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亚兹德(Yazd)位于伊朗中部,是亚兹德省的首府,琐罗亚斯德教(拜火教)的文化中心,也是伊朗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由于当地民众世代都在沙漠附近居住(居民主要为波斯人),他们都已适应了当地环境,并造就了当地独特的城市建筑。</p><p class="ql-block"> 亚兹德有许多清真寺,最为著名的是乔麦(Jom'e)清真寺和阿米尔·恰赫马克(Amir Chakhmaq)清真寺。城市中最有特色的建筑是“风塔”,(几乎任何波斯城市的老城区,登上高处所目望及之处都是风塔)故亚兹德又被称为“风塔之城”。自古以来,由于沙漠性气候的关系,水源十分珍贵,当地居民开发出一种地下水渠系统,称为Chanat,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坎儿井”。亚兹德主要生产地毯、丝织品、细毛围巾、周围地区产小麦、大麦与棉花。</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 25, 25); font-size: 22px;"> 🌻多莱特·阿巴德花园🌻</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多莱特·阿巴德花园是由亚兹德的前行政长官主持修建。作为亚兹德省长的官邸,始建于18世纪中期,是一座真正意义上传统的伊朗风格的波斯花园。花园由高大的城墙环绕,内部有一座瘦高的风塔,长长的水池将花园分成南、北两个长方形花园,一边是夏宫、一边是冬宫。高高耸立的风塔成为亚兹德的城标。</p><p class="ql-block"> 多莱特·阿巴德花园2011年,作为波斯花园的一部分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宫殿内简朴的灯光,将水池里的水映衬出粼粼波光、灵动而静谧。</p> <p class="ql-block"> 水池这端是多莱特·阿巴德花园的冬宫。</p> <p class="ql-block"> 水池一端带风塔的是夏宫。</p><p class="ql-block"> 夏宫的八角形建筑内部,屋子中央有一大理石水池,抬头可见标志性穹顶,有点几何美感;还有一个房间与风塔相通,底下也有一个水池,风经过风塔被导入室内后,经过水池的凉水冷却,形成室内对流来达到降温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 风塔是波斯特色的建筑结构。风塔的作用在于捕捉微小的空气流动,并将它送入地下室,加上水流,起到在地下创造纳凉空间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伊朗的风塔有三种:一种是Ardakani式,能捕捉一个方向的风;第二种是克尔曼式,能捕捉两个方向的风;第三种是亚兹德式,可以捕捉四个方向的风。</p><p class="ql-block"> 而经过改良的多莱特·阿巴德花园里的这座风塔,可以捕捉八个方向的风。</p> <p class="ql-block"> 夜晚的花园非常美,灯光从彩色玻璃窗透出来,美仑美奂。</p> <p class="ql-block"> 在地处沙漠边缘的城市觅得这方绿洲,尤显珍贵,因为也成为伊朗人休闲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 多莱特·阿巴德花园的风塔有“伊朗的风塔”之称。</p> <p class="ql-block"> 夜晚的花园城墙增添了种神秘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 25, 25);">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 25, 25); font-size: 22px;"> 🌲寂静塔🌲</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 25, 25); font-size: 22px;"><br></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寂静塔(Tower of Silence),这是拜火教对教徒实施天葬的地方,俗称“天葬塔”。历史上亚兹德周围有大大小小几十座天葬塔,现存规模最大的两座,也就是城南外相邻的这两座,天葬塔距地面的高度也不过三、四十米。这种天葬的习俗沿袭了几千年,现在是游客到亚兹德旅游观光的一个不可错过的景点。</p><p class="ql-block"> 山坡左边是有3000年历史的天葬台、山坡右边有2000年历史的天葬台;天葬台对面是亡者家属住的地方(亡者家属是不能上天葬台去的,寄托哀思就在寂静塔)。</p><p class="ql-block"> 拜火教的天葬方式有别于我国西藏的天葬方式,它是将亡者的整个人放在天葬台上,让秃鹫吃,吃剩的骨头再下葬。中心圈是安放儿童、第二圈安放妇女、第三圈安放男人!但是这一天葬方式已停止了60年。