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天安门广场东侧路</b></p> <p class="ql-block"><b>中国国家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世界上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总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总用地面积7万平方米。建筑高度42.5米,地上5层,地下2层。</b></p> <p class="ql-block"><b>展厅数量48个,最大的2000平方米,最小的近800平方米。另有近800个座位的剧场、近300个座位的学术报告厅(兼数码影院)、600平方米的演播室,以及2800平方米的图书馆。还有大面积对公众开放的休闲公共空间以及600个车位的地下停车场。</b></p> <p class="ql-block"><b>秋瑾(1875-1907),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者,还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鉴湖女侠”是她的笔名。1907年,这位伟大的中华女性遇害,壮烈牺牲。</b></p> <p class="ql-block"><b>《古代中国陈列》展出文物2026件,包括一级文物521件。陈列以王朝更替为脉络,以珍贵文物为核心,展现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发展特点。陈列分为远古时期、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辽宋夏金元时期、明清时期八个部分。</b></p> <p class="ql-block"><b>中国古代历史年表</b></p> 中国历史地图 <p class="ql-block"><b>旧石器时代早期(距今200万—20万年前)主要人类化石和遗址分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20万—5万年前)</b></p> <p class="ql-block"><b>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5万—1万年前)</b></p> <p class="ql-block"><b>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1万—6500年前)文化遗址</b></p> <p class="ql-block"><b>新石器时代中期(距今6500—4500年前)</b></p> <p class="ql-block"><b>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4500—3500年前)</b></p> <p class="ql-block"><b>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3500—2500年前)</b></p> <p class="ql-block"><b>夏时期</b></p> <p class="ql-block"><b>商时期</b></p> <p class="ql-block"><b>西周时期</b></p> <p class="ql-block"><b>春秋时期</b></p> <p class="ql-block"><b>战国时期</b></p> <p class="ql-block"><b>秦时期</b></p> <p class="ql-block"><b>西汉时期</b></p> <p class="ql-block"><b>东汉时期</b></p> <p class="ql-block"><b>三国时期(262年)</b></p> <p class="ql-block"><b>西晋时期(281年)</b></p> <p class="ql-block"><b>东晋十六国时期(382年)</b></p> <p class="ql-block"><b>南北朝宋魏时期(449年)</b></p> <p class="ql-block"><b>南北朝梁东魏西魏时期(546年)</b></p> <p class="ql-block"><b>南北朝陈齐周时期(572年)</b></p> <p class="ql-block"><b>隋时期(612年)</b></p> <p class="ql-block"><b>唐时期(669年)</b></p> <p class="ql-block"><b>唐时期(741年)</b></p> <p class="ql-block"><b>唐时期(820年)</b></p> <p class="ql-block"><b>五代十国时期(943年)</b></p> <p class="ql-block"><b>辽北宋时期(1111年)</b></p> <p class="ql-block"><b>金南宋时期(1124年)</b></p> <p class="ql-block"><b>金南宋时期(1208年)</b></p> <p class="ql-block"><b>元时期(1330年)</b></p> <p