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5日 星期五 晴 第558篇

小小鸟

<p class="ql-block">宏村</p><p class="ql-block">早听说宏村是个奇怪的村庄,没有亲眼见过,8月23日上午要去宏村。绕着弯弯曲曲的山路,一座又一座的秀丽的山缓缓退后,山沟里,哗哗的流水,山上青松翠柏,整齐的竹子,沐浴着阳光雨露,越发的绿与翠,偶尔还能看见飞鸟相与还,不仅感叹大自然的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山沟沟里,这里那里不断地有几户人家,静默在那里,显得那么渺小,就像儿时见到的鸟笼,不知道他们这些人家在大山里是怎么生活的?怎么采购日常用品?孩子怎么上学?怎么就医?</p><p class="ql-block">从黄山出发,大约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就到了宏村。远远地看见一些徽式建筑在青山绿树中,就像画家笔下的中国画。对于徽式建筑,已有一些了解,青砖黛瓦,马头墙。“青”是白色的墙,“黛”黑色的瓦,“马头墙”是房屋两遍高起的部分,问什么要高起部分是啥用处呢?</p><p class="ql-block">原来,在徽州古代,由于房屋多为木结构,容易引起火灾。而且由于徽州人口稠密,人口密集,所建房屋大多相互连接,一家失火往往影响邻里,损失惨重。采用马头墙法,可有效阻隔两栋相连的房屋,防止火势蔓延。火灾发生时,人们用竹竿推掉马头墙上的瓷砖,让火势冲向天空。同时由于马头墙内一侧被火烧后会向里倾倒,马头墙内部的沙土和砖块可以起到抑制火势、降低险情的作用。马头墙与马头墙之间的通道,又称水道,在发生火灾时可方便运输水源灭火除了马头墙,徽州住宅的另一个主要特点是每个住宅至少有一个天井,起到通风采光的作用。它还具有收集雨水、产生四水归堂、肥水不流外人田的风水效果。高高的马头墙矗立在天井周围,形成了向上的垂直通道。在炎热的夏天,这种垂直通道可以产生类似的风洞效应,促进冷热空气的对流,从而起到防暑降温的作用。此外,马头墙为空心墙,中间有大量沙子,隔热效果优于一般实心砖墙。</p><p class="ql-block">徽州住宅的马头墙一般比屋顶高几英尺。一方面可以有效防止冬季寒风直接灌入房屋,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防风防寒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徽州建筑采用小青瓦,体积小,重量轻,马头墙能有效阻挡风,吹翻房屋瓷砖。</p><p class="ql-block">在徽州古代,由于房屋多为木结构,容易引起火灾。而且由于徽州人口稠密,人口密集,所建房屋大多相互连接,一家失火往往影响邻里,损失惨重。采用马头墙法,可有效阻隔两栋相连的房屋,防止火势蔓延。火灾发生时,人们用竹竿推掉马头墙上的瓷砖,让火势冲向天空。同时由于马头墙内一侧被火烧后会向里倾倒,马头墙内部的沙土和砖块可以起到抑制火势、降低险情的作用。马头墙与马头墙之间的通道,又称水道,在发生火灾时可方便运输水源灭火。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马头墙按阶级(阶梯层数)划分,包括一、二、三、四等。,也可以称为一叠式和两叠式于三、四阶,多达五阶,俗称五岳朝天。按座头(即马头)划分,有鹊尾、印斗、坐吻等。,因业主的爱好、财富和地位而异。</p><p class="ql-block">为什么徽商要把这些高防火墙称为马头墙,而不是牛头墙和羊头墙?那是因为在古代,马被称为吉祥的象征。马头墙充分显示古代徽州人民的的智慧。</p><p class="ql-block">安徽南部又叫徽州,大部分是山地,无法种植庄稼 ,古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苦不堪言。</p><p class="ql-block">“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这是明清时期流行于徽州地区的一句俗语。“十三四岁,往外一丢”是指徽州男子到了十三四岁就要外出当学徒学做事情。</p><p class="ql-block">只要是对徽州历史文化有所了解的人,对这首《前世不修》歌谣都能随口成诵。它形象地叙写了徽州历史上奇特的从商习俗,又简明地揭示了鼎盛徽商形成的本质。它与“无徽不成镇”的俗语一样广为流传。</p><p class="ql-block">扩展资料对古代人来说,徽州是穷山恶水。徽州境内山多田少,有“七山半水半分田,二分道路和庄园”之称。群峰竖立,高峰陡绝,开发艰难。即使勉力垦辟,种上农作物,收成也很难保障。