(我国西藏天葬方式是:将亡者的遗体用哈达按人出生时的样式包裹起来,家属将遗体背上天葬台,喇嘛诵经后,天葬师将亡者遗体的肉用刀剔下来给秃鹫吃,最后将遗骨敲碎、拌上糌粑给秃鹫吃)</p><p class="ql-block"> 拜火教的天葬和我国西藏佛教的天葬意义也不同:拜火教的教义认为,人的尸体是肮脏的,天葬的目的是不让肮脏的尸体污染水源和土地,于是他们采取一种最自然的方式,完成生命的轮回(寂静塔所在的位置较高,因为拜火教教徒认为,离地越高,就越不会污染大地,而且离天空越近,也就越接近天堂);而藏传佛教的教义认为,人死后灵魂是要升天的,天葬是把人的肉体送上天,以方便来生。</p><p class="ql-block"> 自20世纪60年代起,寂静塔就已经停止使用,天葬在伊朗几近绝迹,这里变成一个历史文化建筑遗址。站在寂静塔高处,能望到远处的亚兹德老城,视野开阔。</p><p class="ql-block"> 山脚下还有几座废弃的琐罗亚斯德教建筑,因为天葬一般要几天,这些房子有的是给来送别亲人的琐罗亚斯德教徒暂时居住,有的是举行一些葬礼仪式的时候使用。(现在的琐罗亚斯德教公墓也在附近,如果付上一定费用,守墓人也会乐意让你参观他们的文化)。</p> <p class="ql-block"> 寂静塔都是以石块砌成的环形无顶建筑,向天空敞开。高度大约是6.7米。</p> <p class="ql-block"> 寂静塔的门一般都是对着东方,意味着追随太阳的光明。</p> <p class="ql-block"> 在天葬台上也是以石块砌成环形无顶建筑(拜火教不会使用木头,认为尸体接触木头,木头会被污染,而石制或铁制的不会被),高度也是6.7米,塔顶分三圈,最外圈供男性使用、中间供女性使用、内圈供儿童使用。</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拜火教的寂静塔通常建造在山顶上,其大小和复杂程度依需要和有关拜火教社区的富裕程度而定。</p> <p class="ql-block"> 在拜火教的教义里,认为大自然是由:土地、空气、水、火四个元素组成,这四大元素是不可污染的,必须保护纯净。同时拜火教认为,人死时,灵魂迅速和肉体分离,邪灵“腐败”在人死后三小时内进入遗蜕,尸体从此变得非常肮脏。火化会污染了火、水藏会污染了水、土葬会污染了大地,于是他们采取了一种最自然的方式来完成生命的轮回~天葬。</p> <p class="ql-block"> 寂静塔是曾经遥远的地方,死者家属要花很长时间徒步到这里,需要有一个休息及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这些多数是供死者家属居住的地方,琐罗亚斯德教徒死后,家属一般要做做三天祭奠;也有供举行葬礼仪式的教徒居住的。</p> <p class="ql-block"> 这是寂静塔的水窖和风塔</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 25, 25); font-size: 22px;"> ⚜️琐罗亚斯德教火庙⚜️</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亚兹德是琐罗亚斯德教(又称拜火教或袄教)的传承中心。2500年前,米底王国贵族琐罗亚斯德顿悟于火孕育光明、生命和希望的特性,创立了以火为神灵的宗教,受到大流士一世以来历代帝王的尊崇,定其为波斯帝国国教,成为人类历史上诞生最早、影响力最大的宗教之一。</p><p class="ql-block"> 这是 伊朗琐罗亚斯德教的主要神庙之一,根据记载,萨珊波斯被阿拉伯人灭亡后,一些大祭司不顾自身安危,将巴赫兰圣火带至亚兹德附近的Ardakan地区让其隐蔽地燃烧,然后又被转移至此至今已燃烧5个世纪。</p><p class="ql-block"> 位于亚兹德城区的琐罗亚斯德教的神庙,供奉着据说从公元470年燃烧至今、从未熄灭的圣火。</p> <p class="ql-block"> 拜火教神庙是拜火教的圣地,占地非常小、方方正正的一座建筑,神庙前方有一座椭圆形水池。</p> <p class="ql-block"> 阿胡拉·马兹达神像</p> <p class="ql-block"> 神庙正上方是拜火教主神阿胡拉·马兹达的标志。标志正中是一个名为法拉瓦哈(faravahar)的人面鹰翅守护神,他的头~象征着体验和智慧;右手指向上方~象征对神的崇拜;左手拿着指环~象征统一,代表承诺;标志中间较大的指环~象征永恒和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反思。(如今全世界结婚时都流行的戒指其实就起源于这个标志中的左手指环);而在法拉瓦哈左右两侧各有三层羽毛,分别象征思想、语言和行为的纯洁;法拉瓦哈前面一条尾巴象征被抛弃的邪恶思想、语言和行为(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负能量)。后面一条尾巴则代表着善良(也就是正能量)。</p><p class="ql-block"> 神庙的这个标志人们似曾眼熟,是因为日本汽车马自达到名字和图标就源自拜火教这个标志。</p> <p class="ql-block"> 这是公元470年点燃后至今在拜火教的袄祠里燃烧不息的拜火教圣火。</p><p class="ql-block"> 熊熊燃烧的圣火供奉在玻璃窗内,代表着光明。</p> <p class="ql-block"> 拜火教创始人琐罗亚斯德画像</p> <p class="ql-block"> 历经1500年的拜火教圣火,一直有看护人看护着从未熄灭过。