class="ql-block"><b>明时期(1433年)</b></p> <p class="ql-block"><b>清时期(1820年)</b></p> <p class="ql-block"><b>中华人民共和国</b></p> <p class="ql-block"><b>动态变化图</b></p>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 <p class="ql-block"><b>远古时期</b></p> <p class="ql-block"><b>牙雕风鸟匕行器:河姆渡文化(约公元前5200年—前4200年)</b></p> <p class="ql-block"><b>狗形陶鬶:史前时期酒具,大汶口文化(约公元前4200年—前2500年)</b></p> <p class="ql-block"><b>猪形陶鬶:</b><b style="font-size: 18px;">饮器,</b><b>新石器时代晚期夹砂灰陶。1974年山东省胶州市三里河出土。大汶口文化(约公元前4200年—前2500年)</b></p> <p class="ql-block"><b>夏商西周时期</b></p> <p class="ql-block"><b>文字,城市,青铜器,祭坛,是国际公认的一个民族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中国古代王朝的夏,历来不被西方学术界认可,很长一段时间就是因为缺少青铜器和文字。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发现和发掘,颠覆了夏代没有青铜器的说法。是夏朝存在的证据。</b></p> <p class="ql-block"><b>青铜器,是最能代表中国上古文化的文物,在国际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民国时期出土的青铜器,大多数流失海外。图为青铜爵,二里头文化,1984年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b></p> <p class="ql-block"><b>青铜卣:商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b></p> <p class="ql-block"><b>妇好青铜偶方彝于1976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为商后期的青铜器。</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1976年发掘的殷墟妇好墓,是目前所见第一座保存完整的商王室成员墓葬。墓内有殉人16具,殉狗6只,随葬器物1928件。妇好墓宛如一座地下宝藏,向世人展现了殷商时期的王家气派。</b></p> <p class="ql-block"><b>青铜编铙:商代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打击乐器之一。(约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b></p> <p class="ql-block"><b>妇好是商王武丁的配偶,是一名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和军事家。据甲骨文材料记载,妇好曾经频繁地参与祭祀,主持王室的盛大祭祀典礼;多次率领军队出征,最多的达到一万三千人,浩浩荡荡地开向边缰,征伐与商王朝作对的土方、羌人、巴方等方国,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被誉为商代第一女将。</b></p> <p class="ql-block"><b>盠青铜驹尊于1955年出土于陕西郿县李村,为西周时期的盛酒器,背部开方口,有兽钮盖,腹部中空用以盛酒。器表装饰极为简洁,仅在腹两侧和盖钮上装饰涡纹和云纹组成的圆形漩涡。整器相当准确地再现了小马驹的全身比例和身体结构,显示出周代工匠的高超技艺。</b></p> <p class="ql-block"><b>四羊青铜方尊,商代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在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之中体型最大。造型雄奇,肩部、腹部与足部作为一体被巧妙地设计成四只卷角羊,各据一隅,在庄静中突出动感,匠心独运。</b></p> <p class="ql-block"><b>青铜人首:1986年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菱形大眼、巨耳,唯一不同的是他的脑后有一条编得整整齐齐的麻花辫子。三星堆出土的辫族青铜人首像出现于公元前16世纪至公无前11世纪,距今3000多年的历史。</b></p> <p class="ql-block"><b>经过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考证,在数量上,共件挖掘出57件青铜人首,这其中笄发族只有10件,而辫发族有47件,明显可以看出辫发族应该在古蜀国是上层主流阶层,而稀有的笄发族应该拥有更高的神权,很可能是祭祀活动中的大祭司。