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通渭有句顺口溜,“七月十二麦娃娃”,“麦娃娃”又叫“麦拴子”,是一种锅盔,因其形状酷似小孩,用途也是为了哄孩子开心,故得此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农历七月十二,通渭老家的小麦已经收割完毕,麦子摞到场里,勤快点的人家已经开始碾场。在拉麦子的过程中,小孩子有个任务是拾麦穗。为了激励小孩,大人通常说,“我的娃拾得仔细点,七月十二到了用你拾的麦穗磨成新面了给你做麦娃娃!”一听到“麦娃娃”,小孩动力十足,在麦茬里来回奔跑,捡了一背篼又一背篼,偶尔被麦茬扎破了脚也不喊疼,因为他们在期待麦娃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中时,我在中学美术课本上看到俄国画家的《拾麦穗》,多么熟悉的场景,那一粒粒麦穗是沧海遗珠,最终颗粒归仓,没有遗落在麦田,孩子们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欣赏油画的时候,我突然想到,所谓的“麦娃娃”的诱惑其实就是让小孩多拾麦穗,大人腰疼,捡拾绝不是他们的长项。</p> <p class="ql-block">在老家,农历六月是“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割麦子是龙口夺食,必须快马加鞭,以防暴雨和梅雨天气带来的影响。割麦子虽然辛苦,农民心中乐滋滋的,“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丰收的喜悦超过了挥汗如雨的疲劳。当身后一摞摞麦子拔地而起,纵横阡陌,农民叔叔心中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不用言说,用一曲山歌嘹亮表达出来。我们村上有位长者,我叫三爷,他喜欢在田野里唱“花儿”,声音特别雄浑,在山沟里一唱,原声加上回声,效果特别震撼!三爷在丰收年的嗓音更大,一听他的声音就知道今年收成好。麦子收割完毕后,拾麦穗让小孩完成,也是教育孩子珍惜粮食,让他们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了农历七月十二,小孩子眼巴巴地等着娘亲的“麦娃娃”。小孩要么候在厨房,观看母亲做“麦娃娃”馍馍;要么出去玩耍,看到别人家小孩抱着“麦娃娃”,立马跑回家催促自己的母亲赶紧做。我的母亲有三孩子,她从来没有忘过七月十二。每到这一天,即使再忙,也要把我们兄弟三的麦娃娃做好。我还清晰得记得,母亲和好面,用擀面杖擀成两扎长的圆饼,然后用菜刀切出“麦娃娃”的身子,用顶针在身子上嵌出一溜溜整齐的花纹。接着做出左右两条背在脑袋后面的胳膊,最后在脑袋上嵌出眼睛和嘴巴,做好后小心翼翼地挪入身后的热锅中,控制好火候,不能烧焦了,也有锅巴,拭目以待的“麦娃娃”终于出锅了,我们兄弟们不等凉冰就开吃,我们在狼吞虎咽,母亲在一旁笑呵呵地看着。有时候我们兄弟为了抢形状完好的“麦娃娃”大打出手,母亲还得中间调解,拿到残缺的一个孩子会抱怨母亲做的不好,不像个“麦娃娃”,母亲会哄他,说吃到肚子里都一样。</p> <p class="ql-block">又是一年“七月十二”,我的女儿都四岁半了,我多么想让她吃上一个“麦娃娃”,可惜那个会做麦娃娃的母亲已不在人间。假如爱有天意,在天堂的母亲肯定想为孙子们做“麦娃娃”,她老人家肯定知道儿子们都想她了,但愿如此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3年8月27日清晨写于定西馋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