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清清的连江河蜿蜒地穿过阳山小邑。翠绿的竹林,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河两边,随风摆动。竹林中,十几间茅屋若隐若现。有几家还冒着袅袅翠炊烟。河畔大片的荒草地间,零星开垦了几块稻田和菜地。依稀见到衣衫褴褛的农人在地上忙碌着。不远处,三五成群的牛羊在悠闲地吃着丰盛的野草。偶尔传来几声鸡鸣,几声犬吠。</p><p class="ql-block"> “好宁静的山谷。”</p><p class="ql-block"> 一个清幽的山洞前,这清瘦的穿着官服模样的中年男子,手持着一本手抄《杜少陵集》,忧郁的眼神远眺着这片宁静中带着荒凉的,荒凉中显着人间烟火的独特景色。</p><p class="ql-block"> “这里真是天下的尽头了。不过,虽然是穷乡僻野,无论怎样,比京师周围的老百姓要好很多了。相比之下,此地更像是五柳先生笔下的桃花源了。”</p><p class="ql-block"> 他想起长安。 </p><p class="ql-block"> 去年,京师周围,夏天大旱,秋天早霜,收成十不到一。那里百姓苦不堪言,有为吃上一口饭抛妻弃子;有为了交租纳税拆房砍木的。饥寒交迫的人随处见,饿死在了路边的人无人过问。</p><p class="ql-block"> 这些悲惨的状况,他直言上疏了。</p><p class="ql-block"> 他自幼攻读六经百家之书,却多次科举落榜,好不容易<span style="font-size:18px;">登进士第,且</span>因主张散文革新,名满天下。但年少气盛,刚刚升监察御史,就因看不惯京兆尹李实刻意隐瞒美化京师周围百姓的水深火热,就直言上疏了《论天旱人饥状》。</p><p class="ql-block"> 结果,唐德宗圣上李适没听他的,或者根本没见到他的奏折。权贵李实倒是得罪不轻。不久他就被贬到了这里,阳山,一个岭南山区偏远的小县,做了县令。</p><p class="ql-block"> 韩愈,一个自幼聪颖过人,名满天下的文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意气风发之际,却突然</span>被贬到这穷乡僻壤。所以他一度很消沉,这时已过清明,韩愈到这里已有一个月,别说没有朋友,附近连识字的人都找不到一个,语言又不通,平时跟小吏们沟通还得比比划划。也是读书人的少年心性。一个月来,小吏阿旺也带他去附近游历过不少地方。“县衙”(河边的土茅屋几间)后正北有一个牧民山,当地村民上山放牧的地方,山上有一座小庙,就是后来的北山寺。离庙一里处,有一个小山洞,一泓清泉,澹澹流水,洞前廓然开朗,阳山的连江,村野一览无遗。韩愈第一次到这里,就喜欢上这个小山洞了。一有闲暇,就爬山到这里读书,聊以自遣,累了就远眺连江。他给这个小山洞起了个雅号,谓读书岩。</p><p class="ql-block"> 此时韩愈独自一人在山洞前读书已久,感到有些口渴,转到洞前随手掬清泉而饮,顿觉甘甜清凉,沁人肺腑,疲倦顿消。韩愈随即诗兴大发,脱口而出,朗声吟诵:</p><p class="ql-block">“所乐非吾独,人人共此情。</p><p class="ql-block">往来三伏里,试酌一泓清。”</p><p class="ql-block"> “好诗啊!韩大人。”突然一个清朗的声音在身后响起。</p><p class="ql-block"> 韩愈吃了一惊,蓦然回头,只见洞前不远的小路上,一群人正陆续走来。只见他们有六人穿着素服,但看得出也是一副文人打扮。其余几人看样子似是随从,小吏阿旺也在其中。众人走到韩愈跟前,随即行礼。韩愈急忙整理衣襟回礼,一脸诧异。</p><p class="ql-block"> “韩大人,我们找你半天了。果然是好地方啊,听小吏阿旺说你有可能在这里,就叫他带我们来了。终于见到你了。”为首的中年男子走近道。看得出脸略带哀伤,却难掩兴奋崇敬之情。</p><p class="ql-block"> “此地山青水秀,春光无限,难怪韩大人喜欢在此静静读书。”</p><p class="ql-block"> 韩愈在此地月余,第一次听到中原口音,不由得激动起来,问道:“敢问阁下是…?”