</b></p> <p class="ql-block"><b>青铜面具: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约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青铜面具,是一种古代假面。我国多出地方都有出土,形状各异。其中,主要分为殷商青铜面具和三星堆面具。</b></p> <p class="ql-block"><b>盠青铜方彝,彝为古代的盛酒器,主要盛行于商至西周。1955年出土于陕西郿县(今宝鸡市眉县)李村。是西周青铜艺术品中的成功之作。器内壁铸铭文10行107字,记述了周王册命作器者之事,文中提及西周职官中的“司徒”、“司马”、“司空”与军队编制中的“六师”、“八师”。</b></p> <p class="ql-block"><b>颂壶,西周盛酒器,因作器者为“颂”而得名。颂壶有两件,一有盖一无盖,无盖件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有盖件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壶为盛酒之器。青铜礼器中的壶自商至春秋、战国, 一脉沿续,制作未曾中断过。</b></p> <p class="ql-block"><b>春秋战国时期</b></p> <p class="ql-block"><b>三轮青铜盘,春秋(公元前770一公元前403年),</b><b style="font-size: 18px;">此盘出土于江苏省武进县,当时为东夷或吴人聚居区。</b><b>盘出现于商代二里冈时期,在两周时期比较流行,其腹部均较浅,有耳或无耳、有圈足或无圈足,有的圈足下设三足。但像三轮铜盘这样造型独特的铜盘,比较少见。无论其形制、纹饰都带有独特的地方特色。</b></p> <p class="ql-block"><b>鎏金嵌玉镶琉璃银带钩:战国·魏时期,(公元前475-前225年)。长18.7、宽4.9厘米,1951年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b></p><p class="ql-block"><b>古代衣服没有纽扣,需要在腰间加以绑系。除用丝带外,也可用革带。革带常用兽皮,因为较硬,需用带钩来连接,相当于今天的皮带扣,常与玉环同时使用。带钩有金、银、铜、铁、玉等材质,一般由钩首、钩身、钩纽三部分组成,钩首用于勾连,钩纽则起固定作用。</b></p> <p class="ql-block"><b>青铜牺尊,战国时期。</b></p> <p class="ql-block"><b>错金银马首形铜辕饰:是战国时期的一款错金银铜器,1951年出土于河南省辉县固围村,战国时期错金银铜器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b></p> <p class="ql-block"><b>人形铜灯:是一盏距今已经两千多年的战国古灯,整体造型为人的形状,故称人形铜灯。灯具出土时,旁边还附有一柄供添油用的长柄铜勺。这件铜灯设计巧妙,造型新颖,是不可多得的青铜艺术品。人形铜灯为我国的国宝之一。</b></p> <p class="ql-block"><b>《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b></p> <p class="ql-block"><b>《墨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著作,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b></p> <p class="ql-block"><b>《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b></p> <p class="ql-block"><b>《庄子》: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b></p> <p class="ql-block"><b>《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相传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b></p> <p class="ql-block"><b>《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法家韩非的著作总集。</b></p> <p class="ql-block"><b>《管子》:是先秦时期各学派的言论汇编,内容博大,大约成书于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时期至秦汉时期,内容庞杂,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b></p> <p class="ql-block"><b>《吕氏春秋》:是在秦国相邦吕不韦的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杂家名著。