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妹妹沙丽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我有个聋哑妹妹,叫沙丽。</p><p class="ql-block">她不是先天性聋哑。我妈在怀孕她的时候身体不好,导致她出生时四斤多重,且身体软弱,像一只小小猫。一岁时发高烧,长时间不退,使用了好多天的青链霉素, 把听神经烧坏了,所以是后天性的因聋致哑。声带并没有坏,能发出声音,但是不会说话。爸妈当年背着她遍访南京的中西医院求医, 没有一点效果,到她五六岁时,只能认命了。</p><p class="ql-block"> 我从乡下回到南京上小学,朝朝暮暮就成了妹妹的保护伞。住家周围小道上一些顽劣孩童只要看到我们走在路上,就会齐声说一些侮辱性的南京话顺口溜,并且向我们扔石子,这时我总是赶紧拉着惊恐哭泣的妹妹使劲跑开。</p><p class="ql-block">为了与妹妹沟通,我俩之间“约定而成”地比划出一些家里人能看懂的日常用语的手势语。</p><p class="ql-block">妹妹乖巧懂事,惹人怜爱。临近爸妈下班时分,她就守候在门口,第一时间递上拖鞋,高兴地依偎在爸妈怀里。(前些日子我看到余秋雨的文章《门孔》,为谢晋和他的智障儿子感叹不已。)</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靠近中华门的南京市盲哑学校(五十年代末的校名,当时学校分为盲童和哑童两个分部),我去过那里很多次,那是因为聋哑妹妹沙丽十岁时(当年特殊教育学校的入学年龄)入校学习了,全校都是寄宿生, 每周一的清早我要护送她去学校。</p><p class="ql-block">我清晰地记得那年的开学典礼。洒满阳光的操场上站立的学生分为两部分,一边是盲童,一边是哑童,排列得整整齐齐。校长在大讲台上说话,左边的盲童们微微低着头用心聆听,脸上时有会意的笑容;右边的聋哑孩子们则扬起脸庞,注视着站在校长旁边打手语的老师,也是笑意连连……我想着,这些特殊孩子们的学习生涯开始了,他们更需要阳光雨露的滋润,更需要社会的关爱,我默默地在心底里为这些孩子们祝福。</p><p class="ql-block">第二个星期一的上午七点多钟,我陪伴着妹妹进入聋哑部的教学区域,扑面而来的是一阵朗朗的读书声,声音很洪亮,哇啦哇啦,可是我却一句也听不清,原来孩子们都是在按老师教的发音口型在早读,但是却发不清楚语音,就像我妹妹一样。然而孩子们大声地念着,声音中听得出他们的努力和快乐。尽管如此,汉语拼音这门课依然是必学的,回家后我常考妹妹,我写汉字,让她写拼音,或者我写拼音,让她写汉字,妹妹的表现总让我满意。我常常在心里感叹,教这些孩子学拼音,特殊教育的老师要付出多少心血啊!</p><p class="ql-block">我当时在三牌楼小学读六年级,每个周一一早我要乘公交车送她去中华门的学校,然后再赶车回来上课,所以周一上午常会迟到。班主任老师了解到我的特殊情况,给予关心和理解。到了周末下午我再去盲哑学校接她回家。一学期后,爸妈放心了,不用我送她到学校,只要将她送到三牌楼公交车站,车来后看着妹妹上车,妹妹手里拿着我爸事先亲手写好的一张纸条交给售票员,上面写的是:“售票员同志:这是个聋哑孩子,要到中华门站下车,请您到站时提醒她。非常感谢!孩子的家长拜托。”</p><p class="ql-block">后来我上南师附中初一时,依然由我每周一上午送妹妹到三牌楼汽车站候车,偶尔耽误点时间的话,我就会有点迟到。到了第二学期,我就不用送妹妹了,她完全能自己去学校了。</p><p class="ql-block">手语是聋哑人使用的语言,聋哑儿童一进校就要学习。妹妹周末到家后,常常用手势告诉我,以前我和她“约定而成”的那些手势是不对的,然后用学到的手语教会我正确的手势。每次我一学会,她就立刻高兴地比划,说我“聪明”,过几天我忘了,就比划说我“笨”。就这样,我跟着妹妹学会了一些常用的手语,能基本应对日常生活中的沟通。 慢慢地,她的学习内容多了,需要交流的事情多了,我们看不懂她的很多手语,那就只有拿出纸和笔,写下文字来进行交流。</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聋哑小学的学生从十岁开始入学,学制是十年。 毕业后,学生们都被分配到各个中小企业里工作,这应该是国家的一项照顾政策吧。沙丽是分配到了南京木器厂,在食堂里工作。</p><p class="ql-block">由于沙丽天性开朗活泼,周围的同事们都喜欢她。为了与她沟通方便,不少人都跟着她学会了一些哑语手势。</p><p class="ql-block">过了两三年,到了该谈对象的年龄了,我妈妈去学校找到了沙丽的班主任朱老师,想征求一下她的意见和建议。朱老师推荐了同班同学潘岺生(也是后天性聋哑,毕业后分配到南京一工厂做技术性较强的木模工作),介绍了他各方面的情况,我妈妈觉得挺合适的,就让他俩开始接触了解。1974年两人结婚了。</p><p class="ql-block">婚后第三年,沙丽生下了一个健健康康的胖小子。我这个当姨妈的高兴地给小外甥起名潘登,希望他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攀登。</p><p class="ql-block">登登从出生起一直是奶奶带大的,因为沙丽听不见婴儿的哭声,不能按时喂奶。