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观复博物馆(023)

台风

<p class="ql-block">北京观复博物馆是一家非国有博物馆,是收藏家马未都先生创办的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于1997年1月18日在北京正式开馆并对公众开放,设有家具馆、陶瓷馆、景泰蓝馆和门窗馆等多个展馆。</p> <p class="ql-block">院子里全是悠闲的观复猫。喵喵们都有名字,被主人悉心照顾着,每个喵喵脾气都很好,可以近距离交流顺便摸摸他们可爱的小脑袋喔。</p> <p class="ql-block">逗完喵喵就去看藏品了。馆里的瓷器主要是唐朝及以后的,也是中国瓷器大发展的时期。瓷器按时代和品类分类,是很好的瓷器教科书了。其中精品不少,有越窑秘色瓷,宋汝窑,元青花,明釉里红,清粉彩大瓶等。</p> <p class="ql-block">唐代的瓷器。隋朝统一了分裂了几百年的中国,拉开了又一个辉煌时期的序幕。随后的唐朝,繁荣昌盛,继西汉之后,第二次展现了封建王朝强大的生命力,并使社会生产力得以高速发展。</p><p class="ql-block">大唐三百年,中国陶瓷业发展迅猛,形成“南青北白”局面。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系占领着长江以南,而邢窑在长江以北大出风头。这一时期的白瓷,白度极高,叩之声音清越,甚至可以用来演奏音乐,可见烧造质量之好。</p><p class="ql-block">釉色的丰富多彩与富于变化是开放的唐朝所追求的。黑釉、緑釉、黄釉瓷器与色彩艳丽的唐三彩互有呼应;绞胎、色斑等新颖的瓷器也纷纷出现,装点着唐人的生活。此时,唐代还发明了釉下彩瓷--铜官窑,也称长沙窑,以一种民间质朴的文化,展现于陶瓷之上,或绘花鸟,或书诗歌,改变了青瓷的单一色彩,以更多的文化内涵衝击市场,在唐代陶瓷中独树一帜。</p> <p class="ql-block">邢窑白瓷盈字罐。</p> <p class="ql-block">长沙窑青釉点彩双系执壶。</p> <p class="ql-block">北宋登封釉橄榄瓶。</p> <p class="ql-block">辽代的白釉。</p> <p class="ql-block">西夏灵武的黑釉剔花壶。</p> <p class="ql-block">游牧民族瓷器<br>辽、金、西夏、元为中国历史上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其瓷器不可避免地带有游牧民族的色彩。辽代瓷器多仿木、皮、金属器,最著名的是皮囊壶,也称鷄冠壶,摹仿契丹族使用的传统皮囊容器,其精美者摹制针脚传神毕现。辽瓷色彩较为纯粹,其中辽白瓷颇为有名,其白度高,瓷化程度也高,叩之声脆。<br><br>金代最主要的陶瓷成就大都是磁州窑系的产品,此时的磁州窑作品明显地摆脱了纤细,变得粗犷率意,生活气息浓重,北方游牧民族的审美烙印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西夏政权追求汉文化,其瓷器的主要特征就是粗枝大叶,跟磁州窑非常接近,只是显得粗糙一些。<br><br>元代的陶瓷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景德镇窑的青花,釉里红自不必说,红釉、蓝釉也都是元代始创。元代最著名的白釉-枢府釉,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大名鼎鼎。枢府釉作为官方的御用瓷器反映了元代的时尚,以白为吉。<br></p> 磁州窑黑白缠枝莲梅瓶。<br>磁州窑名称出现的很晚,二十世纪初才被西方陶瓷专家霍布逊命名。