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硕县第三小学—致家长反诈告知书

飘雪的季节

<p class="ql-block">尊敬的家长们:</p><p class="ql-block"> 你们好,非常感谢你们一直以来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大力支持与配合 !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猖獗、案件高发。为了你们的财产安全,请认真阅读此信,以增强防范电信诈骗的意识和能力,有效保护个人财产。</p><p class="ql-block"> 一、识别诈骗方法,谨防上当受骗</p><p class="ql-block"> 电信诈骗是指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打款或转账的犯罪行为。</p><p class="ql-block"> (一)虚构子女出事诈骗</p><p class="ql-block"> 犯罪分子虚构子女、朋友出车祸、生病、违法需交纳罚款等为由拨打电话欺骗家人或朋友汇款;虚构已将子女绑架,利用电话背景音(孩子的哭声、打骂声等)造成家人恐慌,要求家人立即汇款赎人。</p><p class="ql-block"> (二)冒充公检法诈骗</p><p class="ql-block"> 犯罪分子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以涉嫌洗钱、诈骗、拐卖妇女儿童等犯罪活动等为由,要求将其资金转入国家账户配合调查。</p><p class="ql-block"> (三)网络刷单诈骗</p><p class="ql-block"> 犯罪分子利用事主在网上寻找兼职,以微信、QQ、支付宝为载体,发送“网上刷单”信息,实施诈骗。</p><p class="ql-block"> (四)冒充QQ、微信好友诈骗</p><p class="ql-block">犯罪分子盗取QQ、微信号码,冒充该账号主人对其亲友或好友以“患重病、出车祸”等紧急事情为名实施诈骗。 </p><p class="ql-block"> (五)网络理财高收益诈骗</p><p class="ql-block">犯罪分子利用高收益为噱头,借助网络、短信、信件、微信等媒介发送理财信息,骗取受害人下载理财APP或登陆理财网站将钱财划至理财帐户,实施诈骗。</p><p class="ql-block"> (六)冒充熟人、单位领导诈骗</p><p class="ql-block">犯罪分子冒充受害人的熟人、同学、朋友、单位领导,通过借钱、充话费、生病住院、帮忙办事等各种理由请求受害人汇款,实施诈骗。</p><p class="ql-block"> (七)伪基站诈骗</p><p class="ql-block">犯罪分子利用伪基站向广大群众发送网银升级、10086移动商城兑换现金的链接,一旦点击后便在事主手机上种植获取银行账号、密码和手机号的木马,从而进一步实施犯罪。</p><p class="ql-block"> (八)网络贷款诈骗</p><p class="ql-block"> 犯罪分子利用被害人急需用钱的心理,以办理无担保、无抵押的低息贷款或信用卡,及为信用卡提升额度等为由,以进行验资或者缴纳保证金等各种借口,要求被害人转账实施诈骗。</p> <p class="ql-block">二、警惕出租、出借、买卖两卡</p><p class="ql-block">(一)什么是“两卡”?</p><p class="ql-block"> “两卡”是指手机卡、银行卡。</p><p class="ql-block"> 其中,手机卡包括日常使用的移动、电信、联通三大运营商的电话卡、虚拟运营商的电话卡,同时还包括物联网卡。</p><p class="ql-block"> 银行卡包括个人银行卡、对公账户及结算卡、非银行支付机构账户即我们平时使用率很高的微信、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p><p class="ql-block"> (二)什么是“两卡”犯罪?</p><p class="ql-block"> 指非法出租、出售、买卖“两卡”的违法犯罪活动。</p><p class="ql-block">(三)如何防范“两卡”犯罪呢?</p><p class="ql-block">妥善保护好自己的身份信息,包括身份证、手机、银行卡、网银U盾等。设置“两卡”密码的时候,尽量设置的较为复杂一点。不出租、出借、出售电话卡。不出租、出借、出售金融账户,包括银行卡、微信、支付宝账户及支付二维码等。不登录或点击来历不明的网址、短信及邮件,不轻易添加陌生人为好友。遇到或者发现有买卖电话卡、银行卡等违法犯罪行为,应及时向公安机关举报。</p> <p class="ql-block">(四)参与“两卡”犯罪,触犯哪些法律?