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住宿点:察瓦龙镇~1秋那桶村h1580-1丙中洛h1750-1福贡县h1210-1泸水市h820-1潞江镇h760-2腾冲市h1640</b></h1> <h1> 从察瓦龙出发继续沿着怒江丙察察段往下走。犹如琵琶半遮面的惊世美景慢慢开始展现出来。一路上我们走得很慢,很慢。篇幅较长也啰嗦,尽量把美景和感受一寸不漏地呈现给大家!</h1> <h1>6.29日,骑行第29天,察瓦龙~秋那桶村。我们在察瓦龙(察瓦龙——藏语意为干热的河谷)6666界碑前留影后出发,6666这么吉利的数字也一定会保佑我们把剩下的骑途完成。昨天的甲应村之行让我们略感遗憾的是沿途惊险刺激的路况我们没有亲历骑行(当然36公里要爬升2600米也很费体力)!</h1> <h1>仙人掌林点——仙人掌的花期6~12月,果子可以当水果吃,也可酿酒……。</h1><h1>西藏境内52公里真是灰尘满天,汽车一过遮天蔽日,晚上露营时就一个灰人。</h1> <h1> 出门不久,我们来到“大流沙”。说起大流砂,本想近距离来几张特写,怱听上面沙响,胡豆大小、飞沙走石的流沙雨就因地面微动倾泻而下,石子在地面弹起丈高,打得车轮辐条嗡嗡响,弹在身上的碎石粒生疼,快跑——只是快跑!同伴在前狂呼!回头再看,还心有余悸! </h1> <h1>途径小流沙,V字峡谷,来到了进藏第一村——松塔村。蛋炒饭是我们途中餐的首选,我们背靠怒江,午饭、喝茶、小憩。</h1> <h1> “鸡爪骨隧道”是我见到的最简陋的隧道,单行道。无灯,阴暗、潮湿淌水,洞壁粗糙,属于毛坯洞,开凿工具应该很原始。</h1><h1> 出洞就见一块巨石斜插在公路头顶,著名的老虎嘴正张开血盆大口等待猎物的到来!</h1><h1> 接踵而至的几个景点排着队地欢迎我们,让大家都有点不太适应了!</h1> <h1>滇藏交界处热闹非凡,大家兴高采烈地到处打卡!“走最烂的路——已经结束,看最美的景——才刚刚开始”。什么叫苦尽甘来,这时候体会最深!</h1> <h1> 进入云南后不久,我们来到人神共居的仙境——秋那桶,它现在分为2部分,秋那桶村在山上(骑行陡坡3公里),秋那桶文化街在山下路边。山上有“秋那桶天主教堂”,“七三客栈”,“阿白客栈”等农家乐,夜宿秋那桶村七三客栈。</h1><h1> “七三客栈”王老板介绍当地旅游攻略说:秋那桶村最大看点是村里有一座木质的藏式风格的天主教堂,周日中午做礼拜时会对外开放。还有就是秋那桶峡谷,它是整个怒江大峡谷中最精华的部分,峡谷内原始森林茂密,瀑布众多,人在峡谷中穿行,沿途景色十分秀丽。</h1><h1> 附近的游客来此旅游通常就是包车到山脚下,沿公路徒步上山,围着村子转一圈,进教堂找找感觉,中午在客栈吃一顿饭。下午再沿着峡谷栈道穿越密林踩水下山,上车走人!</h1> <h1> 七三客栈的客房十分的古朴精致,各个房间因地制宜乡土气浓厚,连门栓都十分别致,不想怀旧都不行。<br></h1><h1> 七三客栈的主人十分喜爱多肉植物,这一片肉肉太吸人眼球了!</h1> <h1>骑行第30天。清晨的一声雄鸡吼,唤醒了沉睡的秋那桶!我们围着村子转了一圈。高高的十字架分外显眼!</h1> <h1> 在怒江的旁边,有一条蜿蜒曲折的小道,那是曾经的茶马古道,而秋那桶村就曾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歇脚点,当时有不少商人从这里前往西藏,把西藏的不少特产运往四川,所以说当年那些茶马古道商人是真的厉害,这么偏远,都能开发出一条道路出来。</h1><h1> 顺着山坡沿栈道下到著名的秋那桶峡谷,河边无人看守的水磨坊内磨盘正欢快地旋转着。山谷里的空气湿润清新,洁白的山泉水奔腾流过。</h1><h1> 村民的房顶铺满了当地盛产的石片瓦。石板小屋是村民们祖辈传下来的特色民居,采用天然的页岩做屋顶瓦片,坚固耐用,冬暖夏凉。</h1> <h1>“七三客栈”走廊上布满了全国各地驴友们的旗帜,院内鲜花盛开,分外招喜。墙上挂满了旅游线路推荐图。丙中洛周围旅游图更是我们关注的重点。</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俯瞰秋那桶村(广场周围有天主教堂、七三客栈)</b></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骑行第30天,秋那桶村~丙中洛。早饭后,我们下山来到山下秋那桶!这里有一条街——秋那桶怒族文化街,这里原名其实叫尼大当村,有一公里长!接待能力也还行!</span><br></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我们来到“山里人”农家乐参观,里面的布置很怀旧,很到位!一点都不违和。整条街道上的房屋都比较新,应该是最近几年的杰作!