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正逢双休日,我们一帮摄友来到“天上广寒宫、地上广寒寨”的萍乡市广寒寨杜鹃花拍摄景点采风,在闲聊时“一君” 兄同我聊起他想拍摄一部反映三十年代未,上海女兵在横板桥村故事的片子,需要物色十来个16、17的女孩子当演员。我当时听了感到很诧异。在我的印象当中,只知道58年新钢建厂来了上海人、文化大革命期间上海知青上山下乡来到江西。三十年代的这个故事却鲜为人知,或许是我才疏学浅,孤陋寡闻吧。</p><p class="ql-block"> 情缘一:抗日战争时期,有一支特殊的队伍活跃在新余大地。这是一支由中共地下党组织派往国民党军中服务和宣传抗日的独特女兵队伍。她们在组织发动群众抗日、鼓舞国民党官兵抗日斗志、维护国共合作统一抗日等方面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她们就是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p><p class="ql-block"> 沙头村委下辖横板桥、彭家堎、弯里、土江口、东边、新屋、老屋、山下八个自然村。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旧址就位于渝水区珠珊镇沙头村委横板桥村。</p> <p class="ql-block"> 1937年9月,胡兰畦(qí)到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女工夜校做报告,了解到夜校女工学员爱国热情高,能吃苦耐劳,就请夜校钟韶琴校长帮助组织队伍。在当时,夜校学生、共青团江苏临时省委组织部长胡瑞英听到这一消息,立刻向临时团省委书记陈国栋报告了情况,并马上去夜校找老师,坚决要求参加服务团,并协助老师挑选人员。服务团最后确定了包括9名女工学员及1名夜校老师在内的10名成员(任秀棠、胡瑞英、李亚芬、金敏玉、郑惠珍、李惠英、张定堡、龚琦玮、秦秀谷、柳秀娟)。因服务团以女工为主,故起名为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胡兰畦任团长。</p> <p class="ql-block"> 穿过历史的长廊,将我们带到 1937年8月13日,日寇对上海发动侵略。“八·一三”抗战爆发后,何香凝于1937年9月15日组建了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委派秘书胡兰畦为团长,奔赴前线进行战地服务。服务团在前线战斗了3年,随国民党军转战8个省市,行程2万里,召开了257次大会,慰劳伤兵381次,演出53次,极大地鼓舞了将士的士气,获得了先锋模范称号。</p> <p class="ql-block"> 对于一些不太了解历史的人来说,何香凝是何许人也?或许不甚了解。小编简要介绍一下她的生平。何香凝是中国国民党左派的杰出代表、著名政治活动家、女权运动先驱,画坛杰出的美术家、民革主要创始人之一。她是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廖仲恺的夫人。何香凝是共产党人的老战友,同中国共产党真诚合作的典范。新中国成立后,担任第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p> <p class="ql-block"> 话说 1937年,近花甲之年的何香凝爱国之志老而弥坚,对救亡运动热情支持,并始终不忘将妇女解放与抗日救亡运动紧密结合起来。7月22日,何香凝在其上海寓所成立了最早、最大的妇女抗日团体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自任主席兼总务组长。为了推动全国的妇女抗日救亡运动,何香凝建议宋美龄出面发起成立全国性的妇女抗日救亡组织。8月1日,宋美龄在南京成立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总会,要求各地建立分会。</p><p class="ql-block"> 所以才有了上述所说的胡兰畦率团从上海来到江西新余珠珊横板桥村抗日救亡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这个团的团长为胡兰畦,团员有任秀棠、胡瑞英、秦秋谷、李亚芬等10名,其中9名是女工。10月5日,该团奔赴淞沪抗战前线国民党十八集团军罗卓英部队工作。同年11月,团长胡兰畦又返沪招集禾光等8名女工为团员,与第一批团员一起随军行动,途中还吸收进步青年和学生参加,团员最多时达40人。该团辗转苏、浙、皖、赣、湘、鄂、豫、闽8省。在部队,她们主要从事宣传、演出、文化教育、纠正军风、战地救护工作,并向驻地群众宣传抗日等。该团于民国29年10月撤离罗卓英的部队。</p> <p class="ql-block"> 情缘二:1958至1966年间,国家第二、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海有23.86万工程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支援全国各地建设。</p> <p class="ql-block"> 1958年7月5日,江西省委决定由张景禄同志带队,共计22人陆续到达新余,筹建新钢。7月16日,省委(58)委第186号文批复,成立新余钢铁公司党委,新钢宣告成立。 1960年,新余市成立大会,新余“因钢设市”。</p><p class="ql-block"> 新余钢铁公司成立后,为加速新钢建设,华东协作区决定从1960年4月份开始,从上海市各系统抽调企业管理干部和职工,迁移六家小厂来新钢。随后上海市又从社会上招收一批待业人员和应届历届高中毕业生支援新钢建设。到1960年底,新钢职工人数达36400人。其中,从上海调入职工共计10262 人。</p> <p class="ql-block"> 被当地人称为“江西的小上海”之称的江西钢厂,早在上个世纪的1964年初,党中央做出了“三线建设”的决策,鉴于江西位处华东后方战略要地,福州军区和华东局作出了在江西建设能独立装备团以下武器的小三线和为空防海防提供装备的大三线具体部署。