</b></p> <p class="ql-block"><b>《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b></p> <p class="ql-block"><b>青铜编钟:全套编钟共13件,悬挂在的铜、木结构钟架上。全套编钟十二个半音齐备,每件钟均能奏出双音,音律如现今通行的C大调,可旋宫转调,演奏古今中外各类乐曲。</b></p> <p class="ql-block"><b>三轮青铜盘:</b><b style="font-size: 18px;">盥洗器,</b><b>战国时代著名青铜器。上为一盘,盘下三轮,可拖行,前轮以两兽头为饰,形状奇特,甚为少见。通高15.8厘米。属于春秋晚期的青铜器,1957年出土于江苏武进县淹城。此盘构细巧妙,是吴越青铜器中具有浓厚地域风格和时代特征的器物。</b></p> <p class="ql-block"><b>长角鹿形青铜饰件</b></p> <p class="ql-block"><b>秦汉时期</b></p> <p class="ql-block"><b>彩绘陶兵马俑:西汉(前202年-公元8年),1965年陕西咸阳杨家湾汉墓出土。</b></p> <p class="ql-block"><b>陶俑在古代雕塑艺术品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古代墓葬雕塑艺术品的一种。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开始将泥捏的人体、动物等一起放入炉中与陶器一起烧制。到了战国时期,随着殉人制度的衰落,陶俑替代了殉人陪葬,秦始皇陵出土的八千多个兵马俑气势壮观,令人叹为观止。</b></p> <p class="ql-block"><b>《车马出行图》壁画:河北安平东汉壁画墓出土壁画摹绘壁画反映了豪强地主出行,侍卫随从前导后拥,场面盛大。</b></p> <p class="ql-block"><b>耧车:旧时中国农具名,是一种畜力条播机。西汉赵过作耧,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由耧架、耧斗、耧腿、耧铲等构成。有一腿耧至七腿耧多种,以两腿耧播种较均匀。可播大麦、小麦、大豆、高粱等。</b></p> <p class="ql-block"><b>西汉彩绘雁鱼铜灯:西汉时期的文物,1985年出土于陕西省神木县店塔村西汉墓。灯由衔鱼的雁首、雁身、两片灯罩及带曲鋬的灯盘四部分组成,可拆卸。雁身为两范合铸,两腿分铸后焊接。通体彩绘红、白二色。两灯罩可自由转动,能调节灯光照射方向和防御来风。雁腹内可盛清水,灯烟经雁颈溶入水中,可减少油烟污染。构思精巧别致,是汉代灯具中的杰作。</b></p> <p class="ql-block"><b>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为西汉时期铜器,</b><b style="font-size: 18px;">工艺精湛,逼真自然,金色、银色与铜胎底色相衬生辉,是中国古代工艺品中实用与美观有机结合的典范之作。</b><b>于1963年,出土于陕西兴平县吴乡豆马村。在古代,中国不仅产犀牛,而且数量很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曾多次发现犀牛骨,殷商甲骨文中有焚林猎犀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用犀牛皮做成的犀甲是武士艳羡的装备。由于大范围的捕杀,犀牛这种生殖率低的野生动物在北方迅速减少,在关中一带最迟到西汉晚期已经绝迹,以至王莽辅政时,曾用贵重的礼物换取南海黄支国的活犀牛。</b></p> <p class="ql-block"><b>陶灶,东汉 (公元25年一220年),1955年广东广州先烈路出土。此陶灶似船形,一端上翘,灶面上有3个火眼,上置釜形炊具,灶身两侧附汤缶,灶门口堆塑狗、猫等动物。汉代对灶很重视,认为灶是生养之本。西汉中期以后,随着厚葬之风的盛行,与人们生活紧密相关的陶灶在随葬品中开始增多。当时,江南各地流行船形灶,至东汉晚期,船形灶后部拢合上翘。除放置北方常见的釜甑外,南方陶灶上往往在前面的火眼上置双 耳锅。广东广州地区出土的陶灶还常在灶台两侧附装汤缶,并塑出庖人及猫、狗的形象,而不象北方陶灶在灶面上模印或刻划厨具和食品等纹饰,反映了地方饮食习惯和风俗的差异。</b></p> <p class="ql-block"><b>陶猪圈,东汉 (公元25年一 220年),湖南长沙出土。此陶猪圈模型由圆形围墙构成,围墙上有宽檐以保护墙壁,圈内卧猪。猪圈外高台上架筑厕所,下部与猪圈相通。汉代的猪圈主要有独立式的猪圈、与厕所连接的猪圈和与作坊连接的猪圈。其中与厕所连接的“连茅圈”盛行于华北地区,在中南、华东地区使用也很普遍。当时,猪圈积肥是农家肥的重要来源。人们常常把稻草、谷壳之类撒进猪圈,利用猪的践踏,与猪粪尿和人粪尿混合积成优质圈肥。此猪圈模型就反映了这种积肥方法。同时,把厕所和猪圈合为一体,不仅有效利用了空间,两个污秽之地集中一处,也减少了污源。</b></p> <p class="ql-block"><b>三合式陶屋,东汉(公元25年一220年),1957年广东广州东郊麻鹰岗出土。该陶屋由三幢房子构成一个“凹”字形布局,前面一幢呈长方形,后有高墙与两廊屋隔断;左边廊屋为畜舍,一俑正赶牲畜人内;右边廊屋是厕所,一俑正踏梯而上。汉时,广州地区的房屋建筑经历了由干栏式楼居到平房的演变过程。