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藏风情宕昌行

雅馨

<p class="ql-block">8月20日上午抵陇南武都,两日考察,收获颇多。21日晚连夜赶往105公里以外的宕昌。临别时,高主任、焦主任说:“你们就要离开武都国,前往宕昌国,在古代,是需要通关文牒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次去宕昌,因为岷县著名学者张润平邀请冯先生参加宕昌县统战部主办的考察活动和学术交流。</p> <p class="ql-block">从武都区赶到宕昌时,已是8月22日零点以后,见到宕昌的灯火,有种抑制不住的激动,夜色中高楼林立,华灯闪耀,江边也有护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入住天瑞大酒店,比十几年前随单位一起到宕昌旅游时洋气高档多了。</p> <p class="ql-block">酒店门口正对江面,一直以为这条江是白龙江,原来是岷江。岷江穿越宕昌县城,拐向正南,在舟曲附近注入白龙江,白龙江由西北斜向东南,流过武都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8月22日 早上8:26分,宕昌很冷,岷江很浑,因为前一天下了大雨。云气蒸腾,聚拢疏散,一边天蓝云白,一边阴云堆卷。</p> <div>宕昌位于陇南市西北角,北与岷县相连,西为迭部,西南舟曲,东南为武都,处于定西、陇南、甘南交界处。</div><div><br></div><div>在不同历史时期,宕昌曾属于岷州,岷州主要包括今天的岷县,也包括周围大片区域。岷县也曾属于武都地区,现在又划归定西地区。</div> 这些地理上相连相近的地方,它们的文化也有很多关联之处。比如,岷县、宕昌都是多民族聚居交融之处,元明清时都是土司制度。<div><br></div><div>土司制度与唐代的羁縻制类似,就是在西南、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由少数民族首领自治,但统属于中央政权,和今天的民族自治州、自治县也类似。<br></div> 唐朝时,吐蕃一直是一个强势的邻国,680年文成公主去世后的近百年内,吐蕃不时侵扰大唐。763年,岷州陷于吐蕃。786年,吐蕃攻陷敦煌。这一切都可归咎于安史之乱。<br><br>几乎整个甘肃、青海和四川大部,此后近百年都归吐蕃统治。人心思汉,敦煌军事首领张义潮起兵举事,迅速收复大片吐蕃占领的土地,851年,张义潮以岷州等 十一州归唐,但唐朝已很衰弱,根本无力接手。 <p class="ql-block">1032年,吐蕃王室后裔重新崛起,与称雄西北的党项人争夺势力范围,唃厮啰政权崛起,岷州归其治下。此后,宋朝、西夏、吐蕃各派势力在陇南、岷州相互角逐,三国演义,唃厮啰与宋联手对付西夏,1073年,岷州复归中央王朝统治,宋朝在当地安置了大量吐蕃酋长,实行类似唐朝的羁縻自治。</p> <p class="ql-block">有一位叫堪卜底节的藏族首领被宋封为都元帅,这是一个级别很高的武将官职,二品,不妨想成将军。当然,将军又有上将、大将、中将、少将,宋朝封在西北藏族聚居地的都元帅基本就是当地最高首领了。</p> <p class="ql-block">堪卜底节的儿子哈撒儿,元太祖时征西夏有功。他的孙子叫尕儿只班,元末镇守宁夏。明灭蒙元,尕儿只班率众归附,朱元璋喜欢让归附的少数民族首领改姓,尕儿只班被赐姓后氏,封为宣武将军,仍是封疆大吏,这个官职被其子孙世袭了八代。</p> <p class="ql-block">之后,后氏家族有位叫后章的被封世袭土百户,土百户也是武官系列,比起祖宗堪卜底节二品武官的都元帅,清制的土百户属于正六品官,甘肃地区有9名土百户,相当于今天甘肃省的一个地区级的行政领导了,官职也不低,这个官职被后家人承袭多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乾隆九年,后发葵被授予正百户,这一官职又传了四代,百户一般能管120人,但张润平先生整理的资料表明,后桂任正百户时“管中马番人二百九十名,把守隘口四处”。</p> 自乾隆九年以后,后氏家族担任正百户四世,后桂时应该就是清朝末年了。<div><br></div><div>在岷县、宕昌一带,宋、元、明、清各时期,后氏家族一直起着稳定地方、拱卫中央的重要作用,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br></div> 研究这个家族的历史,也是研究边疆民族史的一部分,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组成。 