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感谢王一良、张刘芳夫妇邀请,于2023年4月10日,上海乘车长途跋涉抵达浙江,马不停蹄游览天台山龙穿峡景区,它地处天台县城西北部十八公里的白鹤镇附近,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天台山龙穿峡,据说原来称天姥山,是否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的天姥山?无法考证。拾阶而上,但见群峰如上古神祇遗落的棋局,五泄流泉敲打着编钟古乐,太白临风处漫卷的诗稿正簌簌作响——仙人居所,有待我们去探索。</p> <p class="ql-block">走过“台岳春秋轩”的廊桥,<br></p> 景区八瀑一湖自然景观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融山水、峡谷、飞瀑、洞泉、名木、花草为一体, 走过秀溪观瀑,循着水雾织就的素绦,五叠飞瀑次第现身:第一泄如素女抛练; 第二泄似银蛇摆尾; 及至第五泄,千斛碎玉自云端倾泻,在赭色岩壁上凿出《山海经》里记载的龙纹。 石潭深处,浮沉着李太白打翻的酒樽,捞起一片粼粼波光,竟照见盛唐的月亮正浸泡在泉水中发酵。崖畔“游龙戏凤”石刻处,青鸾与玄蛟的魂魄仍在云雾中追逐,山风掠过时,满谷皆是褪鳞片羽的簌簌清响。 太白临风、 龙穿破壁位于悬崖顶,也是司马瀑的出口, 紫阳瀑,是以开创道教南宗的北宋高道张伯端的道号命名的。这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纪念,更奇特的是紫阳瀑被一块大石头隔成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水流飞泻,又被一块凸起来的岩石分向两边。站在远处看这道瀑布中的水和石。你会发现那块嶙峋的岩石就是一个常年修道的道人清瘦的棱角,中间那小块凸出的岩石,则构成了道士挺拔的鼻梁,深深的眼窝,以及道士帽,而两边分流的水,就像是道士迎风飘荡的道袍。 一路溪水潺潺,如歌如诉,两岸树林阴翳,水影斑驳,溪边卵石堆叠,天然成趣。 登顶青莲台,群山、秀湖尽收眼底,大手一挥,竟有指点江山的豪气,潇洒过后,坐于青莲台上小憩,徐徐山风,如春风风人,好不惬意。 石门双插,内有龙潭,深不可测,令人遐想无限,壁上水珠飞溅,立足潭边,如沐甘露。 有意思的是在偌大的天台山顶上,居然偶遇了七仙女,她们是我原来所在港机厂电话间的同事们,由于我离开厂子的时间比较早,认不得她们,没想到她们之中有人叫出了我的名字。因为她们的老师金菊红是我的同学。 酷爱摄影的明明兄,在青莲台上捕捉美景;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云雾缭绕,山峦叠障,青翠欲滴,这是神仙居住的地方,这是天然大氧吧,清肺的好地方。 走过观音殿,见寒山拾得犹如佛偈的对话; 走过龙穿破壁,飞流直下的瀑布中,佛隐其中,面慈目祥,双手合十,盘膝而坐,佛光掠影,彩虹随行; 一路走走歇歇, 不知名的树林,遮天蔽日,涂抹不同的绿色。 踏着石板前行,就是人工的景点——双曲拱坝,双曲拱坝古朴自然,坝型圆润优雅,整个大坝就地取材,用粗粒花岗岩条形石材建成。 从巨大的山石上镌刻的《桐坑溪大坝锁关记》摩崖石刻中,得知大坝始建于1969年,历时三年竣工。 走上大坝顶端的步道,左手是瀑布和峡谷的全景,右手边则是天池粼粼的湖面。 走过大坝是全透明自带六米落差的玻璃台阶二十八阶,栈道路面距离地面落差一百八十米,距离瀑底峡谷落差净高八十米。 它是全球唯一3D环瀑玻璃栈道,设计长度一百六十米,环瀑空中走廊。 从玻璃栈桥上俯瞰,山峦叠嶂,溪流小桥,美轮美奂。 明明兄的夫人瑾瑾在过桥后的紫藤架下留下与光影合影,结束了美好的一天。 晚上我们入住的中苑香格里拉四星级酒店,大气舒适,次日早上院子里散步,中国传统的亭台楼阁, 高大现代的钢架玻璃酒店墙面映照蓝天白云,酒店后院的水池里倒映着它的身姿。 甚至建了西式的小洋房,不知道设计师是如何考虑的,是古今融合?是中西合璧? 远望是黛色山体,空气清新。 在酒店用过自助早餐后,游览神仙居景区,这次游览,我们选择了南门上山—南门下山的路线。