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岁月一一父母的教养(2)

广木居峰

<p class="ql-block">欢迎诸君造访 谢绝献花打赏</p><p class="ql-block">若能赐教一二 便是最好褒奖</p> <p class="ql-block">故乡罗晏沟村风光</p> <p class="ql-block">逝去的岁月</p><p class="ql-block">一一父母的教养(2)</p><p class="ql-block">广 木</p><p class="ql-block">(接前1)</p><p class="ql-block">父母亲都是在苦水里泡大的。较之父亲,母亲除有着同父亲一样的勤劳俭朴、老实本分的品质之外,更具省吃俭用、胆小怕事、心地善良的特点。在教子方面,有着一种独特的方法,似乎包含着一定的哲理,很值得借鉴和效仿。</p><p class="ql-block">比如在吃食方面,从我还不懂事起,无论给我买上什么好吃的,母亲总是让我拿着送给父亲咬一口,她也“尝”一点——其实往往是做着吃的样子,在嘴唇上碰一下,根本就没有真吃。然后再给我吃,并且不一次全给,而是吃完一点,再给一点。也许这种做法,对于从小培养一个人先人后己、不贪不占的道德品质很有好处,反正在我幼小的心灵深处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当我懂事后,早已习惯成自然。有了什么好吃的,父母不先吃一点我就不干,总是硬塞到父母嘴里,让他们每人咬一口,然后我再少拿一点吃,其余的让母亲给保存起来,等我想吃的时候再向母亲要——后来,我有了孩子也是这样做;再后来,孩子有了孩子更不例外。这已经成了我家的一种特有的风格,必将会一代一代传下去。</p><p class="ql-block">有一件事,至今我仍记忆犹新。那是我6岁的时候,一天我和几个小伙伴在地里捡了一些黑豆,到豆腐坊换了几张豆腐皮,大家分开吃了。当我回家把这件事说给父母后,父亲先表扬了我捡豆子爱惜粮食做得对,接着便严厉地训斥了我背地里自个儿吃东西的坏毛病。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受父亲的斥责,当时还大哭了一场。</p><p class="ql-block">母亲语重心长地说:“丑儿,别怨你爹训斥你。你想想,娘跟爹吃啥东西背过你没有?”我抽噎着说:“没有。”“那你往后要记住,背着老人自个儿悄悄吃东西可不好啊!”从此,我再也没有背地里私自偷吃过东西,就连同般大小的“打平伙”,我也没参与过。这已成了我的一种习惯,无论有什么好吃的,不让父母先吃些,我就咽不下去——就连父母过世后,但凡来客、过节或者日常改善伙食,我都要挑好的往大门口台阶上“铺散”一些,尽管我也知道父母不可能“吃”上,但在我的心里还是觉得先让父母“吃”了,否则我会吃不安心的。</p><p class="ql-block">母亲中等身材,从小裹就一双小脚,走起路来摇摇摆摆很不方便,常常叫喊着脚痛,就此一生总也闲不住。父亲和爷爷种山地时,她每天颠着小脚,爬山过岭往地里送饭;集体化时,每天同社员们一起下地劳动;就是年老时,除了烧炕、清理家务外,还帮着妻子共同做饭,家里养的花都是母亲负责浇水。</p> <p class="ql-block">母亲过日子是相当节俭的。记得有一年生产队只分给了我家二两麻油,我家有个一角硬币大小的油勺,每次吃菜的时候只滴一小点油花,且把滴油花之处的菜夹到我的碗里,就这二两麻油吃了一年,到年底还没吃完呢!母亲常说:“好过的时节,难过的日月。”以前除了逢年过节父母和我同吃一样的饭食外,平常时日只是给我另做点好吃的,即便是一个锅里蒸馍馍,也分糠菜的和纯玉米面的两种,纯玉米面的自然是为我准备的,我吃剩下母亲一口也舍不得吃,硬让父亲吃,说他活口重。“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喝杏树叶稀饭,母亲总是把上半碗的稀汤澄出、把树叶捞出她和父亲吃,把下半碗稠一些有米的饭让我吃。由于长期缺乏营养,母亲的每个手指甲都有很大的凹坑。后来生活好了,因母亲不吃荤,连牛奶、鸡蛋也不吃,为了给她增加营养,我从豆奶粉、麦乳精开始,让她权当“喝药”般慢慢适应,渐渐地也能喝下去全脂奶粉了,可就是稍不“监督”就不喝,究其原因还是怕我多花钱。</p><p class="ql-block">父亲去世后,母亲和我们“四世同堂”在一块儿生活,平时给她零花钱让她想吃什么就买什么,可她一分钱也舍不得花,悄悄地攒起来再送给我的孩子。