唐宋以后,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多,出现收不敷食的情况,百分之七十的食粮仰江西、江苏和浙江供给。徽州人家无法养活自己的子孙,男孩子到了13、4岁就会外出学徒,学不成不能归家的。据说外出学徒每个人要准备三根绳子,一根用来爬山,第二根用来挑扁担行李,第三根,如果学不成养家的本领,一根绳子就自挂东南枝了,可见古代徽州人的苦。</p><p class="ql-block">这就是古代闻名的“徽商”的起源了。所以徽州人胡适之先生有句话叫着“无徽不成镇”。为了获得换取食粮的货币,徽州人充分利用当地山多水清的自然地理特点,开展多种经营,植茶、造纸、制墨、制砚,形成徽州土特产丰富和手工业发达的经济特色。所以徽州出现了许多富商。</p><p class="ql-block">在宏村,最著名的富商就数汪定贵了。</p><p class="ql-block">我汪定贵,字廷魁,黟县宏村人;生于清道光年间,驰骋商场七十余载,名噪大江南北,清末著名徽商。现宏村中最大的古建筑群,有“民间故宫”之称的承志堂,便就是他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前后所建造。据说当时他为了建造此宅,光白银就花去近60余万两,仅在木雕上镀饰黄金就达100余两,全屋所有的木雕由20个工匠花费四年时间才完成。自八十岁始,汪定贵便就逐步将生意买卖托付给了儿孙,自己开始潜心钻研起佛教,与主持起汪氏的宗族事宜。九十一岁时,过尽繁华、荣耀了大半辈子的他,在此无疾而终,可谓是传统徽商中年寿最高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汪定贵自幼便就机智聪颖、心怀远志,在南湖书院读书时,成绩就一直名利前茅,深受塾师的赏识。由于当时的清政府正值风雨飘摇的多事之秋,时局混乱、外忧内患,作为小商人出生的父亲汪必梯,一生克勤克俭、与世无争,凡事明哲保身、谨小慎微,对他的管教也极其地严厉;正因为这样,所以才养成了汪定贵,自小就能吃苦耐劳、知书达理的良好品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汪定贵十六岁时跟随本地一汪姓朝奉,来到九江一糖号做学徒。起先,也只是干些跑堂、搬货、烧茶、担水、拖地等等的一些闲杂事务,甚至有时还要帮主家管带未成年的小孩。不仅柜上的管账,甚至就连店内的伙计都可以任意去使唤他。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都只是一个只知干活而不拿工钱的学徒工。即便如此,由于当时的内乱、以及兵匪所致,商家的经营一直很不稳定,汪定贵在九江还是接连被辞退了好几次。即便身处如此逆境,汪定贵却毫不气馁。他白天依旧不停地帮人干活,晚上则重新开始刻苦地攻读起《论语》、《易经》,数学、珠算等等的文化科学知识。他一直报定凡事终归艺不压身,怀才不遇与遇而无才同样都是人生的一大不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正恰如《易经》中所言:“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用句现代比较时髦的话来说,就叫着:“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后来,汪定贵辗转来到了芜湖,经人介绍在一家叫着聚顺盐号的店铺里当伙计,虽然其时有了少许的工钱,但那干的无非也就是过过秤、收收货款、记记明细帐等等的闲杂活。汪定贵生来就少年老成、办事沉稳,再加上他的处事谨慎、认真负责,数月后,店老板无意中将他所记的流水明细翻开一看,不但账面字迹工整清晰,而且所有的往来均都分门别类不差毫分。店老板不禁大出意外,深感差点就埋没了身边的人才!事后不久聚顺盐号老板,便就提拔他当了店里的管账先生。再后来,甚至有时就连去外地商埠送货,牵涉到货物差价与客户信息,这样的在店铺内都属于是相对机密的事情,也常常有意让他一同跟随押运。由于汪定贵的聪慧、沉稳,交易中他始终保持当问则问、不当问则从不过问。久而久之,他便就深得了聚顺号老板的彻底信任,逐渐从幕后开始走向了前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于接洽业务的需要,汪定贵常常得下扬州、赴浙杭、去上海,随着应酬与交往的不断扩大,这样便就认识了很多从事盐业的徽州商人。这其中尤以他的宏村老乡,旅浙大盐商汪元台对他的帮助至关重要。汪元台自小便就离开了宏村,虽多年在外业盐,但其在家乡仍有不少房产和田地,每年尚需返乡处理收取田租等的事宜,并且他与汪定贵的父亲汪必梯也很熟悉。汪元台从刚一见到汪定贵,从他的言谈举止上,便就觉得他是一个好苗子。念在同乡之谊的情分上,便就有心提携。每次汪定贵自芜湖来杭,他总是热情有加,凡是汪定贵需他在杭州从中帮忙的一应大事小情,他总是不厌其烦地代为筹措和斡旋。