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希宁——一个花鸟画家的家国情怀

火灯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国魂 人魂 入画魂</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为一个美术工作者、美术教育工作者,如何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不辜负社会和人民的期望,在美术事业中做出成绩,这是大家的心愿。”这是于希宁先生的心愿,是他上世纪80年代撰写的《道明·气充·文雄》一文的首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自20世纪以来,中国现代美术形成的高扬民族自强精神、蕴含浓郁家国情怀的新传统,是中国美术近百年来紧密关系民族命运、国家发展而获得的独特精神特质。“家国情怀”成为20世纪众多艺术家自觉的创作主题和诗化的精神原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于希宁先生是一位有着强烈家国情怀的艺术家。他是20世纪中国花鸟画复兴的重塑者和见证人,在中华民族危机、抗争、崛起的年代里,不断思考艺术为谁服务的问题。他深受鲁迅先生“美术救国”思想的影响,认同美术家要成为“引路的先觉”,要把立足点扎根于中华民族之中,把自己的情感融于人民群众之中,使自己的步伐跟上时代的发展和变化,牢记自己的社会职责,用自己优秀的作品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这是文艺工作者的灵魂所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于希宁先生援引明代大儒宋濂的文论阐述自己的艺术观,“道明而后气充,气充而后文雄”,“道”为方向和观念,“气”为本质和精神,“文”为形式和语言。“道明——气充——文雄”建构了他创作观、文化观、价值观的学术格局。他将传统文人“修齐治平”的济世理想熔铸为“才德勤修养,三魂共一心”的艺术追求,这是他一生治艺悟道的座右铭,也是其画学思想的核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三魂共一心,旨在追求画之魂、人之魂、国之魂的一体化,以更好地创立、塑造、弘扬具有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美之载体与美之品质。我很看重艺术的精神化,尤其是大内涵的,此是我的心得。要说创作的立足点,应当做人民的画家、艺术家。”显然于希宁先生所说的“艺术的精神化”、“大内涵的”是直指“国魂”的,而“应当做人民的画家”显然是“国魂”指导下艺术家个体的自我要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于希宁先生85岁在中国美术馆办展时,自书序言:“人渐渐老了,但精神不能老,艺术不能老,事业心不能减”。在完成了第一个10年计划之后,他又制定了一个“10年工作计划”,通过四次“捐赠作品展”,2005年在中国美术馆、2006年在山东艺术学院、2012年在山东省博物馆、2013年在潍坊市美术馆,将一生的精品力作无偿捐献给国家、社会和人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家国情怀的核心是什么?爱国。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弘扬时代精神,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span></p> <p class="ql-block">方毅 《原国务院总理方毅题词》 </p> <p class="ql-block">李可染题词</p> <p class="ql-block">启功题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