</p><p class="ql-block"> 为首的中年男子道:“御史大人,在下姓何,贱字鸣珦,(广府《何氏族谱》言 鸣珦,少聪颖,通经史,入弘文馆,擢中书舍人),先父生前在长安。我们六兄弟,都是阳山人。”</p><p class="ql-block"> 韩愈一听,急忙回礼道“原来你们也是长安来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又道:“昌黎待罪之身,御史一词,愧不敢当。”</p><p class="ql-block"> 何鸣珦又寒暄几句,接着向韩愈介绍了他的几个胞弟,二弟名鸣瑀,任卫尉寺少卿。三弟何鸣珮,现为定陶县令;四弟何鸣瑾,通读五经,就职于弘文馆、史馆;五弟何鸣珪,桂州司马;六弟何鸣璋,进士,授集贤殿校书郎。</p><p class="ql-block"> 韩愈一一见过答礼,想不到,阳山这个穷乡僻壤,居然也有中原人在此处。真是他乡遇故知,激动之余,有点手足无措了。</p><p class="ql-block"> “先父就是千牛卫上将军,宁国伯。讳名昌期,讳字际夫。”</p><p class="ql-block"> “ 呀!原来令尊就是宁国伯何际夫,千牛卫何老将军!”韩愈忍不住大叫起来。“在长安,在下与何老将军有过一面之缘,还记得老将军说过 ,他最爱的就是杜工部的诗,在下也是。很久没见他老人家了,他老人家在……”突然,韩愈留意到六兄弟穿的都是素衣,这才明白了过来,哽住了。</p><p class="ql-block"> 何鸣珦默然,点了点头,说道:“先父去年仙驾了。”</p><p class="ql-block"> 韩愈歉然道:“惊闻噩耗,不胜悲伤。”这几年一波三折,忙于调查京师周围百姓疾苦,去年更是身陷囹圄,未能再见上老将军一面。韩愈此时感到有点悲伤和遗憾,问道:“你们…怎么会到阳山来的?”</p><p class="ql-block"> 何鸣珦道:“先父就是阳山人。故乡在铜台乡。离此地不远。”</p><p class="ql-block"> 韩愈更是惊讶 :“你说什么,宁国伯千牛卫上将军何老将军是阳山人?”</p><p class="ql-block"> 何鸣珦道:“正是,我等六兄弟,如今在家丁忧守孝三年。韩大人的事迹,朝野早有传闻,如此不顾个人仕途安危,直言正谏,实在是大义凛然赤胆忠心,朝堂江湖私下个个钦佩不已。早些时日,听闻阳山县衙里来了个长安来的韩大人,想必就是先生了。本想早来拜访,奈何正逢先父周年忌日,恰逢清明时节,分不开身,所以等大事一了,就前来拜访。”</p><p class="ql-block"> 韩愈当真百感交集,一方面自己被贬阳山,情绪非常低落。又在此地遇见长安故人之后,感到欣喜。又惊闻故人何老将军仙逝,不免伤感。更感到意外的是,何老将军的故里,竟然就是自己待罪于斯的阳山。</p><p class="ql-block"> 几番客套,韩愈就吩咐阿旺,准备茶水招呼何氏兄弟们一众人等,这书台前简陋的石台石凳上坐下攀谈起来。</p><p class="ql-block"> “何老将军和在下虽是一面之缘,却也是一见如故,记得当年,老将军非常推崇杜少陵先生的诗集。对老将军的英雄事迹,昌黎(韩愈自称)也早有所闻。只是竟然不知道他老人家的故里竟然是此地。更想不到这么巧,韩某竟有缘这老将军的故里任职。敢问何老将军祖上一直都在阳山吗?”</p><p class="ql-block"> 何鸣珦道:“不是的,先祖曾镇守岭南道云浮。先父只是幼时随父到阳山,在阳山的铜台乡长大。”</p><p class="ql-block"> 读书岩前,草木郁郁葱葱,花香鸟语。韩愈和何氏兄弟攀谈甚是投机,相见恨晚。何鸣珦渐渐的向韩愈谈起何昌期的生平来。</p><p class="ql-block"> 原来,何昌期之父镇守广东云浮,因阳山关地势险要,又是百越荒蛮之地,继而转战镇守阳山,安家铜台乡(今七拱镇)。何昌期便是在阳山的崇山峻岭中度过幼年青年时光。少年何昌期便力气超人。曾在通儒水河边(也就是现在的七拱河)赤手拖曳一头发疯公牛的缰绳,拖行百余丈而制服之。邻里乡亲,无不敬佩。后“传言宁国伯制奔牛”。成年之后,“日食斗饭,力开二石之弓”。唐朝时阳山多有猛虎出没,何昌期经常到山野打猎,曾一次猎杀两只猛虎,威名远扬。</p><p class="ql-block"> 唐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叛乱,玄宗诏天下勤王。