今天可以把北方广袤土地上所有烧造民间用瓷的窑口,包括河北的彭城、邯郸;河南的鹤壁、当阳峪、扒村、登封、密县、鲁山;山西的介休、霍县、浑源;山东的淄博等等,统称为磁州窑系,是北方最大的窑系。<br>磁州窑的装饰手法有很多,大致可分为三种。第一种就是运用了刀和竹等硬器,在瓷胎上刻划纹饰;第二种是用软笔直接在白胎上绘画或书写文字;第三种是既有刻划又有描绘。<br>磁州窑对陶瓷工艺有一个巨大贡献-发明“化妆土”。由于原料限制,瓷胎呈现不悦目的黑、灰、黄色,于是工匠们在瓷胎上先刷上一层白粉遮盖,然后再罩釉,这层白粉就叫化妆土。因为有了化妆土,磁州窑才能够千变万化。最典型的磁州窑就是白地黑花,视觉效果强烈。总的来说,磁州窑瓷器率真粗犷,体现了当时民间自由奔放、丰富多彩的生活。 <p class="ql-block">磁州窑白釉黑彩唐草纹梅瓶。</p> <p class="ql-block">五大名窑的汝窑水洗。</p>宋代的陶瓷艺术是陶瓷史第一个高峰,以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名噪一时并称雄了近千年,把陶瓷生产从实用化向艺术化转化大大地迈进了一步。陶瓷真正作为最高等级的艺术品,从宋朝开始。<br>五大名窑这个说法始见于明代皇室收藏目録《宣德鼎彝谱》,上面记载:“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名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説明当时的宋代名窑已非常受宣德皇帝的重视了。<br>汝官哥钧定中,只有定窑属白瓷,其它均属青瓷系。大名鼎鼎的汝窑,以前所未有的莹润称冠宫廷;官窑的沉静,以单纯表现复杂,具有超前的审美意识;哥窑的金丝铁綫,把缺陷美推至终极,文人高人一筹的审美意识得以具体体现;钧窑色彩变幻多样,以铜为呈色剂的红色第一次出现在瓷器上,是对世界陶瓷史划时代的贡献;定窑的刻、划、印种种手段,都在纯白色上做出绝妙文章,虽为单色,却最丰富多姿。 <p class="ql-block">官窑。</p> <p class="ql-block">定窑。</p><p class="ql-block">定窑窑址在河北曲阳。定窑在历史上的地位非常高,至少在北宋初年就开始作为官用瓷器了,名贵的定窑多镶金口、银口、铜口。宋代五大名窑中,只有定窑是白瓷;此外,其余四大名窑都以釉色作为主要表现形式,极个别的带有雕工,只有定窑是以纹饰作为主要表现形式。<br>定窑的装饰手法极为多样,刀刻、竹划、模印,各尽其能。发展至金,印花工艺的采用,大幅提高了定窑的产量和质量。定窑的图案题材极为丰富,婴戏、走兽、花卉禽鸟、水波游鱼,无一不是宋金百姓生活的写照。<br>定窑以白瓷为标志,亦有紫定、绿定、黑定等产品。宋代烧造白瓷比烧造青瓷难度高,白瓷提纯今天很容易,但在一千年前,工匠想尽办法要去除杂质,让它呈现真正的白色。中国陶瓷史,就是瓷器追求白的历史。今天看到定窑的白色,不是纯粹意义上的白,而有些牙白色。这已经是当时最高水平的白瓷,足以傲视同侪。<br></p> <p class="ql-block">北宋定窑划花梅瓶。</p> <p class="ql-block">金代钧窑天青釉玫瑰紫斑罐。</p><p class="ql-block">钧窑的全名应该是“钧台窑”,是指河南钧州。明代为了避万历皇帝朱翊钧的讳,钧州改叫禹州,沿用至今。钧窑使用的是乳浊釉,这是一种不透明的釉,好处就是遮盖力强,能够把不美观的胎土彻底遮盖住。</p><p class="ql-block">钧窑以铜为呈色剂,在高温下一次呈现红色。这不仅是对中国陶瓷史的贡献,也是对世界陶瓷史的一个贡献。钧窑属于窑变系的瓷器,所谓“窑变”,是指进了窑以后,在烧造中才有的变化,因此被称为“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窑在烧造经过工匠长时间摸索,逐渐在一定限度之内能有所控制。金元以后,钧瓷上开始有明显的笔触色斑存在。