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石山

波尘铸本

<p class="ql-block">  关于小积石山的来历,有个美丽的传说。远古时期,女娲在此地用五彩石补天,后将剩下的石头堆成一座大石山。山上的石头极其精美,随着太阳光的强弱不同而发生变化。由于是女娲堆积石头而成大山,故而人们将此山称为“积石山”。</p><p class="ql-block"> 积石山,是由变质岩组成的断块中高山,山峰陡峻,峡谷深邃,“V”形,无黄土覆盖,相对高差在2500-4636米之间,4100米以上终年积雪。</p><p class="ql-block"> 早古生代和中生代侵入岩分布面积较广。积石山地区在加里东早期,中期及燕山期早期各构造旋回均有侵入,其部位多集中于大断裂带附近,多以岩株产出,岩性为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及闪长岩。岩石呈灰白、灰绿色,块状构造,变余半自形粒状结构。由长石、角闪石和石英、黑云母、辉石等组成。</p><p class="ql-block"> 积石山,系祁连山延伸部分,是临夏州境西界中南段自南而北走向排列山峰的总称,南起土门关,北至黄河边,全长50余公里。小积石山北端被黄河拦腰切断,形成一条长约二十五公里的峡谷,这条峡谷就叫积石峡,是黄河上游著名的峡谷,传说是大禹治水开凿而形成。作为孕育了中华文明摇篮的黄河在临夏流经 124 公里,它不仅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大禹精神的发祥地。</p><p class="ql-block"> 我国最早的地理书《尚书·禹贡》记载:大禹“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厎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p><p class="ql-block"> 他先从洪灾最烈的黄河开始,循河逆流而上,来到积石山,看到黄河被巍峨高耸、绵延百余里的积石山所堵,洪水壅聚,一片泽国,若逢雨季或暴雨时漫溢出来,咆哮而下,四处横流,造成九州之内的洪灾。于是他凿开积石山,黄河水从凿开的缺口飞泄而出,顺着开出的河道向东流去。这凿开的缺口就是现在的积石峡。大禹治水的积石山,指小积石山,系祁连山延伸部分。在积石山峡中,留下了许多大禹导河传说的遗迹,如禹王石、大禹斩蛟崖、骆驼石、天下第一石崖、禹王庙等。</p><p class="ql-block"> 此石,来源于积石山县县治所在地——吹麻滩镇。友人出差,路途歇宿,晨起散步,寻访河道,偶遇此石,陡生缘法。捡拾携带,不嫌其重,游程不弃。知我所好,邀约送纳。经乘飞机,带回送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