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光之旅——冰雪世界

幽泉碧荷

2018年2月,为了去看美丽的北极光,我和老伴带着孙子前往北欧,走进了神话般的冰雪世界。 2月2日,我们乘坐北欧航空公司的航班从香港出发,在斯德哥尔摩转机后,飞往挪威首都奥斯陆。<div>  在空中俯瞰奥斯陆,城市沉浸在皑皑白雪之中,神秘而恬静。</div> 2月3日上午,我们来到维京海盗船博物馆。<div>  维京海盗船博物馆是挪威比格半岛最受欢迎的观光胜地之一,是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中最受欢迎的海盗文化宝库之一。</div> 维京海盗船博物馆的展品,均是在奥斯陆海峡地区维京人墓穴中发现的。其中最为壮观的是两艘世界上保存最为完好的建造于公元九世纪的木制海盗船。<div>  除了海盗船外,博物馆还展示了有关海盗的资料。</div> 1960年,挪威探险家海尔格·英斯塔德和他的考古学家妻子安妮·斯汀,在加拿大的纽芬兰发现了维京人村落遗迹,并在安妮·斯汀的主持下对遗址进行了发掘,证明维京人早于哥伦布几百年,先行发现了美洲大陆,并在此生活过。<div>  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该遗址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安妮·斯汀和海尔格·英斯塔德得到国人的赞誉:“他们发现了维京人的美洲。”</div> 2月3日下午,我们来到世界上最大的人体雕塑公园——以生命为主题的维格兰雕塑公园。 <div>  维格兰雕塑公园,在850米长的中轴线上,展示了维格兰用20多年时间创作的雕塑群。雕塑群分为四部分,分别以“生命之桥”、“生命之泉”、“生命之柱”和“生命之环”为主题,用铜、铁和花岗石为材料,创作了192 组、共650个人物雕像,展示了人从生到死的生命轨迹。<br><div><br></div></div> “生命之轮”是维格兰雕塑公园的最后一组雕塑,由两对男女和三个孩子构成一个圆环,内径1.5米。男人和女人的结合,孕育了生命,子孙繁衍,不断地轮回,生生不息。这个雕塑概括了整个公园的主旨:人的一生,从摇篮到坟墓,经历快乐、祈盼、幻想、彷徨、奋斗、贪婪、病痛、分离、失望、……,但无法忘却对于永恒的渴求。从而表达了“生命永恒”的主题。<br>  生命之环倚在兰天、白云、阳光、大地的怀抱,宁静而祥和。 这是奥斯陆市政厅。<div>  市政厅是这座海洋城市的政治中心,为庆祝奥斯陆建城900年而建。大楼的布局为凹字形,由两座高耸的塔楼和敦实的裙房组成,周围有大量雕塑,表现了挪威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全面的向人们展示了挪威的历史、文化以及人们的工作和生活。</div> 每年的12月10日,诺贝尔和平奖在奥斯陆市政厅的一楼大厅举行。 2月4日一早,我们继续乘坐SAS的航班,飞抵挪威北部港口城市-世界上最美丽的海边小镇-希尔克内斯。<br>  不要认为上面的图片是早上的拍摄的,这时已是当地时间12:32,太阳升起最高的时刻。 我们乘坐雪地摩托雪橇来到大雪覆盖的海面。当地人打开冰窟上的盖板,利用滑轮将水下诱捕帝王蟹的笼子,吊到冰面上来。 好大的帝王蟹!我们活了六十多年,还是第一次见到。 在当地人的指导下,用刀割下了帝王蟹的腿以备食用,其他部分从冰窟全部丢回海里,喂食其他帝王蟹。他们美名其曰:这是生态循环的一部分。 回到小木屋,帝王蟹腿已成为我们餐桌上的美食。可以吃到饱,不限量。 饭后,我们参观了冰雪酒店。从大雪覆盖的城堡,我们进入了另一个冰雪世界。 大堂里,冰雕晶莹剔透;墙面上,雪雕的壁画栩栩如生。 在冰雪酒店里,沙发是冰雕的,床是冰雕的,书架也是冰雕的。 每个房间里,都有不同的雪雕壁画。 从冰雪酒店回来的途中,我们到当地居民家里作客。<div>  房子是主人自建的一座小别墅。涂着夸张红色的墙壁上,挂着中国的水墨画和宝剑,足见主人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和欣赏。</div> 吃了主人准备的小点心后,我们与主人夫妇合影留念。 晚上,我们沿着厚厚的积雪中辟出的小路,穿过寂静的小镇,到后山去看北极光。 