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妈妈说:“有妈在,家就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吉林省辽源市是我出生的地方,所以我称之为故乡。但辽源并不是妈妈的故乡,她的老家在辽宁省朝阳县。当年,爸爸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了辽源矿务局,妈妈随他一起到了辽源。辽源是妈妈的第二故乡。因为是从外地来的,所以妈妈在辽源,除了我们自己一家人,没有别的亲人。妈妈有三个女儿,长大成人后,都离开故乡到外地谋生了。后来爸爸因病去世了,辽源就只剩下妈妈一个人了。但就像妈妈说的“有妈在,家就在”!所以,30多年来,只要没有特殊原因,我几乎每年都会回辽源。记忆中的辽源(确切地说,应该是辽源矿务局,因为我对矿务局以外的辽源并不熟悉)离我越来越远,因为家乡在不断变化、不断发展。作为游子的我,对故乡的变化,更敏感、感受更深刻。所以,每次回去我都会把我的所见用图像记录下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故乡的变化,既有让我感到欣喜的一面,也有让我感到失落的一面。欣喜,自然是因为它越变越好,尤其是可以用眼睛直观感受的市容市貌方面。失落,是因为我记忆中的很多东西消失了,或者变得面目全非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我的家</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出生在铁道北,在那里生活到我上初中一年级上半学期。那年供暖前后,我们家搬到了东山三栋楼。铁道北属于泰信矿辖区。泰信矿,开发于1911年,曾经有3个主要斜井和3个露天采区。解放后,露天采区采结关闭,增建了泰信四井。全矿年生产能力130吨,最高年产170万吨。2001年6月1日关闭破产。泰信矿关闭破产后,铁道北的居民搬迁到了其它地方,曾经的居民区变成了绿地。我家曾经的房子不在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在东山三栋楼住到我上大学。上大学期间,寒暑假都回去住。大学毕业后,每年回去住一两周。东山曾经是辽源矿务局最好的地方。现在,由于煤炭资源枯竭,辽源矿务局(现已更名为辽源煤业集团,但我还是习惯称之为辽源矿务局)越来越不景气,东山由原来的一派繁荣变成了今天的满目凋敝。它未来的前景如何,目前还是个未知数。我家所在的三栋楼还在,但它周边的平房都已变成平地,荒草蔓生。妈妈渴望拆迁,因为一方面,那里居民越来越少,买东西越来越不方便;另一方面,她希望有机会住更好的房子。</span></p> <p class="ql-block"><i>图中白色的楼房就是我家所在的三栋楼。</i></p> <p class="ql-block"><i>羊身后的背景也是我家所在的三栋楼。</i></p> <p class="ql-block"><i>好奇的羊</i></p> <p class="ql-block"><i>图中的土路是从三栋楼到东山校的那条小路。曾经人来人往,如今人与羊共用。</i></p> <p class="ql-block"><i>曾经的居民区变成了牧羊的荒草地。</i></p> <p class="ql-block"><i>图中的房子是老干部活动中心。</i></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铁路</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煤矿出于运煤的需要,建有很多铁路。我们家最先住在“铁道北”,这里的铁道指的就是一条运煤的铁路,我们那一片居民区位于铁路的北侧,故而俗称“铁道北”。这一条铁路是从我们那一片居民区的东侧分叉过来的,那里还有自北向南好几条铁路。我小时候,那些铁路总是很繁忙,来来往往的火车不断。那时候都还是蒸汽机车,黑色的火车头头顶冒着白烟,拉着装满乌黑发亮煤块的车厢从身旁隆隆驶过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儿。不过,那些火车不只运煤,还运木头,主要是桦树的木头。之所以对此印象深刻,是因为我们那里家家户户生火都用桦树皮,经常有邻居的的哥哥姐姐拿着铲子去剥火车上运的桦树皮。在我那时的认知里,生火就该用桦树皮。大学毕业后,我到青岛工作,发现那里的人们用松球生火,让我感到惊讶不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现在,曾经每日川流不息的铁路落寞了,几乎被荒草淹没,变成了家禽、家畜的觅食之地,让人不免心生“沧海桑田”之慨。我每次回辽源都要到那里去看看,既为了找寻童年的记忆,也为了欣赏它的苍凉之美。