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武威市,甘肃省辖地级市,简称“武”或“凉”,古称凉州、姑臧、雍州,地处中国西北地区,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是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出土地。</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为彰其“武功军威”命名武威。武威,自古就是连接西域、连接欧亚的交通要冲,亘古绵长的“丝绸之路”横贯东西,途经武威,造就了“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的军事要地和商埠重镇。唐朝诗人岑参的诗中有两句赞叹凉州繁华的诗句:“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p><p class="ql-block">西夏占据武威时期,武威为西夏辅郡。</p> <p class="ql-block">在河西走廊历史里,由于武威和张掖地位和实力,素有“金张掖、银武威”之说,这里武威火车站前“银武威”三字是江泽民所书。</p> <p class="ql-block"> 雷台汉墓约建于东汉晚期,因出土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闻名。这次乘火车出疆、入甘肃、经停武威,主要是奔着“马踏飞燕”而来。</p><p class="ql-block">奔马,一蹄着燕,三足凌空,昂首举尾,呈飞奔状。体型矫健,气韵生动,神形兼备,是现实和想象的完美结合。把奔马的一足摆在了一只飞燕身上,让飞燕探首回顾,收足展翅,仿佛是凌空奔驰的骏马超过了流星般急翔的飞燕。使人感到风驰电掣,瞬间千里的“天马行空”动感,产生势不可挡的气势。</p><p class="ql-block">1983年10月,“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现在你外出旅游进入一个旅游城市,稍微注意观察就会发现这个“马踏飞燕”标志。</p><p class="ql-block">哦,“马踏飞燕”这个称呼是1971年9月,郭沫若先生陪同柬埔寨王国民族团结政府宾努首相,在甘肃省博物馆参观时发现铜奔马,称其为“马踏飞燕”的。</p> <p class="ql-block">雷台汉墓发现于1969年,汉墓坐落在台下东南角,是一座东汉晚期的大型砖室墓,汉墓由墓道、墓门、通道,前、中、后室等部分组成,通道长达40多米。墓内共出土几百件文物,特别是99件铸造精美的铜车马仪仗俑的出土震惊考古界。其中最为珍贵的是被我国著名学者郭沫若定名为“马踏飞燕”的铜雕,是举世无双的文物精品。</p> <p class="ql-block">西夏王朝的消失:</p><p class="ql-block">公元1086—1139年,中国历史发生巨变,金朝崛起,宋室南迁,形成金朝,南宋,西夏新三国鼎立。</p><p class="ql-block"> 大家比较熟悉的中国24史,它记载了中国各个朝代的历史概貌,历代王朝的兴亡更替,反映了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24史由《史记》开篇,到《明史》压轴,系统记述了上下4000多年的中国历史,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使中国和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拥有近四千年连贯、完整历史记载的国家和民族。明代在继续前史编撰基础上,又增以《宋史》、《辽史》、《金史》、《元史》,但却没有和他们并列长达二百余年的西夏国的西夏史。</p><p class="ql-block">事实上,鼎盛时期的西夏,疆土包括了现在的宁夏全部、甘肃大部、青海和内蒙的部分地区,相当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七倍大,约占今天中国疆域的十分之一。拥有这样浩瀚版图的国家,在短短一百多年里就彻底从历史中消失,实在匪夷所思。</p><p class="ql-block"> 原来是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后,先后6次进行对西夏的征服战争,最后一次灭夏战争开始于公元1226年。在灭西夏之前,成吉思汗在攻城战役中不幸中箭,后不治身亡,蒙古大军便带着强烈的复仇心理,对西夏实施了灭绝性的摧毁。不但血洗西夏都城兴庆府,将宫殿、史册付之一炬,而且还将位于贺兰山下的西夏皇家陵园掘毁,西夏的文物典籍几乎毁坏殆尽,西夏文明遭到歇斯底里般的疯狂破坏!更叹惋的是,明朝竟也没有为西夏编修专史,使西夏文明成为史籍中的一片空白。 </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从公元1038年开始,党项族人苦心经营、创造了近200年的西夏文化,却在公元1227年6月的几天之间被扼杀,被毁灭,被抹去。