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感悟《论语》第159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读了这句话很有感慨。</p><p class="ql-block">孔子之所以被称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是当之无愧的。韩愈在《师说》说过一句话;”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意思是老师是传播道理,传授学业、解疑答难的人。传道授业解惑这是作为一个老师最基本的条件。陶行知先生说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就是说,不仅仅要有很高的学识才能成为老师,还要身先士卒,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我们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培根铸魂,立德树人,这个“立德”就是需要我们有一种宅心仁厚的品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孔子作为一个老师,他有自己高超的教学技巧、育人方法,比如说157句:子曰,“自行束修以上,无未尝不诲焉”,只要你尊师重道,喜欢学习,孔子收学生自然会有教无类。还有158句的 “不愤不启不匪不发”的启发式教育。那么在159句中,他又给我们从学生观察的角度,展示了他高超的教学方法。前面几则都是“子曰子曰”从孔子的角度直接说,那么这一句是他的弟子旁观得出来的,“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孔子吃饭的时候身边有痛失亲人的人或置身于办丧事的环境中吃饭的时候,从来没有吃饱过。看字面的意思只是一个生活现象,但是我们知道,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礼崩乐坏之时,天下大乱,那么孔子游说于列国,一生追求的是礼,尊礼而行,求仁而至。所以他通过自己在伤者之侧不吃饱这件事,反映出他对当时“礼”的尊重,极力推崇,极力践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同理心”,也叫“共情能力”。也就是说你在悲伤的场合中,你要有和这个悲伤的人一种共情的能力,能以己之心推别人之心。孟子有一句话叫“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也就是说人的恻隐之心就是发自肺腑的,这也体现了孔子的真诚,就是体现了孔子“仁”的最高理想。在这里通过这一件小事,以小见大,体现出孔子对礼治的尊重,对“仁”的恪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次我们说身教胜于言教,作为圣人孔子,我们在很多的语录中都可以看到他对不同的弟子有不同的教育方法,虽然是至圣先师,但是他没有好为人师,把自己高高立于杏坛之上,对所有的弟子都是说教,而是把自己的行为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看到自己做了什么怎么做,以身作则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这更胜于千万句的教条的说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说度人先度己。其实真正的只有自度,没有度人,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业力,对修行的理解的深浅,使人真正能度的只有自己,我们每个人都像一面洁净无比的镜子,只不过是六欲妄念和我们的贪嗔痴,把这面镜子蒙蔽了,使我们的自性的光芒不能发散出去,当我们把六欲邪念贪嗔痴这些都去掉了,那么这个自性的光芒就出来了,当你自性的光芒出来,也就是说你达到了修己,你各种方面都按礼制规则去办事,不违背大道,符和大道,那么你这个人的精神境界也高,这时候别人看到你的所言所行,感受到你的思想活动,就会对你产生尊敬,就会把你作为标杆,别人自觉的去模仿你,学习你,追随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像郭老师,他从来没有要求我们具体的去做什么,他自己做在道上了,我们就对他心生崇敬与感恩,这就是榜样的力量。他在以自己的践行来度我们每个人。当别人模仿学习你的时候,其实你已经达到了,不仅仅是渡已也渡人的方法,从这儿呢也可以看出来孔子就是这样一位圣人,以这样的方法去渡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什么我们说《论语》好理解呢?因为《论语》它就是从天道讲到人道,而《道德经》是从人道讲到天道,其实二者殊途同归,包括其他的如释道都归结到同一个点上。有一句佛家的偈语“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慈“是仁爱。”悲“就是怜悯。没有任何条件的爱护众生,即使你和我没有缘分,我也会把”这没有缘分“看成是我们之间的缘。所以众生平等,没有任何条件,没有分别心,没有执着的去爱别人,这样就达到了菩萨心肠。菩萨就是慈和悲的代名词。就像大道无形、无情、无名,因为不知其名强名曰道。那么“慈”和“悲”,就是为了人们好理解,所以创造出“菩萨”的这样一个形象,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就去拜这个佛像,拜这个图画。以为通过拜就能得到自己所期望的。殊不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是梦幻泡影呀,其实真正的慈悲就深藏在你自己的心里,你一旦知道了把它释放出来,你就是真正的菩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之幼”,去换位思考,以别人的苦作为自己的苦,有一句话说“哭比笑更有深度”,我们常看一些喜剧和悲剧,我们是不是感到悲剧更能触动人心,有一种能使情感更加凝聚的一种力量呢,因为“笑”这种力度是向外扩张的,当我们遇到一件喜事的时候,你可以受别人的感染,受环境的影响,你虽然不知道有一件什么样的事去值得你发笑,但是在当时的范围氛围中呢,别人笑你也会由衷的笑。但是这个“哭”是向内的,当环境压抑,或者是别人遇到悲伤的事的时候,你如果能感同身受的话,那么你内心所散发出的情感与这个有丧者的情感同频共振的时候,是不是更能显出你的仁爱之心,慈悲之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子于是日哭,则不歌”“是”是这的意思。孔子在这一天哭,“则不歌“就是不唱歌了。我们知道孔子是一个特别喜欢音乐也爱唱歌的人,他并不是高高在上,平常一副严肃的嘴脸,他该严肃的时候严肃,但是在严肃之外呢,生活中他追求的是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他把工作和生活能调整的游刃有余,工作的时候乐此不疲,游戏的时候呢也能放松自如。尤其对音乐有很深的造诣,达到痴迷的程度。例如47页181条:“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大家看这句话,孔子何人?唱歌而善,到了非常好的境界,兴头正旺的时候必是反之,一定让这个唱歌的人”反“,”反“是通那个返回的”返“的返,一定让这个人再唱一遍,他唱的太精彩了,孔子听不够让他再唱一遍,孔子很聪明马上就学会了又跟着唱一遍,你看他对音乐的陶醉。还有163则”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他在齐国时候听到《韶》这样的一个音乐啊,时上古时舜时的乐章,那个激动劲,很长时间都不知道肉的味道,脑子里头一直萦绕着这个歌的旋律。三月当然是一个虚指,有一定的夸张,他说“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想不到音乐欣赏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太美了,太美了!你看他对音乐是如此的酷爱,简直是一个发烧友了,但是在有丧者这一天,孔子感同身受,能换位体会别人的忧伤,体会失去亲人的痛苦,思考人生的无常,可能会情不自禁的能流出眼泪,所以这一天他由于内心悲伤,所以不去唱歌把自己最喜欢的都放弃了,这也就说明他既有节制又对礼极为的尊重。所以我们再来回看一下18页66句,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临丧不哀”即遇到丧事没有哀恸,我怎么看得下去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钱穆先生说:“本章见圣人之心,即见圣人之仁”;总之159则这句话没有直接说孔子多么尊重”礼“,多么看重”仁“,而是从侧面,从学生眼睛的观察角度中去写,从别人的叙述中这更能说明这个孔子的高尚品德,仁爱之心深厚。有一句话叫”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意思是如果他内心有仁爱,用的时候就能拿出来,舍之不用的时候就能把它深深的埋在心里。而孔子的仁德已经深深的驻扎在他的心里了,他随时根据不同的环境,能随时的调动自己的”仁“出来,不用的时候呢,我们能看到他那种谦逊儒雅的圣人形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从这二句话我们能更深地了解孔子的思想,而且看到了他自觉自愿地躬行践履的高尚品德,看到了一个由内向外散发着威仪,“仁覆天下”的圣人形象。这也是孔子受到弟子们及后人尊崇的的原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