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镇九年制学校教师共读《给教师的建议》第十四期

哈镇九年制学校

共读书目 朗读者简介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王瑞林,男,1990年生,2014年8月参加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读书格言:读书可以经历万千种人生。</span></p> 朗读者的声音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感触很深。为什么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帅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说起这里面的原因,教师大都归结为学生不知道学习或者脑子笨,家长不配合。而不是积极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那么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霍姆林斯基在提出问题后,直截了当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这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几千年前就提出的因材施教,在现在的教育教学中也是常提不断的。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非常熟悉的。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而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几人能做到这一点呢。</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它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可看看我们周围的老师,有几人能做到这一点,不同类型的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一张卷子。即使做错后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样的。试想,这样下去,怎会去个别对待?</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人们常言: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已要备一桶水,而教师的这桶水必须是不断更新的水。可我们都在说着“教师的时间哪里来?教师和所有人一样,要做家务,要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且每天做着只读教材和教参的老师,即使读书也是疲于应付,以至自己在教学中筋疲力尽,工作自然也就成了一种负担。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就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加强自己的学识修养,对任教学科有深刻的研究,掌握各科知识结构的内涵。教学时要能扩展学生的视野,揭示人生的真谛,成为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先行者,成为青少年一代步入社会生活的引路人。让我们铭记这些“建议”,让它成为我们工作中的航标灯!</span></p> 感悟分享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周二磊:人活到老学到老,这永远是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古人早就说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有潺潺流淌的一汪清泉活水,就得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余金艳: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在这里,我想到这一条建议更多地是促使我们思考,教师如何保持对知识的兴趣,并且有强烈的责任感,只有我们首先做到了,才会去激发学生的兴趣,才会不去做伤害学生心灵的事,才不会对任何事情漠不关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摄影:戈小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编辑:戈小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审核:郝嘏域</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