灰飞烟灭之后,一切重归平静,人们似乎忘记了一个如昙花一现、如过往云烟的王朝,曾经创造了那么辉煌的文化。</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曲党项族的历史悲歌,是西夏王朝的历史悲歌,也是中华文明的巨大损失。残酷的战争屠杀了人民,毁坏了城池,焚烧了宫殿,同样,也是对文化的致命打击。我们在痛惜之余,也略感一点欣慰,因为,我们幸好有西夏碑。</p><p class="ql-block"> 对着黑色的冰冷的西夏碑,我想,我们除了感谢发现石碑的武威学者张澍,更应该感谢当年面对残忍的元军,冒着杀身之祸,勇敢的保护西夏碑的那些人。在他们身上,我感到了一种文化的热度,一种历史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 西夏博物馆造型别致,外观呈两层亭台式、西夏佛塔檐式造型,体现了浓烈的西夏建筑风格,是甘肃省唯一展示西夏历史的专题博物馆。迄今为止,武威发现的西夏文物在数量上不仅全国最多,而且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馆舍面积约3000多平方米,现馆藏武威出土的西夏金器、瓷器、西夏文佛经、木版画等各类文物文献2000多件。</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展览主题是《武威西夏历史文物陈列》,分为大夏辅郡、西部天府、文化中心、研究成果四部分。</p><p class="ql-block">《武威西夏历史文物陈列》共展出西夏碑、西夏木版画、西夏金银器、货币、瓷器、文书经卷等各类西夏文物740多件。展示内容涉及西夏的农业、陶瓷、纺织、冶炼、灌溉、交通、商贸、经卷以及西夏史的研究成果等,集中反映了西夏时期武威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历史概貌。</p><p class="ql-block"> 现在,武威西夏博物馆已免费向外开放。是的,应当让更多的人来看看西夏碑,看看那些神奇的文字,了解那个曾经辉煌的王朝。</p> <p class="ql-block">夏太宗李德明(981年—1032年),夏太祖李继迁长子,为人深沉有器度,多权谋。</p><p class="ql-block">李德明在位期间,内行保境息民、发展生产的政策,增强了经济实力;外结辽、宋,为的是利用两国矛盾,从双方都得到利益。综观李德明一生,不但能成功保存祖先基业,并且不断扩张势力。但不幸在各项称帝的准备快完成,为西夏建国奠下了坚稳基础的时候,于宋明道元年(辽重熙元年、1032年)十月病死。终年五十一岁,安葬于西夏皇陵中的嘉陵。其子元昊称帝后,追赠光圣皇帝,庙号太宗。</p> <p class="ql-block">西夏碑:</p><p class="ql-block">展品中最为珍贵的当属西夏碑,为镇馆之宝。西夏碑本名《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铭》,是全国现存唯一的、保存最为完整的、西夏文与汉文对照文字最多的一块石碑。</p><p class="ql-block">西夏碑刻于西夏崇宗天佑民安五年(1094年);清嘉庆九年(1804年),我国著名学者、金石学家、邑人张澍在武威大云寺发现;1898年,法国学者德维利亚考定此碑正面为西夏文;近代,我国著名文字学家、金石家学罗福成破译了碑文。</p><p class="ql-block">西夏碑碑首呈半圆形,通高2.5米、宽0.9米、厚0.3米。碑文记录了当时重修凉州感应塔的缘起和经过。缘起是前凉张天锡始建护国寺塔数有灵验,至西夏天祐民安四年(1093年)修复因地震而倾斜的塔身。文末列修塔之功德人员姓名,尾题“天祐民安五年岁次甲戌正月甲戌朔十五日戊子建”,张政思书并篆额。碑文一面为西夏文,楷书28行,每行65字。碑阴为汉文,额篆“重修□□寺□□塔碑铭”,碑文楷书,竖行26行,满行76字。但碑中的西夏文和汉文虽然所述的内容大体相同,但不是互译的,西夏文部分另具特色,在叙事前后、叙述详略和描绘的色彩上有所不同。所以对此碑的西夏文翻译,也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极大关注。</p><p class="ql-block"> 此碑保存了许多史料,对研究西夏语言文字、社会经济、土地制度、官制、民族关系、佛教盛况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堪称瑰宝,被中外学者称为研究西夏文的活“字典”。西夏碑,成为解密“天书”的一把钥匙。</p><p class="ql-block"> 1956年,叶剑英元帅视察河西走廊,在武威曾写下“气压低过乌鞘岭,机车夜入古凉州。五凉故事谈遗老,西夏钟文在土楼”一诗,称赞张澍发现西夏碑一事。</p><p class="ql-block"> 1997年,著名西夏学学者李范文根据西夏碑碑文及其他资料,经过整整25年潜心研究,出版了国内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西夏文字典《夏汉字典》,这为破译西夏文、打开西夏文献宝库提供了方便。