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本文现已制作成书籍《李园宅藏》</b></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写在前面</b></h1><p class="ql-block"> 本人自幼喜欢写写画画,因此从小就萌发了对艺术品的喜爱与收纳。人们的生活空间每触摸到日常的每件生活用品及摆设品都存在着艺术之美。善于观察生活的每个角落都会发现美的存在。我们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就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各类型的艺术品,遗憾的是历经数千年的沧桑巨变,古代艺术品留存至今为数甚微……</p><p class="ql-block"> 我记得小时候到姨妈家里,我发现在她房间的书柜里摆放着一盘用紫砂巧作的各种果品:有花生、茨菇、栗子、菱角、白果、核桃、葵花籽、黑瓜子、马蹄。此盘艺术品做工非常精美、别致。多年后,我在广州友谊商店看到了同样用紫砂制作的一盘果品。这盘9件果品,形态、色泽与实物无异,几可乱真。我忍不住内心雀跃,可惜当时的广州友谊商店里的商品只向外国人出售,而且用人民币还无法购买,必须使用代用劵。后来通过多种渠道我终于成功换取到代用劵,把这盘紫砂艺术品收入囊中。新世纪初,中国陶都宜兴多名德高望重的紫砂大师云集广州献艺,对于紫砂艺术品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件非常难得的事情。展会期间我咨询了到会的紫砂大师,才知道我购买的这盘果品居然出自中国紫砂工艺史上第一位女工艺美术大师蒋蓉之手。蒋蓉的作品在中国紫砂工艺史上技术精湛,生动具真,别树一格。</p> <p class="ql-block"> 江西景德镇陶瓷研究所几十年前在广州中央大酒店举办了一次陶瓷展览。展品中大多数是陶瓷大师的作品,并有不少是国家领导人赠送给外国元首的礼品瓷。开幕当天本人被四个栩栩如生的瓷盘吸引住。</p> <p class="ql-block"> 我问参展的工作人员,这展品是否可以出售?他说这是研究所的馆藏品,非卖。我甚是失望,但我不甘心就此放弃。在展览会闭幕当天,我抱着碰碰运气的想法又来到了展会。我对工作人员诚恳地道:“你们把这瓷盘运回景德镇,路途遥远,万一不小心把此物弄坏,岂不是太可惜?如果卖给我,我可以在广州好好珍藏,把大师的作品留世后人……”最后我终于把这心爱之物拿下了!工作人员说我够眼光,这四个瓷盘是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陈庆长的作品。陈庆长的“鱼”画,采用自配的色料。在表现手法上,突破了传统洗染技法的局限,独创的浓淡料自然接合的手法,使鱼的形态自然真实,动态灵巧活脱。其作品笔墨简丽,情境鲜活。</p> <p class="ql-block"> 1987年在广州举办的21届全国旅游工艺交易会上,我又看上了一个圆瓷盘。瓷盘上描画了一只天鹅在水中浮游,水面上隐约有一轮明月与天鹅的倒影,几条柳枝随风摇曳,意境特美。</p> <p class="ql-block"> 我向参展人员询问了这个圆瓷盘的价格。他回答道:“很贵!要50元!你买回去用来盛菜不值!”我说:“如此构图独特唯美的瓷盘怎能拿来盛菜?我很喜欢它,买来是为了收藏与装饰。” 参展人员笑了笑道:“看来你还是蛮识货的!这个瓷盘是专为中国第一家中外合作的广州白天鹅五星级宾馆总统房设计的,其中一个瓷盘则由国家经委邓托斌赠送给英国撒切尔夫人作为纪念。”本人购买这个瓷盘的背面还刻有英文与数字。</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水晶玻璃玉兰瓶奇遇记——</b></h3> <p class="ql-block"> 水晶玻璃玉兰瓶在光线的照射下,散发出闪亮耀眼的折射光芒。由于玉兰瓶的生产流程复杂,生产周期长,因而此工艺品价格昂贵。</p> <p class="ql-block"> 当我第一次在太平路即现在的人民路一间卖出口工艺品的商店里看到这个湛蓝色的水晶玻璃玉兰瓶时,我就已经被它深深吸引住了。可惜当时它的标价是三百多元人民币,对于我们工薪阶层来说是无法接受的,实在是太昂贵了!有钱的富人不一定都识货,他们对这些工艺品又不一定喜欢,于是这水晶玻璃玉兰瓶在商店橱窗里一放就是好几年。每次我经过,我都很庆幸它还在。有一天,我发现它不见了,心里隐隐不舍,有点难受。没想到过了一段日子,我又在太平路靠一德路附近的一间卖出口商品的店铺里看到了它熟悉的身影。