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2px;">六、高考改变命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刘庆林</span></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七年十月二十一日全国各地的广播都在反复播放国务院转发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决定在全国恢复高考。消息迅速传遍神州大地,大家欢声雀跃,奔走相告,但也将信将疑。广播反反复复地播放,人们反反复复地收听,绝大多数年轻人都是从广播里得知的。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消息,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街头巷尾到处都在议论,思想异常活跃。但也有许多人根本不相信,特别是年轻人受极左思潮影响较深,过去那种“自愿报名,群众推荐,学校审核,领导审批”的十六字招生方针毕竟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根本不相信会公平公正?分数面前还能人人平等?甚至还有个别人对此嗤之以鼻。作为这一时代的亲历者,参与者,时间虽然过去了四十多年,曾经那些青年学子头悬梁, 锥刺股的刻苦学习精神以及由此改变人生命运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 高考虽如一股春风吹拂了人们久已干涸的心田,但人们仍是疑虑重重,加之时间匆促,从七七年十月二十一日宣布高考到十二月十一号开考,只有一个多月时间,根本来不及系统复习,大家都抱着着试试看的心态。那时物质非常匮乏,既没有一本像样的的教科书,也没有复习资料,甚至连学习用的草稿纸都没有,那是共和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尽管如此,高考这一天,全国570多万青年学子怀惴着大学梦从农村、工厂、部队、机关和学校意气风发奔向考场。</p><p class="ql-block"> 文革后的第一次高考,政府对考试工作非常重视,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工作严谨严肃,认真负责,考场纪律要求特别严格,各项措施得力。试卷由公安部门负责押送,考试时当众开卷,考完时试卷当即封存一并带走。考试地点脱离原有的学校,集中选择一个封闭式场地,外人一律不准靠近。整个考试的气氛非常严肃,没有人舞弊,没有人敢舞弊。是十多年来的第一次风清气正的考试。政府兑现了“公平公正,试卷面前人人平等”的承诺。开始溶化郁积在人们心中的坚冰,用老百姓的话说,“这次政府是来真腔了”。当时我们明镜公社的考点设在斗笠山国营煤矿的子弟学校,四周有围墙,基本上与外界隔绝处于封闭状态。考生凭准考证入场,考生与考生之间有一定的间隔距离,中途上厕所派人跟踪监视。 与此相反的是绝大部分考生只能望卷兴叹,无可奈何花落去,无从下手。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像白卷英雄一样,在试卷背面向上级写信。虽然事前领导反复打招呼,不要写信,写了没用一律不会看。但这部分考生依然我行我素置若罔闻,抱侥幸心态。</p><p class="ql-block"> 我本人和全国千千万万的青年学子一样,离开书本多年,原有的知识都还给了老师,又没有系统复习,匆匆忙忙走进考场,三脚猫的功夫原形毕露。其结果既是预料之中,又是情理之中。当时主要是想体验一下高考的感觉,同时也想观察下步政策的走向。但真正促使我下定决心彻底改变观念的是一位考生在被录取过程中所遭遇的曲折经历。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我们公社一彭姓的考生已上分数线,但他的家庭出身和政治背景与之前的政治路线有悖,公社党委不同意,甚至以党委的名义向上级报告,要求阻止该生录取。此事闹得沸沸扬扬,人们群众拭目以待。但招生部门按照政策排除干扰确保该生顺利入学。通过这一事件,人们普遍担心的分数面前能人人平等?考上了能不能够被录取?通知书会不会被扣留等等疑问烟消云散,不拘一格降人才终于成为现实。</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身处这个风起云涌复杂多变的社会时,恰似历史的弄潮儿,何等的幸运。如今机会来了,正值青春年华的我,浑身热血沸腾,此时不干更待何时?人生能有几回搏?等终军之弱冠,慕宗悫之长风。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我决心豁出去了,由此展开了人生有始以来的一场大拼搏,强迫自己走上了一条充满艰辛的求学之路。读书,讲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特别是对于我们从文革中过来的学生来说更难,尤其是对离开书本并从事农业生产多年的我来说更是难上加难。