</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条之二规定【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指的是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犯罪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网络存储、通讯传输等技术支持,或者提供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p><p class="ql-block"> 根据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规定,如果出借银行卡、手机卡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仍帮助诈骗分子转移资金的,那么还可能会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最高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p><p class="ql-block"> (五)参与“两卡”犯罪,会受到什么惩罚?</p><p class="ql-block"> (1)法律责任:银行卡、企业账户及电话卡均采取实名制,如果贪图小便宜出售自己名下的银行卡、企业账户及电话卡,被收售者用来从事洗钱、逃税、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不仅会导致个人信用受损,还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法律风险,甚至承担刑事责任。</p><p class="ql-block"> (2)惩戒措施:银行卡方面,对公安机关认定的出租、出借、出售、购买银行账户的单位和个人及相关组织者,假冒他人身份或者虚构代理关系开立银行账户或者支付账户的单位和个人,5年内暂停其银行账户非柜面业务、支付账户所有业务,并不得为其新开立账户。电话卡方面,对公安机关认定的出租、出借、出售电话卡,且被用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造成损失的失信用户,三大基础运营商实施只保留1张电话卡,5年内不得办理手机卡入网业务。</p> <p class="ql-block">三、牢记六个“一律”和八个“凡是”</p><p class="ql-block">(一)六个“一律”</p><p class="ql-block">1.谈到银行卡,一律挂断;</p><p class="ql-block">2.谈到中奖了,一律挂断;</p><p class="ql-block">3.谈到“电话转接公检法”要求汇款的,一律挂断;</p><p class="ql-block">4.所有短信,让你点击链接的,一律删掉;</p><p class="ql-block">5.微信陌生人发来的链接,一律不点;</p><p class="ql-block">6.提到“安全账号”的,一律是诈骗。</p><p class="ql-block"> (二)八个“凡是”均不能相信</p><p class="ql-block">1.凡是自称公检法要求汇款的;</p><p class="ql-block">2.凡是让你汇款到“安全账号”的;</p><p class="ql-block">3.凡是通知中奖、领奖要你先交钱的;</p><p class="ql-block">4.凡是通知“家属”出事要先汇款的;</p><p class="ql-block">5.凡是在电话中索要银行卡信息及验证码的;</p><p class="ql-block">6.凡是让你开通网银接受检查的;</p><p class="ql-block">7.凡是自称领导要求汇款的;</p><p class="ql-block">8.凡是陌生网站要登记银行卡信息的。</p><p class="ql-block"> 三、发现诈骗违法犯罪行为及时报警。</p><p class="ql-block"> 当您接到此类电话或信息,请勿轻信,当接到电话、短信、QQ、微信冒充孩子或老师联系您需要缴纳费用的;声称您的孩子出事了要求转账汇款的,一定要跟孩子或班主任老师核实清楚,避免上当受骗。请教育子女网上兼职刷单、刷信誉都是诈骗,切勿私下交易避免上当受骗。</p><p class="ql-block"> 四、不随意泄露个人资料。</p><p class="ql-block"> 通常以冒充他人及仿冒、伪造各种合法外衣和形式的方式达到欺骗的目的,如冒充公检法、商家公司厂家、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银行工作人员等各类机构工作人员,伪造和冒充招工、刷单、贷款、手机定位和招嫖等形式进行诈骗。</p><p class="ql-block"> 五、多提醒家中老人。</p><p class="ql-block"> 通常以冒充他人及仿冒、伪造各种合法外衣和形式的方式达到欺骗的目的,如冒充公检法、商家公司厂家、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银行工作人员等各类机构工作人员,伪造和冒充招工、刷单、贷款、手机定位等形式进行诈骗。</p><p class="ql-block"> 如果发现上当受骗不要有侥幸心理,应当迅速保存涉案证据,并及时到公安机关报案</p>

诈骗

冒充

电话卡

银行卡

两卡

账户

汇款

微信

犯罪分子

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