宕昌县此次主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考古调研和学术交流活动,邀请了宕昌籍地方史志专家陈启生,长期从事历史教学和民族史、地方史研究的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杨士钰、岷县著名学者张润平,甘肃省文化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冯玉雷等专家学者参会。<br> 非常荣幸,与考察团同行,让我对后氏家族和宕昌这个地方的人文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 拍照显示,这里已经属于岷县,牦牛坟就处在岷县与宕昌交界的地方。 八月下旬,岷州大地的燕麦、小麦还未收割。 <p class="ql-block">在离牦牛坟不远的石门左倒悬崖绝壁上,用藏文刻有六个大字,因年代久远,字迹辨认困难。据传说和当地老人讲述,此石刻是北宋都元帅堪卜底节坟墓的标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石门在藏文里叫扎固,因此附近的村子叫扎固村,也有人称其为石门村。</p> 宕昌县统战部专门安排开来铲车,临时用梯子搭了一条路,考察组才能到摩崖石刻前。但因年代久远,用藏文刻写的六个大字辨认困难。<div><br></div><div>传言说能看懂此文字的人,就能找到堪卜底节的坟墓,将会获得“两大锅”的金银财宝。为此,有两位学识渊博的秀才,不远万里专门到石门来辨认这些文字。结果还是未能破解文字的真正含义,于是有感而发,在石刻的下面题刻了一首诗,即使经历了岁月的侵蚀,这首诗的字迹部分依旧清晰可见。这些文字的具体内容还有待专家考证。<br></div> 宕昌县八力镇扎古村,村民家家户户喜欢养花。烈日高照,仰拍一住在高处的人家,缤纷的菊花与正在抽穗的玉米构成一面美丽的围墙。 路边的虞美人,盛世美颜,却又如此清纯。 <p class="ql-block">如果你的家就在草原边,那是多么惬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宕昌县八力镇扎古村或者宕昌县八力镇石门村,就坐落在青山环抱、河流围绕的地方,山间那道陡峭狭窄的“石门”,就是历史上后氏家族历代将军把守的关隘。</p> <div>扎固村有个寺院叫香铃寺,是后氏家族管理洮岷期间修建的寺院之一。后来,寺院与村民发生了争执,请来了后土司专门处理此事,经调解协商,矛盾被化解,并立碑以记之。</div><div><br></div><div>因年代久远,世事变迁,寺院逐渐败落。2009年重建香铃寺,面积较小,寺内有一株千年古松,见证了香铃寺的兴衰。<br></div> 遇到老乡,热情邀请到家里做客,不好意思打扰他们,老人家介绍,远处沟里风景更好。 人们羡慕世外桃源,若能在八力镇扎古村拥有一座小院,背靠青山,面朝草原,旁临清溪,门前栽花,这不是神仙所在吗? <p class="ql-block">难能可贵的,座谈会邀请了后氏家族的几位老乡贤,学术研究,只读书不行,只靠专家也不够,只有和当地百姓紧密结合,从他们那里得到最鲜活最可靠最原始的一手资料,再融汇、贯通、拔高,螺旋式上升,或许才能有所突破。</p> 因为听不懂当地老人发音,县上的干部临时充当翻译。 <p class="ql-block">这两位兄弟是后氏家族的优秀子孙,为了家乡的文化振兴,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他们为这次研讨会的召开出资出力,相当辛劳。</p> 夕阳西下,群山巍巍,宕昌的母亲河岷江亘古流淌,昔日羌族的碉楼、藏族的帐篷,如今已是高楼林立。<div><br><div>宕昌县风景优美,但经济并不发达,工资也不高,整个县城需要仰赖著名的景点——官鹅沟来供养。<br><br>今年,来官鹅沟的游客似乎特别多,县城的酒店旅馆爆满。也让美食街跟着火爆起来。<br></div></div> <div>宕昌县博物馆条件较简陋,文物不多,但其布展的图片很好地突出了地方特色,羌藏风情极其浓郁。将我的思绪瞬间拉回到一千多年前羌人建立的宕昌国。<br></div><div><br></div><div>魏晋南北朝,那个中国历史最纷乱的时期。那场中华文明史上的大动荡、大浩劫,始于晋惠帝时期的八王之乱,到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达到高潮,史称“永嘉之乱”。</div> 公元296年,氐族首领杨茂搜在陇南仇池山独立建国,史称仇池国。永嘉之乱那一年,羌族首领梁勤在陇南宕昌建立宕昌国。<div><br></div><div>宕昌羌的历史,则要继续向前追溯。<br><br>秦厉公时期,有个叫爰剑的羌人被秦人抓去做奴隶,当时奴隶叫无弋,因此其人也被称为无弋爰剑。<br></div> <div>秦人像使唤牲口一样使唤爰剑, 他不堪忍受虐待,几番出生入死,逃至湟水流域。当时河湟地区“少五谷,多禽兽”,羌人还过着非常原始的狩猎生活。<br></div><div><br></div><div>无弋爰剑把在秦国学到的先进的农耕和蓄养牲畜的技术传授给羌人,让大家种五谷、养六畜,被羌人推为首领。