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走勃朗峰(一)

郑言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2023年7月23日至8月1日,我们这支由老中青三代人组成的12人的队伍用自己的双脚丈量了大地,亲身投入到大自然,践行了这个耳熟能详的古训。我们用了10天,环绕着勃朗峰,行走了155公里,翻山越岭,饱览阿尔卑斯山脉的雪山,冰川,峡谷,湖泊,草甸,瀑布和牛羊群。一路上与众多和我们有着相同志趣的徒步爱好者相遇,有时还碰巧同吃同住。在徒步期间,我们过了一段简单平凡的,忘却世俗烦恼的平静的生活。让整个身心去体会人与大自然的和谐。</span></p> <p class="ql-block"><b>勃朗峰</b></p><p class="ql-block">勃朗峰是欧洲阿尔卑斯山脉的最高峰,也是西欧的最高峰。 法语是Mont Blanc,意大利语为Monte Bianco,意思为白色之山,因为它的山顶终年积雪。勃朗峰的海拔高度为4807米(高度每年稍有变化)。事实是勃朗峰是一座山峦(Mont Blanc Massif), 其最高峰叫勃朗峰。整座山峦共有11座4000米以上的山峰,连绵起伏地跨越法国,意大利和瑞士三国。大部分的山峦常年被冰川覆盖。这座山峦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勃朗峰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滑雪,登山和徒步。1924年第一届冬季奥运会就是在勃朗峰法国境内的小镇霞慕尼(Chamonix)举行。霞慕尼也是登山运动的发源地, 更被视为滑雪运动的天堂. 霞慕尼小镇常驻人口不到1万人,但是每年要接待超过200多万的户外运动爱好者和游客。</p> <p class="ql-block">我们有幸看到了偶尔露峥嵘的勃朗峰山顶。旁边是一条百年的冰川</p> <p class="ql-block">小视频勃朗峰</p> <p class="ql-block">自18世纪起。探险家,地质学家和科学家都被勃朗峰地区的美貌和神秘而吸引,因为这里集中体 现了山峰,冰川和峡谷等一切需要探究的因素。尤其是来自瑞士的自然学家和地质学家索绪尔 (Horace-Bénédict de Saussure) 对勃朗峰有着极大的兴趣,他不仅身体力行地数次尝试攀登,并对勃朗峰做了很多研究。1767年为了寻找登顶路线,索绪尔徒步环绕了勃朗峰山峦一圈。虽然他没能够登顶,但是他这种漫步在群峰之间的方式为徒步爱好者所向往,因为沿途不仅可以看到各种山峰和冰川,还可以享受山谷、村庄、草原和冰河等各种美景。是索绪尔开创了Tour Du Mont Blanc (TMB) 路线。</p><p class="ql-block">索绪尔还以悬赏的方式鼓励人们攀登勃朗峰。受索绪尔悬赏的鼓励,帕卡德(Michel-Gabriel Paccard)及其脚夫巴尔马特(Jacques Balmat)于1786年成为第一个登上这座最高峰的人。不过索绪尔带着他的人马第二年也成功登上勃朗峰,并取得更大的成就。因此素绪尔被誉为勃朗峰之父。 在霞慕尼有一座素绪尔和巴尔马特的雕像。巴尔马特用手指向告诉素绪尔勃朗峰的峰顶。素绪尔对攀登勃朗峰的挚爱和努力开启了人们攀登欧洲各大山峰的运动。</p> <p class="ql-block">索绪尔和脚夫巴尔马特的雕像。拍正面照时广场上没有人。第二天这里是集市,支起了许多个白色帐篷。我想尽办法也未能拍到满意的指向勃朗峰的背影照片。</p> <p class="ql-block"><b>TMB(法语Tour Du Mont Blanc)</b></p><p class="ql-block">TMB中文翻译为环勃朗峰徒步,确切的翻译应是徒步环绕勃朗峰山峦。