一切都要从零开始,首先面临的第一道难题是学习资料,新的教科书国家还来不及编印。而当时教科书内容主要是面向工厂农村,与高考的要求相差甚远。为此学校一些老教师按照高考提纲,自己动手编教材,编练习题,刻钢板,印刷装订成册供学生参考学习。时间一晃过去快五十年了,我至今还保留一本龙老师编写的化学教材,龙老师也已经作古,在此让我们向他表达崇高的敬意。有了这样的复习资料,如虎添翼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从此开始我每天如饥似渴,废寝忘食如痴如醉,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贪婪地吮吸着乳汁,沉浸在书山题海之中而乐此不疲。一天二十四小时除了睡觉做到书不离手,甚至做梦都在背公式。除完成本职教学任务外,其余时间也和其他学生一样,坐到教室后面去听老师授课,做到各门功课齐头品进。晚上坐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整理读书笔记。对于没有弄懂或一知半解的再去请教老师。其余大部分时间都是做练习题,由于学习任务繁重需要大量的草稿纸,那时物质贫乏连学习用的稿纸也没有,现在觉得非常好笑,但事实就是如此。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把寝室的地板当稿纸,用粉笔在地板上试算,整个房间都写得满满的,写完刷去又可继续使用。无意中被总务主任发现,在一次周末的教师会上,公开指出我用公家的粉笔在房间里到处乱写乱画,浪费公家财产。幸喜领导和老师都支持我学习才免于批评。那时正处于思想解放初期,许多老电影刚刚解冻,学校后面的工厂隔三差五放映露天电影,十里八乡万人空巷,男女老少成群结队从我寝室后面的窗前经过,具有很大的诱惑力。但我不为所动,每晚窗户准时亮起灯光直到深夜。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数理化。寒暑假逢年过节回到老家,每天天还未亮就走到屋后的小山上,那里空气清新,是读书学习的好地方。时而在石头上写写画画,时而高声朗读,以此来强化自己的记忆力。到最后冲刺阶段,由于身体超负荷运转,加之长期营养不良,出现视力明显倒退,眼睛模糊严重影响学习。可怜天下父母心,母亲把家里仅有的一只老母鸡宰杀给我补充营养。这不仅是一种物资营养,更是一种精神营养,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关怀,更增强了我战胜困难去夺取胜利的勇气。学校领导也对我非常关心,在即将报名参加高考时,谢校长亲自找我谈了一次话。他实事求是地肯定我的学习成绩,同时又分析了我的整体学识水平和存在的不足。建议我高考报名时降低等级,先考进大中专院校学习,脱离农门,待成为国家工作人员后再往高处发展。事实上我没辜负谢校长的关心,工作后利用二年左右的时间进行自学,获得湘潭大学自考文凭,这是后话。</p><p class="ql-block"> 再难熬的日子也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一九七八年的高考如期来临。此时的我也今非昔比,当再次走进考场捧起试卷时,再也不是曾经那种大眼瞪小眼的感觉,反而有一种似曾相识,相见恨晚的激动心情。我先把试卷内容简单流览一遍,先易后难,然后埋下头沙沙沙地做起来。思想高度集中,不敢有半点松懈和马虎。做完后全面检查一遍,到最后一、二分钟对比较有把握的题目,简单评估一下分数再交卷。最后一名考数学,至今我还清𥇦记得,后面是一道五分的数学题,平时从没见过此类题型,心里发怵。按当时的思路无论如何也做不出,此时离考试结束前五分钟的提醒哨声已经吹响。如将前面各科成绩评估分数加总还没十足把握上分数线,如能拿下肯定上线没问题,反之则可能会前功尽弃,寒窗苦读决定命运的5分题啊!此时思想高度紧张,大脑在高速运转,眼睛死死地盯着这道题,冥冥之中或许是上天垂青?亦或是平时基础知识扎实?突然大脑像闪电一样灵感来了。原来出题者是在考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否扎实,在题中故意设置复杂,移项去繁就简,最后结果等于1,前后不到一分钟做好交卷。此时考试结束的钟声也敲响了,我如释重负怀着愉快的心情离开考场,一年一度的高考就这样结束了。</p><p class="ql-block"> 功苦不负有心人,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金榜题名终于如愿以偿。一蜂至微,亦能游观乎天地;一虾至微,亦能放肆于大海。读书只有当时苦,日后才能甜,读书让人生充满了希望,让思想充满了深遂,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如今青春虽逝回忆起来正是一首歌,一首实现自己梦想的歌!</p> <p class="ql-block"> 既是幸运者又是娇娇者的我们,即将奔赴学校分手前的合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