起初,该地区房屋多呈干栏式,下层多为圈栏。后来,干栏式建筑的底层圈栏被取消,在后面廊屋(厕所) 处两角间加一堵矮墙围成后院,以代圈栏,廊屋与后院有敞门通连。东汉后期,在堂屋后面伸展出左右对称的两间廊屋,一作厕所,一作牲圈,当中连以矮墙为后院,亦作圈栏。这种房屋结构匀称,布局合理,使用方便,一直延续至今。</b></p> <p class="ql-block"><b>持帚萁陶俑:东汉(公元25年—220年),1957年重庆化龙桥出土。</b></p> <p class="ql-block"><b>七牛虎耳铜贮贝器:西汉时期滇人中的统治者贮存贝币的用具。</b></p> <p class="ql-block"><b>绿釉陶水亭:东汉,出土于陕西西安新筑镇三里西村。通高54.5厘米。 水亭位于圆形水池之中,池周环绕人物、马、鹅等。亭身高两层,四阿顶,脊端与檐负均饰禽鸟。整个水亭结构细密,在汉代尚不多见。</b></p> <p class="ql-block"><b>彩绘石骑马人</b></p> <p class="ql-block"><b>西汉时期,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长期稳定的生活,贵族、官吏的好尚,使乐舞艺术得到蓬勃的发展,长袖舞就是当时所盛行的舞蹈之一。这件彩绘陶舞俑抓住了舞女舞动长袖的一刹那,把轻盈、舒展而柔美的长袖舞刻画得生动传神,是汉代雕塑艺术品中的杰作。</b></p> <p class="ql-block"><b>(左)鹿形青铜饰:西汉文物(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1956年内蒙古包头市郊出土;</b></p><p class="ql-block"><b>(右)双羊青铜饰:东汉文物(公元25年—220年),1967年河北张家口出土;</b></p> <p class="ql-block"><b>鎏金四人舞俑青铜扣饰:西汉文物,1955—1960年出土于云南晋宁石寨山。</b></p> <p class="ql-block"><b>滇国时期,当地居民普遍相信,大自然的一切事物和早已逝去的祖先都具有潜在的不可抗拒的力量。为取悦和祈求他们给人间带来恩赐和保护,滇国居民常举行繁杂的祭祀仪式。在这些仪式中,巫师承担着沟通人与神之间信息的职能。他们一般有两种形象,一种服饰虽与众不同,但形象平和、稳重,以说唱表演为其作法方式;另一种不仅服饰奇特,而且装神弄鬼,狂奔乱跳。此扣饰表现的是滇国巫师起舞作法的场面,巫师的形象和风格属于前者。</b></p> <p class="ql-block"><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b></p> <p class="ql-block"><b>陶彩绘武士俑:墓葬随葬俑,</b><b style="font-size: 18px;">北魏(公元386年—534年),1953年陕西西安草场坡出土。</b></p> <p class="ql-block"><b>陶牛车:墓葬随葬俑,北魏(公元386年—534年),1953年陕西西安草场坡出土。</b></p> <p class="ql-block"><b>陶俑:西晋(公元265年—316年),1958年湖南长沙金盆岭出土。</b></p> <p class="ql-block"><b>禅修图壁画:据敦煌莫高窟第285窟西魏壁画摹绘。</b></p> <p class="ql-block"><b>陶女俑,北魏(公元386年—534年),1953年陕西西安草场坡出土。</b></p> <p class="ql-block"><b>陶镇墓兽,北魏(公元386年一 534年),1965年河南洛阳元邵墓出土。镇墓兽是守护或镇守墓葬的特殊陶俑,包括人首兽身和兽首兽身两种形式,一般成对出现。其脊背上有竖起的鬃毛,象征着灵兽的属性,而张嘴吐舌的夸张形象起到驱邪镇恶的作用。</b></p> <p class="ql-block"><b>牛头鹿角形金步摇:北魏(公元386年—581年),1981年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出土。魏晋南北朝时期,金步摇在北方少数民族地区较为流行,是当时鲜卑族妇女所佩戴的步摇冠上的一种装饰,当走路头部摇动时,步摇上的金叶也随之颤动,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这种金质的牛头鹿角形步摇冠在当时不仅是时尚,也是身份地位的一种象征。</b></p> <p class="ql-block"><b>陶牛车,北齐(公元550年—577年),1955年山西太原圹坡张肃俗墓出土。牛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俑群的中心,是当时盛行乘坐牛车之风的反映。汉代的牛车多为地位较低之人乘坐或用来运载货物。魏晋至盛唐,牛车因行驶缓慢平稳、 车厢宽大舒适而成为上层统治者的主要出行工具。</b></p> <p class="ql-block"><b>陶骆驼,北齐(公元550年-577年),1955年山西大原广坡出土。骆驼背上驮有鞍架,铺有长毯,毯上有货袋,表现了骆驼用以载物的用途。雕塑者以写实的风格塑造出骆驼的健壮体魄和怡然自得的神情,是北朝雕塑的佳作。</b></p> <p class="ql-block"><b>九色鹿本生故事:(临摹品)是莫高窟第257窟壁画的主要题材。