TMB一直被户外爱好者认为是此生一定要挑战一次的世界级徒步路线。2017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将TMB列入20个最美徒步路线之一。2023年5月”Road Affair” 杂志评选TMB为人生愿望清单五十个世界最好徒步之一。其中一个原因是勃朗峰山峦路线的海拔高度不超过3千米,不会产生高原反应问题。在过去的三年疫情期间,徒步TMB更是热门,因为它成为人们躲避COVID的去处。因此跟TMB有关的各种事物,从机票,山屋,车辆运输到徒步使用的衣服和工具等等不仅年年涨价且供不应求。想要去TMB徒步要提前一年开始做计划和准备,尤其是TMB路线上的山屋和运输车辆有限,要尽早预订。</p><p class="ql-block">这次我们完全是自己环走勃朗峰,没有用导游,因为大家坚信成熟的TMB路线能给与我们正确的 指引。首先要感谢帆帆领队。是她从去年9月开始组织这支队伍,10月起为预订住房和运送行李的事情跟勃朗峰沿途的山屋和运输公司不辞辛苦地不断地做电邮沟通,有几个地方在临走前一个月才真正落实。为帆帆队长的锲而不舍的办事精神点赞。队长和几个队友们在手机上下载了 “All Trails“软件。有几个队友为此还申请为这个软件的会员,以便保证路上有导航,不会因为没有信号而失去方向。不过TMB的路标可以说做得非常的清楚标准。在每个岔路口都可以清楚地看见路标,尽管TMB路途中有许多岔道,但是TMB的主路的标志要么是在地上或石头上画有红白两条杠来代表,或在涂有黄色漆上写着TMB字样及箭头,要么就是在有众多的路标牌上TMB的路名旁边有TMB的徽标。这一路靠着手机导航及看路标,以Tize为主向导,指引行走的方向,我们没有走过错路。</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TMB行走路线图。从Les Houches 开始,沿着逆时针方向走到Plan Praz(也叫Le Flegere)</p> <p class="ql-block">各种TMB的路标。认真看路标是不会走错路。</p> <p class="ql-block">环绕勃朗峰全程为170公里,一共分有11段。我们走了10段,完成了155公里。没有走第11段( 从Le Flegere到起点Les Houches)。我们从华盛顿飞到日内瓦,然后坐长途汽车到霞慕尼,再坐公交车到达起点Les Houches。我们是从Les Houches开始按经典的逆时针方向路线环走勃朗峰山峦。即便我们走了第11段来完成整个环绕,还是要回到霞慕尼再去其它地方。这意味要再多加两天的时间。我们这支队里多数人还在工作。第10段结束在Le Flegere,那里正好有缆车可以让我们直接到霞慕尼。更重要的是大家都想去在霞慕尼的南针锋(海拔高度3800米),因为这是最近距离看勃朗峰的唯一途径。天气晴朗时,还可以360度地看到整个阿尔卑斯山脉。在有限的时间里,领队选择放弃第11段,而去看更难忘的南针锋。字义环绕勃朗峰可以有多种形式。路上我们遇见了一个台湾团队。他们是坐车到一个山屋。以这个山屋为出发点,向来时路走一天,之后再向前走一天 。然后坐车去另一个山屋,再做同样方式的徒步。他们的整个行程只有7天。这说明他们没有真正地环走勃朗峰,只是选择性地走了几段勃朗峰路线而已。换言之,TMB徒步重点在于参与和体验。</p> <p class="ql-block"><b>我们的每日徒步记录</b></p> <p class="ql-block">十分感谢小芳队友。她将每天的徒步情况做实时记录。上面这张表记录了我们每天走的路段,里程数,爬升高度以及徒步时间。这10天里,我们每天平均走16公里,爬山高度约1000米,徒步7个多小时。我们的平均爬山难度为中等 (每英里的海拔升高高度决定爬山的难易度。每英里在400-700英尺之间的难度为中等,在700-1000英尺的为费力)。