</p> <p class="ql-block"> 这是古波斯人拜火教创立者琐罗亚斯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 25, 25); font-size: 22px;"> 🫶🏻 冰 屋🫶🏻</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梅堡冰屋,属于萨法维时期的建筑,实际就是一个冰窖。也是亚兹德省内仅存的少数几个大冰窖之一。冰窖有四个部分:盆地、影壁、圆顶及其储冰容器。</p><p class="ql-block"> 梅堡冰窖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条件制造和存放冰块,经济环保,是该地区古文明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古老的储冰场所。冰屋门前有两个浅浅的水池,在冬天的晚上人们把坎儿井的水引进水池,待水结冰后,再将冰取出来,放到冰屋里保存,等到夏天再取出来使用。</p> <p class="ql-block"> 冰屋内的装饰</p> <p class="ql-block"> 这个碗状坑,有台阶下到底部。当冰块放满后,就关上冰屋的门,待到来年夏天再将冰块取出来使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眼前这个巨大的棱圆形空间,上半部分为倒漏斗状,顶端有进风口;下半部分是一个直径几十米的碗状圆坑,有阶梯可下到坑底,是储存冰块的地方。冰屋完全由泥夯成,表面涂抹得非常光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 25, 25);"> 👉 水博物馆(波斯坎儿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位于亚兹德古城外围繁忙的马路口有一座水博物馆,这里展示了世界文化遗产波斯坎儿井。当地人利用坎儿井水渠穿过地下房屋,在地下房屋中形成自然水流,结合风塔在地下形成一个迷人的凉爽空间。</p> <p class="ql-block"> 波斯坎儿井被认为是波斯人的伟大发明,波斯人将沙漠中寻找到的水源,通过地下水渠引到比较适合人类居住的平地。</p><p class="ql-block"> 据统计,伊朗目前仍有22000条“坎儿井”被使用,总长度达274000公里。</p> <p class="ql-block"> 坎儿井,意井穴,为荒漠地区一特殊灌溉系统,作为特殊地理环境下的水利工程,坎儿井系人类对自然界水资源的利用、控制和改造工程中,逐步认识与掌握水循环的智慧结晶。</p><p class="ql-block"> 坎儿井水渠穿过地下房屋,在地下房屋中形成自然水流,结合风塔在地下形成一个迷人的凉爽空间。</p> <p class="ql-block"> 2016年“伊朗波斯坎儿井”被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批准,列为《世界遗产名录》。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评价:在伊朗干旱地区,坎儿井这一古老水利系统的支持,使得农业和定居成为可能。坎儿井利用重力,将上游河谷的水通过长达数千米的地下暗渠引到下游,构成这个水利系统的不仅有组成这一遗产地的11条坎儿井,还有工人休息区、小水库以及水磨坊。时至今日仍在实行的传统管理方式,使当地得以可持续地平均分配和共享水源。坎儿井是干旱气候下沙漠地带传统文化和文明的独特证明。</p> <p class="ql-block"> 根据考古挖掘及陶瓷样品,最古老的坎儿井遗址也有3000多年的历史,而现存的且使用的坎儿井水渠至少也有2500年的历史。在数千年的今天,坎儿井作为伊朗人民创造性解决用水难的办法令我们无比钦佩。</p> <p class="ql-block"> 波斯坎儿井的通风口</p> <p class="ql-block"> 通向地下水渠的房屋通道</p> <p class="ql-block"> 坎儿井就是利用重力,将上游河谷的水通过长达数千米的地下暗渠引到下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亚兹德40度高温的天气,进入坎儿井地下水池,犹如在炎热的夏天突然进入空调房,凉爽舒适,我们久久不舍离去。</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 25, 25);">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 25, 25); font-size: 22px;"> 🌻 阿米尔恰赫马格广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阿米尔恰赫马格广场(Amir Chakhmaq Square),这是亚兹德的地标性区域,这里有亚兹德最大、最美的建筑群落。始建于400多年前的萨法维王朝时期,广场面积很大,看上去宽敞豁亮,广场中央有喷水池,给夏季在广场上休闲的人们送上一丝清凉。广场一侧的两个高高尖塔直指云天,广场旁边的风塔很有波斯特色。