<br></div> <div>后来,其曾孙忍季父卯惧怕秦国的威势,将羌人向南迁移,到远离故地数千里的地方,与外界不相往来。 后来,他们的子孙根据生活区域不同演变成了不同的羌族部落,比如广汉羌、武都羌、宕昌羌等。<br></div> <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时,宕昌为羌人居地;三国时,邓艾伐蜀就经由宕昌境内;西晋羌族首领粱勤在这里建立宕昌国,后被北周征服,历时259年。</p> <p class="ql-block">隋朝时宕昌为宕州,唐代中后期被吐蕃所占,羌人融入藏人体系,所以后来很多宕昌藏实际是原来的宕昌羌,明朝,宕昌藏改姓后、杨等姓,有很多人也改变了民族属性。</p> 今天宕昌境内,汉族人口占据96%,藏族人口6548人,这比例绝高的汉族人口中,相信也有很多人流淌着羌人、藏人的血液。在历史长河中,众多民族早已融合成为一个中华民族。<div><br></div><div>但是在宕昌、岷县、武都这样的地区,仍然保留了很多与中原地区迥然不同的风俗,或许,这就是对祖先羌藏风情的记忆。</div> 省级非遗宕羌傩舞,源于宕昌古老羌、藏民族的宗教祭祀活动,由祭傩发展而成,是一种宗教祭祀舞蹈,属傩文化的一种,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br><br>为了驱邪祈福,族里的笨笨(巫师)结队行法,祈求神灵保佑,带有浓厚宗教祭祀色彩的舞蹈——宕羌傩舞应运而生。 <div>宕昌羌平时衣着与汉人无异,这样的民族服饰,只有重大场合时才穿一下,之后就压箱底珍重收藏,而且据说这套衣服终生不洗。</div> <div>藏族在普及藏传佛教前,其国教是苯教。宕昌各乡镇的村民家中,现存苯教古藏文写本31函561卷7100余页张。</div><div></div> 这些古老的经卷,或被藏于藏族特制的木柜,或者封存于自家的顶棚之中,每逢藏族的重要节日才打开念诵。在启用经卷之前,要举行净手、焚香、祷告仪式,用藏语说些“惊扰祖先,大为不敬”等祈求祖先神灵原谅的话语,然后向神灵祖宗祭酒,躬拜以后请出经文。 <p class="ql-block">《苯教经卷》用羊皮纸印制而成,据专家考证,该文献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甘肃省少有、中国罕见的珍贵文献资料,对于进一步研究古代氐羌民族历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p> 宕昌藏族家藏苯教文献是研究和认识藏族及其文化、尤其是研究公元7-9世纪甚至公元5-6世纪以前藏人的思想、哲学、宗教,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它的存在为我们开辟了研究苯教文献的新领域。 2015年《甘肃宕昌藏族家藏古藏文苯教文献》以“年代最久的古藏文苯教典籍”荣获“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权威认证。 <p class="ql-block">8月22日下午,即将离开宕昌时,宕昌宣传部的梁部长说他那里有宕昌地区苯教经卷的翻拍版本,几十册画册占了三人位沙发的一半,全部用相片纸打印,一套书籍大约一万七八千元,全县仅此一套。</p> 其中的插画,绚丽、神秘、古朴,富有浓厚的宗教气息。 这样的图画,就像是经卷的目录,大约类似敦煌文书,有的是经文,有的是文书,有医学、农学、手工业、民事诉讼等五花八门。 <p class="ql-block">而其内部的文字,也是古老的藏文,能够破解它们的人少之又少,但这样神秘的文化,通过口口相传,已奇迹般地传唱了一千多年。</p> <div>宕昌,在数千年的历史上风云激荡,在新中国建立的重要关头,它又起到了扭转乾坤的作用,当真是一座英雄之城。</div><div><br></div><div>举世闻名的长征,红军一、四方面军历经千辛万苦,分别于1935年9月和1936年8月,先后两次到达宕昌城西北部重镇哈达铺,做出了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北的重大決策。</div> 哈达铺是决定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命运的重要决策地,是长征途中名副其实的“加油站”,长征从这里走向胜利。<div><br></div><div>如今,哈达铺是宕昌县的一个镇,距离县城34公里,哈达铺高铁站的建立,让全国各地人民到达这一革命圣地变得不再艰难。</div> 宕昌,除了美丽的风景,这里有着挖掘不尽的文化宝藏,破译不完的文化密码。两日宕昌行,悟不完,根本悟不完它深厚的内涵。<div><br></div><div>读书,行路,再读书,再行路,宕昌,我应该还会再来。</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