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说中山国就要知其何来、立于何地、走向何方?中山国到底从何处走来?历史虽无定论,但我们认为中山国始封于西周,分野在灵寿,存续于春秋,而号称“战国第八雄”的战国中山国,仅是其鼎盛的战国时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从历史维度看</b></p><p class="ql-block"> 武王伐纣立周后推行分封制,除对曾联手伐纣的各镇诸侯进行分封外,又率先在宗周的东西两侧分封东、西虢国,在幽燕、山东、太湖三地分封了燕、鲁、齐、吴,其次是把原商朝属地交给商纣的儿子盘庚管理,三是在武庚管理区周边划定邶、卫、鄘三个封区,设立三监,以防其叛国。《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载:“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p><p class="ql-block"> 周武王去世后,年幼的成王即位,周公摄政。这却引发了武王群弟的不满和猜忌,武庚乘机勾结三监叛乱。平定三监之乱后,周成王建置东都洛邑,进行“二次分封”,特别是将盘庚的管理区和邶、卫、鄘三个封区进行了重新分封,封建了宋、卫、邢三国。其中邢国主要领属漳水和涞水之间的原邶国区域。《荀子·儒效篇》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p><p class="ql-block"> 据1978年在河北省元氏县西张村出土的《臣谏簋》《叔父卣》铜器铭文显示:在今元氏县槐河岸边曾封建“軧国”。据1974年中山国王陵开始发掘,从出土的中山三器等文物及玉片“桓子”铭文显示,曾在滹沱河与冶河交口北岸封建子爵中山国。据清康熙《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真定府部考》载:“灵寿县,周、春秋属中山。”</p><p class="ql-block"> 综上可见,中山国始封于西周,分野在灵寿,控滹沱河、涞水之间的太行山东麓走廊,不仅符合周朝分封制的历史规律,而且也有考古实物和后世文献可以佐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从地理维度看</b></p><p class="ql-block"> 据《山海经》和《尚书·禹贡》载,当时的黄河经邯郸、邢台大陆泽、宁晋泊、石家庄深泽、新乡白洋淀于天津入海。历史上,黄河自河南孟津始,曾多次改道,除泰山和山东丘陵外全部为黄泛区,只有黄河与太行山之间的山前走廊才适合人类的生存发展。</p><p class="ql-block"> 太行山北接燕山、南望秦岭,西依黄土高原,东临华北大平原,是中国第二、三阶梯分界线,河北平原上海河水系密布成网。太行山西部的山西高原又被太行山脉、太岳山脉、吕梁山脉分割成七大盆地及上党高地等地形地貌。在诸河流的切割下又形成了著名的东西通道“太行八陉”。</p><p class="ql-block"> 卫、邢、軧、中山均位于太行山东麓走廊之上的卫河、滏阳河、槐河、滹沱河之滨,占据太行山东麓大道上的主要交通要隘。特别是滹沱河与其山前途径井陉口的最大支流冶河交汇处,隔河而置灵寿、番吾(蒲吾)两座城,也足见该地地理位置之重要。</p><p class="ql-block"> 中山国方五十里,位于滹沱河北岸,南甸河、磁河之间。它以驼梁山为置高点,以王母山、秋山、鲁柏山为要地,扼守自驼梁、秋山,经灵寿县南燕川、塔上、狗台乡,至牛城乡的山地丘陵,建都牛城乡故城村,控滹沱河与涞水之间太行山东麓走廊,成为山前御戎狄、进入河北平原,或经慈河、郜河、大沙河、唐河上游直达燕国的最后一道屏障,是周王室“以屏藩周”不可或缺的战略支点。</p><p class="ql-block"> 综上可见,在周王室“以屏藩周”的分封格局下,在太行山东麓走廊上滹沱河山前要隘和太行八陉之井陉口处设置军事战略据点,控滹沱河、涞水之间要隘,是不可或缺的,中山国也就必然承担起了这一历史使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从文化维度看</b></p><p class="ql-block"> 西周诸侯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各以其礼。