</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圆筒的风箱很别致,石头制作的搥窝好大。奇石馆的石头真不少!</h1> <h1> 楼上怒族阿婆好奇地注视着这几位东张西望的我们,正好被我“卡”了一张照。</h1><h1> 山上的秋那桶适合唱诗+徒步+戏水。山下的秋那桶文化街适合参观+购物+农家乐。</h1><p class="ql-block"><br></p> <h1> 前行不一会我们来到怒江雾里村入口,这里是传说中茶马古道与人间仙境并存的世外桃源。</h1><h1>雾里村最有名气的,就是这段全国现存的唯一“活着的”的茶马古道。</h1><h1> 茶马古道有着一千多年历史,这里是迄今为止保留得较为完好的茶马古道。马帮就是顺着这条古道,沿怒江峡谷溯江北上,穿河涉水、翻山越岭,将茶、丝绸、瓷器等货物,驮到西藏,再把西藏的盐巴和马匹,带回云南。</h1> <h1> 远远望去,一条在山体上开凿出的缝隙,在绿色中蜿蜒着,这便是通往雾里村的茶马古道。隔江相望的雾里村看似很近,想进去却不易,只能沿着那条建在悬崖绝壁上的缝隙,步行半小时才能进入村子。</h1> <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 通往雾里村的茶马古道现遗存2公里左右,完全是在垂直的峭壁上开凿而成,狭窄而陡峭,且路边无护栏,一切都保持着茶马古道的原始模样。一边是绝壁,一边是滔滔怒江,可能胆小的人是不敢走这条路的。</span><br></h1><h1><p> 据说,当年先人们在岩壁上开凿道路的方法是,先用火烧岩石,再浇上冷水让其爆裂,然后才能凿壁开通。走在古道上,抚摸着古人们一凿一铲的痕迹!内心充满了敬畏之心!</p></h1> <h1> 茶马古道旁的饮水池,应该是给骡马准备的。村民们还在利用古老的跨江溜索把一包包的建筑材料溜过江来。小小的皮带运输车立刻把材料运回雾里村。望着他们熟练的动作,目睹眼前的这一幕,好像又进入了时光隧道。回到一个世纪前了。一点也不违和。</h1> <h1> 雾里村三面环山、一面环水,东面是碧罗雪山,西面是高黎贡山,怒江纵贯其间,形成危崖耸立的天险怒江大峡谷。村里约有60户人家,藏族、怒族与傈僳族村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一起,非常和睦,且淳朴好客。只是不知道淳朴好客的传统能否经得起金钱的抽打。</h1><h1> 我们来雾里村只是好奇,既然是世外桃源,就想到村里逛逛,村里正在大兴土木,扩大接待能力,准备让世外桃源名副其实。现村里有一个小卖部和一个农家乐。</h1> <h1>茶马古道脚下的道路比起以前好了太多,不仅平坦了,宽阔了,边上还砌了一道安全石坎。</h1> <h1>隔江相望雾里村的时候,村子是连成一片的,一幢幢石板小屋错落有致的矗立在田野上,伴着袅袅的炊烟,静谧和谐的美感油然而生,就像一幅山水画。</h1> <h1> 怒江石门关是怒江北与西藏茶马古道上的必经通道,左侧为碧罗雪山,右侧为高黎贡山。怒江从石门关中喷涌而出,奔泻而下。石门关气势磅礴,雄奇壮观。<br></h1><h1> 怒江石门关当地人称之为“纳依强”,纳依是仙人洞的意思,强是关口的意思,意思为神仙也难通过的关口。</h1><h1> 每年端午节前后,时常会有数条颜色各异的大蟒蛇爬出山洞晒太阳,最长的约有10米左右,巨莽的出现使怒江石门关变得更加神秘。怒江石门关出现巨莽的历史最早在300年前的佛经里有记载。传说石门关岩壁上的藏文,就是为了镇住被当地土著民族称为“龙”的巨莽的镇邪禅语。<br></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 终于来到丙中洛,也圆满骑完丙察察线!丙中洛标识牌旁边的江边就是桃花岛,而第一湾需顺江往下走2公里,别搞混了。</span><br></h1><h1> 每当说起世外桃源时,<span style="color: inherit;">很难有地方比丙中洛更贴切。</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这里原本只是一个不知名的村落,</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而今已成为世人为之神往的地方。</span>丙中洛镇由一条南北向的主街贯穿,主街上的客栈、酒店很多,但景色欠缺。若想坐拥窗外美景,最好往下朝美丽公路走一点,一些新开的酒店条件都不错。丙中洛可以喝到藏族的酥油茶,吃到云南的饵丝、四川的火锅等。</h1><h1> 怒江从千山万壑奔流进入丙中洛,形成罕见且潇洒的“U”字形大湾“怒江第一湾”。这种曲折变化对于一条小溪也许极为容易,但对于有着700亿立方米年径流量的怒江来说,它造成的声势是惊心动魄的!</h1> <h1> 我们沿途见到的怒江水都是浑浊不堪的,但从图片上看却是碧绿深蓝的。