</p><p class="ql-block">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将该碑刻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1998年被国家文物局定为国家一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西夏文的发现:</p><p class="ql-block"> 有这样一个王朝,它曾雄踞西北,在中国历史上显赫近200年,但留给后世的却是一曲遥不可寻的悲歌;有这样一种文字,它在流传、延续近500多年后,终于湮灭在历史的风尘中,以致因后人无人能识而被称为“天书”。它,就是西夏文。而最终依靠解密“天书”的钥匙——西夏碑,让我们得以一窥西夏文。</p><p class="ql-block"> 西夏占领凉州后,西夏梁太后及西夏第四个国王李乾顺崇奉佛教,遂改凉州大云寺为护国寺。西夏天祐民安三年(1092年),凉州地震,导致矗立在护国寺的感应塔倾斜。梁太后下诏重修感应塔,同时修缮寺院,工程于1094年完工,并立碑刻铭,以示纪念和庆祝,这就是后来的西夏碑。 1227年,元灭西夏后,西夏文化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当时作为西夏辅郡的西凉府也未能幸免于难,大量的西夏建筑、史册遭到破坏,而立于凉州护国寺的这块西夏碑,却被当时的有识之士砌一碑亭封闭,侥幸得以保存。护国寺约在元朝至正年间遭到毁坏,明朝永乐年间始建清应禅寺时,有人将湮没在废墟中的“西夏碑”砌碑亭封存在清应寺内。</p><p class="ql-block"> 直到五百多年后,武威著名学者张澍在武威清应寺发现了一块刻有西夏文字的石碑,人们的目光才重新投向那个曾被历史的尘土掩埋近600年的厚重的王朝……</p><p class="ql-block">1804年(一说1810年),回到家乡养病的武威学者张澍到凉州清应寺游玩,突然看到一座砌封得严严实实的亭子。寺里的和尚告诉张澍,这个亭子封在这里已有几百年了,当地流传着一种说法:一旦打开封砖,便有风雹之灾,因此几百年来无人敢动。张澍不以为然,提出要打开砌封看个究竟。在张澍的一再恳求下,亭子被打开了,一块高大的黑色石碑显露出来,它就是被称作“天下绝碑”的《重修凉州护国寺感应塔碑》(即“西夏碑”),从此,一扇认识西夏文字的大门打开了,一个神秘的王朝浮出了水面。</p><p class="ql-block"> 斑驳陆离的千年石碑,在渡过人世浩劫之后,终于重见天日。虽然是伤痕累累,但在它身上,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厚重,读出了文化的沧桑。历史树立了西夏碑,而西夏碑却镌刻了历史,填补了历史的空白。曾经的破坏者早已化为尘土,而西夏文化的使者千百年来却兀自站立着。如今,它静静地伫立在武威西夏博物馆内,犹如一位饱经风霜的历史老人,默默地诉说着西夏往事,解读着西夏文字。在我看来,它就是一尊文化的保护神,使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得以衔接和延续。</p><p class="ql-block">西夏文又名河西字、番文、唐古特文,是记录西夏党项族语言的文字。党项族人在统治期间,创制了自己的文字——西夏文。据《宋史·夏国传》记载:“元昊自制蕃书,命野利仁荣演绎之,成十二卷,字体方整”。从中得知,西夏文字由西夏大臣野利仁荣创制。</p><p class="ql-block"> 由于西夏文字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的,因此,看起来和汉字十分相似,也是方块字,横平竖直,书体形式也有真、草、隶、篆。西夏文制成后,统治者大力推行,成为当时西夏的官方语言文字。</p> <p class="ql-block">存在过的历史不应被遗忘:</p><p class="ql-block">提起在历史上盛极一时的西夏王朝,很多人会感到很陌生。西夏政权享国长达189年,历经十帝,曾先后与同时代的宋、辽、金相抗衡,创造了党项民族的辉煌。由于元朝建国后,刻意不为西夏国建史,导致西夏被灭国后,一度被人遗忘了近千年。时至今日,只有贺兰山下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默默向世人诉说着这个王朝曾经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神秘的西夏王朝,为何至今都是解不开的迷? 行为怪异的西夏人最终突然消失在了历史黄沙中。有人说,是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铁骑对西夏进行了屠城;也有人说,西夏人是消失了,但并不是被杀光的,他们为了保命,披上了小马甲融入了各个民族中散落在全国各地,夏尔巴人、嘉绒藏族、河南杨氏等都可能是他们的一脉……但真相究竟如何,可能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去解开了。