本生故事是指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生前所经历的许多事迹。释迦牟尼原是古代印度北部一个小国—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传说他因看到人世生、老、病、死很苦,便出家修行,以求解脱,后来成了“佛”。“鹿王本生”是说释迦牟尼前生是一只九色鹿王,他救了一个落水将要淹死的人反被此人出卖的故事。</b></p> <p class="ql-block"><b>隋唐五代时期</b></p> <p class="ql-block"><b>三彩釉陶骆驼载乐俑,唐 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1957年陕西西安鲜于廉墓出土。骆驼昂首挺立,驼背平台上铺彩条长毯,上有3名胡人、2名汉人组成的乐舞队。唐朝是一个开放的时代,包容的氛国也促进了音乐舞蹈的多元化发展。当时,在长安城的东市和西市都有专门的百戏班子,他们除自主演出外,也可让人们花钱雇演。骆驼载乐俑集杂技和马戏于一体,表现的应该是长安百戏中的一个杂技节目。西安中堡子村唐墓也出士过类似的作品,这种节目在长安一定大受欢迎。</b></p> <p class="ql-block"><b>三彩釉陶镇墓兽:唐(公元723年),1957年陕西西安鲜于廉墓出土。</b></p> <p class="ql-block"><b>三彩釉陶镇墓兽,</b><b style="font-size: 18px;">唐 开元十一年</b><b>(公元723年),1957年陕西西安鲜于廉墓出土。唐代镇墓俑包括镇墓兽和镇墓武士俑或天王俑,二者一般各有两件,其中镇墓兽一为人面,一为兽面。镇墓兽一般位于镇墓武士或天王俑之前,放置于墓室入口处,用以镇恶驱邪。研究表明,在阴阳堪舆系统,兽面镇墓兽称为 “祖明”,人面镇墓兽称为 “地轴”。</b></p> <p class="ql-block"><b>三彩黑釉陶马:唐(公元618年—907年),1972年河南洛阳关林出土。唐墓中出土的各种三彩马,尽管千姿百态,却都有头小、臀圆、体态均匀、膘肥体壮的特点,是当时西域马体型的写照。随着东西方交通的开发,中亚出产的良马不断传入中国,除一部分优异的品种作为宫廷御用外,多数用作马种的改良和繁殖,所谓“既杂胡种,马乃益壮”。这也就为三彩工艺品制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b></p> <p class="ql-block"><b>辽宋夏金元时期</b></p> <p class="ql-block"><b>宋太祖赵匡胤(公元927年-976年),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东关)。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b><b style="font-size: 18px;">宋朝开国皇帝(公元960年-公元976年在位)。</b><b>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并回京逼迫后周恭帝禅位。同年,赵匡胤登基为帝,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或北宋。</b></p> <p class="ql-block"><b>范仲淹(公元989年-1052年),祖籍邠州(今陕西),后移居苏州吴县。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b></p> <p class="ql-block"><b>王安石(公元1021年-1086年),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在文学上,名列“唐宋八大家”。</b></p> <p class="ql-block"><b>成吉思汗(公元1162年—1227年),生于漠北斡难河上游地区(今蒙古国肯特省)。大蒙古国可汗(公元1206年—1227年8月25日在位),世界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成吉思汗是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中外各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有不同的研究和探讨。他对蒙古诸部的统一战争,对蒙古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b></p> <p class="ql-block"><b>忽必烈(公元1215年—1294年),蒙古族,政治家、军事家。大蒙古国第五任可汗,同时也是元朝的开国皇帝。历史上将蒙古带上辉煌时代的人有两个,一个是成吉思汗,他是统一草原的人物,为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而另一个则是忽必烈,他将成吉思汗的事业发扬光大,并最终建立了元朝,成吉思汗是忽必烈的爷爷。