我们误以为照片是处理过的,但细看却恍然大悟,就看这2张怒江第一湾的照片吧,下面这一张照片的水位退了很多,应该是枯水期(每年10月至来年5月),水质自然好很多。碧绿是自然地,这张是天蓝色,应该是晴空万里的蓝天白云。</h1> <h1> 秋那桶~雾里村~丙中洛,这3个地方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人神共居"。我们都向往神仙过的日子,说那就是好日子!人们固执的认为其标配之一应该有祥云伴其左右!而这三个地方经常会有祥云缠绕!云里雾里的!让人浮想联翩!于是乎就飘飘欲仙了!如能在此地停下脚步多留几天,细细观察、品味!我想感觉肯定又会不一样!</h1> <h1> 怒江美丽公路绿道沿怒江江畔与怒江美丽公路(G219)布设,主线起于丙六二级公路(美丽公路)新建小沙坝大桥处(六库镇),经泸水市大兴地镇、称杆乡、古登乡、洛本卓白族乡,福贡县匹河怒族乡、子里甲乡、架科底乡、福贡县、鹿马登乡、石月亮乡、马吉乡,贡山县普拉底乡、茨开镇、捧当乡、丙中洛镇,止于丙中洛观景台,主线全长279.71公里;<br> 六库支线接主线起点,向南延伸,止于六库镇原小沙坝大桥环岛处,长4.42公里;丙中洛支线长3.98公里,起于主线止点,向北延伸,止于石门关南侧。合计绿道总长297.66km。</h1><h1> 建设内容包括绿道游径系统、绿化工程、服务驿站、交通标识、安全防护等内容。在这条绿道上骑行,将穿越了三个气候带(六库至老姆登为干热河谷气候)、(老姆登到贡山是高原暖温带)、(贡山至丙中洛少高原寒温带)。可领略穿越四季的时空变化感。同时,绿道建成后,将是全国单体最长的绿道全球最长的峡谷绿道,也是全国生态最美的峡谷绿道。</h1> <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公路边上的骑游道看起来很美好(骑游道一直通到泸水市),实际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因为公路基本上是在岩石上开凿出来的,骑游道基本上架设在路边岩体的悬臂钢梁上,骑在上面有悬空、晃动的感觉,心里很虚。在第一湾的附近,由于山体塌方,岩石直接把骑行道冲开几个口子,段梁茬口在骑行道中张开大口,恐怖!沿途很多路段已经被侵占,停车、堆物!</span><br></h1> <h1> 骑行第31天,丙中洛~福贡。早晨早走,过了棒当大桥(棒当大桥是德贡公路的终点,是目前直线连接德钦县与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唯一一条公路)遇一小面馆,墙上广告提气“这世界除了筷子,什么都可以放下”!我第一次开始接触一种叫“饵丝”的食品。它像米线,又比米线有嚼头。一直吃它,最后到吐!</h1> <h1><b> 沿途感恩的标语随处可见,成为当地独有特色!</b></h1><h1>“怒江第一啸”名字很唬人,其啸声也不过尔尔!坐在旁边的石桌凳上喝喝茶一定很惬意!</h1> <h1> 远征军回国渡口:中国远征军第96师(余韶部)被日军疯狂追击,队伍只能绕过密支那,进野人山,经过孙布拉蚌(Sumprabum)、缅北葡萄(Putao),向东行进,一路翻山越岭,历尽艰辛,终于回到国门(96师是回国途中所走路线最长,时间最久,真正走完胡康河谷、穿越野人山、翻越高黎贡山的部队)。部队在山顶石壁上刻字:“民国三十一年八月×日,中国远征军第96师经此回国。”随后,部队经当地人在怒江上架设的溜索滑过怒江,到达福贡县,于8月17日陆续抵达剑川。该师入缅时9863人,伤亡4081人,失踪2182人,归国时仅3600人。</h1> <h1><br></h1> <h1> 野人山,惨绝人寰的死亡之路。——这块分布着大片热带丛林的地区自古以来,就交通闭塞,蛮荒僻壤,蚊蝇群舞,蚂蟥猖獗,瘴疠流行。由于潮湿的天气加上蚊虫,一般人在此地生存下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据传当年诸葛亮七擒孟获,蜀军就是在此地遭受瘴疠袭击而损失惨重。可想而知,在后有日军堵截追击,补给不力的情况下,几万人的孤军深入这块绝地将会面临着多大的风险。</h1><h1> 将士们被迫踏上这段二战中几乎是最恐怖、最残忍的行军之路。这里虽然没有充满枪林弹雨的血肉搏杀、狂轰乱炸,却有着一片“只能进不能出”的吃人魔鬼丛林。</h1> <h1> 中国远征军以10万精兵奔赴缅甸战场,活着离开战场的,只有4万人。被日本人追赶而最终穿越野人山回到国内的,只有96师3000多人。在这3000多名活下来的士兵中,只有刘桂英一名女兵。据刘桂英介绍,野人山原始森林中野兽遍布、瘴气弥漫、疾病流行,缺衣少食,有3万多名远征军士兵葬身于此。因此,他们将这片原始森林称为“绿色魔窟”。到了晚上,豺狼虎豹全都跑了出来。凄厉的叫声,让人听了毛骨悚然。刘桂英的一名女战友,先是在找食物时被毒蛇咬伤,后来又被恶狼给叼走。