</p> <p class="ql-block"> 我们到时,由于阿米尔恰赫马格广场一面在维护,所以只拍到广场另一面。</p> <p class="ql-block"> 亚兹德有“风塔之城”的美称</p> <p class="ql-block"> 极具波斯风味的风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 25, 25); font-size: 22px;"> 🌻 聚礼清真寺🌻</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聚礼清真寺(Friday Mosque Yazd),这是典型的伊朗“安扎利”风格的建筑,出现在200里亚尔(伊朗货币)纸币背面。始建于12世纪,后于14世纪和19世纪进行过大规模翻修。两座48米高的宣礼塔是伊朗最高的宣礼塔。该清真寺建筑和装饰都做工复杂、精致,让人非常震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高达48米的宣礼塔</p> <p class="ql-block"> 在伊朗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聚礼清真寺,它又叫作星期五清真寺或礼拜五清真寺。因为星期五是伊斯兰教聚礼日,也叫作“主麻日”,“主麻”一词系阿拉伯语“聚礼”的音译。这是穆斯林每周星期五下午在清真寺举行的宗教仪式,其中包括礼拜、听念、呼图白”(教义演说)和听讲“窝尔兹”(劝善讲演)等。也是这个原因,周五的时候,清真不对游客开放(而我们去的时候是下午四点后不对游客开放)。</p><p class="ql-block"> 亚兹德聚礼清真寺位于亚兹德老城区,相对于老城区低矮、土黄色调的建筑,它显得尤为高大而华丽。</p> <p class="ql-block"> 主殿贴着波斯蓝花纹的瓷砖特别漂亮,内墙和穹顶装饰着富丽豪华的马赛克瓷砖,精致而复杂的拼图让人目不暇接。</p> <p class="ql-block"> 虔诚的教徒在阅读古兰经</p> <p class="ql-block"> 宣塔是清真寺常有的建筑,用以召唤信众礼拜,最早的伊斯兰清真寺中并无此建筑,大约在先知穆罕默德去世80年前后才得以出现。</p> <p class="ql-block"> 伊斯兰建筑常见象征包括:通过反复使用万能的主题来表现安拉万能的概念。由于安拉被认为是无与伦比的,人和动物很少在装饰艺术中出现。叶子是常见的文饰,还有各种拼图,但由于同样的原因样式都较典型或简单。</p> <p class="ql-block"> 极具浪漫色彩的穹顶</p> <p class="ql-block"> 蓝白色为基调的瓷砖拼接花卉图案的立墙。</p> <p class="ql-block"> 大圆顶、高耸的宣礼塔以此表达无穷的威力。</p> <p class="ql-block"> 进入聚礼清真寺女性要裹上漂亮的罩袍(进入清真寺时发的),进入主殿前男、女需脱鞋才能进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 25, 25);"> 🌻亚兹德历史城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亚兹德历史城区(Historic City of Yazd),位于伊斯法罕东南部270公里处的伊朗高原的中心地带,靠近香料和丝绸之路,拜火教文化的中心。</p><p class="ql-block"> 亚兹德古城是人类利用有限的资源在沙漠中幸存下来的鲜活例证。城市的用水是通过坎儿井系统引入。在众多传统土制建筑的城市被现代化摧毁时,亚兹德却有幸置身于这一潮流之外。这座城市及其传统的坎儿井系统、集市、浴室、清真寺等建筑抵住了时间的考验,完好的保存下来。</p><p class="ql-block"> 亚兹德历史城区居民主要为波斯人,由于当地民众世代都在沙漠附近居住,他们已适应了当地环境,并造就了当地独特的城市建筑(如密集的风塔)、清真寺、犹太教寺庙和历史悠久的花园(多莱特阿巴德花园)。</p><p class="ql-block"> 老城区中的巷子蜿蜒交错集中了亚兹德市内几乎所有的历史景点。面积不算太大的老城区,竟然保留了2000处以上恺加王朝时期的大小建筑。灰黄的砖块和泥土筑成的建筑群,部分已有7000年的居住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p> <p class="ql-block"> 十三世纪前后的百年间,以“繁华、热闹”的景象出现在马可波罗游记中的亚兹德曾是中东地区重要的贸易集散地。在萨法维王朝时期,和其他许多城市一样,亚兹德经历了由盛转衰的变迁。直到二十世纪中叶,一条铁路将亚兹德和首都德黑兰连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老城区遍布的土房子貌不惊人,内部却常常有着令人叹为观止的精美装饰;梁柱上图案繁复的雕饰层层叠叠;木枢间,阳光透过五彩玻璃照亮厅堂;庭院中,一池清水滋润着美丽的花园。</p> <p class="ql-block"> 由于亚兹德自然环境恶劣,有“沙漠之城”之称,城市中健全的坎儿井供水系统解决了沙漠居民的用水需求;城市的建筑主体多由生土制成,房屋屋顶为穹顶或拱顶,屋内建有地下庭院;特有的建筑结构形成了冬暖夏凉的宜人居住环境。