</p><p class="ql-block">晚清以后,社会对钧窑大力推崇,《陶雅》中说:“古窑之存于今世者,在宋曰均(钧),曰汝,曰定,曰官,曰哥,曰龙泉,曰建。”晚清的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说:“宋最有名之窑有五,所谓柴汝官哥定是也,更有钧窑,亦甚可贵。”</p> 耀州窑<br>耀州窑是北方最重要的青瓷窑,窑址在陝西铜川。耀州窑的青瓷颜色浓绿一片,呈橄榄绿色,这种深沉的颜色符合北方人的审美,令人印象深刻。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载:“耀州出青瓷,谓之越器,似以其类余姚县秘色也。”意思是耀州窑的青瓷,跟南方的秘色瓷非常接近。<br>耀州窑虽有素器,但不以素器见长,而是以大刀阔斧的纹饰独树一帜。耀州窑大部分的纹饰是动刀刻出来的,北宋鼎盛时期的耀州瓷刀刻技法娴熟,入刀角度略斜,一刀下来,必定见泥,史籍记载其“刀刀见泥”,可以体会其精彩之处。<br>耀州窑历经唐、五代、北宋、金、元,一直都在烧造。在漫长的历史中,它的工艺是从复杂到简化的过程。五代的耀州窑流行凸雕,北宋时期就开始阴刻,到了金代就是綫刻,甚至就是素器。这是为了简化工艺,节约成本,提高产量。金代的耀州窑色泽减退,深沉凝重的橄榄色净白替代。 耀州窑青釉刻莲花纹梅瓶 耀州窑青釉印花牡丹纹碗。 元龙泉窑贴塑缠枝牡丹纹瓶。<br>龙泉窑位于浙江龙泉,自宋隶属处州,历史悠久,始于南朝,终于清代,但两头势弱,仅在南宋至元明之际风光无限。龙泉青瓷之美,由豆青色到梅子青到粉青再回到豆青色,走了几百年。<br>早期龙泉追求越窑的效果,进入南宋以后,龙泉青瓷以亮丽养眼的梅子青、粉青重新登场,追求柔婉温润,将青色分出层次。龙泉窑也注意刻划,北宋龙泉流行蓖纹,规整细致,一丝不苟,南宋龙泉以含蓄的隐起成为流行新风。<br>进入元代,龙泉青色变得深暗,有些独特造型出世-如大吉瓶、葫芦瓶等,充满了道家韵味。当龙泉青瓷在16世纪登陆法兰西时,上流社会正在风靡一出歌剧《牧羊女》,男主人公叫塞拉同(Celadon),身著一件青布长衫,法国上流社会的绅士们用其色比喻龙泉青瓷,主要原因是龙泉瓷的青色美不胜收,非“塞拉同”无法描绘。直至今日,龙泉青瓷乃至中国青瓷的外文名字就叫Celadon。<br> <p class="ql-block">越窑。随着南宋建都临安,越窑南迁至龙泉了。</p><p class="ql-block">古越国之越窑应是以地名最早命名的窑场,范围主要是指唐代越州行政管辖的七个县,包括余姚、诸暨、萧山、上虞等。唐朝人诗人陆龟蒙诗曰:“九州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由此越窑被传诵千年。茶圣陆羽更将其奉为至宝:“邢窑类银,越窑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窑类雪,则越窑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窑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这种赞誉,在陶瓷史上并不多见。<br>早期的越窑为青中闪黄,还没能摆脱早期青瓷的自由色系,烧造条件被动地决定着瓷器的颜色。唐中期以后,越窑质量大幅提高,明显地看出工匠对烧造青色已能有效地控制。由此发展成为唐代南方最著名的窑口,与北方邢窑并称“南青北白”,平分秋色。<br>以越窑为基础,最终成就了秘色瓷。秘色瓷由于工艺先进保密,色泽高贵,成了唐朝皇亲贵戚专用瓷器。晚唐至五代,应是秘色瓷最佳时期。<br></p> <p class="ql-block">五代越窑青釉香薰。</p> <p class="ql-block">吉州窑。</p> <p class="ql-block">景德镇窑。</p> <p class="ql-block">南宋福建窑口清白釉。</p> 明代瓷器<br>明朝初年,社会相对安定下来,城市逐渐恢复繁荣,增加了对手工业产品的需求。