</span></p> <p class="ql-block"><i>几乎被荒草淹没的铁轨</i></p> <p class="ql-block"><i>顺着最右侧叉出去的那条铁路就能到“铁道北”。</i></p> <p class="ql-block"><i>泰信矿没有了,但是见证它兴衰的泰信站还在。</i></p> <p class="ql-block"><i>铁轨上停着两列运煤车厢。它们已经静静地停在那里好多年了。是留作纪念吗?不得而知。</i></p> <p class="ql-block"><i>这些铁路并没有被完全废弃不用,这次幸运地遇上了小火车。看着它远去的背影,心里五味杂陈。</i></p> <p class="ql-block"><i>信号灯依旧闪亮,不管你是沧海,还是桑田。</i></p> <p class="ql-block"><i>铁轨两旁变成了“人行道”。</i></p> <p class="ql-block"><i>一只大公鸡带着它的全家在铁轨间觅食。</i></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我的中学母校</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的中学母校是辽源矿务局第一中学,当年是矿务局的一所重点中学。那里的老师来自全国各地,有些老师有口音,一听就不是东北人。他们的教学水平普遍都很高,我能够上大学,真心感谢他们的培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在校读书的时候,局一中只有一栋楼房,其余都是平房。我毕业不知多少年后,原来的校舍都拆了,新建起了“逸夫楼”和“家炳楼”,学校也更名为“田家炳高中”。再后来,“田家炳高中”与原来的“市三中”合并,并搬迁到市三中校址,校名依旧是“田家炳高中”。令人欣慰的是,“辽源矿务局第一中学”的牌子也一同被搬到了新校址。让人感觉,根虽然被从土里拔出来了,但还活在空气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局一中的旧址沉寂了好几年。今年回去的时候,我发现局一中即将变成“悦动辽源欢乐荟”。学校变成休闲娱乐场所,似乎落差有点儿大!</span></p> <p class="ql-block"><i>搬迁至新址的“田家炳高中”。“辽源矿务局第一中学”的牌子也被搬过去挂在了大门口。</i></p> <p class="ql-block"><i>正在紧锣密鼓施工中的“悦动辽源欢乐荟”。</i></p> <p class="ql-block"><i>“逸夫楼”、“家炳楼”没有拆,正在重新装修。</i></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四)东山变迁</b></p> <p class="ql-block"><i>东山公园正在重新改造,占地面积比原来扩大了许多。改造工程尚未完工,但知名度已经有了,不少人慕名而来。</i></p><p class="ql-block"><i>(东北沦陷时期,东山公园现址紧邻东山“日本街”,为居住东山的日本人的专属休闲郊游场所。20世纪70年代,其西侧低洼地带辟为辽源矿务局第一中学果园。80年代,辽源矿务局正式兴建东山公园,周围建有围墙,占地10万余平方米。2019年,公园移交给辽源市园林管理处。2021年,根据市政府统一规划,公园重新改建。)</i></p> <p class="ql-block"><i>东山电影院已经被拆除很多年了。原址上改建了一个小广场。当年,我经常去那里看电影。还看过京剧演出《穆桂英挂帅》,是爸爸带我去看的。记得字幕都是打在舞台两侧的墙上。我听不懂京剧唱腔,只能看字幕。我看不懂京剧表演,不明白为什么某某要骑马去什么地方,却不见马的影子。当年,电影院前面有人摆小人书摊,可以花钱租小人书看。我是那里的常客。看过什么小人书已经不记得了,但对小人书摊记忆深刻。</i></p> <p class="ql-block"><i>东山宾馆和老教育处中间的那栋居民楼被拆除了,原址上改建了“西安区第三幼儿园”。我两位高中同班同学的家在那栋楼里。我经常去他们的家里串门。新幼儿园很气派。</i></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五)辽源新貌</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虽然矿山衰落了,但辽源市并没有停止发展的脚步。它变得越来越干净、整洁、漂亮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六)百姓生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七)备忘</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