在后山坡上,我们踏入过膝的积雪,支上三脚架,放好相机,再给相机贴上暖宝宝,调好光圈,静待北极光的出现。<br>  不久,导游兴奋地指向前方大声喊:看!那里出现北极光了!大家顺着导游所指放眼望去,只见远方夜幕上出现了一抹淡淡的墨绿色。很淡很淡,淡到若没有人指给你看,你根本发现不了。尽管如此,大家仍然兴奋不已,在欢笑声中竞相拍摄。无奈,北极光转瞬即逝,大家的拍摄技术远远不能适应这种拍摄;只有幸运的驴友,捕捉到了北极光的靓影。 2月5日早饭后,我们乘车前往芬兰北部拉普兰地区的伊纳里,参观那里的萨米博物馆。<div>  萨米博物馆既展示了芬兰北部从冰川时期至今的发展和变化。根据展出的考古文物,该地区有人类居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9000 年以前的史前时期,这些文物反映了当时土著居民的生活、居住状况,以及狩猎、捕鱼等劳作情况。</div> “萨米人”,也称作拉普兰人。不过对于当地人来说,拉普兰有轻视的贬义,所以喜欢称自己为“萨米人”。<div>  萨米人是欧洲最古老的游牧民族,也是欧洲最大的原住民族之一,生活在遥远的北欧极圈。目前,萨米人分别生活在四个国家:俄罗斯不到2000人,瑞典约2万人,挪威约3-4万,芬兰约6000人。</div> 驯鹿是萨米人的忠实伴侣,不仅是萨米人的食物来源,也是重要出行工具。尤其在冬季,在大雪皑皑的北极圈里,驯鹿拉的雪橇,就成为必要的交通工具。 离开萨米博物馆后,我们乘车前往芬兰位于北极圈内的萨里瑟尔卡小镇,入住北极村(Northern Lights Village)的玻璃屋。散落在雪地里的一个个房间,就是我们当晚的住所。 北极村,也被称为玻璃屋酒店,由一座座玻璃屋组成。北极村没有院墙,四通八达。 一座玻璃屋就是一个标准间客房。外面看,像一个蒙古包。内墙用木板装饰,带有卫生间。倾斜的玻璃屋顶可以通电加热,迅速融化玻璃表面的冰雪,躺在床上,就可以透过玻璃窗欣赏深邃的夜空,看星星,看月亮,看美丽的北极光。 圆形的北极村餐厅周围是玻璃幕墙。坐在温暖的餐厅里,品尝着喜欢的美食,欣赏着无垠的雪景,温馨而惬意。 2月6日早餐后,我们前往罗斯托紫水晶矿区。这个矿区是世界上唯一一座还在开采并对外开放的宝石矿山。<div>  我们乘坐紫晶列车,穿越白雪皑皑的罗斯托森林,深入矿区。<br></div> 披满皑皑白雪的山顶,走进后才能发现雪地上有一个入口,这就是位于山顶的紫晶矿入口。 沿着木制台阶一路下行,向采矿面前行。 来到采矿区,我的心彻底凉了。<div>  报团之前,宣传资料介绍说:“深入矿区,客人可试试运气,亲自用小锤子挖掘属于您的幸运紫水晶。每人限带走一颗矿石。”我信以为真,幻想我们一行三人可以拿到三颗紫水晶,然后:孙子的那颗送给他妈妈;我的那颗送给小孙女;老伴那颗送给我,……。想想,都觉得很浪漫。可现场哪有什么水晶,只有一片片的石头。</div><div> 结果,我们虽然到了紫晶矿,却没有人拿到紫水晶。</div> 下午,我们乘车前往罗瓦涅米,参观北极博物馆。馆中展示了北极自然地理知识、气候变化、北极特有植被及动物种类,以及芬兰北部少数民族萨米人的生活习性与场景,帮助增长见闻。 这是位于芬兰拉努阿的北极动物园,是世界上最北的动物园。2月7日上午,我们来到这个冰雪覆盖的动物园。 在动物园里,最吸引我眼球的是它的微笑。<div>  它的名字叫雪鸮,是一种大型猫头鹰。雪鸮主要生活在寒冷北极地区,在我国的黑龙江北部、新疆西部偶尔也会出现,被我国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名录中。</div> 雪鸮的羽色非常美丽,公鸟通体为雪白色,母鸟羽毛黑白相间。最特别的是它的面容,金黄色的眼睛,抿嘴时老是一副似笑非笑的样子,成了雪鸮最显著的特征。 太阳快要落山时,我们来到圣诞老人的秘密花园。 这是圣诞老人学校的老师,他们的服装类似于我们国家的小丑服装。<div> 他们用我听不懂的语言,讲述着幽默的故事。两个老师讲到开心处,边讲边笑;我一句也听不懂,完全不知道笑点在哪里,只能傻傻地品尝主人提供的食品。</div> 在这里,我们收到圣诞老人送的礼物——驯鹿玩偶,还和圣诞老人合影留念。 2月8日,我们到达罗瓦涅米原住民的驯鹿庄园。 走近驯鹿,亲自喂食,与小鹿玩耍,感受萨米风情。 