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去年,武平一中72届高二(1)班同学毕业整整过了半个世纪50个春秋,许多同学都盼着届时能欢聚一场。可此时疫情防控正浓,分散在祖国各地的同学,己被禁足3年。我们班自2012年40周年庆时就约定同学会每5年一聚,我作为同学会的总招(招呼、招集、招待)从阳春三月就开始关注家乡武平疫情防控政策的变动,临近暑假武平好几个月没发现疫情,我赶忙发出预通知,拟8月份回母校武平一中聚会50周年庆。</p> <p class="ql-block"> 7月初,北京的疫情又起,各地对京城来的任何人一律先集中观察半月。怎么办?我急中生智提前半月到没疫情的太原去避暑顺便游览,等健康宝不再显示北京地点时,及时乘机飞往厦门,住了一晚,与厦门的几位同学先行聚会碰头。在武平一中王校长、刘书记的大力支持下,7月31日下午,我们30多位同学再次(5年前在此聚了一次)聚集在武平一中会议室座谈,一中刘书记也再次到会致贺并介绍了一中发展史。会后校长书记还与我们合影留念(照片一排居中的两位男士)。</p> <p class="ql-block"> 闽西武平县是一个30余万人口的小山城,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素有“一脚踏三省”之说,县城背靠北边的武平最高峰梁野山,平川河自北向南流经城区。(图为武平县城中心区)</p> <p class="ql-block"> 武平一中地处县城西南风景秀丽的西山脚下、平川河畔的亭子岗上。创办于1924年考棚里,初为武平县立初级中学。1950年增设高中部,始迁至现址亭子岗,1955年更校名为“福建省武平县第一中学”,1978年被省政府确定为省重点中学,1995年成为省二级达标学校,1999年2月被确认为省一级达标学校,1999年7月实现初高中分离,2004年通过全国示范性高中市级验收,2018年11月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基地校”,2019年3月通过省一级达标高中校复查评估验收。</p> <p class="ql-block"> 武平一中现有54个教学班,在校生2400多人。师教职工241人,其中高级教师227人,正高级教师4人、特级教师2人、省学科带头人3人,福建省名校长1人、市级名师16人、市学科带头人19人。校园面积264亩,是全省校园面积最大的重点中学之一,校舍建筑面积55908平方米,绿地面积130692平方米。图书馆为省示范馆,藏书131477册,生均54册。</p> <p class="ql-block"> 武平一中秉承“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和映山红精神,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奠基”为办学宗旨,以“创建闽粤赣边高中教育品牌”为办学目标,以“诚•毅•信”为校训, 以“科技创新教育”为办学特色,逐渐形成了“砺志、同心、力行、求实”的校风,“敬业、爱生、严谨、垂范”的教风和“尊师、守纪、勤奋、进取”的学风。</p> <p class="ql-block"> 武平一中办学以来,共培养了初、高中毕业生五万余人。2009年高考,方洋、程美华两位同学分获全省文科和理科状元,两朵状元之花同落一校,这在全省尚属首次。中国校友会网发布了《2015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在全国顶尖中学排行榜中,福建顶尖中学有32所,武平一中并列排在第九名。近些年,该校学生参加学科奥赛、科技创新、体育竞赛等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好成绩, 赢得了 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 2005年11月27日,反映武平一中高三师生学习、生活情况的纪录片《高三》在央视新闻频道《纪事》栏目播出,在全国各地广大家长师生中引起巨大反响,成为闽粤赣边有一定影响力的一张“教育名片”。</p> <p class="ql-block"> 武平一中还获得了福建省第一、第二届“文明校园”, 福建省普通高中特色示范项目学校 ,中国手球协会“2019-2022年度手球传统学校”,“2023-2026年度全国手球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福建省体育传统特色项目学校(篮球、田径)。</p> <p class="ql-block"> 看着眼前煥然一新的母校,使我想起了50年前在此度过的4年初高中时光。那时的教室会场,大都是土坯砖瓦房,图中的会场是全校师生室内集会的场所,会场门楼二层是教师宿舍,平时会场可为室内乒乓球场,会场两边分别建有5、6排的砖瓦平房教室,每排3个教室。