</p><p class="ql-block">走!北上银川,去看看西夏王陵。</p> <p class="ql-block"> 银川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的塞上古城,早在3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水洞沟遗址繁衍生息,是史上西夏王朝的首都。现在的银川,民间传说中又称“凤凰城”,古称“兴庆府”、“宁夏城”,素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城西有著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西夏王陵,贺兰山岩画,西部影视城,等著名景点。</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宁夏”之名,取自“西夏故地永远安宁”之意,800年前的朝代仍然是宁夏经久不衰的代名词。</p><p class="ql-block"> 照片是银川市标志性建筑之一,鼓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西夏王陵景区由西夏博物馆和陵区两部分组成。在王陵,看着巍峨的贺兰山,苍茫的大地,古老的王陵仿佛诉说一个王朝的前世今生。</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我们想来看看西夏王陵?因为西夏这个王国实在是在久远且神秘了。西夏,是和两宋并列存在的一个西北小王国,上层统治民族为党项羌人。国家虽小,却也诞生了璀璨的文化,且从1038-1227年一直存在于世,近200年时间,直到后来被蒙古人灭掉。</p> <p class="ql-block">西夏王陵:</p><p class="ql-block">西夏王陵: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号称“ 东方金字塔”,在雄浑的的贺兰山脚下可以深入感受西夏王朝迅速的兴起和神秘的覆灭。</p><p class="ql-block">历经近千年的西夏王陵,至今仍留有许多神奇现象和谜团,待后人探究如陵塔之上,至今寸草不生;往来的飞鸟也似懂得敬重昔日帝王,从不在陵塔上停留;王陵修建于贺兰山下洪水冲击形成平原,但数百年来,再未遭遇洪水;陵塔结构为何与历代各种古塔的多边形不同,而是圆形的;独特的西夏文字和图腾,背后是怎样的西夏文明……</p> <p class="ql-block">要深入了解西夏王陵。可以看下纪录片《神秘的西夏》,了解下关于西夏的前世今生。</p><p class="ql-block"> 景区内部有9座帝王的陵墓,观光车只到3号墓,据推测为西夏的开国皇帝李元昊的墓。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只有夯筑土包,在西夏灭亡时陵墓都遭到严重破坏,原有的阙台、月城、碑亭、墓志铭、塔型陵台、献殿等建筑构建都不复存在。</p> <p class="ql-block">西夏王陵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西夏在宋朝时期是仅次于宋辽的第三大强国,西夏王朝。</p> <p class="ql-block">西夏王陵规模宏伟,布局严整。每座帝陵都是坐北向南,呈纵长方形的独立建筑群体,规模同明十三陵相当。吸收自秦汉以来,唐宋皇陵之所长,又受佛教建筑影响,构成中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形式,故有东方金字塔之称。</p> <p class="ql-block">景区的西夏博物馆也值得一逛,博物馆两侧外立面连廊很出片。</p> <p class="ql-block">宋景祐五年(宝元元年、1038年)十月十一,李元昊在大臣野利仁荣、杨守素等拥戴下,在兴庆府南郊筑坛登基,自称皇帝,建立西夏政权,国号称大白高国(辽、宋称西夏),改元为天授礼法延祚。武威便成为西夏立国后西凉府和右厢朝顺军司的驻地,也是西夏的陪都,即“大夏开国,凉为辅郡”,其地位与西夏首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和大都督府(今宁夏灵武)属同一品级,故而留下了众多西夏珍宝。</p> <p class="ql-block">西夏王朝没有列入《二十四史》中,甚至在中国历史上连一本官方主持编撰的关于西夏的史书都没有,那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可以说是由多种历史原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历代王朝中一直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当一个王朝灭亡后,新兴的王朝便会主动承担为前朝修史的重任。这就是所谓的“易代修史”,即“兴朝而修胜国史”。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表明自己作为新王朝沿袭的正统地位和合法性。