乘坐着驯鹿拉的雪橇,穿行在冰雪森林中,欣赏这美丽的雪景。温顺的驯鹿缓慢前行,噪声消失在雪花中,雪橇悄悄抹去驯鹿留在白雪上的足迹,神奇而梦幻。 唯一被联合国认可的圣诞老人的故乡,就在这个位于罗瓦涅米的圣诞老人村。因此,这里便成了全世界儿童及童心未泯成年人无限向往之地。 在圣诞老人村里,有一个官方邮局。在这个邮局,可以直接寄上一张带有特别邮戳的纪念卡片,也可以请工作人员在来年圣诞节寄出,寄出自己亲手准备的纪念卡片,给自己埋下一份圣诞节惊喜。 <div> 我的小孙子也兴高采烈地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寄出了一张纪念卡。</div> 晚上,我们乘坐“圣诞老人号”火车,前往芬兰首都赫尔辛基。 这是我乘坐过的最豪华的火车。一个小隔间只有上下两个铺位,还带有卫生间,可以沐浴。 赫尔辛基地处北纬 60 度,号称世界上最北的首都,也是一座港口城市。该港位于芬兰南部,濒临芬兰湾,三面环海,气候温和,与芬兰内地有铁路、公路连接,交通方便。<div> 芬兰大约二分之一的进口物资从赫尔辛基港通过。</div> 2月9日一大早,我们就到了赫尔辛基。在景点尚未开展前,导游带我们到乌斯佩斯基大教堂打卡。<div> 乌斯佩斯基大教堂是一座东正教堂,尊崇“圣母安息”,由俄国建筑师设计,兴建于1862-1868年,是赫尔辛基的著名标志性建筑之一。</div> 大教堂外观的金绿圆顶和红砖墙很为醒目,具有俄罗斯的建筑风格。教堂的颜色和式样都充满着神秘的色彩,象征着耶稣和他的12个门徒的十三个金顶,与古雅红砖外墙,突显一抹俄罗斯在芬兰宗教上所留下的遗痕。显眼的金圆顶和红砖砌成的教堂显得格外凝重,旁边两棵大树与教堂交相辉映,正好是俄罗斯风情渗入芬兰历史的见证。精雕细琢的拱顶和花岗岩石柱是乌斯本斯基大教堂的两大特色,教堂内部的绘画都是由俄国画家完成的,完全保留了传统东正教堂的艺术风格。<div> 教堂内还葬着芬兰英雄曼纳韩将军,他曾率军力敌俄国的侵略。 </div> 岩石教堂(Temppeliaukio Church)又名坦佩利奥基奥教堂,因建造在天然岩石中而得名。<div> 岩石教堂位于赫尔辛基市中心坦佩利岩石广场,由建筑师添姆和杜姆苏马连宁兄弟(Timo 和 Tuomo Suomalainen)在1969年设计建造的。建造在掏空的岩石中的岩石教堂,教堂为圆顶,教堂顶部的玻璃屋顶以铜网架支撑,直径24米,外部墙壁以铜片镶饰,内壁则完全保持了天然的花岗岩石壁纹理,其余的壁面仍保有原始的岩石风味,教堂入口走廊为隧道状,入口处则涂以混凝土,整座教堂如同着陆的飞碟一般,趣味独具。<br> 芬兰人崇尚自然古朴的审美情感在此得到了充分体现,岩石教堂内的中心区域有一个圣坛,与玻璃屋顶所射下的自然光芒相互辉映,尽显圣坛的神圣。岩石教堂可同时容纳940人,在周日早上定时举行礼拜,在岩壁的回音作用下,教堂音效奇佳,因此又有很多音乐会选择在这里举行。</div> 西贝柳斯纪念碑是芬兰人最自豪的城市雕塑作品,这座纪念碑位于海边西贝柳斯公园青松翠柏环抱之中,由600余根银白色不锈钢管组成,酷似一架巨型管风琴,成为伟大的民族音乐家不朽作品的象征。每当海风吹过,气流穿过钢管发出时而高亢,时而低沉的风鸣声,仿佛是大自然在无休止地为纪念这位音乐家而演奏着永恒的乐章。<br> 这座充满浪漫色彩的纪念碑,是芬兰著名女雕塑家艾丽娅•希尔图宁(Eila Hiltunen)花费了6年的心血,于1967年西贝柳斯逝世十周年之际完成的杰作。它的小型复制品被作为国礼送到联合国大厦永久展出。 西贝柳斯(Jean Sibelius:1865-1957)是芬兰伟大的作曲家,是芬兰民族乐派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芬兰人视他为音乐之父。他一生都在为芬兰民族音乐的崛起而奋斗,并以横溢的才华和杰出的成就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交响乐和交响诗作曲家之一。<br> 在西贝柳斯公园,一个巨大的西贝柳斯金属头像嵌在一旁的赤色岩石上,生动地再现了这位伟大的作曲家英姿勃勃的形象。他那颦眉凝神,栩栩如生的表情,逼真地反映出音乐家当年进行创作时的神态。 赫尔辛基大教堂(Helsinki Cathedral)是芬兰路德会赫尔辛基教区的主教座堂,位于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市中心。