加之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六年(1431年)郑和八次下西洋,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进一步刺激了手<br>工业生产的发展。到十六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在晚明社会出现,当时重要的手工业包括瓷器制造业,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明代陶瓷生产取得了辉煌的成就。<br>景德镇为当时的瓷业中心,不仅担负着宫廷御用瓷器的供奉,还要满足国内外市场的大量需求。此外,钧窑、磁州窑、龙泉窑等地也继续烧造。其中山西的珐华器、福建德化的白瓷、江苏宜兴的紫砂是明代陶瓷业的特殊成就。<br>景德镇此时的瓷器品种极为丰富,青花、釉里红、釉上彩、斗彩及多种高温低温颜色釉争奇斗艳,精品层出不穷。永宣青花、成化斗彩、弘治黄釉、万历五彩等品种享誉后世,至今仍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传奇。 <p class="ql-block">明洪武釉里红。</p> 清代瓷器<br>中国瓷器的生产,在清代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这与康乾盛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帝王都对艺术十分热爱,加之当时社会安定,经济富足,直接促使陶瓷的生产进入黄金时代。<br>经过顺治一朝的铺垫,康乾盛世已将许多陶瓷工艺和品种复烧成功,并出现了许多创新品种,如粉彩、珐琅彩、釉下三彩、墨彩、乌金釉、天蓝釉、珊瑚红釉、松石緑釉、胭脂红釉等等。其中康熙时期创烧的瓷胎画珐琅器,俗称珐琅彩,是极为名贵的宫廷御器,在雍正、乾隆时期艺术上达到巅峰,被后世奉为至宝。<br>清代瓷器有其突出的成就。康熙青花与五彩风格成熟,独步天下;雍正粉彩雅致细腻,艺术成就举世第一;乾隆帝喜欢创新,此时的瓷器多有奇巧至极之作,如转心瓶、交泰瓶,以及各色仿生瓷,其技艺之高令人咋舌。乾隆之后,清代瓷器渐趋低落,但仍有大量的外销瓷出口至全世界。 <p class="ql-block">青花系列。</p> 元代青花梅瓶。<br>中国陶瓷自发明的那天起,品种不断增加。唐宋时期,中国陶瓷登上了第一个高峰,所有的陶瓷体系都是各领风骚。但是元代青花瓷的出现,一统江山,君临天下,确立了青花的霸主地位,确立了景德镇的瓷都地位,七百年来无法撼动。<br>青花是一种以金属钴为呈色剂的釉下彩瓷,因其烧成后的纹饰呈蓝色,故得名。科学名字是釉下蓝或釉里蓝,“青花”是文学名称,富有诗意。元青花是汉族文化、西域波斯文化、蒙古文化的结晶。元青花以优雅悦目的蓝色,为陶瓷开闢了一个装饰的新路。青花的蓝色,对任何层次的审美都会产生非常强烈的感受,都会被接受。<br>元青花一反宋代追求的那种含蓄美,自然美,它是奔放的,强调人工美。可以说,元青花改变了宋代建立的含蓄的美学观,开闢了陶瓷的一条新路。元青花研究不过几十年的时间,当研究成果公布于世,全世界已公认元青花是中国非常重要的创造。 <p class="ql-block">颜色釉。</p> <p class="ql-block">景泰蓝馆。</p> <p class="ql-block">画珐琅。</p> <p class="ql-block">掐丝珐琅。</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景泰蓝石榴尊。</p> <p class="ql-block">水月观音。</p> <p class="ql-block">一只叫戴南瓜威武的喵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