但是我们有5天(一半的路程)每天的爬山难度为费力。面对这样好的成绩,每个队员都值得表扬,因为每个队员都是靠着坚强的毅力和顽强的拼搏精神取得这些成绩的,不少队员,尤其Jenny,完全是在突破自己的体能局限下完成了这次徒步的旅行。J<span style="font-size: 18px;">enny有髋关节问题,而且她的脚小拇指磨出了水泡,红肿得看不见脚趾。但是她一声不吭,紧跟团队步伐前进。</span>Jenny的毅力和拼搏精神不仅给了她自己力量,也成为其他队员的榜样。Min有天也感到身体不舒服,但是她仍然坚持跟大家徒步不掉队,爬高走低对胃不舒服的人来说是件很痛苦的事, 但是Min靠着她的坚强毅力走到了下一站。这次徒步每个队员都是靠着团队精神,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使得环走勃朗峰圆满成功🏅️</p> <p class="ql-block"><b>TMB徒步的难度</b></p><p class="ql-block">上面那张我们的徒步记录表明TMB的平均徒步难度适中。这点从我们一路上看见不少父母带着几 岁大的小孩徒步,也碰见不少年迈的老人来证明这条路线老幼皆宜。但是有些山径起伏的幅度很 大。最主要的是每天我们都在爬升和下坡,有的地方陡峭难走。每天爬高多少,就要下山多少。 帆帆队长在她的微信朋友圈就她第一天的徒步情况发文,做了真实而又诙谐地写照“一路鲜花一路歌,一路美景一路坡,不是小坡就是大坡,不是上坡就是下坡,上坡的时候没完没了上不到顶, 下坡的时候也是没完没了下不到底......, 还好队员们个个都精神饱满,一路上不停的拍照......。” 这样的一日复一日的没完没了的上升和下降的徒步,若是没有良好的意志和体力会走到怀疑人生的。</p> <p class="ql-block">上面的图表均由小芳提供。虽然我们的平均徒步难度被计算为中等,但是左边的几个图显示出我们的徒步是费力的。这些图表跟这几天的每英里爬升高度吻合,都在800英尺以上。右边的这几天的爬山难度的确不难,在每英里400英尺左右。事实是那几天容易的徒步把整个徒步的难度拉低了。实际情况是我们的10天徒步中有5天走路的难度都在每英里爬升700英尺以上。</p> <p class="ql-block"><b>TMB的路况</b></p><p class="ql-block">总的来说TMB的大部分道路都安全好走,不需要用绳索。典型的是为缓解爬坡高度而产生的之字 形盘山路轻松好走。 不过经常能看到人们因为不想绕远走而从中走出一条比较直线的路,这样的 路坡度比较陡,下坡要非常小心。有些下山的道路看得出被人为地修整过。我们在走La Peuty to Tre-La-Champ那段下山时看到两个人在路上筑堤防止山土被雨水冲走。但是TMB也有崎岖不平的路段。最不好走的路是大岩石或碎石子路。走在这样的路上,尤其是下山途中遇见这样碎石层迭的道路,而且比较陡时,要十分地小心,踩到碎石就会跟着滑下去,弄不好崴脚麻烦就更大了。一路上我们每天都会遇上这样的路段,尤其在最后的四天,每天很多时间走在这种不是大石头就是碎石子路上,还要爬高下坡。</p> <p class="ql-block">TMB路上给徒步者造成行走困难的各种石子路</p> <p class="ql-block"><b>TMB的天气</b></p><p class="ql-block">人们走TMB一般从6月底到9月中。6月底TMB路上有时还有积雪甚至冰,有的路段需要使用冰爪 。9月虽然没有7-8月那样多的降雨,但是气温开始降低,有的地方出现下雪。入9月后山屋陆续 关闭,公共交通也不多了。所以7月和8月是人们走TMB的高峰期,此时气温适宜。但是因为受西 风影响,这个时期降雨量最多,因此每天的天气变化无常。我们走TMB的10天中,有一半的日子 不是阴天就是雨,尤其小雨不断。