虽然战士们从恶狼嘴中救下了那名女战士,但她还是离开了人世。</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野人山吸血的蚂蟥(</b>蚂蟥的学名叫水蛭<b style="color: inherit;">)</b></h1> <h1> 本世纪初,云南人段生馗在缅甸探寻中国远征军足迹时,曾到访过一个野人部落。他惊讶地发现,这些野人正在用人的头盖骨当水瓢喝水。细问之下,这个头盖骨的主人,居然是中国远征军的女战士。野人们不知从来听来的传说,说难产的女人用人的头盖骨喝水,可以顺利生产,所以他们便残忍地用女兵的头盖骨做成了水瓢。段生馗强忍内心的愤怒与悲痛,用两把刀与野人交换了女兵的头盖骨,带她回家。</h1><h1> “中国远征军回国渡口”具体地址是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石月亮乡境内,渡口即为桥的位置(该桥为建国后人民政府2011年修建),翻过对面的高黎贡山,就是中缅边境!</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往昔藤索过怒江,今朝天堑变通途”</b></span></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奋进标题的雕像展示的好像是各民族同胞团结得像石榴子一样,和此处远征军回国渡口之间的关系好像不搭!</span><br></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骑行第32天,福贡~泸水</h1> <h1> 老姆登旅游特色村是一个具有浓郁怒族村风情的寨子,坐落在碧罗雪山半山腰,地处山间缓坡,海拔约1800米左右。村寨的对面是高黎贡山自然风光,往南、北方向更是视野宽广,可以尽情观赏近百里的怒江峡谷风光,内有老姆登教堂、老姆登神山、老姆登茶厂、皇冠山等景观。</h1> <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 知子罗,傈僳族语意为“一个好地方”,从清末开始就是怒江地区的行政中心,是沟通澜沧江和怒江的交通要道,由于它的特殊地理位置,1912年,云南地方政府派遣怒俅殖边队进驻这里,设“知子罗殖边公署”,1916年改设为“知子罗行政委员公署”,1932年改为“碧江设置局”。1974年,“地质专家”断定碧江县城存在巨大的山体滑坡隐患,于是县城整体搬迁。昔日辉煌的碧江就这么从地图上消失了,原来的县城空寂下来,只在原址上留下了所谓的“空城知子罗”。现在是知子罗村委会驻地,这儿至今仍保留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个县城的街角、广场、房屋建筑,共有八角楼、老革委会办公楼等59栋老式建筑,被称为“记忆之城”,是怀旧和登高观赏怒江景致的旅游休闲胜地。</span><br></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奇峰出奇石,险情生险境。</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巧离又巧合,绝缘配绝姻。</h1><h1> 在福贡县匹河怒族乡民族中学校园内,1983.8.19凌晨,伴随着一阵天蹦地裂的巨响,一颗重约500余吨,高3米多,宽2米多的巨石从天而降,傲立于学校教师宿舍小庭院内,不偏不倚恰在院中间,除它左侧紧紧地与屋檐相依外,其他几间小平房丝毫无损,形成一个“同”字型的小院子,令人啧啧称奇,惊骇之余,庆幸安然。这与灾难差之毫厘的飞来石,竟成了一个“怒江奇石天外来”的奇迹。更不可思议的是在附近的山上根本找不到它原来的踪迹。</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又见云南奇特的高山水田。</span></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警示牌“机非混行,注意安全”很形象,没毛病!呵呵,幸好没叫非机混行,不然没人敢上路了!</span></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怒江啸,老虎跳,怎么都和老虎有关!</h1> <h1> 路过一个大型藏酒室,8年的品鉴封坛酒售价888元一坛。藏酒室内太凉快了,稀里糊涂居然摇身变成酒托!</h1><h1> 对面的山上有看头,山形轮廓有点像伟人,所以维纳坝伟人像隆重出炉!</h1> <h1> 中国远征军第200师是我国第一个机械化师。在缅甸同古战场坚守了12天,由于英印军不得力,200师损失惨重被迫撤退,随杜聿明第5军进入野人山,历尽千辛万苦回国的。在穿越西保、摩谷公路封锁线时,遭日军伏击,师长戴安澜被两颗机枪子弹击中胸部和腹部。