从南门索道上山,可以更快地进入核心景区,直奔主题,游玩起来也更为轻松。 <p class="ql-block">下了缆车,原本摩拳擦掌准备开始爬山的,没料想在山里居然还安装了自动扶梯,不用费力,直接乘自动扶梯登到最高处,</p> 登顶之后第一眼就是最具标志性的——观音峰, 观音峰就在缆车站附近,较为隐秘,稍不留意便会错过。有意思的是,这个莲花宝座会喷出水雾,仙韵十足! <p class="ql-block">那些被称作"神仙蝌蚪文"的凿痕,正被新生苔藓改写成另一种语言。指尖抚过温热的石壁,竟触到某种韵律——或许是被封印的祈雨咒,又或是仙人弈棋的落子谱。</p> 当地人真敢想敢干,硬是在山壑之间架起了卧龙桥,成为了当下网红打卡地。 卧龙桥,像一条巨龙蜿蜒于山谷之间,横卧神仙居。 它阳刚而坚韧又不失柔情与尔雅。每走一步卧龙桥,如同脚踏七彩祥云,宛如乘风破浪般轻盈飘逸,仿佛置身于彩虹之上,向着山谷的另一端飘然而去。<br> 一山一水、 一崖一洞、一石一峰,都自成一格, 天上路, 青云梯, 卧龙桥, 走在山中,处处可见观音峰,在观音峰前,抬头仰望,最先仰望的是一巨峰兀然矗立于巍巍峰峦之上,高九百十九米,酷似观世音菩萨,端坐于云霓之中,面容慈祥,双手合十,为众生祈福。 正午将观音峰镀青莲法相时,整座峡谷开始诵经。十万棵青檀是合十的僧众,石隙渗出的清泉是木鱼轻叩,游云在菩萨衣褶间绣满贝叶纹。 莲花台台如其名,从山体伸展而出。蹲坐在这里拍照,又仙又美! 沿着青玉髓纹路的石阶攀援,忽见赭红色岩层在绝壁间绽成莲座。这座被称作"莲花台"的空中祭坛,终年吞吐着不同质感的云雾:春日是轻绡,盛夏作堆雪,深秋竟凝成琉璃色的舍利子。有僧袍老者趺坐于花心,衣袂与云气浑然一体,直到山风揭晓那不过是某块人形山岩与光影的合谋。<br> 再往前走是南天桥,南天桥长约一百二十米,山谷垂直落差一百米。桥体由钢筋连接,天堑变坦途。可惜的是我们去时,因维修没有开放。 在此远望,玉带天降,风摇春浪,浩浩荡荡。如诗如画,尽收眼底,心灵愉悦,超脱迷幻之美。 神仙居这些大山远远近近,山恋重重叠叠,明暗相间,虚实相生,远山有势,近山有质。 结义峰,三个柱峰,大小一致,排列整齐,酷似人像,有鼻子有眼,还佩戴帽子,形象逼真,似三足鼎立,似三神仙聚会,抑或桃园三结义,三兄弟同心,梦圆三国天下。 攀过悬于虚空的如意桥,青铜锁链震颤如抚箜篌。脚下深渊蒸腾的云气里,隐约有羲娲峰顶的日月双轮在旋转——伏羲执规画下的八卦阵,女娲抟土捏就的泥人,都化作峰峦间游走的阴阳二气。莲花台浮在云海中央,十二瓣石雕浸染着宋元道观的香火痕,打坐的蒲团早被岁月磨成玉石质地。忽闻玉门关传来编钟裂帛之音,原是采药人背篓里的黄精,撞响了峭壁间悬挂的青铜风铎。 站在羲娲峰回望,如意桥已化作衔着落日的神蛇,五泄流泉正把星子一粒粒缀上夜幕。忽有白鹿衔着葛洪丹炉的残灰掠过山径,惊起满谷流萤,恍若《云笈七签》里逃逸的篆字,在虚空书写着未完成的道藏。 玉门关 横跨鸿蒙裂谷的如意桥,在正午阳光中化作半融的玉带。一路下山,陡峭的云梯,令有恐高症的明明兄心有余悸,于是,我走在他之前,一步一步下到平处, 钢索上凝结的晨露尚未蒸腾,已与三百米下的渊薮水汽重新勾连。当游人的剪影掠过朱砂色桥栏,整座弧形结构便成了巨大的日晷指针,在谷底苔藓毯上划出金绿交错的秘符。<br><br> 耸拔崎峋之峰顶上,草木覆盖,郁郁葱葱,春夏之交,满山葱翠,绿意流转,仿佛听到泊泊流动之声。 遇雨后初霁,薄雾缭绕,恍如海市蜃楼,展现出一轴青烟淡彩的水墨画卷,“峰如萍高擦天,悬崖积翠生云烟。”正是这般景象,人似置身于在画卷中行走。 北海扬帆,酷似云海舰船风帆。 由此移步换景,渐次展现“天马行空” “神笔画天”、 “仙翁祝福”,不同角度,不同景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走着走着,一座山崖拔地而起,盘山栈道环绕,不同角度会有不同景致, 生命之源,太逼真了,懂的人都懂。 佛手峰 归途但见崇山峻岭,苔痕拼出半阙《梦游天姥吟留别》。方知这峡谷原是谪仙人的诗囊,装着飞瀑为墨、峰峦作砚、云雾当纸的千古文章。 而我们皆有幸成了闯入仙家草稿的墨点,在穿龙峡的某道折痕里,与骑青牛的老子错身而过时,衣襟已沾满碧霞元君撒落的桃花丹砂。 兴之所至,明明兄的朋友联络了当地专业航拍小哥,为我们拍摄了如意桥上的精彩瞬间。 