《吕氏春秋·先识览·观世》载:“此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史记·周本纪》载:“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翟荒服。是以近无不听,远无不服。”</p><p class="ql-block">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周成王、周康王执政期间,一度成为周朝历史上最兴盛时期,天下太平、四方来服,被称作“成康盛世”。《史记·周本纪》载: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p><p class="ql-block"> 自成康执政之后,从昭王开始,“礼崩乐坏”之事便不断发生。《史记·周本纪》载:“昭王之时,王道微缺”,“穆王之时,王道衰微”,“懿王之时,王室遂衰”。夷王之时,天子权威不在,虽后有宣王中兴,但“国人暴动”驱逐厉王,幽王“烽火戏诸侯”最终导致西周灭亡。</p><p class="ql-block"> 综上可见,在西周中后期,虽然逐渐出现了“礼崩乐坏”之现象,但“一切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却始终未曾改变,这大一统的礼乐文化基础也为子爵中山国能在西周一直的存在创造了先天条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从民族维度看</b></p><p class="ql-block"> 在的蒙古高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远古中国核心区内,主要生活着原始西羌和原始东夷两大部族。随着西羌炎黄两大部族走下黄土高原,经渭河平原上的板泉之战后,黄帝部族的一部分向东来到河洛盆地,炎帝部族一部分向北经山西高原盆地到达桑干河流域。这与来自 沿海和山东半岛向西发展的东夷蚩尤部族发生冲突,逐鹿之战炎黄战胜蚩尤,后经长期融合,形成了夏朝时期的华夏民族。</p><p class="ql-block"> 夏朝时,一支原始东夷边缘部族商部落逐渐在黄河以西的太行山东麓走廊上发展起来,随着商部落青铜技术的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并在商汤的率领下一举灭夏。商朝虽然建立,但其国家却面临着东西两方面的威胁:一是东方沿海地带的东夷部族,一是来自西方的原始西羌部族,最终在商朝正在征战东夷之时,被来自西部的周部族一举伐灭。</p><p class="ql-block"> 周朝建立之初,面临的最大任务,一是巩固对原商朝统治区的控制,周武王采取的措施是交由商纣王的儿子盘庚继续管理,在其周边设置三监防其叛乱;二是迅速控制东夷地区,在山东半岛封建齐鲁,在江南封建吴,在燕山脚下封建燕,形成两个三角之势,达到控制整个东夷及商朝原统治核心区域。在武庚叛乱后,周王室又将原盘庚管理区及三监之地重新封建成宋、卫、邢,在邢国之下又封建了子爵国軧、中山,稳固了对东方的统治。</p><p class="ql-block"> 周朝历经“成康盛世”,以周礼治国、四方来服的大一统局面日益巩固,但自周穆王时期,却违背“先王耀德不观兵”传统发动战争,四方征讨,特别是对西方犬戎的征讨,获其五王迁至太原。太行山脉与中国农牧交错带相重叠,与中国北方世界草原带相连接,戎狄多居于山中,在至此之后周朝便与四方民族的矛盾不断加深。据《史记·周本纪》载:“自始荒服者不至”。而中山国则仿尊《唐诰》“疆以戎索”,在御戎狄的同时又采用和戎狄政策,不断促进着民族间的融合。</p><p class="ql-block"> 综上可见,周王室分封子爵中山国扼滹沱要隘、控滹沱河、涞水之间太行山东麓走廊,统商朝遗民、御太行戎狄,以藩屏周,确保太行山东麓大道直通燕国同样更是历史之使然。</p> <p class="ql-block"> 西周始封中山国,分野于灵寿,控滹沱河与唐河、易水之间的太行山东麓走廊,虽无历史史料记载,但无论是从考古发掘,还是从历史、地理、民族、文化推论,都应该是事实存在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