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孩子》读书心得

静静

<h3> <br>  暑期把 《看见孩子》看完了,深有感触。其中讲到为什么我们经常会对孩子的某个行为生气,其实是他的行为,触发了我们小时候被养育者怎么对我们的记忆。这个其实其他育儿书里都有提到过,但是《看见孩子》这本书提到更深一层的观点是我们的养育者对我们当下的行为贴了标签,这是我们恨的点。比如不写作业,就是不求上进,不愿意分享就是自私,弄乱了房间不打扫卫生就是懒等等。我们很恨这些贴在身上的标签,但是父母这么对我们已经变成了我们的肌肉记忆。所以当小孩子出现类似的行为,我们脑海里也下意识出来这些标签,我们其实是气的是这些行为标签。最根本的就是下意识地认为,孩子的本心是坏的。<br>然后我开始反思,我好像也是下意识的认为小朋友的本心是坏的,比如我们上次去云南玩,儿子早上其实起的挺早的,可能没有精神,所以要一出酒店就要妈妈抱,下车也一直抱,从早上抱到中午,后来实在是很累了,他还要一直抱,也不肯让别人抱他,我就开始爆发了,受不了了。我当下在脑海里就给他贴了一个标签,这个小孩怎么不知道体谅父母,妈妈都已经很累了,看不见吗!怎么还一直要抱,这么不知好歹。<br>明明已经会自己上厕所了,为什么还要到处尿尿,是不是故意的!我生气的可能是衣服要洗,地要擦,怎么这么不尊重我的劳动成果,诚心给我捣乱。<br>不好好吃饭就是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不和别人打招呼就是不礼貌等等类似贴标签的行为很多很多,下意识地认为孩子的本心是坏的。<br>什么是&quot;看见孩子&quot;其实是看见孩子背后的需求,<br>-不好好吃饭可能是不饿,饭菜不好吃<br>﹣一直要抱抱可能是累了,或者没有安全感<br>﹣到处尿尿可能是括约肌还没完全发育好<br>-不敢和别人打招呼也许当下内心很局促不安,需要帮助<br>这种看见的能力是需要不断练习的,才能打败下意识地贴标签行为。<br>虽然我自己是已经看了不少育儿书,还专门报课去学习育儿,但是最大的感悟是不要停下来学习,否则就是间歇性看见,间歇性看不见孩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