<br> 赫尔辛基大教堂有一个绿色的大圆顶,周围是四个小圆顶,构成赫尔辛基市中心的一道独特风景。教堂兴建于1830-1852年,新古典主义风格,能容纳1300人。教堂平面为对称的希腊十字形,四面都有柱廊和三角楣饰。主入口位于西侧,祭坛位于东侧。四个小圆顶模仿了圣彼得堡的圣以撒大教堂。此外还有2个单独的钟楼,屋顶上安置有十二门徒的镀锌雕像。 赫尔辛基大教堂前的议会广场,不仅是赫尔辛基市民活动的中心,也是欣赏新古典主义建筑的最佳场所,被视为芬兰的重要地标。 <div> 广场的中心是塑于1894年的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铜像,以纪念他给予芬兰充分的自治。</div><div> 站在广场上就可以看到建筑大师恩格尔的三件杰作:大教堂、政府大楼和赫尔辛基大学。</div> 傍晚,我们登上豪华游轮,前往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 沿途尽揽两国中途群岛的迷人风光,享受船上极具异国风情的夜生活。 2月10日一早,我们下船,踏上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土地。<div> 这是坐落在斯德哥尔摩老城旁边骑士岛上的骑士岛教堂。它是瑞典皇室的葬礼教堂,里面埋葬着瑞典历史上的许多国王,其中包括1950年逝世的古斯塔夫五世。骑士岛教堂是斯德哥尔摩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一部分建筑可以追溯到十四世纪初,教堂的铸铁尖顶是老城附近最明显的标志。</div> 在斯德哥尔摩,最著名、最受游客喜爱的打卡地是斯德哥尔摩市政厅。<div> 红砖结构的市政厅位于国王岛上的的梅拉伦湖畔,由瑞典民族浪漫运动的启蒙大师、著名建筑师拉格纳尔·奥斯特伯格设计,建于1911年,历时12年建成,是瑞典建筑中最重要的作品。</div><div> 市政厅右侧是一座高106米钟楼。钟楼尖塔顶端有3个镀金王冠,象征着瑞典、丹麦、挪威三国人民的合作无间。</div> 市政厅内有巨大的宴会厅——"蓝厅"。有目共睹,蓝厅并不是蓝色的,整个大厅都是和外墙一样的砖红色。“蓝厅”是设计师的原始设计,要在厅内的墙壁上贴满蓝色的马赛克,就是瑞典国旗的底色。但当他看到了美丽的砖红色时,他改变了设计,保留了红砖的本色,也保留了原有的名称。<div> 每年的12月10日是诺贝尔逝世日。这一天,除了诺贝尔和平奖,其他诺贝尔奖项都在斯德哥尔摩颁发。颁奖后,瑞典国王和王后都要在蓝厅,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举行隆重盛大的宴会,表示热烈的祝贺。</div> 市政厅内还有一个被称作"金厅"的大厅。大厅纵深约25米,四壁用1800万块约一厘米见方的黄金镶贴而成,在明亮的灯光映射下,无数光环笼罩,金碧辉煌。正中墙上大幅壁画上,端坐着神采飞扬的斯德哥尔摩守护神——梅拉伦湖女神。女神脚下有两组人物,分别从左右两边走近她,右边一组是欧洲人,而左边一组则是亚州人。身着清代服饰的康有为也在亚洲人之中。<div> 这幅镶嵌壁画,象征着梅拉伦湖与波罗的海结合而诞生的斯德哥尔摩,是人类向往的美好之地。它不仅是一幅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也是市政厅的"镇厅之宝"。</div> 下午,我们来到瓦萨古战船博物馆,看到了沉没了350年的瑞典的古战船。<div> 这艘战船,是雄心勃勃的瑞典年轻国王古斯塔夫.瓦萨时代建造的,准备远征波兰。战船排水量1300吨,62米长、50米高,装有64门新式大炮。战船就以国王瓦萨命名,是国王和国家威力的象征,不仅船坚炮利,而且内、外雕镂装饰繁多,油漆彩绘,铭记着风物人情,歌舞演奏,是战争中不忘乐舞抑或只是为了显示国力之鼎盛。</div> 2月11日清晨,斯德哥尔摩的机场一片繁忙。不知名的设备在清除着飞机机身上覆盖着的冰雪。 飞机起飞了,我们带着被冰雪洗涤过的心灵,离开了北欧这个冰雪世界。 <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