恰好我刚刚升了工资并又补发了一些钱,于是我与店家再三的讨价还价,经过多年的几经周折,我心爱的水晶玻璃玉兰瓶最终还是离开店铺橱窗藏于李园宅内。后来海珠广场宾宾时装店铺开张,我发现那里有一个跟我购买的一模一样的水晶玻璃玉兰瓶,它的标价是一万八千八百元。我不由想起当年展会工作人员说我够眼光的那句话,果然我喜欢的工艺品在不断地升值。</p> <p class="ql-block"> 在广州带河路古玩市场曾经有各种各样具有百年历史的由美国制造的旧煤油吊灯出售。听说旧时中国华人到美国劳务,回国时把在美国定制的煤油灯带回国。百年前的旧中国很多地方都没有电,人们靠用煤油燃烧照明,这种煤油灯照明亮度大,使用时很方便。吊灯还可以自由升降,把灯降下来点燃后再升高,灯能照亮的地方就会很多。灯之所以能升高降低是因为它的重锤能带动链条将煤油灯上下移动。</p> <p class="ql-block"> 有一次我到文德路家具店买红木家具,偶然发现店里有一盏旧的煤油吊灯,它的外形好看、做工非常精致,唯一遗憾的是缺了一个重锤,煤油吊灯无法上下升降。我问店员这盏灯多少钱?店员说:“65元。”我觉得很奇怪,怎么可能那么便宜?最后咨询店铺老板,才知道是650元。我知道这种古旧的煤油吊灯价格,一盏都要上千元。听到老板说的这个价格,我毫不犹豫就买下了。为了让煤油吊灯可以上下升降,我去文昌路旧货商店找重锤。第一次我买的重锤轻了,无法将煤油吊灯升起来。我继续努力到处寻找,最终找到适合我家煤油吊灯的那个重锤,得以让它们配对成功!这下煤油吊灯上下升降完全没问题了!这盏煤油吊灯的外壳是先镀铜,再镀金。由于煤油吊灯历经百年,原来在煤油吊灯外壳薄薄的镀金层已经全部脱落了。后来我去购买了金粉,自己给煤油吊灯的外壳和重锤涂上了金色。现在这盏煤油吊灯挂在我家的客厅里金碧辉煌,闪闪发光。如今像这样精致好看的旧的煤油吊灯你花几千元都无法买到。</p> <p class="ql-block"> 我和我的好友陈老先生都是收藏爱好者。我们不管是新旧物品只要是有艺术价值及自己喜好的物件都会心动,但我们的经济收入有限,只有平时节衣缩食,才能购得心头好。陈老先生有句口头禅:“穷人生条富贵命。”有一次,他约我去中央公园前的起义路口文物古玩店,他选购了一个标价为130元的清代郎红釉罐。当时陈老先生一个月的工资只有60多元,几个月来省吃俭用才能购下这个郎红釉罐。郎红釉罐色彩绚丽,红艳鲜明,且具有一种强烈的玻璃光泽。郎红釉是以铜为着色剂,用1300℃高温烧成。由于对烧成的气氛、温度要求很严,烧制一件成功的产品非常困难。因此当时有民谚说:“若要穷,烧郎红。”所以郎红器在当时就很昂贵。</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代郎红釉罐</b></h3> <p class="ql-block">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广州民间收藏之风日盛。这年代广州开全国风气之先,成立了广东省中国文物鉴藏家协会。九十年代后随着投资保值意识的日益浓厚,越来越多的广州人更是乐此不疲,使得这个以收藏陶瓷及字画为主的民间组织连年激增。古玩虽小,内有乾坤。</p><p class="ql-block"> 什么是收藏?每个人对收藏的理解有所不同。</p><p class="ql-block"> 广州美术学院林墉教授谈及收藏时他认为收藏首先是爱好,希望拥有某些东西是人类的欲望。如果为升值赚钱而去收藏,他觉得会很辛苦。他不曾见过因收藏而发达的人,只见过因爱好收藏弄得自己每天喝白粥吃咸菜,甚至倾家荡产的人,而这些人却因为收藏觉得无比的快乐!他认为和收藏的物品在一起是一种无声的交流,给人带来另一个生活天地,进入一个比较形而向上的世界。收藏不能以值钱多少来衡量,收藏的原则是只要能触物生情的、只要自己觉得好玩的就去收藏。由爱而收藏是趣味也是境界。</p><p class="ql-block"> 曾有人用一句话来诠释收藏两个字:“收之于民,藏之于心!”我非常认可这句话。我觉得收藏是一种纯粹的个人兴趣爱好。收藏也可以说是对历史文化的一种传承。藏品都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它本身就是精美的艺术品,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可以折射出当时社会的工艺水平、政治状况、经济生活等丰富的历史知识。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历史和文化,提高人们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收藏还可以说是追求物质生活的一种投资,它们的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p><p class="ql-block"> 另外藏品还有它的特殊意义,比如家里老人传下来的藏品,这是家族中的一种传承,具有非常珍贵的纪念意义。