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造人补天----阳城创世神话之三

大漠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女娲,又称娲皇、帝娲、风皇、女希氏、阴皇、阴帝等,不仅是是我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也是历史人物,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先始(风姓),所以女娲的形象,一直是以人类之母、大地之母出现,是上古圣贤,亦是三皇之一。</p><p class="ql-block"> 说到女娲,自然会想到女娲抟土造人和女娲补天这两则神话故事,在中国的创世神话体系中,盘古开天辟地,创造了世界。女娲则造人补天,创造了人类。和其妈华胥氏(羲王母)成为中华道教女性的最高神。</p><p class="ql-block"> 在我国的很多古籍中,都有关于女娲的记载,比如《楚辞》、《山海经》、《礼记》、《汉书》、《淮南子》、《帝王世纪》、《路史》、《史记》等等。关于女娲抟土造人,汉代应劭的《风俗通义》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絙(huan)人也。”</p><p class="ql-block"> 也就是说,女娲对自己所造之人很满意,也很喜爱。这就促使她更加快了造人的速度,后来,女娲捏得双手麻木,捏出来的小人还是太少。以至于身体疲惫,腰酸背痛,精力不济,情绪也变得焦躁起来,于是就顺手折下一条藤蔓,蘸上泥浆向地上挥洒,泥浆落地变成一个个小人,速度就快多了。</p><p class="ql-block"> 女娲用泥土做成泥娃娃,再赋予它们生命。从此女娲创造了人,人们世世代代繁衍生息,过着幸福的生活。然而,好景不长,女娲没有料到,就在她所造之人当中,很快就出来两个彼此争斗的帝王,就是传说中炎帝的后代——共工,和黄帝的孙子——颛顼。争斗的结果,共工败而颛顼胜。失败的共工“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女娲被迫开始了补天。</p><p class="ql-block"> 关于补天,汉代《淮南子·天文训》说,“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lao)尘埃归焉”,火神颛顼和水神共工打起仗来。共工把撑天的柱子不周山撞倒了,天塌下半边来,砸了很多窟窿,把地也砸裂了,地上的洪水及天河的水不停的漏下来,造成大地上水患。女娲作为人类之母,又责无旁贷开始了补天救人,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p><p class="ql-block"> 这是流传于中国关于女娲的两则很有代表性的创世神话故事。“共工头触不周山”,是女娲补天故事流传到颛顼共工时代的衍生故事;四灵神兽,则是围绕伏羲、女娲诞生地所编诌的谶纬性质的故事,都可以将其归属女娲神话故事范畴。</p><p class="ql-block"> 这两则神话故事的原创地在哪里?根据史学研究重原、重初、重物原则,寻找原创地首先必须解析最初记载这两则神话故事的古文籍,从中去寻找出处。</p><p class="ql-block"> 1、盘古不可能在偏隅一方的角落而唯有在天地中央才能做成开天辟地这样的大事业,所以补天也应在天地之中的地方方才能进行。</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人以为天圆地方,天有九柱支撑,地有四维系缀”。这九柱就是天边八柱与中央天柱。按逻辑推理,盘古当然是在中央天柱,即在天地中央才能开辟天地。那么这中央天柱或天地中央在哪里呢?当然就在传说中的昆仑天柱。因此说,中央天柱所在的昆仑丘就是当年编创盘古开天辟地神话故事的原创环境。这就是说,只要确认了创世神话系列之中任何一则故事的原创地,也就可以认定昆仑丘必然也在此地。反之亦然。补天的所在地也只能以此地为中心。</p><p class="ql-block"> 2、析城山昆仑丘作为华胥氏部落的活动场所,伏羲、女娲同为华胥氏兄妹。古人的生活活动范围也决定着这样的神话故事的原创地只能在其生活地。</p><p class="ql-block"> 3、此处有大量的原始纪念依托地去支撑。除了此地作为天地中央外,此处周边还有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现遍布巨型五彩石的五彩河,断鳌足以立四极高耸入云的鳌背山,杀黑龙以济冀州深不可测的黑龙洞,积芦灰以止淫水的天门龛芦灰沉积层等众多和女娲补天内容相合的实景依托地。这些自古就存在于析城山区的依托物给古人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力,也是这则创世神话产生重物条件基础。</p><p class="ql-block"> 4、此处从古自今在当地老百姓口中就一直有这样的创世神话故事在流传,且在此地银河谷地等处都建有祭祀女娲的娲皇宫。</p><p class="ql-block"> 女娲补天和抟土造人的说法今天看来过于荒诞,但这也是基于古人对史上有贡献之人的一种启蒙神话和纪念,天气的变化、季节的转换、洪水猛兽等,对原始人来说,都是难以克服的巨大的威胁,当有限的人力、物力解决不了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们便用想象创造了无所不能的神和英雄,将这些内容寄托到对人类进程中有贡献的人物身上,加以神话,来完成自己无法完成的征服自然、驾驭自然的任务。可以说,用想象来表达与自然抗争的精神是这则故事的主题,也是世界各民族神话传说中经久不衰的主旋律,而之所以产生这种想象,是由于原始社会底下的生产力——因为能力有限、希望无限,所以要用想象来填补、来发挥、来创造。</p><p class="ql-block"> 关于人类的繁衍还有了另外一种说法,在汉代以后的画像石、墓葬壁画中,伏羲、女娲成了兄妹。伏羲持矩、女娲持规,兄妹二人都是蛇身人首,腰尾交缠。