200师残部带着他们受重伤的师长辗转反侧行至缅甸北部茅邦的克钦山寨时(此地离国境线不过三四十里),戴安澜抱憾去世,享年38岁。官兵们遵照戴师长的遗愿,将他的遗体轮流抬着。在副师长郑庭笈率领下,扶棺向国内行进。<b>从克钦山寨东行,翻越高黎贡山,经片马到达怒江边上的泸水,</b>南行到达腾冲北面,却发现日军已经占领了腾冲,只得再向北行进。渡过怒江到达云龙,再东行经大理,于6月底才到达昆明。全师加第5军补训处所剩官兵仅2600余人。</h1><h1> 1942年7月31日,在广西全州,上万人为壮烈殉国的抗日英雄戴安澜举行隆重的安葬悼念仪式。中国共产党高度颂扬戴安澜将军的英雄气概和壮烈事迹。</h1> <h1>骑行第33天,离开怒江州泸水市,前往保山市潞江镇。微下坡,全程115公里。路过边境检查站,沿途都是芒果园。芒果西施热情地招呼我们休息,并免费送芒果给我们吃,他们家的芒果树今年又是大丰收。新品种小奥芒果(圆形)的甜度低,45元/10斤(包邮)。今天的芒果吃安逸了,大家扶着墙才站起来!</h1> <h1>芒果树下好清香!沿途的仙人掌也十分茂盛,花很漂亮!</h1> <h1>这棵大榕树,树龄700年往上!枝繁叶茂,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吉祥!</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骑行第34天,今天的目的地是十多年前就仰慕的滇西名城——腾冲,从潞江镇到腾冲,途中需要翻越著名的高黎贡山山脉(2次翻越)。全天爬升2600米,行程105公里。树上毛茸茸的大果子叫菠萝蜜!</h1> <h1> 来到第一个垭口,高黎贡山自然公园(目前公园关闭)。在此午饭。</h1><h1> 在中国西南地区,高黎贡山堪称伟大然却十分低调的山脉。它指引着人们从地球上最神秘的高原抵达浩瀚的印度洋之滨,也因其独特的走向,使它成为千万年来多样性物种的庇护所,孕育着生命的繁荣与伟大。高黎贡山跨过五个维度带,海拔高差达3000-4000米,造成高达16-20℃的温差,呈现“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这座巨大的南北走向的山脉就是高黎贡山,其西段位于西藏自治区境内,南段位于云南省境内。</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 高黎贡山是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国际意义的陆地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是具有国际重要意义的A级保护区。素有“世界物种基因库”、“自然界博物馆”、“生物多样性保护圈”、“世界A级生物保护区”、“生命的避难所”、“人类的双面书架”等美称。</span><br></h1><h1> 深度游推荐:从高黎贡山东麓的保山潞江坝出发进山,在潞江坝服务区附近的高黎贡勐赫小镇住宿。这条线几乎是原始未开发状态。</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日 月 同 辉</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傍晚到达腾冲,在饭馆2楼小酌!</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骑行第35天,腾冲市内游览,首先来到史迪威公路博物馆!</span><br></h1><h1> 相关链接:史迪威公路是1944年中国军队在滇西和缅北大反攻胜利后修通的始自印度东北部终至中国云南昆明的公路,在枪林弹雨中为中国抗日战场运送了5万多吨急需物资,被称为“抗日生命线”。它从印度东北部边境小镇雷多出发至缅甸密支那后分成南北两线,南线经缅甸八莫、南坎至中国畹町;北线经过缅甸甘拜地,通过中国猴桥口岸、经腾冲至龙陵,两线最终都与滇缅公路相接。<br> 二战后,由于种种原因,史迪威公路的大部分路段处于废弃状态。史迪威公路以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吸引着中印缅三国,中印两国曾先后数次倡议重修。中国政府尤其是云南省地方政府不断积极推动,不仅修建了更为笔直宽阔的昆明至大理、保山、腾冲的高速公路,缩短原有路线长度,而且还于2004年至2007年4月主动帮助缅甸重建了腾密公路,解决了史迪威公路全线贯通的最大困难。<br> 史迪威公路是连接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当今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的最便捷通道,是中国走向南亚大市场最便捷、最具经济吸引力的陆路大通道。