还遇见了大风,大雨,甚至冰雹和大雾。不过这些现象的时间都不长。多数天里还是有机会看到太阳的出现,只是日照时间长短问题。温度适中,平均温度早上华氏40-50度,一天中最热的气温不超过华氏75度。看到8月第三周在走TMB的人说那里热浪滚滚,晚上的温度都有华氏80度,人处于暴晒中。看样子TMB没有完美的天气。相比,我们走TMB时的天气算是不错的。</p> <p class="ql-block"><b>TMB路上难忘的经历</b></p><p class="ql-block"><b><i>看到勃朗峰山顶</i></b></p><p class="ql-block">这是在徒步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第五天(7月27日),从Courmayeur到Bonatti。那天天气很好,</span>阳光明媚,蓝天白云,风和日丽。好天气使人心情愉悦,感到路上的景色目不暇接,重峦叠嶂,山清水秀。一路上穿越了郁郁葱葱的树林,看到了阶梯式的瀑布,最有意思的是见到了拉行李的驴队。每头驴身上驮着每边8个红色的圆桶包。里面是TMB徒步队员的衣物。听牵驴的人说每个包的重量不得超过7公斤,因为一头驴可驮的重量有限。这个要比我们用汽车运输行李的条件苛刻多了。汽车运送行李的重量是每件15公斤。当然用驴驮行李的好处是驴始终跟随着徒步人员。若用汽车运输,碰到山屋在不通车的山上时,行李要运到第二站再见。也就是说我们自己要背两天的衣服和需要的东西。这一路我们经历了两次要背两天的东西。</p> <p class="ql-block">驮行李的驴。这是驴队中的一匹。</p> <p class="ql-block">阶梯式的瀑布</p> <p class="ql-block">言归正传,天高云淡,清风送爽使大家徒步的心情也跟着愉悦起来,有说有笑,徒步穿梭在挺拔 茂密的树林间,眺望远处的各种高耸入云的山峰,近看绒毯般的草甸和清澈的溪流。随着我们的每一步的前行,小镇Courmayeur 渐行渐远。虽然前半段的路因为多石子不好走,有的步道要在倾斜的如薄刀片般的石头上行走,但是大家走得轻松自如。大约走了两个来小时,我走进一片空旷地 ,看到不少人举着手机对着一个山峰拍照。那座山顶呈圆形,山峰上有少许的积雪,一片棉絮状的云彩飘在山顶上空,将山峰在碧蓝的天空中衬托的格外的显著。听过帆帆队长形容勃朗峰山顶是圆形的,只是它经常被云雾缭绕,难得一见。我有点激动地问一个刚拍完照的人他拍的是什么山峰,他回答说不知道,再问另一人这个是否是勃朗峰,也说不知道。此时看到不远处有两栋山屋,我快速地跑过去,希望山屋里有人。结果山屋已被遗弃。正在着急不知所措时,看到一个黄铜圆盘矗立着。越过法意边境时看到过这样的圆盘,上面刻着在360度方向上的山峰的名字和它的高度。我赶快在铜盘上面迅速地寻找勃朗峰的名字。当我看到Mt Blanc 4807m字样时,并顺着铜盘上的箭头看过去,就是刚才看到的那个山峰! 我欣喜若狂,感到我们太幸运了。这个时候我们的大队人马也上来了。我高兴地对着前来的队友们说“这个就是勃朗峰。我们看到它的山顶了 !” 队员们都很兴奋,对这个偶尔露出山顶的闻名世界的勃朗峰左拍右拍,集体照,个人照,朋友照 ,夫妻照,母女照,正面照,背面照。总之就是要多多拍下这难得一见的时刻,不想给自己留下遗憾。</p> <p class="ql-block">黄铜牌上的勃朗峰箭头正对着这座山峰</p> <p class="ql-block">全体队员在勃朗峰下合影</p> <p class="ql-block">一边欣赏勃朗峰的美景,一边吃午饭休息</p> <p class="ql-block">那天我们的运气好到爆棚,勃朗峰在蓝天白云下显露它的山顶达4个多小时。在阳光的照射下,这座雄伟的山峰变得更加壮观,它那一道道峭壁奇峰,像刀削斧劈过一样,将蓝天与白雪分割开来。