈都随我们住到城里来了,舅舅每到逢年过节就到城里来看望我爸爸妈妈。亲戚朋友在一起聊天,绝大多数都会讲到生活的艰辛,有时会发点小牢骚,但舅舅总是说现在好过,他感到很满足了,讲的都是政府如何好,如何关心他们,乡亲们如何好,哪些爱心人士怎样关心他们等等,从没见他发过牢骚。爸爸妈妈则总是交代我和弟弟妹妹要去看望舅。其实爸爸妈妈不交代,我和弟弟妹妹都会去看舅舅的,因为我们都深深地感谢他以往对我们家的帮助。每年过年过节,我和弟弟妹妹分别给舅舅送点礼物,送个红包时,他总是推让不肯收,往往要经过反复请求他才收下。在这过程中,舅舅总是说,他感到很幸福,他一不要买车,二不要买房,也不存在小孩读书花钱,平时也很少打牌、打麻将,偶尔玩一下也只玩5角钱的,所以钱够了;他还说,没有钱不行,但多了也没必要,有用的就行了;他给我们算账,他不要花钱买米,也不要花钱买菜(他自己种了菜,养了鸡),仅仅只买一点肉,一点油盐;他一个月有1200多元现金收入,过年过节还有慰问金和慰问品,还有爱心人士的捐赠物资;病了在乡镇卫生院看医生不要钱,到县医院住院还有100元一天的护理费发;他自己还存了10来万元在银行里……说了很多感到幸福的事后,舅舅少不了要总结性的说,现在共产党、习近平总书记真正是关心老百姓的好领导,我们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过了。</p><p class="ql-block"> 每当过年过节,听了舅舅一番发自内心对钱的看法,听了他的感觉幸福,感谢共产党,感谢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后,我觉得,舅舅是我的好老师,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课:他一个五保户的思想认识和心态比我这个曾经的所谓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要高得多;人的幸福福感,在有了基本生活保障后,不是得到越多就越幸福,而是少些欲望就多些幸福感;人要知足常乐,老年人更要有一种知足的处事态度和常乐的幽幽释然情怀;我们如今的生活越来越好,应该不忘毛主席,感恩好时代,感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p><p class="ql-block"> (2023.5.于归乡斋)</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