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访陈蒲清先生

大江南北

<p class="ql-block">万能同学从羊城返湘,约济远和我一起拜访我们最尊敬的陈蒲清老师。上午十点,济远和我赶到宾馆,陈老师和万能已在宾馆大堂等我们。八十八岁的先生,满头黑发,精神矍铄,满面笑容地和我们握手。刚坐下,先生即拿出今年新出版的著作《中国神话故事集》送给我们。</p><p class="ql-block">先生是著名的古汉语教授,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即出版《古汉语基础知识问答》,该书再版多次,发行百万册,惠及无数读者。</p><p class="ql-block">先生是中国寓言研究的开拓者,已出版《中国古代寓言史》《世界寓言通论》《寓言传》等。至今,已出版各类著作九十多种,著作等身已不足以概括先生的勤奋和学术成就。</p><p class="ql-block">稍事寒暄,我们驾车到岳麓后山的桃花岭,选择一处绿树掩映中的山居。品味不俗的店主,把土墙玄瓦的农家小院改造成茶室和餐厅,墙上的书法作品,琳琅满目,很是养眼。</p><p class="ql-block">牛棚改成的茶室,四面临窗,每个角度均可览麓山秀色,闻鸟语虫鸣。秋风吹过,山林沙沙作响,时见落叶飞舞。</p><p class="ql-block">我们边品茶边聆听先生的教诲,闲聊中,先生以广博的学识和谦逊的品格感染着我们。</p><p class="ql-block">济远同学是浏阳人,先生说,自己最推崇的浏阳人是谭嗣同和胡耀邦。谭嗣同出生官宦之家,享受着既得利益,但对当时的社会有清醒的认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痼疾有深刻的批判。先生引述谭嗣同原话:“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惟大盗利用乡愿,惟乡愿工媚大盗。二者交相资,而罔不托之于孔。”戊戌变法失败后,坚决放弃逃生的机会,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绝唱。</p><p class="ql-block">“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政治运动,导致中国社会处于崩溃边缘,胡耀邦发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平反冤假错案,力主改革开放,给死气沉沉的社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先生受母亲影响,一生敬佛,即使已到耄耋之年,每天都念诵《心经》《大悲咒》《金刚经》。先生谈了敬佛带来的福报,但是最后说:“应该达到无所求、无所住的境界。”</p><p class="ql-block">当我问到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否过分强调等级,最终导致专制。先生提供另一种解释:“君像君,臣像臣,父像父,子像子”,各自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社会就会和谐。</p><p class="ql-block">先生还讨论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几种解释,启发了我们的思维。</p><p class="ql-block">“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是对传统读书人的最高评价。先生不仅钻研自己熟悉领域的学问,还广泛涉猎医书,懂得针灸推拿。文革下乡工作,经常为村民施针灸、开药方,帮助了许多缺医少药的农村人。回城教书后,还有村民上门求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八十八岁的先生,眼不花,耳不聋,每天都查阅资料,著书立说。我们请教先生的养生之道。先生说,首先是清心寡欲,精神内守,每天坚持冷热水交替洗澡,站桩时背诵《心经》《大悲咒》,进行保健按摩。轻易不去医院,感觉不适,自己开药方,用中药解决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上午十点到下午四点,已臻米寿的先生和我们交谈了六个小时,没有倦容,没有瞌睡,不停喝茶,没有上过一次卫生间。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