</p><p class="ql-block">元朝史官在宋、金、辽三国谁是正统的地位上争了七八十年,但是对西夏的态度确是出奇的一致,那就是西夏肯定不是正统王朝,因此在是否单独立史的问题上连考虑都不考虑。</p><p class="ql-block"> 蒙古军队对兴庆府进行了残酷的报复性屠杀。不仅为数不多的认识党项文字的贵族官员遭到了屠杀,而且许多西夏典籍也在大火中被付之一炬,很多关于西夏历史的记载也都随之烟消云散,留存下来的文字根本不足以对西夏单独立史。</p><p class="ql-block">尽管不给西夏单独立史,但是西夏作为一个盘踞中国西北近200年的王朝,它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影响终归还是不能抹杀的,因此史官在编撰宋、金、辽三史时都给西夏单独列传,把他归入了和吐蕃、大理、高丽等国一类的外国列传当中。</p> <p class="ql-block">今年是三年新冠病毒疫情结束后的第一年,国人终于可以走出家门到处旅游了,还有一个奇特现象就是“博物馆热”,多地宣布取消周一闭馆传统。</p><p class="ql-block">“知来处,明去处”。博物馆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一件件文物承载着千百年的历史沧桑,抽象、模糊的历史从而变得具体生动。我有个习惯,每到一个大城市总喜欢到当地博物馆看看。今年的“博物馆热”的背后,是公众与传统文化的深度交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正在见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参观博物馆深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底蕴及其创新伟力。</p> <p class="ql-block">1977年在西夏王陵出土的鎏金铜牛,是宁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 铜牛长120厘米、宽38厘米、高45厘米,重188公斤。整座铜牛,青铜铸造,空心,通体染金。铜牛屈肢而卧,牛角耸立,两耳竖起,双目清晰有神。整个牛身肌肉、骨骼线条都刻画得栩栩如生,是一件技术高超的空心铸铜珍品,是目前所发现的宋夏时期最大的一件铜铸空心牛。</p> <p class="ql-block">今年夏天“研学热”不断升温,研学旅行成为不少中小学生暑期生活的重要内容。在研学旅行中,一般都会安排参观博物馆。<span style="font-size:18px;">青少年“研学热也”带动了“博物馆热”。</span></p> <p class="ql-block">西夏文与汉文对照,原来西夏文是这样表述“戴”、“邓”、“丁”、“董”、…等字的。</p> <p class="ql-block">银川市内的街道很宽敞</p> <p class="ql-block">镇北堡西部影城,由作家张贤亮于1993年9月21日创办。以其古朴、原始、粗犷、荒凉、民间化为特色,主要景点有明城、清城、老银川一条街等多余处影视拍摄景观组成 。</p><p class="ql-block">2007年4月,镇北堡西部影城被评为“中国最受欢迎旅游目的地”,是中国十大影视基地之一 。电影《大话西游》、《新龙门客栈》、《红高粱》等在此取景。2018中国黄河旅游大会上被评为“中国黄河50景”。</p><p class="ql-block"> 1961年,尚在农场劳动改造的张贤亮发现镇北堡。</p><p class="ql-block">1980年,张贤亮调到宁夏文联工作,将镇北堡介绍给《一个和八个》摄制组。此后,影视剧组陆续来此取景。</p><p class="ql-block">1982年,根据张贤亮小说《灵与肉》改编,由谢晋执导的电影《牧马人》来此取景,影片获得马尼拉国际电影节奖。</p><p class="ql-block">1993年9月21日,张贤亮创办了镇北堡西部影城。</p> <p class="ql-block"> 镇北堡西部影城,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区北端,占地面积0.7平方公里,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镇北堡西部影城有两座古代城堡,两堡一南一北,名为镇北堡和镇南堡,均坐西朝东。镇北堡西部影城以古朴原始粗犷荒凉民间化为特色,保留和复原了拍摄过部分影片的场景和道具,供游人观赏。</p><p class="ql-block">镇北堡西部影视城给昔日凋败衰落的古堡,带来了新的生命力。当漫步在这些影视场景之中,流连于真假难分的道具中时,仿佛来到了梦幻般的电影世界,令人神往惊奇,耳目一新。</p><p class="ql-block"> 去了不同的场景,看了不同的风景,知道了不同的事,感悟了不同的人生。月亮门内爱恨共生,龙门客栈里刀光剑影,黑风岭上杀气腾腾,乔家大院古朴凝重,至尊宝一万年的深情表白,一段段情感,一幕幕历史,一场场变革,中国的电影从这里开始走向世界。