在晴朗的天空下,冰川呈现出一片晶莹剔透的微蓝色,白云缭绕 ,轻歌曼舞,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宛如游丝蜘蛛网一般。这期间我们朝勃朗峰的反方向步行, 三步一回头地看着山峰是否还在显露,后来索性坐下来休息吃午饭。一边享受着金色的阳光照耀,一边在碧空如洗的蓝天下,欣赏对面连绵起伏的勃朗峰山峦上的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山峰 ,并和勃朗峰及它的姐妹山峰们合影,我想这样的美好事情发生的几率应当不多。吃完午饭,我们继续前进。 走得快要绕到山背后时,我们还是能清楚地看到勃朗峰山顶。而且它头顶上那片轻匀如娟的白云依然在给它做妙曼的轻纱,真是美轮美奂。我们达到山屋后,帆帆队长在她朋友圈里述说今天我们的好运气,不少人回复他们走TMB时勃朗峰总是被云雾遮挡,一直到徒步结束都未能看到它的真面目。 我们是何等的幸运!</p> <p class="ql-block">再拍张勃朗峰山顶照片。距离看见勃朗峰露山顶已过了四个小时。而且我们已经远离勃朗峰,但是仍然能够清楚地看到勃朗峰。那天的天气真的是碧空如洗!</p> <p class="ql-block"><b><i>遭遇冰雹</i></b></p><p class="ql-block">走TMB的第二天(7月24日),从Les Contamines 到 Les Chapieux。一大早起来就看到在下倾盆大雨。今天要走的路段是全程中最难走的路之一,要爬高很多。大雨天对爬山很不利,有危险。吃早饭时帆帆队长听到一个昨晚从Les Chapieux走来的一个团队的领队说我们要走的路段不好走。帆帆队长马上跟山屋联系,希望能找到车辆把我们送到下一站。可惜时间太早,除了早餐服务生,其他管理人员都还没有来上班。而且山屋有规定不能擅自开山屋的车。我们这个山屋附近有个很大的露营地。昨晚看到很多人在此露营。来露营的人都开有车辆可以请帮忙。因为大雨的原因,没有看到有人从露营帐篷里出来。此时已过8点,如果要徒步去下一站,需要尽快上路了, 否则将赶不上下一个山屋的晚饭时间。Jenny用她的打出租车软件 ,看看能否找到车辆。得到的信息是不仅价格昂贵,一辆小车要600欧元,还没有人愿意干。幸好这时雨变小了。天气预报要到12点之后才会再有雨。帆帆队长决定我们还是徒步去下一站。虽然下了一夜一清早的雨,TMB路况还算好,不是想象中的那样泥泞。除了穿着雨衣走路不太方便外,没有其它的影响。我们就这样一步一步地向迈进。大家知道要尽量在上午争取时间,最好爬过这段路的最高峰。这样预报的下午下雨只会给我们下山带来不便。所以大家都是紧跟Tize的步伐,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前行。一路上时而有小雨,但不影响我们的徒步进程。</p><p class="ql-block">快到11点半时,天空突然乌云密布,天色也越来越黑,此时我们正走在一片空旷地带,无遮无掩。突然下雨起来,落到身上感到挺疼痛的。发现落到地上的不是雨珠,而是黄豆大的冰雹,大家虽然没有被吓破胆,但被冰雹砸在头上和身上的确很生疼。下冰雹的时间不长。没有想到的是没过几分钟,冰雹又下起来。而且这个冰雹跟我们叫板,一次两次不够,还来了第三次。冰雹个头也从黄豆大增大到小拇指大小。 第三次的冰雹已变成樟脑球大小。砸在身上任何部位都是很疼的,我们没有地方可以躲藏,活生生地让冰雹砸来。这场冰雹前后间断地持续了近20分钟。Holly的手指头和Xinping的手腕被冰雹砸红肿,Xinping还流血了。事后过了好几天她的手才好。万幸的是没有人的头被砸伤或其它身体部位有更大的砸伤。</p><p class="ql-block">待我们到了山屋有信号后, Jessica搜索到新闻,今天一架Delta飞机,在从米兰飞往纽约的路途中遭到冰雹袭击,飞机不得不改道迫降在罗马。