规和矩,是用来测量天地的,代表了兄妹二人主宰世界的神力;腰尾交缠,则谕示兄妹成婚,繁衍了最初的人类。兄妹成婚在现代社会中自然是不存在了,但却反映了原始群落中,血亲之间繁衍生子的现实。类似的传说比比皆是,在西南苗瑶族传说中,世界发生大洪水,有兄妹二人藏在葫芦里生存下来,结为夫妻,繁衍人类。尽管自己是兄妹婚配,但传说伏羲还是制定了嫁娶制度,一个是固定配偶(对偶制),不再群婚乱婚;一个是禁止兄妹等近亲通婚。这则创世神话的背景当然是人类社会从血缘婚姻过渡到族外婚姻,防止近亲结婚带来的生理和伦理方面的危害,进入到对偶婚时代后对最初群婚社会的一种否定。</p><p class="ql-block"> 在距今7000年前(仰韶文化时期)的宝鸡北首岭、西安半坡等地,考古发现了男女分葬的现象。专家考证,这是因为当时已经开始了族外婚,夫妻二人生前一起过日子,死后回到各自的家族墓地单独下葬,进入父系社会以后,才发展到夫妻合葬。</p><p class="ql-block"> 同时大量的古籍也记录了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进步都离不开古代一些先贤人物的作用,这些故事附会到了伏羲、女娲等创世神身上,其背后深藏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p><p class="ql-block">1、传说伏羲发明了姓,要求各个家族以动物、植物、居所、官职、职业等为姓,加以区分。与族外婚配套,自然要区分各族。</p><p class="ql-block">2、甩土比抟土效率高了许多,但还是感觉太累,并且这些凡夫俗子终究会面临死亡。女娲想了一招:将人分成男女,教他们配成夫妻,繁衍后代,生生不息,一劳永逸。女娲因此也被称为“婚姻之神”。</p><p class="ql-block">3、有了人类陪伴自己,世界不再寂寞,女娲很高兴,再接再厉发明了很多东西。据说她神通广大,每天能发明出七十样东西。为了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她发明了瑟、笙、簧、埙等乐器,让人们放声歌唱,尽情欢乐。所以女娲又被尊为音乐女神。</p><p class="ql-block">4、看到人们劳作辛苦,女娲又将甘露化成美酒,帮助人们解乏,还增加了人们聚会、沟通、交流的机会。人们很感激她,慢慢开始了以酒敬天!女娲又被尊为礼仪之神。</p><p class="ql-block">5、女娲造出了人类,被尊为“人类始祖”。在许多地方,还流传着女娲正月初一造鸡,初二造狗,初三造猪,初四造羊,初五造牛,初六造马,初七造人的传说。所以,初七才是人的生日。</p><p class="ql-block"> 女娲作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对她的祭祀历来是隆重的,关于女娲的地位,有时在三皇之上,有时在三皇之列,有时却在三皇之下。仔细分析,都有道理:</p><p class="ql-block"> 女娲地位在三皇之上。这是因为女娲在神话传说中,是创世女神、大地之母,人类最初是从母系社会走来,所以她的地位自然非常高,在三皇之上也是情理之中的。</p><p class="ql-block"> 女娲地位在三皇之列。据说,女娲和伏羲是夫妻,也就是一家人,同时他们都是上古先贤,在列入三皇时,有时将女娲、伏羲两人都选中,有时则只选一人作为代表,所以,女娲地位会在三皇之中。</p><p class="ql-block"> 女娲地位在三皇之下,女娲所处在的社会是母系社会,而之后社会却被父系社会替代,父系社会是以男为尊,而女娲是女身,所以会在三皇之下。</p><p class="ql-block"> 当然,这些都是神话传说,但却折射出人类对女性的崇拜。我们很早就意识到母亲的伟大,母亲不但给了我们生命,还为我们创造了美好的生活。女娲作为女性的代表性人物,自然也会受到人类的崇拜。作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女娲文化源远流长,同时又是史前文明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p> <p class="ql-block">女娲抟土造人图</p> <p class="ql-block">析城山有东、西、南、北四门。东门西边有烽火台遗址;西门之北有欢喜坡、道士墓群;北门之东有传说为汤妃梳妆之所的梳妆楼遗址,西有箭括口。南门,亦称南天门,是古人游山经常进出之口,景观尤多:东有斩龙台、捆龙柱、妖精洞、星宿洞、天井、仙人桥、南门峰;西有天然洞穴数龛,传说为伏羲带领华夏大皞古人类部落居所。图为部分天然洞龛。</p> <p class="ql-block">昆仑天柱</p> <p class="ql-block">阳城在王屋山区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景点介绍</p> <p class="ql-block">析城山有东、西、南、北四门。东门西边有烽火台遗址;西门之北有欢喜坡、道士墓群;北门之东有传说为汤妃梳妆之所的梳妆楼遗址,西有箭括口。南门,亦称南天门,是古人游山经常进出之口,景观尤多:东有斩龙台、捆龙柱、妖精洞、星宿洞、天井、仙人桥、南门峰;西有天然洞穴数龛,传说为伏羲带领华夏大皞古人类部落居所。图为南门最大的天然洞龛,下有自然形成的伏羲像及古人烧火取暖的芦灰分布层。这些都是创建神话故事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伏羲女娲创世图</p> <p class="ql-block">伏羲女娲母亲华胥氏西(羲)王母化身石</p> <p class="ql-block">黑龙洞介绍</p> <p class="ql-block">远眺鳌背山。传说中的女娲斩鳌足撑四级,然后将鳌遗放于此。</p> <p class="ql-block">传说中女娲抟土造人处一一一娃娃崖。</p> <p class="ql-block">五彩石散落于析城山下</p> <p class="ql-block">巨型补天五色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