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做最好的班主任》有感

新安县寒鸦小学 刘海霞

<p class="ql-block">【卷首语】</p><p class="ql-block"> 教育效果的最高境界当然是走进心灵,所谓“走进心灵”,就是让孩子的心灵有所感动,有所醒悟;在孩子犯了错误时,能够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教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做最好的班主任》是著名教育专家李镇西老师30年班主任工作经验和教育智慧的集萃,全面体现了李老师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家长观,以及班级管理、学生思想工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的理念和实践。</p> <p class="ql-block">  李老师出神入化的班级管理艺术,对学生富有个性的引导,和谐的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处处体现出一个特级教师、著名教育专家的人文情怀和对教育的虔敬之心。阅读本书,让我受到了极大的感染和激励。其中第三辑《如何赢得学生的心灵》中《走进心灵的艺术》,让我印象尤为深刻。</p> <p class="ql-block"> “育树育根,育人育心”,作为老师,我们只有真正走进学生内心,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进而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如何才能走进学生心灵呢?李镇西老师在《做最好的班主任》一书中给出我们答案。</p> <p class="ql-block">一、讲究语言技巧。</p><p class="ql-block"> 曾经我以为对待学生只要以诚相待即可,可是李老师用鲜活的事例告诉我们:走进孩子的心灵,仅仅靠“真诚”是远远不够的,还得讲究语言技巧,特别是第一次和孩子谈心,更是要特别讲究。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第一次谈心将决定孩子的心灵大门是否随时愿意为你打开。</p><p class="ql-block"> 所以,今后再与学生交谈时,除了发自内心地尊重孩子,还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要尽量使自己具备“孩子的心灵”——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用“孩子的情感”去体验,用“孩子的兴趣”去爱好。</p> <p class="ql-block">二、善于倾听诉说。</p><p class="ql-block"> 只有耐心地倾听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并通过倾听了解孩子的想法,进而给他提供有效地帮助。李老师告诉我们:倾听是一种手段,目的是赢得信任,了解情况,提供帮助;但有时候倾听并不仅仅是手段,也是目的。往往有这种情况,孩子来找老师,并不一定非要老师给他以具体的帮助不可,他只是想把老师当作一个倾听对象,排遣自己内心的苦闷。这种情况下,作为教师我们就要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尽量让学生诉说、倾吐,自己当听众就好。</p><p class="ql-block"> 当然,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尽快地信任老师并倾诉内心的苦闷,有时候由于某种原因,他们不一定愿意直接袒露内心世界,这时,班主任就要善于从学生欲言又止的神态或吞吞吐吐的只言片语中,猜测、推测出学生的真正想法。</p> <p class="ql-block">三、化批评为表扬。</p><p class="ql-block"> 批评是教育的重要方法,或者说,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有缺陷的教育。但是,有时候表扬比批评更加有效。富有智慧的教师,哪怕是在学生犯了错误的时候也能够找到学生可以鼓励和表扬的地方,巧妙地将批评转化为表扬,从而达到触动学生心灵教育学生的目的。</p><p class="ql-block"> 看到这里,我想到了陶行知《三颗糖》的故事,也由衷地感到:批评是不可取代的,但批评有时候为什么不可以穿上表扬的外衣呢?</p> <p class="ql-block">  教育是走心的,当我们真正走进学生内心,赢得学生的心灵,我们的教育也就更高效了。</p> <p class="ql-block">  刘海霞,磁涧镇寒鸦小学教师,在教学中她一贯秉承用爱心感染学生,她坚信每一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p>

学生

孩子

心灵

教育

倾听

老师

批评

李老师

班主任

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