如意桥,宛如玉如意,爬上牛头山坡,回头远眺,在众多桥梁之中,是非常引人注目的一座桥。正如其名,像一把横卧山谷间的玉如意,晶莹剔透,高高悬挂深谷之上。一桥飞架,天斩通途。桥面由三条交错起伏的曲线条组成,呈现出独特的空间感和立体感。部分桥面是玻璃透明,站在上面可以一眼望穿万丈深渊,感受到无与伦比的刺激和惊险。沿着桥面漫步,更是仿佛行走在云端之上,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佛海梵音。一片岩群,万壑峥嵘,诸峰林立,折折叠叠,阳光撒落诸峰,明明暗暗,虚虚实实,犹如诸佛列坐,潜心听经,徐风习习,传来隐隐梵音,洗刷凡尘,净化心灵。 转山之后,重返"观音道",来到了观音峰前的祈愿台,山下就是南门 缆车就在眼前了,冥冥之中,观音峰不仅第一时间映入我们眼帘,迎接我们的到来,而且护佑我们离去。 暮色四合时,山径两侧的灯笼次第亮起,却不是现代电路的产物。采药人世代相传的桐油灯盏里,跃动的火苗正将游人的影子拓印在千仞绝壁。那些被放大扭曲的形影与古老岩画渐渐重叠,在银河初显的瞬间,完成了一场横跨万年的香火接力。而此刻的如意桥已隐入云霭,唯闻铁索摇荡声声,如天庭司晨的钟杵,正在叩问某个永不到来的黎明。 <p class="ql-block">第三天我们来到神仙居山脚下的高迁顾村,北宋龙图阁直学士吴芾、南宋左丞相吴坚(右丞相为文天祥)、明代左都御史吴时来,对,他们都是出自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在神仙居的山脚下,它的名字叫高迁。</p> <p class="ql-block">梁枋间的千年对白,日新堂的藻井下,一束天光斜斜切开幽暗。仰头望去,七层镂空雕花如同悬浮的星云,牡丹花瓣里藏着吐珠的螭龙,莲蓬孔中探出嬉戏的婴孩。匠人的凿痕在梁柱间窃窃私语:那个故意将倒挂狮子雕反的学徒,是否料想到后人会在某个初春日下午,为他藏在纹样里的狡黠会心一笑?</p> 门楣上褪色的辟邪符咒,井沿绳索磨出的沟壑,神龛背后稚拙的炭笔涂鸦。高迁古村像一册被无数次誊抄却又始终保留着批注的族谱,在每一个幽微处,都蛰伏着等待破译的时光密码。 推开那扇布满铜绿的门环时,檐角悬着的铜铃忽然叮当轻响。七百年前的春风穿过重重马头墙,掠过今人触碰过的木雕花窗,在青石板上投下忽明忽暗的光斑。这座深藏在括苍山褶皱里的古村落,正以江南特有的含蓄,向误入时光迷宫的来客展露层层叠叠的秘密。 我们漫步高迁古村,观瞻雕梁画栋,灰墙、黛瓦,马头墙,古村落,还探访了古村落中的环翠居,明明兄与原住民吴老伯握手言欢,言语之中吴老伯透出满满的自豪和幸福感。 吴老伯介绍:高迁村始建于元代,建筑保留了明清的风貌,是浙江中部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古村落,它是江南望族吴氏家族的聚居地之一,因村庄按北斗七星布局,分别有七星塘、七星墩又称“北斗七星村”。 吴老伯的两个儿子,一个出国了,一个在上海发展。 吴老伯的家里布置简洁,木板的墙上,挂着一幅山水画,两张竹制躺椅,两个富有年代感的热水瓶,他招呼我们入座,我们推说马上要到集合时间了,他遗憾地说下次来玩,一定不要找旅行社,直接找他即可,一定招待得好好的。 离开环翠居,转角处遇见担着竹篓的老妪,蓝布衫扫过爬满青苔的古老墙基,篓中春笋的清香与老墙的潮气在空中交织。门洞里飘出艾草米糕的甜香,却见不到炊烟的痕迹——那些雕着寿字和缠枝莲纹的砖砌成的窗户和烟囱,依然忠实地履行着五百年前的职责。 最吸引我们的,当属这里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四合院式的建筑一个连着一个,高迁古村现存六座完整的四合院式宅院,其中有余庆堂、积善堂、日新堂、慎德堂、省身堂、思慎堂、新德堂、旗杆里等民居院落,为古村落历史建筑精华部分。 青石巷里游走着光阴的残影,晨雾尚未散尽的卵石巷道中,深浅不一的凹痕里蓄着隔夜的雨。布鞋底触到那些被脚步磨出包浆的石头,仿佛踏进无数代人的足迹轮回。带着浓浓的历史回音,带着深深的情谊结束了这次精彩天台山龙穿峡、神仙居、高迁古村落之旅。<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