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成县小山村

红梅

<p class="ql-block">  仲夏,在同学邀请下,我们一同前往镡河建村,这是一个不为人知,隐藏在大山深处最偏远的小山村。地处甘肃陇南成县最南端的犀牛江畔,长年奔腾不息的犀牛江水从这里流过,一年四季绿绿葱葱,森林茂盛,群山峻岭,峡谷幽深,风光俊美。</p><p class="ql-block"> 记得二十年前第一次来到这里,看到的是泥泞之路,交通不便,土坯茅屋,偏远落后,民风淳朴,大峡谷自然景色很美丽。二十年后,这里青山依然很美,但小山村却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令人惊叹!</p><p class="ql-block"> 这天,天空下着蒙蒙小雨,鸡峰山上云雾缭绕,通往建村的班车在山间云雾中穿行,雨点敲打着车窗,时隐时现的山峰、青翠欲滴的山林从眼前瞭过, 满目养眼的绿色和清新空气,让人心旷神怡。翻过鸡峰山后天空逐渐放晴,山上没散去的雾云,像一条条白色丝带缠绵在半山腰中,雨后的山峰更加清晰,更加青翠。</p> <p class="ql-block">  汽车绕过几道梁,穿过山谷经过化垭,一路下坡来到了美丽镡河,停在了镡河村文化广场旁边。我们被这里景色所吸引,青山环绕,翠绿盎然,一条清澈溪水缓缓从山间流趟,奔入犀牛江。新建的红檐房屋,古渡人家与青山、溪水、小桥、长廊、以及水车,水磨坊相互映衬,构成一幅美丽山水画卷。</p><p class="ql-block"> 广场中央,一块巨型花岗岩,石块正面清晰地书写“古渡镡河”几个苍劲有力大字。三幅古铜色调悬崖浮雕:“茶马古道”“镡河古渡”“农耕文化”,刻画古代镡河人追求幸福生活的艰辛路程;刻画了当年镡河古渡密集人群和兴盛的渡口贸易景像。</p><p class="ql-block"> 看到“古渡镡河”这几个字,使人下意识到,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这里曾是历史悠久的古渡口和茶马驿站。几千年前,是犀牛江畔最热闹的云集之地,凡是进川入陕的茶马贸易,南来北往的小商小贩,走亲访友的乡镇村民,都要经过这个渡口。在南宋时形成的官渡——镡河渡,光阴荏苒千年,马帮铃铛响彻了几千年。直到2000年,犀牛江大桥建成,古渡才退出了历史舞台。</p><p class="ql-block"> 这里也是红色渡口。1936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为实现三大主力会师分三路纵队北上,实行“成徽两康战役”计划。当总指挥及红三十二军前卫部队主力抵达犀牛江南岸,经过激烈战斗,击退了把守渡口的国民党军队。但是部队要过江,找不到船只,也找不到渡船手,就在紧急危难关头,镡河村的村民王可孝、王廷茂、王忠孝等九名船工自告奋勇,找来两个船只,取出埋在泥沙里的缆绳和桨,护送红军官兵顺利渡过了犀牛江。这个故事在中国革命历史长河中传为一段佳话,这九位古渡人为中央红军北上抗日做出了应有贡献,成为红色渡口的奠基人。</p> <p class="ql-block">  如今,古渡口和茶马古道已经不复存在,过去的古渡口大变了样,变成了成县向南开放的桥头堡,成县百公里自驾游的联结地,变成了成县南部旅游环线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p> <p class="ql-block">  我们沿着犀牛江大峡谷一路向东,江水两岸森林茂盛,植被繁密,连绵起伏的群山青翠浓郁。在通往建村道路上,有一条近十里长的路建在半山腰上,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滔滔江水,地势十分险峻。远远望去,公路像一条巨龙,腾空而起,蔚为壮观。汽车沿着江边蜿蜒前行,一会儿看到是山峰离你很远,江面很宽,地域开阔,群山峻林列队向你招手。一会儿又看见山峰横竖在你眼前,挡住了你的去路。江中下游有一处峡谷最窄处,两峰对峙,遮天蔽日,光线幽暗,“一线天”景观。另有一处峰峦翘然直插江心,使犀牛江水形成大拐弯,形成江河奇景,状如葫芦,当地人称之葫芦堡。</p><p class="ql-block"> 顺江而下,千奇百态原始景观让你目不暇接,神奇的大自然在这里展现出壮丽画卷,使你感受到犀牛江大峡谷是那样的恢弘和壮美!</p> <p class="ql-block">  我们来到地势较低,平坦开阔的石榴村,彩旗挂满各个小院落,石榴花开挂满了枝头。一路漫山遍野野花,和种植的油葵、金盏、蔷薇花争相绽放,公路两旁的紫色马莲花迎风招展,是那样的妖娆多姿,在阳光下欢笑着,迎接四面八方的游客。