我之所以撰写这本《李园宅藏》书籍,是想把我这一生与我收藏的艺术品之间发生的故事留给我的后人。这是一段美好回忆,多年来我享受着收藏的乐趣,也希望我的后人好好珍藏,把李园宅藏传承下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2023年8月26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仲兄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写于李园百味书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藏品</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青花釉里红陀形瓶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span class="ql-cursor"></span>《中国现代陶瓷全集》中刊登</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青花汾水异形碗</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span class="ql-cursor"></span>在《中国现代陶瓷全集》中刊登</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海棠弯角几刊登</b></p><p class="ql-block"><b> 在《中国工艺美术》86年第一期杂志上</b></p> <p class="ql-block"><b> 清代束腰瓷墩曾在广州报纸上刊登</b></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茶与壶</b></p><p class="ql-block"> 记得小时候我父母都是喜欢喝茶之人。父亲每天早上都去茶楼喝茶,广州人称之为“叹茶”。以前喝茶的茶具,茶楼叫焗盅,每人一个焗盅泡茶。当你把焗盅的盖打开,茶楼的服务员就会马上帮你添加开水。泡上一壶龙井,茶的幽香四溢,令人心醉。与志同道合的好友细细品茶,再叫上两件广式点心,在谈天说地中享受茶趣。忙里偷闲品茶是生活中一种很好的调剂! </p><p class="ql-block"> 如果邀约三两知己到家里,用自己喜爱的紫砂壶泡茶,倾听柔情的小曲闲情品茗,赏心悦目。当渐渐进入独具悠然的品茶情绪时,去欣赏自己多年收藏的紫砂壶,在品茶的幽静环境及茶具的诗情画意之中,怡情悦性、清闲心境、忘却凡尘。 </p><p class="ql-block"> 中国宜兴紫砂茶壶始于宋元而大盛于明清两代,是中国传统的民间工艺。艺术讲究简练,写文作画,其表面不施釉,不加彩,朴素简洁,纯以优美的造型及线条,显出其文雅幽逸之美。紫砂茶壶虽来自民间,但向为文人雅士所推崇,并在生产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明代以来更有一些书画家参与紫砂艺术的制造,或书或画。如清代宜兴县令书画家陈曼生亲自捉刀铭镌,近代大书画家吴昌硕、任伯年也曾定制紫砂壶并亲自在壶上作书画。由于名人加入了紫砂壶的创作不仅促进了生产也提高了紫砂茗壶的艺术价值,创造了一种书画壶艺结合的新形式,充分体现了传统文人艺术精神,雅俗共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2023年8月26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仲兄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写于李园百味书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br></p><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后记</b></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来我收集了各种各样我喜爱的物品,趁着脑子里还有记忆,我把这些物品分类汇总,在女儿的协助下整理出《李园宅藏》一书。不喜欢这些藏品的人会认为你是捡“垃圾”的拾荒者,幸好我的家人与我的兴趣爱好相符。 </p><p class="ql-block">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广州旧城改造,西关被拆迁的房屋内有很多是老一辈几代人使用过的旧物,这些旧物早已破烂不堪,很多人当它们是废旧物品卖给“收买佬”。有一次我在江南大道南靠珠江边的一家买卖旧家具的小档口看到有两张破烂不堪的旧酸枝“工字”方形凳(广州人称“工字马胡”)。方形凳的造型线条特美,可惜它的两个凳脚已破损不堪,凳面的云石面也破成了几块。破烂的云石面曾被人用清代的古铜钱与铜线绑着将其牢固。店家说这两张方形凳之前有广州美院的教授看过说这是一件非常精美的艺术珍品。可惜年代久远凳面牢固云石的铜钱币已腐蚀穿了几个洞,两张方形凳已摇摇欲坠无法使用,没有收藏价值。但是我认为此凳还有修复的可能性。于是我把它买回家后,我先给凳的每个凖口贴上数字的记录标签,然后开始拆卸、清洗。破损的云石面我用农机胶粘合,把腐烂的凳腿位置锯掉,接着在此位置上开燕尾槽,最后用旧酸枝木接上锯掉的那段凳脚。最终我将这两张明代古旧的酸枝方形凳重获新生!</p> <p class="ql-block"> 又有一次在广州西华路一间旧家具店看到了一套四屏古旧酸枝扇面镜架。此镜架镜框的每条边都是用一公分多的酸枝木条制成。每根木条边都制作成凹槽型,做工非常精巧细致,四个角均用鸡嘴型夹角。古时候木匠艺人精巧的手工令人望而却步。四屏古旧酸枝扇面镜架现已松动脱落。我发现镜架的主人曾在镜架的每一个角里用两片薄铜皮进行修复,但是包角的所有铜皮都已腐蚀穿孔。镜架中用青铜造的吊环生满了铜锈,铜锈已经快要把挂圈孔封住了。镜架后面是用薄的杉木板作为封底板,而杉木板已腐朽丢了层杉木,露出了杉骨。以上所述证明该镜架制作的年代距今已非常久远,而镜架已残缺不堪。拥有古旧的酸枝家具是我多年的宿愿,因而我毫不犹豫地将它买回家。我想了很多办法,在我的努力下将这四屏酸枝镜架修复原好。这四屏古旧的镜架里面还保存有四幅被虫蛀烂的清朝画家画的中国画——朱砂竹。</p> <p class="ql-block"> 收集、修复前人遗留下来的艺术品确实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古时的物品,历经数百年的存放,饱经日子的洗礼,总会破损、腐烂,必然会成“垃圾”。看你是否能变废为宝,珍贵的物品更需要人们去保存、爱护、修复,使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留存于世,发扬光大!</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前我们一家去中山白藤湖农民度假村度假,回广州时在大沙头上船,看到一家陶瓷商店出售景德镇生产的缠枝莲纹青花瓷器餐具。餐具有瓷碗、瓷碟、带盖汤盘、汤勺、勺子、酒杯等数十头的器具。我当时就立刻把它买下,若干年后中山大学秋菊书画组教授来我家做客,我用这套餐具盛菜招待她。她说她女儿在英国定居,英国人都喜欢用精美的瓷器餐具盛菜。我非常认同用餐除了菜的色香味美还包含盛菜的餐具。餐桌上华美的盛菜餐具使人心情愉悦,是一种很好的享受。收集生活中的日用品、观赏品能增进人对美的认知。又有谁会认识到在餐桌上铺上一块桔红色的用餐布会使人食欲大增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种种的知识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对艺术的审视。</p><p class="ql-block"> 通过观看《李园宅藏》可知本人几十年来的收藏所付出的艰辛努力,看到藏品的来之不易。同时给大家提供了一个欣赏空间,获得享受艺术品美的乐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2023年8月26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仲兄</span>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写于李园百味书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摄影:藤原花颜 仲兄</p><p class="ql-block">编辑:<span style="font-size: 18px;">藤原花颜</span></p><p class="ql-block">后期制作:<span style="font-size: 18px;">藤原花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