重开史迪威公路,可以把中国东部和东南亚的新兴生产基地与印度及南亚其他国家的广大市场连接起来。史迪威公路,是以二战美国著名将领史迪威将军的名字命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抗日战场上连接中国西南后方与西方盟国的主要交通线。史迪威公路是中美盟军和中国民众浴血奋战,共同铸造出的血肉丰碑。中印公路全线通车之际,国民政府为表彰史迪威将军在公路的抉择、运筹及指挥方面起的重大作用和付出的卓越贡献,将中印公路正式命名为史迪威公路。</h1> <h1> 史迪威公路博物馆是一个抗战主题博物馆,是周世才先生在多年苦心收集大量中外历史文物基础上投资兴建的,周世才先生用了20多年的时间收藏了150多辆抗战期间使用过的汽车,在史迪威公路博物馆中展出40多辆。展馆中除了英勇殉国的抗战名将戴安澜将军乘坐过的美军威利斯吉普外,主要是二战中最著名的美军道奇中吉普、十轮重卡、福特吉普、英军奥斯丁救护车、三枪摩托、汉堡自行车等,还有在史迪威公路沿线被盟军缴获的日军东洋汽车、三菱吉普车。这些展品成了展馆的主要部分,俨然一个汽车的博物馆。当然,另外还有大批手榴弹、炮弹、望远镜等战利品。这些珍贵的藏品,仿佛向来访者诉说着二战期间发生在史迪威公路上那一段段慷慨又悲壮的故事......</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周世才先生和他的博物馆</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实物+图片+现场=震撼!!!</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博物馆内有大量的实物和照片</h1> <h1>威利斯汽车属于美国制造,英国组装,在二战期间条件艰苦,车上就安装了很多日常生活设施设备,较为先进。叶子板上有咖啡机,发报机,工兵铲,燃油灯,信号灯,图纸桶,医药箱等</h1> <h1> 除了收藏转手车,周世才还经常深入人迹罕至的茂密丛林去找车。其中有很多艰辛,“有一次,收集车的过程中,车身太重,而且村庄道路不通,最后只能用大象拉了30多公里之后又用大货车来拉,车子修修整整之后发现刹车不好使,担心行驶过程中发生危险,又另雇了两辆大马力的大货车来拉老车子,就这样一前一后、一拉一拽,一路颠簸地把它们运回了腾冲。”周世才说。</h1> <h1> 离开公路博物馆后,我们骑车1小时来到市区“滇西抗战纪念馆”在纪念馆的东侧,一座警钟亭,一口硕大的“警钟”高高挂起,提醒着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这段历史。1944年中国远征军光复腾冲,腾冲是中国人民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将侵略者赶出国门的战争。</h1><div><h1>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5月,日军进犯中国滇西边境,怒江以西的大片国土沦陷敌手,中国抗战大后方唯—的一条国际运输通道——滇缅公路被彻底截断。</h1><h1>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5月,为了收复滇西失土,打通西南国际运输大动脉—滇缅公路,使盟国(美)的援华物资顺利进入中国,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远征军发起了滇西大反攻。中国远征军右翼军第20集团军以6个师的兵力(含远征军直属部队)强渡怒江,仰攻高黎贡山,血战南、北斋公房。接着在盟军(美)的配合下,围攻腾冲古城,与敌人展开殊死巷战。同年9月14日,将日寇全部歼灭,收复了中国抗战以来的第一座城池一腾冲。此次战役共歼灭日军6000余名,远征军官兵阵亡9168名,盟军(美)官兵阵亡19名。</h1><h1> 腾冲光复后,为了纪念在战争中牺牲的民族英雄,在云贵监察使李根源的倡导下,政府拨出专款,海外华侨慷慨解囊,修建国殇墓园。</h1></div> <h1> 踏进滇西抗战纪念馆大厅的那一刻,胸中热流翻涌。脚下一连串的数字是特别的时间节点,分别代表修筑滇缅公路、太平洋战争爆发、滇西沦陷、中国驻印军反攻、滇西远征军反攻、中国驻印军和滇西远征军会师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br></h1><h1> 正前方的三人立体雕塑,中间是中国远征军将士,左边是滇西抗日民众、右边是国际盟军力量。这三股力量凝结成滇西抗战的中流砥柱,也是滇西抗战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h1><h1> 三面墙壁挂满中国远征军及盟军佩戴过的德式、英式、美式钢盔,非常震撼。