</p> <p class="ql-block">  经过三个小时跋涉,汽车到达建村,这里是甘肃省陇南成县最偏远的小山村,鸡鸣二省、地跨三县之地,东与陕西省略阳西淮坝接壤,南与康县迷坝乡隔江相望。这里没有高楼大厦,没有热闹的市场,它宁静、安谧、平凡,不为人所知。</p> <p class="ql-block">  走进村庄,四周群山环绕,花红树绿,鸟语花香,只见苍翠茂盛树林绿遍了山陵和原野,山涧清澈溪水浅呤低唱。新建的房屋拔地而起,两排整齐的新农村村舍,统一建筑风格和院落,住着二十几户精准扶贫、异地搬迁安置的村民。建村百十户人家,户户住上了白墙青瓦砖房,有的还建起了二层楼房。房前屋后核桃树、梨树、柿子树,猕猴桃,葡萄架结滿了果实。干净整洁的村庄小路,种满了多种花卉,蝴蝶在万寿菊花丛中飞舞,小鸟在树枝头上歌唱。一个崭新的,欣欣向荣的建村展现在你的面前,让你耳目一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站在村头,看见平展宽阔的公路直通村口,回想二十年前,这里还不通车,从镡河乡镇到建村,十几公里的路全靠两条腿走路。记得那年,我们到镡河镇分别搭乘一辆摩托车,在悬崖峭壁的半山腰,下过雨的沟沟壑壑路上行驶,结果不小心翻了车,连人带车摔下来,差点被摔到犀牛江里。回想起这段经历,记忆犹新,不寒而栗。今天,一条宽阔的公路打开了山里的大门,这是一条连接城乡、脱贫致富、通往幸福的路。</p> <p class="ql-block">  更令人惊喜的是,村庄修建了龙风文化广场和湿地公园。广场设有文化墙,健身器材;公园里有荷花池,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供村民们在这里休闲娱乐。走在公园步行道上,欣赏眼前美景,你分不清这是在城里?还是乡下。</p> <p class="ql-block">  我们参观了新建的二层楼党群服务中心以及村史馆。这天下午,正值女支书接待县组织部工作组,听说我们是从省城、县城来访的客人,热情起身向我们打招呼,并递过两瓶矿泉水让我们先解解渴,在与我们简单交流后,介绍我们参观村史馆。</p> <p class="ql-block">  村史馆是今年上半年建成并开馆的,一百多平方米的展馆,承列着几百张照片和史料记载。内容分几大部分,记录了建村几十年发展变化和历史记忆。展馆中央,悬挂的几块长方型条框引人注目,“建村村规”“建村村训”“建村村风”赫赫醒目。仔细读来,村规、村训虽然没有高深的豪言壮语,但是句句浸透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它是建村人的文化命脉和道德传承。他时时告诫村民,要遵循祖训,不忘乡愁,遵纪守法,爱党爱国,用勤劳的双手建设家乡。村史馆让我们了解到,原来贫穷落后的建村,在历届村组干部和村支书带领下,经过多年不懈奋斗,完成了华丽蝶变,今天美丽乡村来之不易,是党的惠民政策和建村人艰苦奋斗取得的成效。</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还参观了建村中华鱼鲟鱼养殖厂。养植厂建在龙风山脚下,这里清澈山泉水适合冷水鱼的养植,虽然我们没能进厂参观,但是从外围栏杆也看到了它的规模和生长情况。养植厂周围是成片的烤烟种植地,绿油油的烤烟叶大肥壮,长势喜人。近些年来建村大面积的种植烤烟、魔芋、中草药,给建村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这是建村人发家致富的主打产业。</p> <p class="ql-block">  炎炎夏日,晚风习习。带着满心欢喜和收获离开了建村。滔滔犀牛江水,滋润和养育着沿江两岸人民,古老的古渡文化,激励着镡河人民奋勇直前。建村所见所闻,深切地感受到农村近些年发生着巨大变化,我们每到一处,都是一片赞扬声音,“共产党好,共产党的政策好”,这是镡河人、建村人最质朴的语言,它诠释了改革开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带给农民的实惠和发自内心的喜悦!我们衷心的祝愿和相信:日新月异的镡河乡人,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引领下,以脱贫攻坚的必胜决心,用古渡的福泽、勤劳的双手,建设更加美好的明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文字、图片:张红梅</p><p class="ql-block"> 2023年 8月16日写于兰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