</p> <p class="ql-block"> 亚兹德历史城区是一个多宗教(有伊斯兰教、犹太教、琐罗亚斯德教)、多文化交融的地区。</p> <p class="ql-block"> 亚兹德历史城区是干旱环境中人类对有限资源的最佳利用和巧妙管理而建造的城市典范。</p> <p class="ql-block"> 老城远近密集的风塔蔚为壮观,是老城的一大亮点(天然空调,在夜晚灯光照射下更有特色)。</p> <p class="ql-block"> 古老的小巷和古老的建筑,展示了浓浓的历史气息。</p> <p class="ql-block"> 古老的民宅,现已开辟为覌光景点</p> <p class="ql-block"> 当我们冒着高温在屋顶欣赏各种风塔下来,民居主人端来一碗冰凉的蔓越莓饮品,顿时感到清凉无比(自制土碗还可带着纪念,由于旅途遥远,我们只能遗憾地了辜负主人的美意)。</p> <p class="ql-block"> 老城区房屋门上都有两个拉手,当拉柱状的左边响声如击石声,代表男士敲门;拉环状的右边响声如击铁声,代表女士敲门(这个设计也完全符合人的生理结构),这样主人就能从敲门声中分辨出客人的性别,。充分反应了古老波斯人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 因其珍贵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亚兹德历史城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b style="-webkit-text-size-adjust: 100%; color: rgb(22, 126, 251);">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 25, 25);"> ⚜️鸽子塔⚜️</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伊朗全国各地有上万座鸽子塔,尤其在伊斯法罕附近就有3000多座。但最值得观赏的还是位于梅博德附近的这座鸽子塔(目前已没有鸽子)。这座鸽子塔的构造非常有特点,密布的巢穴当时不仅可以容纳2.5万只鸽子,并使其不受天敌威胁(如鹰等猛禽绝对进不来)。为了防止数万只鸽子同时起飞时产生的共振效应威胁到塔身安全,设计师还专门用拱顶将塔内外部围墙连接起来。</p><p class="ql-block"> 而收集起来的鸽粪则被用来当作肥料。</p><p class="ql-block"> 现在鸽子塔还特意设计了旋转楼梯,供游客参观其内部结构。</p> <p class="ql-block"> 鸽子塔外观</p> <p class="ql-block"> 这一个个小空格子就是当时的鸽子窝</p> <p class="ql-block"> 遥想当年2.5万只鸽子在这里是何等的壮观啊</p> <p class="ql-block"> 鸽子塔内部供游客参观的旋转楼梯</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br></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 25, 25);"> 🌻梅博德古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梅博德(Meybod)是亚兹德西北边的一个沙漠古城,这个世界文化遗产名单上的古丝路驿站,诞生了许多伊朗重要的诗人、神职人员和政治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梅博德古城距离亚兹德西北50公里外,拥有1800年的历史。全城都是土黄色的土砖结构建筑,十分质朴,非常安静,却极具异域风格,最能代表古朴传统的伊朗。</p><p class="ql-block"> 登上城堡顶端,可俯㒈整个梅博德城市的屋顶和远处的卡维尔盐漠,煞是壮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虽然是一座没落的古城,但站在古城高处,可以环视整座城市,感受古波斯文明的没落与苍凉。</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石榴城堡是波斯典型的泥砖建筑,是伊斯兰史前时期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是古时王朝的行政中心兼庇护所。</p> <p class="ql-block"> 这里曾是波斯人最重要的防御要塞</p> <p class="ql-block"> 城堡建筑在美堡附近的一座山上,因地制宜呈现不规则的椭圆形,上下多达五层,包括多座堡垒和瞭望塔。</p> <p class="ql-block"> 这地上用蓝白两色瓷砖贴的长方形图案,据说是向游客介绍当地地毯特有的花样。</p> <p class="ql-block"> 逐渐风化、崩塌的世界遗址</p> <p class="ql-block"> 历史的长河慢慢冲刷着古城的模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完成于2023.8.26</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