兰球场大都在会场教室的后山,砂土地上立两根木柱,钉块木板,板上装个兰球框。校园里唯一的水泥地兰球场供比赛和体育课用。</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一届的初高中很特别,与历届秋季招生不同,是1968年春季招生,上一年我们在小学多读了半年的附设初中班。学制是初中、高中各两年,4年完成初高中学业。因文革停课等原因,68年春季上中学时是三届的小学毕业生同上初一的,初中两年同届有八个班,高中时因武东、中堡两个乡镇中学停办高中,那里的初中毕业的学生全部划到一中,又扩添了4个班,高二毕业时为12个班,可谓是史无前例最多班的一届了。我的高中毕业证书上签署的是1973年1月26日,但算72届,没有73届的高中毕业生。</p> <p class="ql-block"> 眼前只见侧墙面的教室就是我从初一(1)班读到高二(1)班毕业的教室。四年中学在教室里正规上课的时间不多,处在白卷英雄时代,大部分时间是学工学农又学军,备战备荒挖地洞。高中的教学杂乱无章,语文以大批判文章为主,高中毕业时数学刚教到三角函数,外语教了26个英文字母外加几句口号式英语,没有物理、化学、历史、生物课,只有《工业基础知识》、《农业基础知识》两本书,学期考毕业考好坏均不影响毕业。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班的班主任和各科任老师只要形势允许,都尽可能地把我们拖回教室,传授知识,教书育人,尽可能地避免外界社会的乱轰轰。初高中4年8个学期,一个学期到县农械厂学工,我被分到锻工车间学打铁,抡了半年的大锤,拉了半年的风箱,当时还挺羡慕学开机床、学机修的同学,因我年龄最小个头才1米5,工人师傅笑说我“人都没锤把高,敢来学打铁”。</p> <p class="ql-block"> 高中有两个学期半工半读,整天都在挖防空洞,我们班挖防空洞的地点在实验楼(见图)上方,因靠的近,后来听说实验楼的墙都倾斜了,叫人来加固。4年中学,实验楼我们班只上去做过一次化学小试验,长年锁着。其他劳动时间也不少,我们班在进校门后的大道两旁种过二季冬瓜南瓜,搭的瓜架可成暑日的遮荫棚;平时经常推板车上梯子岭、狗爬石扛泡桐树种白木耳,砍梿子树种香菇;伐枫树杂条搭瓜棚,还被分派到后山整畦种地瓜、筑围墙。暑假除在校园劳动外,还组织城镇居民的学生下乡到东留很山的象湖村参加夏收夏种,我们几个男同学还派到上象湖,住在牛栏棚上打通铺,每天早晨5点下地,三餐吃在田间,中午连轴干,还得挑灯夜战至12点,每天睡眠时间不足5个小时,常有人熬不住打瞌睡,甚至流鼻血晕倒。那个劳累辛苦的半个月至今难忘。</p> <p class="ql-block"> 当时正值文革时期部队"三支两军",指军队支左(支持当时被称为左派群众的人们)、支工(支援工业)、支农(支援农业)、军管(对一些地区、部门和单位实行军事管制)、军训(对学生进行军事训练)。武平一中也进驻了军代表、工宣队,领导管理学校的一切。1970年冬,我们初二(1)班和高一(1)班的学哥学姐们组成武平一中野营训练战斗营第一连,学习中国人民解放军野营拉练,重走红军路,出发时我们头戴自编草帽,身背行军包,自带煮锅餐具,从武平红卫广场毛主席塑像前宣誓出发。</p> <p class="ql-block"> 历时一月,行程千里,我们途经东留石径岭、爬过会昌山、走过瑞金红都、参观了上杭古田会议旧址、苏家坡主席洞、才溪乡调查光荣亭等革命圣地遗址,向解放军学习,经常昼伏夜行,演出许多趣事,锻练铁脚板,练就夜行军打瞌睡的本领。我们还请老红军讲故事,吃忆苦饭,宿荒草地,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这一幕幕至今历历在目,记忆犹新。更值得一书的是,我们在瑞金红都大礼堂前、叶坪毛主席旧居前的集体照及上杭古田会议会址前的老师与部分同学的合影至今保存完好,人影模样清晰可辩。古田会址图中左边蹲着的是我们班的肖惠元老师,右边站立的是高一(1)班的王珠荣老师,中间一位站着的年长者是工宣队的林队长。</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们班的高中毕业照,中间坐着一位身穿军装,头戴军帽的就是当时领导一中一切的军代表,这在百年校史上也是特别的一笔。借此照我还要特书几句,感谢感恩图中第二排坐着的各位科任老师,军代表左侧是我中学四年的班主任肖惠元老师,右侧边一的女老师是教我班四年数学课的副班主任罗生娥老师;右侧三是武平读书人最敬重的一中老校长阙硕龄老师,他在武平一中任教三十三年,其中在任校长的十一年中,学校十次被评为县、三次被评为市(地区)、两次被评为省的先进教育单位。至今我还记得阙校长代政治老师上过我们班的一节课,他用历史的典故将生硬死板的政治课上成循循善诱、人人爱听的历史故事会。更让我难忘的是恢复高考后,那时我已招工进厂当工人,但总想圆大学梦,有一年,离高考时间还有半个月,我好不容易请到假,想回母校回炉班插班听课,阙校长很快安排我坐在后门边还剩的一个坐位上,免费让我听课半个月。此事阙校长可能早已忘却,但我可是没齿难忘。