给她买上或有人送来什么稀罕食品,母亲从不一个人吃,全家人都得尝一点儿,否则她就不吃。平常家里吃顿特殊好一点的饭食,只要我没在,母亲都要嘱咐给我留下,等我回来再吃。平时没事干的时候,母亲总是把蚕豆或葵花子一颗颗地剥了皮,攒起来等给我吃……</p> <p class="ql-block">我刚参加教育工作时,坚持边工作边自学,由于天长日久吃不好、睡不好、太劳累,曾患胃溃疡长达四年之久,2002年之后,我又因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等疾病困扰经常吃药。母亲每时每刻都把我的病放在心上,经常过问病情,稍微发现有点不对劲便连觉也睡不着,就连她临终前稍微病轻一点儿还要关心我是否按时服了药。而她自己有了病却常常隐瞒不说,当我发现她精神不佳找来医生时,还硬是不让看,开了药也得我“强迫”着吃,甚至还迷信地认为,我有病是因为她年龄太大“克”的,宁愿自己早点死去换来我的健康。这是多么愚昧而又伟大的爱心啊!</p><p class="ql-block">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的心无时不在跟随着我的身影。从小到大别说是出远门了,就是去地里干活回来迟点儿,母亲都要到村口去瞭望等待;直至参加工作在外上班,我都50多岁、外孙女都快上幼儿园了,母亲生前只要知道我哪天回家,都还要早早地到大门口去等候,等不到,哪怕我半夜回家,她也要等到我哪时回来,她哪时才休息,要不就睡不着觉。</p><p class="ql-block">母亲虽然对我各方面予以无微不至地关爱,但从不让我贪玩学懒,更不放纵护短。从我懂事起,能干什么就让我干什么,尤其是稍大点儿就让我拾粪。每天母亲早早起来做饭,父亲起来扫院子或做些其它活计,同时也喊我起来拾粪,拾满一筐粪,正好吃早饭。小时候,我不懂什么是骂人的脏话,在街上听人们怎么说也就跟着学,母亲立即严厉制止,就连孩子们把我打哭,也不准我“骂娘”,以至长大后遇到再气愤的事,脏话也骂不出口。</p><p class="ql-block">记得7岁那年夏天,我和一伙孩子在河边玩水,有个比我大两岁的孩子,要侵占我那块地方,我不让,他用沙子打得我流鼻血不止。当我哭回家后,满以为父母会替我出这口气。不料,父亲要去跟那个孩子他爹说说,让他爹管管他,母亲却不让去。她说:“孩子们在一块儿玩,打架是难免的,眼泪头没干又去一块儿玩去了,甭去找人家,免得伤和气。”</p><p class="ql-block">有一次,全队的妇女在院子里拣山药(土豆)籽种,好多孩子都偷着往兜里装,有的大人也拣大个的给自家的孩子装。我也拿起了一个山药正要装,被母亲挡住了。她说:“这不是咱家的,咱不能要。”硬抢出去扔了回去。还有一次,社员们在园子里下果子,我跟几个孩子在一旁玩。看园子的人说:“这个孩子一回也没猴害过果子。来,给你装几个。”说着,把我拉过去给装了一兜。装回家后,母亲不相信是人家给的,硬拉着我往回送,路上遇见下果子回来的人们说真的是看园子人给的才算完事。</p><p class="ql-block">母亲一生与人为善、热心助人,一辈子也没跟街坊邻居抬过杠、拌过嘴、翻过闲话、闹过意见。在牌楼沟种山地时住了八年,走后与同院子的人及周边邻居时常来往,不知底细的还当是我们亲戚哩!村里无论哪家有什么事,凡是能帮忙的都要主动去帮。记得小时候,村里有个和我家没啥关系的人娶媳妇来借钱,家里没有其它余钱,母亲把我的30元压岁钱都借出去了。母亲的心肠特别软,不光看到别人家死了人出殡跟着一块儿掉眼泪,就连看戏、看电影也是如此,看到痛苦的情节也会流泪。凡有讨饭的上门,从没有不给的,有时正碰吃饭时,赶忙放下碗先给乞丐盛一碗送去,若遇寒冷天还要叫到家里暖和暖和管个饱呢!</p><p class="ql-block">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母亲,时刻用她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着我,当我当教师后,有的学生调皮捣蛋惹得我就想动手体罚时,想到了母亲对我别说打骂了,连一句大声的呵斥也没有过,便压下火气变成了耐心地说服教育;当我在工作中与教职工产生矛盾时,想到了母亲对街坊邻居总是以诚相待、与人为善的态度,便不计前嫌、忍让宽恕,主动化解了矛盾;当我任校长在管理集体财务时,常常因外出开会办事乘车不方便最好“打的”,但由于本单位经费特别紧张,想到了母亲节俭过日子的情景,便宁愿自己骑车也尽量不“打的”,从而节省一点差旅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