爷爷奶奶对他们的孙子倾注了满腔的爱。登登在全家人的关爱下成长。</p><p class="ql-block">只可惜登登的奶奶由于几十年的过度操劳,六十多岁时不幸患病去世了。</p> <p class="ql-block">怀念潘伯伯潘妈妈</p> <p class="ql-block">登登仿佛突然间更懂事了,更用心地学习,追逐自己的梦想。</p><p class="ql-block">登登原先学的是经济类专业,在中央商场的财务部门工作。干了几年后,他发现这项工作很枯燥,而且上升的空间很小,他想改行。听他谈了这些真实想法以后,我表示非常理解,支持他改行当教师。他考上了中学英语教师资格证,晚上经常去鼓楼广场英语口语角找老外练习口语,并且结交了一位“忘年交”的美国朋友。</p><p class="ql-block">登登于2011年应聘进入“南京育英第二外国语学校”当英语教师。数年后成为该校的骨干教师,所教班级每年总分排名都在全年级位置靠前。去年潘登还被评为“鼓楼区德育模范教师”。</p><p class="ql-block">写到这里,我很感慨:</p><p class="ql-block">潘伯伯潘妈妈在世时对沙丽很是照顾,潘登的姑姑潘惠,两个叔叔潘民和潘荣也时刻在关心帮扶着,是个和谐的充满爱的大家庭。潘登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健康长大,懂事,孝顺,善良,勤奋,从事着他热爱的教育事业,我们都感到很欣慰。</p> <p class="ql-block">我和登登</p> <p class="ql-block">潘登在育英二外的办公室,当时正在拍摄学校的宣传片</p> <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潘登的叔叔潘民(定居徐州)在2007年写过一篇短文,抄录如下:</p><p class="ql-block"> 列车上的祝福</p><p class="ql-block">今年父母都不在了,姐姐年前打了电话,说嫂子腌了些鸡鱼,准备给我回来时带走。在嫂子的心里,她一定期待我们回来。列车缓缓而行,嫂子的形象渐渐的清晰了-------。 </p><p class="ql-block">嫂子与哥哥同是聋哑人,她是1974年到我们家的。我父母和我哥嫂住在一起,以便照顾他们。</p><p class="ql-block">嫂子总有一张灿烂的笑脸,十分开朗,走到那里笑到那里。她过去在娘家,不会做家务,好在我家的家务都由我妈妈操劳。吃过晚饭后,嫂子总是坐在电视机前,边看电视边打毛衣,也许太认真,也许没有掌握技术,一件毛衣撤了打,打了撤,反正天冷时,总能穿上。那毛衣虽不精致,但厚厚的,十分暖和。</p><p class="ql-block">也许世界的变化太快,哥哥与环境总是格格不入,他的病经常犯,时好时坏难以控制。嫂子和大家一样,非常烦恼,但看到家里人忧愁时,她总是比划着手势,劝我们说慢慢会好的。自从哥哥病了,她从此再也不象过去那么欢乐了。她期望哥哥的病好,期望孩子健康长大。 </p><p class="ql-block">我妈妈去世后,嫂子担起了家庭的重担。她每天在爸爸的指导下做饭洗衣,皱纹爬上了她的脸,白发渐渐多了,手也粗糙了。这么多年,她也没有时间打毛衣了。父亲生活不能自理后,一直是哥嫂照顾。多少年多少天,每天早上嫂子第一个起来,牛奶鸡蛋山芋稀饭,几乎天天没断过。白天她总是坐在爸爸床前,担心有什么事找她。晚上只要爸爸拉亮电灯,她必定从自己的房间过来看看。我姐姐和弟弟经常回来看看,告诉她如何做一些事情,可她很自信,总是认为自己做得最好,使人很无奈。这时你只有表扬她,树起大拇指,她才会高兴地接受。我经常在电话里对姐姐说,不要计较,嫂子总是对的。</p><p class="ql-block">爸爸去世了,那几天嫂子的脾气很坏。爸爸在,再忙再累,她有个精神依托。我们都很担心嫂子的情绪和健康。几天后,嫂子说,我们要团结,好好过日子。说明她想通了,心态开朗了,我们也宽慰了很多。 </p><p class="ql-block">现在我多想天天看到在电视机前,哥哥安静地坐在那里,嫂子悠闲地打毛衣啊。</p> <p class="ql-block"> (五)</p><p class="ql-block">我妹夫潘岭生聪颖好学,在小学读书时各科成绩都很好。进厂工作后,木模制作的技术水平也不错。由于他的文字表达能力也较强,厂里身边的同事(均为正常人)有的文化水平低,遇到写报告、写申请书之类的,还常常让岭生来帮忙写。近些年来电子产品普及了,岭生是无师自通地会使用电脑和手机。</p><p class="ql-block">退休后的这些年,岭生经常去上老年大学的一些课程,早些年是绘画班,后来又上书法班。记得十年前,我有一次在新街口往长江路艺术中心的大马路上走着,忽然迎面遇到岭生,他正在去往老年大学上课。可以想象,一个失聪的老人去上全部都是正常人的课程,是多么的不容易!况且他已年近古稀,还有这种学习精神,令我非常感叹!</p><p class="ql-block">我把他贴在自家墙上的这幅《兰亭序》拍照下来,留作纪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祝愿我的妹妹和妹夫健康快乐,晚年吉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