同时,一有闲暇,汪元台便就推心置腹地将自己的经商之道一一传授与他。并一再苦口婆心地劝勉他:凡经营商贾之业,终归要独立,寄人篱下只可权宜,非长久之计。业盬盐之事,虽利广润丰,但首先得要官府相助,同时更得深通盐法。随之,即将自己多年积累的一些盐商名册,以及有关盐法等等的一类书籍赠送给了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汪定贵本就是个聪明人,再加上他不薄的文化功底,又有一定的经商经验,响鼓焉用重锤,凡事一点即透。汪定贵思索再三,深感自己目下,其一是缺少资金,其二则是要弄通盐法,其三则要广交官府与业界朋友,也只有这些条件都成熟了,日后才能独立门户。为此,他为了能最大限度地取得聚顺号老板的信任,便就有意通过江浙的一帮朋友为聚顺号拉了几笔大生意。老板见汪定贵的确非等闲之辈,同时又竭尽全力地在为商号谋利益,便就毫不犹豫地给他增加了比原先高了好几倍的工钱。另外,还在去两淮、以及江浙的运盐途中,若是空船往返,也主动地提出让汪定贵自己捎带些皖南的土特产,诸如:药材、茶叶、芜湖大米等等的,使他多多少少也能有一些额外的赚头。实际上此时的汪定贵,在聚顺号早就成了说一不二的大掌柜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燕雀焉知鸿鹄之志!通过近两年的卧薪尝胆、苦其心志,有了一定的原始积累后,汪定贵便就借故向老板辞职了。其时,他便就又重新回到了九江,开始了他所熟悉的糖业买卖。九江源顺糖号的开张,某种意义上来说,充其量也只是汪定贵进军商贾的一个桥头堡。汪定贵通过九江这个水陆交通的便利,下扬州、闯浙杭,一边从事糖业的买卖,一边广泛地去联系江浙、两淮的盐商。汪定贵既熟悉盐业的行情,又善于交际,出手又大方,在众多同乡盐商的帮助下,汪定贵借助牙商,即居间经纪的方式,短短的不到几年的时间里,便就无本起利,积累了一大笔丰厚的资金,成了享誉九江的巨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同治年间,有了雄厚资金的汪定贵,很快便就又在扬州、汉口,以及自己的家乡渔亭,上海松江等地购置了商铺,长住店员与伙计。源顺号在九江依然经营糖业,余者的源顺分号,一律专门从事盐业买卖。其鼎盛时期,长江及两淮之间,他的货运往往都是百船齐发,每回都是几千人的一支浩浩荡荡的商队。可谓是名声大振,显赫一方。时人赞曰:“市朝大隐,乡里耆英,国之矜式,家之典型。”此语虽有过誉溢美之嫌,但也实在是达到了当之无愧的程度。光绪末年,汪定贵由于在地方所具有的强大影响力,最终被清廷授予朝议大夫。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汪定贵仅以一介商贾而荣膺从四品文官,如此的褒奖和恩荣,也算是非同凡响的功成名就与光宗耀祖了!</p><p class="ql-block"> 汪定贵有很多不同于传统徽商的地方,他的财富究竟有多少?除了现在依然能在宏村看到的私家住宅承志堂建筑外,余下至今依然是个未解之谜!虽“昔人已乘黄鹤去”,但他能在清末民初,徽商已开始走向衰落时期,从一个一文不名的小伙计而成为巨商大贾,其精于算计、超群脱俗的经营之道,即便就是现在看来,它亦依然有着不可否认的借鉴之处!</p><p class="ql-block">汪定贵是宏村的符号,是历史的符号,也是当地后代百姓的福星,如今宏村是天下第一村,是世界非遗村庄,吸引着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欣赏,富裕了当地百姓。</p><p class="ql-block">从宏村西门进去,过来一条清澈的小河,就是南湖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围在南湖周围的写生着们,画架、人、荷花、水中蓝天,静止在那儿,人虽多,却没有喧哗声,这里就是一个天然的画室。据说,航拍宏村,就像一头卧着的老牛,这南湖就是牛肚了,接着走过小桥,穿过窄窄的小巷,巷子里的墙根流淌着轻轻的溪水,这是宏村人的生活用水,被称作牛的肠子。来到月沼,月沼是半圆形的,之所以用半圆设计,古人认为,做人不可太满,如月满则亏。这里就是牛胃了。</p><p class="ql-block">接着参观了汪定贵的承志堂。承志堂的雕刻惟妙惟肖,廊柱都是香樟木所做,各个柱子上都刻着对联,非常经典。如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等等。</p><p class="ql-block">最后到村口,有两颗棵大树,一棵是红杨树,每当有出嫁的女儿出嫁都要围着红杨树正转三圈,预示着美好。另一棵是白果树,每当有老人仙逝,出门时都要围着白果树倒着转三圈,预示着后代兴旺发达。</p><p class="ql-block">这就是宏村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