何昌期与同乡李玉珪(后官右卫将军)一同应征。在连州(今连州市)校场比武中,各项目“加人一等”,名列第一”。 遂北上入伍平叛。当时唐军连败,东都洛阳被占。但初生牛犊的何昌期奋勇杀敌,屡立战功。受到主帅大名鼎鼎的郭子仪器重,编入帐下精锐部队,后升为裨将(副将)。</p><p class="ql-block"> 一次何昌期与哥舒翰手下骁将高秀岩两军遭遇。何昌期谓众将:“高秀岩勇猛彪悍,兼有谋略,如布阵再战,难于取胜。不如乘其立足未稳,先下手为强……”遂身先士卒,拍马举枪扑向高秀岩。众皆跟随杀上。高秀岩大惊,未及拉开架势,仓皇应战,一番浴血撕杀下,渐落下风,见势头不妙,掉头逃跑。是役,唐军大胜。</p><p class="ql-block"> 这是安史之乱以来叛军受到的第一次打击,大挫其嚣张气焰,振唐朝军队之军威,“安史之乱”的平息,后人皆称以高秀岩的失败为转折点。而何昌期更成为了朔方军英勇杀敌的典范,被誉为“何十万”,谓之一人当十万军。何昌期识字不多,鲜习韬略,他以忠君爱国之心,超群武艺,过人胆识,常常克敌致胜,“气盖三军,军中目为‘何十万’,言其材勇足十万人也”。他的影响下,朔方军取得了大同之战的胜利,敲响了安禄山叛军最后灭亡的丧钟。</p><p class="ql-block"> 何昌期长年累立战功,“上甚嘉之”,官至千牛卫上将军,封宁国伯。负责皇宫侍卫及皇帝出行护卫与仪仗,也就是是担负皇帝与皇宫安全的卫戌司令,深得代宗皇帝李豫的信赖。</p><p class="ql-block"> 晚年的何昌期,奉命率师驻守长安(今西安)南郊要塞,拱卫京城长安。何昌期就地定居,构筑庄园,偃武而修文,常与文人名士游乐。其中与诗人杜甫、画家郑虔等交情甚笃。故《杜甫集》就有《陪郑广文(郑虔)游何将军山林》十五首。</p><p class="ql-block"> “我知道我知道,”韩愈听着何氏兄弟的叙述到何昌期与杜甫结为好友的事,像个少年似的兴奋地叫了起来 ,“我记得其中一两首,</p><p class="ql-block">风磴吹阴雪,云门吼瀑泉。</p><p class="ql-block">酒醒思卧簟,衣冷欲装绵。</p><p class="ql-block">野老来看客,河鱼不取钱。</p><p class="ql-block">只疑淳朴处,自有一山川。杜少陵写的何将军山林的何将军,就是令尊,哈哈…唉!可惜,晚辈出生两岁时,杜少陵老前辈已然仙去,未能有缘见他老人家一面。”</p><p class="ql-block"> “先父结识杜老前辈也是相见恨晚,没过几年,杜老前辈也与世长辞了。他们也算是忘年交吧。后来,到了贞元初年,家父告老还乡。回到阳山铜台(即今天的七拱镇),颐养天年。不想,去年寿终 ,我们按先父遗愿,在先父年少拉奔牛的河边山岗上安葬。” </p><p class="ql-block"> 韩愈和何氏兄弟,越聊越是投机,不觉天色已晚。韩愈想留何氏兄弟在县衙住上一宿,何鸣珦婉言相拒。说是丁忧守孝三年期间,本不能远行,因对韩愈正言直谏的风骨,心有系百姓疾苦,忠心耿耿,钦佩不已,破例探访。家父泉下知晓想必也不会责怪。现在能见到韩大人本尊,已感非常欣慰。遂邀请韩愈闲暇时间,到铜台乡何府做客。韩愈也爽快答应了,说选个合适的日子,到何老将军墓前祭拜。 </p><p class="ql-block"> “想不到,阳山居然出了此等英雄人物!”韩愈十里相送,依依惜别后。看着远去的何氏兄弟众人,韩愈不禁感叹:“唐老将军也是在这片荒凉之地长大,却也能报效皇恩,建立一番功业。我韩愈仅仅是受了点挫折,难道就此消沉,一蹶不振?韩愈,韩退之,你一定要振作,无论怎样的际遇,你都一定要不忘初心,心有大唐,心有黎民苍生。昌黎,昌黎,你心里,不就是希望黎民百姓昌盛么?”</p><p class="ql-block"> 想到这里,韩愈双手一紧。用力拽了一下手中的《杜少陵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注:何昌期墓在七拱河西岸,七拱墟岗东面,有二孔拱形的墓道,乡民称为龙鼻,踞守七拱桥头,故名龙鼻冈(坪)。从其规模、形制来看,这是阳山最高等级的古墓。上世纪五十年代“大跃进”运动中,被夷为平地,修建七拱卫生院。当时,出土一支几十斤重古刀,被抛入土锅炉“大炼钢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