</b></p> <p class="ql-block"><b>司马光(公元1019年—1086年),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b></p> <p class="ql-block"><b>苏轼(公元1037年—1101年),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正如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b></p> <p class="ql-block"><b>磁州窑三色荷花瓷枕:宋,磁州窑系,是指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包括了河南的修武当阳峪窑、鹤壁集窑、禹州扒村窑、登封曲河窑、新密西关窑和窑沟窑、山西介休窑、山东淄博窑、安徽萧县窑、河北的磁州窑。</b></p> <p class="ql-block"><b>明清时期</b></p> <p class="ql-block"><b>铜金刚铃、金刚杵:这两件法器是宣德年间(公元1426年-1435年)明廷布施给西藏拉萨寺院的礼物。清乾隆皇帝60岁生日(公元1780年)时,又由达赖喇嘛送给乾隆皇帝作生日礼物,一直珍藏在清宫之中。</b></p> <p class="ql-block"><b>皇太极调兵信牌:清代崇德时期(公元1636年—1643年)皇太极调兵信牌。</b></p> <p class="ql-block"><b>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公元1559年—1626年),女真族,建州女真首领、清朝奠基者,后金第一位大汗。</b></p> <p class="ql-block"><b>巡视台阳图卷:清(公元1644年—1911年)。公元1683年,清政府派兵渡海,郑成功的孙子郑克塽投降,清朝统一了台湾。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清政府设置了巡台御史,此图描绘的是雍正年间巡台御史巡视台湾的情景。</b></p> <p class="ql-block"><b>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像:复制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年号“康熙”。蒙古人称为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西藏方面尊称为“文殊皇帝”。顺治帝第三子,生母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b></p> <p class="ql-block"><b>北征督运图:清(公元1697年)。描绘清圣祖第三次亲征噶尔丹时西路大军督运官范承烈运送军粮的历程。画册中对所经城镇、台站、山川、道路里程均有详细描绘,对运粮之各族官兵、民夫、驼马、车辆及驿站、武器、旌旗描绘生动具体,为写实之作。</b></p> <p class="ql-block"><b>王守仁(公元1472年—1529年),浙江余姚人,汉族。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南京吏部尚书王华的儿子。</b></p> <p class="ql-block"><b>黄宗羲(公元1610年—1695年),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之一黄尊素长子。</b></p> <p class="ql-block"><b>顾炎武(公元1613年—1682年2月15日),南直隶昆山(今江苏昆山市)人。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王夫之、黄宗羲、唐甄并称为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b></p> <p class="ql-block"><b>王夫之(公元1619年—1692年),湖广衡阳县(今湖南省衡阳市)人。明末清初思想家,与顾炎武、黄宗羲、唐甄并称“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学者王朝聘的儿子。</b></p> <p class="ql-block"><b>乾隆款剔红百子宝盒:清乾隆(公元1736年—1795年)。因通体雕有童子百人,故称“百子图”。盖内中心刻楷书填金“百子宝盒”器名。盒内底中心刻楷书填金“大清乾隆年制”双行竖款。</b></p> <p class="ql-block"><b>程君房造“玄玉”墨:明</b></p><p class="ql-block"><b>文溯阁墨:清</b></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30qgqezm"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b>中国古代历史卷轴—沉吟历史与感怀时代</b></a></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https://mp.weixin.qq.com/s/Wf7ZrK8kkxP8-5mZBiKU6Q</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