而游人也总是摆出与电影中相似的姿势留影,过足一场电影瘾。</p><p class="ql-block"> 无论是拍明清戏、远古戏、现代戏、甚至神话戏的导演,都能把这里的一些景点对号入座,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在这里创作出一部部优秀作品。几乎所有的景点,不仅给导演们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同样给游人留下充分参与的空间。</p> <p class="ql-block">银川镇北堡西部影视城,虽不如横店有名,但西部,名字里自带了原始、粗犷、荒凉、古朴的西部风情,娱乐圈半壁江山都来过。</p> <p class="ql-block"> 这个貌不惊人的外景场地里,从文革结束不久的《牧马人》,到让张艺谋一炮走红的《红高粱》;从上世纪80年代轰动一时的《黄河谣》,到被誉为中国第一部经典武侠片的《双旗镇刀客》以及徐克的《新龙门客栈》,还有周星驰的《大话西游》系列,都是从这里诞生的,朱时茂、丛珊、张艺谋、巩俐、姜文等一批批影视人从这里脱颖而出。</p><p class="ql-block"> 在此摄制的影片之多,升起的明星之多,获得的国际、国内影视大奖之多,皆为中国各地影视城之冠,所以有“中国电影从这里走向世界”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一眼千年,断壁残垣同样壮美。</p><p class="ql-block">两座城堡是明清时期为防御贺兰山以北各族入侵,银川府而设置的驻军要塞,镇北堡也因此得名。当地群众分称之“老堡”和“新堡”。因以镇北堡两座废堡为基地,俗称“镇北堡西部影城”。</p><p class="ql-block"> 两堡一南一北,均坐西朝东,紧邻沿山公路东侧的老堡已被风蚀殆尽,仅存残墙断垣,形制尚存。向北穿过城中黄土路,是老堡瓮城遗址。再向北便是新堡。新堡城池较完整,墙体用黄土夯筑而成。东面辟有半圆形瓮城,城门南侧有一斜坡可登上城墙。城墙四角原建有角楼,角楼基址依稀可见。</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导演张军钊为电影《一个和八个》寻找拍摄场景来到银川,和已在宁夏文联工作的张贤亮交谈时。他一下子记起1961年冬天,他去集市为农场买盐时路过的两个废弃的堡垒,并推荐给张军钊。他说“周围是一片荒野,没有任何建筑物品,一棵大树都没有。一片荒滩上突然耸立这么两个古堡的废墟,在太阳的照耀下,给人的感觉是从地底下生长出来的,给我一种非常大的震撼。”此后,影视剧组陆续来此取景。</p><p class="ql-block">1982年,根据张贤亮小说《灵与肉》改编,由谢晋执导的电影《牧马人》来此取景,影片获得马尼拉国际电影节奖。</p><p class="ql-block">1987年张艺谋和巩俐在镇北堡拍摄《红高粱》一举成名。</p><p class="ql-block">这两部电影的走红,让张贤亮意识到,原来荒凉也是有受众的。于是他脑子里埋下了用荒凉来赚钱的种子。后来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讲话激起全民创业的热潮,政府官员、机关干部都纷纷下海,张贤亮再也坐不住了,古堡就像鱼钩一样钓着他那颗蠢蠢欲动的心。</p><p class="ql-block">彼时的张贤亮是自治区文联主席,也是宁夏作家中版税最多的,于是他拿出自己多年积累的作品版权税向银行抵押贷款几百万,以文联的名义开始办影视城。他的心里是有憧憬的,他期待着会有源源不断的剧组来,给他带来名利。</p><p class="ql-block">他更加卖力地推销“荒凉”,于是张艺谋、姜文、陈凯歌、周星驰等著名的电影人都来到了这里拍电影,这里在业内成了荒凉感的代名词。《红高粱》《大话西游》等影片在国际上获奖,至今的中国电影界也公认,没有张贤亮,2004年第16届金鸡百花奖是不可能落户银川的。</p><p class="ql-block">再后来,很多在这里拍摄的电影走进了中国电影史,影视城的里程碑意义也逐渐凸显了出来,也给影城带来了巨大的名气。当取景后的剧组散去后,留下的是后来带给影城娱乐化的场地,游客们乐此不疲地踏上这片土地,拍照,打卡……张贤亮心中影视城的梦,成了。</p> <p class="ql-block">镇北堡西部影城在中国众多的影视城中集中展示了中国古代西北小城镇的地方风情,成为了拍摄“中国西部片和古代英雄豪杰”的最佳外景地。影视城一句“中国电影从这里走向世界”的宣传语,觉得很有道理。有人说,这里是电影人的福地,影视明星的摇篮,一点也不夸张。在众多的影视城中,在此摄制影片之多,升起影星之多,获得国际,国内影视大奖之多,皆为中国各地影视城之冠。</p> <p class="ql-block">刚进门不远的地方,就是电影《牧马人》拍摄的外景,墙上有张贤亮亲笔题写的铜匾,还有很多影视剧照和简单的说明。让很多即使没有看过这些影片的游人,也能对影片有所了解,令人感受到这里浓烈的电影文化氛围。</p> <p class="ql-block">电影(红高粱)中标志,月亮门。