感谢老师!感恩母校!</p> <p class="ql-block"> (图为1972年高二(1)班毕业时部分女同学在一中校门口留影。)</p> <p class="ql-block"> (图为担仛我们中学四年的班主任肖惠元老师与部分女同学在校园花丛中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 (武平中学早年校址——考棚里,改建后60年代的武平实小,80年代的县教育局,现为县行政服务中心)</p> <p class="ql-block"> 明年,武平一中将迎来百年华诞,我从武平一中刘晓京书记那里了解到原中共中央委员、空军第一任司令员刘亚楼上将和全国著名文艺理论家、原中宣部、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文联党组书记林默涵均是武平一中早期校友。从历届毕业生名单(如图)中证实刘亚楼(原名刘振东)是1927年第一届初中毕业生。刘亚楼、林黙涵,一武一文,武平人引以为豪的革命前辈。将军梦是我从小就崇敬膜拜的偶像,能以两位前辈乡贤为校友,是我一生的荣幸。</p> <p class="ql-block"> ( 刘亚楼身着上将绒装服。)</p> <p class="ql-block"> 更让我庆幸的是1995年11月18日,秋高气爽,阳光明媚,我(时任武平县委办主任)受县委卢泉昌书记委托(因我是一中学子的缘故)与武平郭建明县长一起陪同回乡的林默涵、孙岩夫妇和林伟将军的夫人陈琦前往武平一中察看。年己八旬的林老兴趣很高,漫步绕母校一周,边走边看边谈,询问了许多武平一中的发展情况,临近午时,在武平一中校门口与一中的领导班子成员一同留影。校门右边第一位为现任王益文校长,时任一中副校长。</p> <p class="ql-block">(下图左1为时任一中校长林美堂,左2为林黙涵,右1为武平县长郭建明,右2为作者本人。)</p> <p class="ql-block"> (图为作者本人俯身向林老汇报提供题字的内容,便于林老参考选择。)</p> <p class="ql-block"> 年愈八旬的林老,稳健地提笔为武平一中题字“开拓求是,创一流学校”。</p> <p class="ql-block"> 林老还题了一幅字为“发挥文物优势,弘扬爱国精神”。</p> <p class="ql-block">(林老站在县城的南门大桥上眺望县城景貌,郭县长在旁遙指介绍)</p> <p class="ql-block">(林老夫妇住宿武平宾馆)</p> <p class="ql-block"> 2004年,武平一中成立80周年之际,林老年近90,还奋然提笔为武平一中80华诞题字“春风化雨八十载,人才辈出亭子岗”。</p> <p class="ql-block"> 1996年冬,我还亲历接待了刘亚楼将军夫人翟云英携子女孙子等近10人回武平厢店将军故里。为了做好这次接待工作,我陪同县委卢泉昌书记提前5天赶到厢店乡落实将军夫人一行两天三夜的吃、住、行、医及保卫工作。</p> <p class="ql-block"> 当时厢店乡的交通、住宿、餐饮各方面的条件都很落后,从县城到厢店乡是60多公里的沙石公路,且必经弯多坡陡的档风岭事故多发路段,当时的厢店乡还没有一家可供食宿的旅店,更谈不上什么宾馆酒家,为此,我们动员乡镇干部的宿舍全部清洁干净腾出来统一安排,用餐在乡政府食堂,厨师和肉蛋蔬菜从县城运来,还在乡政府周边和店下村将军故里大搞清洁卫生。挑选了全县最好的客车和越野车没驾技娴熟经验丰富的驾驶员,切实做好这次接送任务。</p> <p class="ql-block"> 虽然当时的接待条件差,食宿设施落后,但能回归故里,踏上故土,喝上家乡水,感受家乡的青山绿水和父老乡亲的亲情欢迎,足以让将军夫人一行欣慰和感动,这一次是刘亚楼将军1965年病故后,夫人携子孙第一次举家回归故里。此后将军夫人及子女经常来往故乡,尽力关心帮助和扶持家乡建设发展,武平人都盛赞翟云英是闽西苏区的好儿媳。因当年通讯还不发达,拍照很少。这两图照是5年后将军夫人翟云英故土情回乡里与乡亲们的留照。</p> <p class="ql-block"> (武平县城文博园将军广场上耸立的刘亚楼将军骑马铜像。)</p> <p class="ql-block">明年将迎来武平一中母校百年华诞,回想母校80周年和90周年两次校庆,我很荣幸都受到邀请,参加了武平一中的两次校庆庆典。图为校庆当天在校大门遇到我中学四年连任班主任的肖惠元老师(右2)和我(右1)在武平任职期间(1993至1997年)的一中林美堂校长(左2),此照是请在旁摄影的闽西日报记者钟德彪给拍的合影留照。祝福母校百年芳华,新人倍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p> <p class="ql-block"> 文中的图照主要由原县委报道组的李国潮和一中资料室及同学们提供,余从网上而来。特此说明、特表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