https://www.fox5ny.com/news/new-york-bound-delta-flight-battered-by-hail-diverts-to-rome。鉴于米兰距离Les Contamines只有两个小时,我们相信今天在山上被冰雹袭击跟这架飞机的遭遇是同时发生的。 在山屋里遇见了一队台湾徒步者,他们当时所在的海拔高度比我们高,他们说看到的冰雹有高尔夫球大小。我们这个团队里<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有不少队员是第一次经历冰雹。虽然我小时候遇到过乒乓球大小的冰雹,</span>这次遭遇冰雹的经历仍然很难忘,因为我们所处的场合没有地方可以躲避,也没有任何保护物可寻,只能听天由命,任冰雹袭击。幸好所有队友们没有大碍。</p> <p class="ql-block">下冰雹的视频(Leslie拍摄)</p> <p class="ql-block">冰雹的尺寸</p> <p class="ql-block">下冰雹前刮的狂风</p> <p class="ql-block">冰雹之后,大家休息吃午饭,平定心有余悸的心情。</p> <p class="ql-block"><b><i>跨越三国交界</i></b></p><p class="ql-block">鉴于勃朗峰跨越法意瑞三国,必有越国境之时。在徒步的第三天越过法意交界 (Col de la Seigne, 海拔2516米)。因为一切都是新知,我是根据自己的认知去拍照。我清楚地记得拍了张距离下一个山屋(Rifugio Elisabetta)还有多远的照片, 因为还要多少时间到下一站是大家每天最关心的事情。 我不知道那里是两国的交界,更不知道有什么纪念标志,附上视频为证,里面我只谈到了有强烈的大风。如果知道这是跨越了国界,肯定会说上一句的。可见这个交界没有高调的纪念标志。回到家后网上搜索才知道法意两国至今在这个交界上还有边境纷争。翻看我的照片,我在不明所以的情况下居然拍了张意大利的界碑。根据意瑞交界的界碑,一面用I表示意大利,另一面是瑞士的 S,由此推理,法国的字应该在意大利界碑的反面,可惜我没有去拍。在网上看到有人在这个交界拍了张跟界碑的合影,但是界碑是放在路标台顶上,跟意瑞界碑的放置方法一样。我们去时不知道为什么这个界碑从顶上到了地上。</p> <p class="ql-block">视频是在法意交界山顶上拍摄的。因为不知道这里是越国境,只提到山顶风很大。</p> <p class="ql-block">左边纯属偶然拍到意大利界碑。右边的照片是我专门拍的,表示这里还有多少路和时间才到下一个山屋。</p> <p class="ql-block">越过意瑞国界(Grand Col Ferret Pass, 海拔2537米)是在徒步的第六天。相比不知不觉地跨越法意边境,这个意瑞交界有着显著的标志。正是这个明显的标志使我惊讶地发现我没有越过法意交界的记忆。我问队友们谁记得法意交界有什么标志,大家似乎对此都没有什么记忆。</p><p class="ql-block">相比,瑞士这边更重视这条徒步爱好者的路线。从山顶下到瑞士那边,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很长的休息站,向徒步者们提供很好的服务,有吃有喝,有厕所,还提供蓄水。外面有很多张椅子供人休息使用。</p> <p class="ql-block">左上图代表意大利,右上图代表瑞士。这两个图刻在同一碑上的不同面。下面两图是瑞士边境上的途中休息站,很长。相比三国在对待TMB的态度,显得瑞士最好客。</p> <p class="ql-block">越过瑞法交界(Balme Pass,海拔1706米)是在徒步的第九天。此时队友们已熟知TMB路上的情况和标志。在交界处左拍右拍,玩出各种花式的拍照。可惜法国的拼写字已模糊不清,该重新刷漆了。