一堵残破的土墙上,有一个半圆形的大门,空洞、虚幻而又神秘,看起来又是那么熟悉,那就是张艺谋执导的电影《红高粱》中,女主角九儿生活过的月亮门。那摆放着许多陶土大瓮、九儿的居室、九儿坐过的花轿,让人一下子进入到那第一个为中国获得“柏林金熊奖”国际优秀电影的故事情节中。</p> <p class="ql-block">每一处地方都似曾相识,都好像曾经见到过。一处高大的寨门,一条充满沧桑的街道,这就是电影《双旗镇刀客》中,主人公孩哥、好妹、一刀仙们演绎中国西部武侠片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清城,位于镇北堡西部影城北端(景区正门口),建于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是明城被地震摧毁后奉乾隆旨意夯筑的另一个兵营,故名“清城”。两座兵营相近,可见贺兰山东麓的军事价值。清城外形似大龟,取“灵龟下山,吉祥如意”之意。清城内部以各种民间、民俗工艺表演为主,主要景点有瓮城、幸运之门、神秘山洞、百花堂、影视一条街、古堡龟卦、都督府、牛魔王宫、观音阁、展厅、明星犬舍、告子亭等。清城堡的第二道城门,被称为“幸运之门”。之所以被称为“幸运之门”,因位于贺兰山中段,有卧龙怀珠之势。在该座城门拍摄取景的《朱元璋》、《飞天》、《大话西游》等都大获成功,所以中国影视界就把这座城门叫做“幸运之门”</p> <p class="ql-block">老银川一条街,位于镇北堡西部影城东南端(明城东侧)。2012年,用时97天兴建了“老银川一条街”。该景区以复制原“宁夏省国民政府”(即“马鸿逵官邸”)的建筑物为中轴,以解放前银川市最繁华的“柳树巷”为蓝本而打造。再现了当年的老商铺、老街巷。街长120米,街道两侧店铺分建6个400-500平方米的大厅,有银川市历史展、消防科普教育展、台港日韩小商品小食品小饰物专卖场——新奇特、承天寺戏园等。</p> <p class="ql-block">这处训练场的障碍物设置,和上世纪七十年代,部队的百米障碍物一样。</p> <p class="ql-block">在清城专门参观了“张贤亮纪念馆”,该馆是由张贤亮的夫人冯剑华女士负责筹建并担任馆长的一所纪念馆。在这座中西合璧的花园式四合院,陈设分为六个主题展室,用实物、图片、文字和声像等形式按照时间顺序分布在四合院的各个屋子,回顾了作家传奇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张贤亮(1936年12月—2014年9月27日),祖籍江苏盱眙(我们的同乡),中国当代作家、收藏家、书法家,曾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文联副主席、主席等职。1954年,高中毕业后,因没有考上大学,自愿报名前往西北地区,在甘肃省贺兰县(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的农村中当一名文书。1956年,调往甘肃省干部文化学校当文学课教员,并开始尝试文学创作,发表了《夜歌》《黎明时的歌》等60余首诗歌。</p><p class="ql-block">1957年7月“反右运动”期间,创作的诗歌《大风歌》,登载在当时很有影响的文学月刊《延河》引发关注,使得张贤亮遭到了猛烈的批判;《大风歌》成了右派言论的代表作品,因此被戴上了右派分子的帽子,关进银川市附近的劳改农场,过起了与世隔绝的囚犯生活。1970年,又被投进农垦兵团监狱,运动一来就抓去劳改,劳改几年又被转移到另一个农场就业劳教。</p><p class="ql-block">1979年9月,张贤亮得到彻底平反。1980年,调至宁夏《朔方》文学杂志社,担任编辑,并发表了《邢老汉和狗的故事》《灵与肉》等短篇小说。</p><p class="ql-block">1992年,下海弃文从商,前往宁夏贺兰经商。1993年,创办华夏西部影视,并担任华夏西部影视城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建立了镇北堡西部影城。</p><p class="ql-block">2014年9月27日下午,因肺癌晚期逝世,享年78岁,安葬在银川。</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宁夏?在这里,沙漠与湖泊相伴,荒凉与秀美交杂,是人人口中的塞北江南,也是诗人笔下的西北大漠。这片混合的土地,孕育了悠久的历史文明,滋养着艺术文化蓬勃生长。</p><p class="ql-block"> 著名作家张贤亮,倡导“文化是生产力”,开劈荒凉也是一种文化。他于1993年9月21日创办,“镇北堡西部影城”,该城以其古朴、原始、粗犷、荒凉、民间化为特色。主要景点有明城、清城、老银川一条街等多余处影视拍摄景观组成 ,中国有多部影视作品在这里创作与拍摄,从此让中国电影走向世界。</p> <p class="ql-block">张贤亮倡导并身体力行“文化是生产力”,“中国电影从这里走向世界”,这11个字,也是他认为,是对自己最大的奖励和认可。</p> <p class="ql-block">贺兰山南北长220公里,平均海抜2千到3千米,最高处3556米,向东俯瞰黄河河套和鄂尔多斯高原。