1965年,在离新余以南22公里的大山深处良山镇,一个以生产军工原材料为主的特殊钢铁企业江西钢厂组建成立,由上海冶金局负责包建。因为江西钢厂是“大三线”军工企业,出于隐蔽和保密,“江钢”驻足在新余南面22公里之远的大山深处腹地良山。整个厂区面积很大,一个山头就是一个车间,厂房建筑就掩隐在崇山峻林之中,每个车间对外都有一个“801、803、805、807、809、830”等这样的代号。而“江钢”对外的落款是江西南昌810信箱。</p> <p class="ql-block"> 80年代的“江钢”是一个有一万五千多名正式职工,十多个分厂的地方骨干钢铁企业,国家重点企业,为军工产品的生产创造了一系列辉煌业绩。</p> <p class="ql-block"> 情缘三:知识青年下乡是从1955年开始的,但是真正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是从1968年12月开始的,结束于1978年10月。在这十年间,大量的城市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到最广大的农村定居并参加劳动,即“插队落户”,以提高实践作用的政治运动。进入70年代以后,国家开始允许知识青年逐步返回城市,1978年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决定停止上山下乡运动,并妥善安置知青的回城和就业问题。</p> <p class="ql-block"> 六、七十年代曾径插过队、下过乡的的知青如今依然记意犹新: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编者按语。引述了毛泽东的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随即在全国各地开展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大批城市知识青年下放到了农村劳动。进入60-70岁的许多知青至今还能背诵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们高亢的这段话:“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以及“农村是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和“广阔天地炼红心”。这些典型的口号曾经打动了成千上万知青。</p><p class="ql-block"> 因特殊原因,1966届、1967届、1968届这三届的初中和高中生在1968年这一年统一毕业并到农村去当知青,称为“老三届”。也就是在这一年正式开始“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成批下放到农村。</p><p class="ql-block"> 上海12万知青在江西垦荒种田,来之前就向往江西这片红色土地,井冈山、赣南是他们最盼望去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当年江西接纳了12万上海知青,这些知青中的1万多人被安排在江西的生产建设兵团,生产建设兵团分农业团和工业团,实行军事化管理。</p><p class="ql-block"> 其他大部分人都是以插队的形式到江西南昌、赣州、新余、抚州、上饶、宜春、井冈山、九江、鹰潭、景德镇、吉安、萍乡等地的广大农村和农民一起搞农业建设。</p><p class="ql-block"> 目前,按照江西74个市县测算,大约每个市县平均约有1600余名上海插队知青。</p> <p class="ql-block"> 情缘四: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宝武)是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中央企业,由原宝钢集团有限公司和武汉钢铁(集团)公司联合重组而成,于2016年12月1日揭牌成立。</p> <p class="ql-block"> 1991年江钢、新钢、铁坑铁矿“两厂一矿”合并成立新余钢铁总厂既后来的新钢公司。</p> <p class="ql-block"> 2022年11月9日,国务院国资委批复同意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与新余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的联合重组,在履行经营者集中审查等事项后,新钢的51%股权正式无偿划转给宝武,新钢正式进入宝武大家庭!</p> <p class="ql-block"> 2022年6月,世界钢铁协会发布《世界钢铁统计数据2022》,中国宝武钢铁集团以1.2亿吨的粗钢产量蝉联全球第一,而与新钢的联合重组是宝武通过联合重组推进公司战略落地又迈出的坚定坚实坚韧的一步。</p> <p class="ql-block"> 从艳丽的花儿以下部分的这组图片于2023年8月5日,拍摄于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珠珊镇沙头村委横板桥村。1937年9月,胡兰畦曾经带领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活跃在横板桥村一带;八十六年后,“战地玫瑰”曾经所在横板桥村通过土地改革、包产到户、改革开放、扶贫攻坚、乡村振兴等等,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图片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旧址、“上海风情街”、古桥新廊、古井等真是反映了渝水美丽农村示范点的新农民、新村容、新村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