</p> <p class="ql-block">左上图是界碑的一面写着瑞士。右上图是界碑的另一面写着法国,可惜颜色已褪去,字放大了都看不清楚。左下图是我们俩表示两国友好交往😊,背后最右边的被白雪遮盖的山峰是勃朗峰。右下图是交界处瑞士的山屋。法意瑞三国相比,瑞士最欢迎并善待徒步爱好者。法国最差,几乎看不到什么表示和标志。</p> <p class="ql-block"><b><i>欧洲人酷爱户外运动</i></b></p><p class="ql-block">一路上遇到很多一家老小一起徒步的欧洲人,上到年迈的老年人,下到几岁的孩子,不少还带上自己的狗同行。感到欧洲人对户外运动非常热爱,主动融入大自然,到山间徒步,显示出他们有着强烈的健康意识。还看到不少野外露营的徒步者,身上背着全部行李负重前行。跟野外露营的人相比,我们住山屋要比他们的艰苦徒步奢侈多了。路上还看到不少骑车的人。他们在崎岖陡峭的道路上骑车是要付出很大的力气。Min在跟他人的交谈中获知那人及不少人每天坚持在TMB上跑步。我非常钦佩这些人,他们因为热爱户外运动,不怕累,不怕艰苦👍🌹。</p> <p class="ql-block">欧洲人不分年龄,热爱各种户外运动。</p> <p class="ql-block"><b><i>艰难万险的下山路</i></b></p><p class="ql-block">我们从Rifugio Elisabetta到Courmayeur这段徒步在全程徒步中算是比较轻松,没有什么难度的,而且大部分时间是下山。可是快到Courmayeur时,TMB的道路变得非常难走,仍然是继续下山,但是一切路况都不利于下山。道路陡峭,有碎石子,有倒下的树干干扰,有的地方台阶做得跨度很大,下脚时不容易踩稳,道路狭窄且七拐八拐,不少地方登山杖都无力帮助。总之所有队员们都不喜欢走这段路,一致认为若再来这里,一定去坐缆车。这个下山对膝盖压力很大,让人担惊受怕 ,劳心劳力,这样走不值得。</p> <p class="ql-block"><b><i>错失上南针峰近距离看勃朗峰</i></b></p><p class="ql-block"> TMB徒步结束的第二天(8月2日),在霞慕尼,我们带着事先买好的上南针峰的缆车票,兴高采烈地去缆车站。不曾想到缆车站的大屏幕上出现告示,因为大风,为保证安全,取消今天和明天的去南针峰的缆车 。帆帆队长亲自去与站上的工作人员核实。由于我们下面的行程安排得非常紧凑,没有时间和机会做相应调整,只能遗憾地放弃这个计划。大概因为我们都来自美国南方,没有多少滑雪经验。我们设想过各种不好的天气上南针峰,如大雾和大雨天,唯独未曾想过大风也会有影响 。因为事先没有做好这个准备,对于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感到无尽的失落和遗憾。</p><p class="ql-block">前面讲过上南针峰是唯一的近距离看勃朗峰的途径。而且这个山峰本身也有着令人叹为观止的美好风景。它曾保持了世界上最高缆车称号达20多年,至今仍然保持着世界上缆车垂直升降的最高记录。我们这支队伍只有Jenny和Jessica得到机会上了南针峰,因为她们呆在霞慕尼的时间比其他人要长。附上Jenny拍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Jenny摄影</p> <p class="ql-block">游记太长分为三篇,<b style="font-size: 22px;">请继续读</b><a href="https://www.meipian.cn/4t5xcp5u"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 22px;"><b>环走勃朗峰(二)</b></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