亿万年的沧海桑田,锻造了贺兰山巍峨粗犷的外貌,雄伟的山势构成了一道天然屏障,挡住了腾格里沙漠滚滚的黄沙,将湿润的东南季风留在了贺兰山东麓,是我国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贺兰山在这里构筑起西北隐秘的生物王国,东麓冲积扇和黄河的完美组合,也为优质酿酒葡萄构筑起最适宜的生长环境。银川市众多庄园就扎根在这片生态绿洲中,与这里的万物一起盎然生长。</p><p class="ql-block">葡萄种植与葡萄酒酿制都是舶来品,早在汉朝就由张骞引入,从西域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自此,葡萄在宁夏生根发芽。两千年的沧桑积淀,到20世纪80年代,酿酒葡萄酒产业开始大面积生长于贺兰山东麓,成为贺兰山给予宁夏的“礼物”。2021年,宁夏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挂牌。</p> <p class="ql-block">离开镇北堡影视城在贺兰山东麓向西夏王陵行进,沿途都是葡萄种植园,一个个酒庄布设其中。问司机新疆也盛产葡萄为什么没有葡萄酒产业,答曰:这里的葡萄酸中带涩特别适合酿造葡萄酒。</p> <p class="ql-block">宁夏贺兰山东麓产区是业界公认的世界上最适合种植酿酒葡萄和生产高端葡萄酒的黄金地带之一,资源禀赋得天独厚,贺兰山屏障于西、黄河流经其东,“山河相拥,山川夹廊”,位居山河之间的独特地理环境,气候干燥少雨、光照热量充足、昼夜温差大,砂石土壤透气性好、富含矿物质,黄河灌溉便利,被誉为“中国酿酒葡萄种植最佳生态区”“世界上能酿造出最好葡萄酒的地方”,因此有了中国的“波尔多”之称。</p> <p class="ql-block">银川市兴庆区内的流淌着滚滚的黄河水</p> <p class="ql-block">众生有语,山海无言,人生所有的问题,答案都在路上。此次西北行,从风景到风情,从当下到历史,脚步驰骋数千里,思绪激荡越万年。早上执行北京时间,晚上落实新疆时光,茶水加馕饼,每日睡眠不足,只为把握在新疆的每分每秒。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有风雨兼程、连续作战,历时22天的“特种兵”旅行画句号了,编写美篇上、中、下留作纪念。</p><p class="ql-block"> 惊回首!期间经历了心惊肉跳的安集海大峡谷、盘龙古道;打卡西极,两山交汇悟龙脉,圆梦祖国东西南北中;从一天历四季的独库公路、崖岭百重、昆仑三雄的帕米尔高原,到沉醉于百里画廊唐布拉、那拉提绒布般空中草原美景中;也曾在巴音朝鲁湿地追寻九个太阳,3400米的哈希勒根达返雪地撒欢;赛里木湖的蓝,果子沟的野花、解忧公主薰衣草园留下我们的足迹;喀什古城、伊犁的喀赞其、六星街风情令我痴迷;徜徉在霍尔果斯口岸、伊犁河桥、惠远古城伊犁将军府内,左宗棠的丰功伟绩让我心生敬仰。</p><p class="ql-block"> 列车出疆,依依惜别好地方。左祁连,右天山,穿行在河西走廊,连绵戈壁、千里大漠风光扑面来,大西北壮阔的无言之美不断撞击心房。望两侧茫茫戈壁滩上,时见风电机排列成行,太阳能光伏成遍,高压线塔如影随形,京新高速上车来车往,恍惚在梦乡。放眼远处直插入云的雪山,体味着当年古老的文明,思绪在现实与回想间穿梭饮醇自醉。</p><p class="ql-block"> 朔色长天肃杀万里,嘉峪关历经千年仍如故,悬挂长城勇攀登,心潮澎湃与天齐。佇立在丝绸古道、长城第一墩边忆历史,武威的“马踏飞燕”、西夏碑吸引我继续探秘西夏王朝北上;静听西夏王陵默默诉衷情,200年的王朝世人不能忘;镇北堡西部影城思贤亮,不忘贺兰山葡萄美酒尝。</p><p class="ql-block"> 西北的壮美不仅是眼睛的饕餮大餐,更需要用心去体会,这种美是一种无言的诉说。曾几何时的铁马金戈、当年的硝烟弥漫,已然消散在历史的天空中,唯有古稀之人、尚在喃喃自语思绪长。</p><p class="ql-block"> 生命的衰老,是一个能力不断递减的漫长过程。一路走来,感觉良好,完成了对古稀之年身体的极限挑战。船停在码头,最安全,但这不是造船的最终目的;人呆在家里最舒服,但那不是人生的意义。挑战极限,追逐梦想,享受追逐梦想的过程,才是人生的意义。 我不去想途中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诗和远方,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旅途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走,就是了。一切,都在意料之中。</p><p class="ql-block"> 忆当年,意气风发,金戈铁马,四十功名尘与土(工龄);</p><p class="ql-block">到如今,廉颇老矣,尚能行否?古稀不坠青云志。</p><p class="ql-block"> 感谢你的阅读!</p><p class="ql-block"> ——2023年8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