代表着千千万万的中国远征军及盟军将士不朽的英灵。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历史从未离我们远去,这段历史不能被遗忘。</h1> <h1> 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强渡怒江,仰攻高黎贡山,血战腾冲。远征军每前进一米,平均要死七个人,战后的腾冲“没有一片树叶没有3个以上的弹孔。历时127天,中国抗日军队首创全歼守敌,腾冲成为中国抗战中第一个光复的城池。中国军民及盟军也付出了重大牺牲,远征军官兵阵亡9168人,腾冲随军作战民众死难者达6400人,盟军官兵阵亡19人,歼灭日军近8000人。</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国殇墓园”——是一个让人流泪的地方!</b></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 国殇墓园,是对中国远征军永恒的纪念。忠烈祠台基正面是蒋介石电题、李根源书“碧血千秋”石匾,上檐下悬蒋中正题“河岳英灵”匾额,“忠烈祠”为于右任所书。</h1> <h1> 忠烈祠后就是相对高度31米,被称为小团坡的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阵亡将士墓地。小团坡前是一座半圆形月台,台正中于右任题写的“天地正气”四个大字更显浩然正气。</h1> <h1> 整座墓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纪念碑周围密密麻麻的小块墓碑,烈士墓冢绕塔而建,以塔为园心,呈辐射状纵队列葬于缓坡周围,共有八块扇形墓地,每块自上而下依原作战部队序列和职衔高低整齐地排列着9行上圆下方的墓碑,碑上镌刻着烈士的军衔和姓名,碑下均葬有阵亡官兵骨灰罐,共72行3346块,非常震撼!</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们肃立,鞠躬。致敬我们的民族英雄!</h1> <h1> 高大的火山石塔上镌刻着司令官霍揆彰将军手书的“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光复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h1><h1>安葬于缅甸南坎、腊戌、芒友等地的远征军将士遗骸,2014也迁葬于此。</h1> <h1> 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一队造反派人物闯进了国殇墓园,他们想揭露出一些红色的对立面,并加以摧毁,目标是国民党要员的题词匾额和抗日民族英雄纪念牌,1949年前,腾冲人承认墓园中的抗日英雄是为国而亡,之后变了一个政体,此朝非彼朝,一些人就不认了,就要来砸毁。幸好一个有良知的老农早早知道这件事后,担了一担大粪立在墓园入口,大骂:“没有墓园中长睡的这些人,哪有你们这些小畜牲的今天。”这一骂彻底挫伤了造反派的锐气和斗志,自知理屈而离去,墓园才得以保全。<br> 进入国殇墓园,园中松柏青青,祭祠森然,园中建筑完好无损。见到抗日英雄的墓牌,大家都不再大声喧哗。沿台阶往上,发现墓地是一个小小的山丘,当地人告诉我们说,这座小山丘是用抗日将土的尸骨堆积而成的。我们开始沉默,用手中的黄菊花,敬献我们的英雄!<br></h1> <h1> 在墓园大门一侧埋有四具日军尸骨的“倭冢”,面向远征军墓地,有长跪谢罪之意。</h1> <h1><p> 和顺古镇,位于云南省腾冲市城区西南3千米,是云南著名的侨乡。六百多年来,中原文化、西洋文化、南诏文化、边地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形成了独特的侨乡文化和马帮文化,使和顺成为云南省四个典型的生态文化村之一。</p> 和顺古镇依山傍水、环山而建,绵延数里,聚落着寺院、道观、祠堂和众多小巷,还有100多幢清代宅院,建筑中西合璧,既有徽派建筑的婉约,又有西式建筑的明朗,兼有东南亚风情。</h1> <h1> 和顺古镇,不仅有洗衣亭、图书馆、野鸭湖等这些打卡的小景点。也不仅仅是我们在媒体上看到的那样,牌坊、照壁、洗衣亭,双虹桥、深宅大院、图书馆,这些表象的元素是和顺的最重要的一部分,看得到摸得着不可或缺。于此同时,明清古建筑文化、翡翠马帮文化、侨乡文本文化、宗祠文化这些渊源流长的文化才是和顺的灵魂所在。</h1> <h1><p> “和顺顺和”,据说,清代康熙年间,和顺称河顺。和顺是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山水环绕,耕地却很少,于是要远走他乡,有人去经商,有人去做官,在外有了钱财,有了名声,回来就大搞基础设施建设,于是有了和顺图书馆、有成了文物的各姓宗祠、有大大小小的牌楼、匾额。“里仁坊”上“里仁”两个字,讲述的是和顺人在精神更深层次搞的另一种建设。</p> 来到和顺,我们把这个小镇同湘西的凤凰、大理的古城、丽江的大研镇作了反反复复的比较,得出一个结论,和顺是一个旅游的好地方,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发现和珍视。</h1> <h1>和顺的秀气与水有关,有了水,山川树木才显得完美,有了水,人和村庄、人和石桥也才贴得更近。</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和 顺 福 寿</b></h1><h1> 总的来说,和顺就是一个田园风光的小村子,商业氛围也不重,还有原住民,很适合在里面慢慢的散心!关键是要时间充裕,心情舒畅!需要细品!品!如果赶时间,没心情,不喜欢这种风格,那么这个村子在你眼里可能只是一个村子而已了,建议还是不要去了。</h1> <h1> 腾冲之行让我颇为遗憾的是腾冲城的古城墙再也看不到了,我们专程找了许久,连残垣断壁也没有了!!</h1><h1> 腾冲古城墙,是腾冲古城的记忆。它曾经屹立在西南边陲长达500年,有着“极边第一城”的美誉。</h1><div><h1> 腾冲地处高黎贡群山西麓,为一山谷平坝,背靠缅甸,是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地。明朝正统年间,由侍郎杨宁在平坝中央修筑一座石头城;城墙厚一丈八尺(5.4米),高二丈五尺(7.5米),周边长七里三分,全金部采用花岗石料,内填卵石泥沙筑成。四门有阁楼守门,门扇坚实厚重,皆包以铁。如果将战争推前两百年,上溯土枪长矛的时代,这样雄阔坚实的城墙对于任何来犯者都将是难以逾越的障碍。城墙<span style="color: inherit;">风格雄浑坚实,颇似金陵石头城,所以又称“极边第一城”!</span></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为了消灭日本侵略军,</span>“极边第一城”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悲壮地选择与侵略者同归于尽,用自我毁灭来毁灭敌人!这场战争被后人归为“焦土抗战”,惨烈程度可想而知。</h1></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远征军攻城一一光复腾冲之战</b></h1> <h1> 在腾冲城里,还有一个大陆至今唯一一个以国军部队番号命名的公园:198师公园。园内有一座陆军198师攻克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建于1945年。纪念塔四周掩埋有198师阵亡将士的累累忠骨,塔身四面分别有二战中国战区总司令蒋中正、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第五十四军军长阚汉骞、198师师长叶佩高等人的题词。</h1> <h1> 现唯一能找到腾冲古城大概位置的只有这组雕塑后面的文星楼了。</h1> <h1>傍晚回到客栈,老板告诉我们一个秘密,在史迪威公路博物馆附近土路下坡处有一个野温泉,泉眼很大(碗口粗),一点也不输于市内的火山温泉。现在还没有被开发出来,知道的人不多,不收费,泡温泉单男双女!</h1> <h1><p></p><div>附队友稀里糊涂整理的骑行路书:<br></div><p></p><p>D28.察瓦龙~进藏第一村松塔村午饭~滇藏界~秋那桶(出公安检查站左拐上山),68Km。<br>D29.秋那桶徒步回来早餐~秋那桶村~徒步茶马古道(怒江边悬空凿出的路)进雾里村~石门关~丙中洛午饭住宿,下午丙中洛游玩(怒江第一湾、桃花岛、重丁教堂、普化寺)。30Km。</p><p>(第三部分反骑丙察察结束)<br></p>D30.丙中洛~捧当乡早餐~贡山县~马吉乡午饭~福贡县,156Km,起伏下坡路。<br>D31.福贡县~泸水市,133Km。G219路边饭馆多,午餐好解决。<br>D32.泸水市~芒宽乡午饭~潞江镇,114Km。<br>D33.潞江镇~高黎贡山自然公园午饭~腾冲市,103Km。<br>D34.腾冲休整第一天,史迪威公路博物馆~国殇墓园(抗战纪念馆)~午饭~和顺古镇。</h1><h1>D35.腾冲休整第二天,热海景区,火山地热景区。(洗温泉要注意,男女分单双号)</h1> <h1>备注:原创——菜根谭<br>背景音乐:“剧情钢琴温馨叙事——纯音钢琴曲”<br>图片来源:骑行小分队、网络<br>编辑:夏草<br><p>日期:2023年9月27日</p></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