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诗话</b></h1> <div><br></div><div><br></div><div>一、唐律诗前半部分景或事(“实”),后半部分情或议(“虚”),情景交融,一实一虚,避免单调。如杜甫《登高》。</div><div> 律诗首句起,次句承,颔联依附于前,接续起、承。颈联呼应于后,准备转、合。第七句转,末句合,此律诗之法,如杜甫《蜀相》。<br><br></div><div>二、律诗首联陡起,突兀高远,有如奔腾江水,风急浪高,来势汹涌。颔联“宜缓脉赴之”,应见和平,有如江流行进,江面扩展,水势渐缓。颈联“峭然挺拔,别开一径”,有如江水进入险峻地势,嶙峋巨石阻碍,激起浪花翻滚,澎湃滔天。尾联“转”后做结,有如水势折转激荡,终于突破险礁巨石,而后一泻千里,恣意汪洋。杜诗如是。<br><br></div><div>三、《古诗十九首》淡中见浓。浅近而不浅薄,通俗而不庸俗。《古诗十九首》不逞才气,无所谓“诗眼”,无法摘字摘句,浑然一体,出水芙蓉般自然,跟陶诗尚有“知”的味道相比,已达到了“无知”的境界。<br><br></div><div>四、唐诗求意。读唐诗感觉活泼、天真、浪漫。唐诗,无美辞迷眼,有真情动心。好诗有新意,迸射的火花能使人眼前一亮或心头一震,而不是学知识,懂道理。<br><br></div><div>五、诗要通,又要不通,要不通之通。事理上不通,情理上通。以事理上的无理来表现情理上的有理,这就是“无理而妙”。说事理之外的情理,于事理虚假,于情理真切。语言上无理,艺术上精妙。不但不妨碍诗意的表达,反而在诗境上更深一层。<br><br></div><div>六、维纳斯少了双臂,多了一份美。诗也如此,要有想象的空间。我们作诗有时“筋骨毕露”,古人却喜欢更多的让你去思考。<br><br></div><div>七、咏杨柳之诗多,咏榆树之诗少。榆老而弥坚,更扎实,更深藏,顽强不屈,独立擎天,有本色之美。老榆饱经风雨,生命的年轮深刻尘事的印痕,质朴,坚实,厚重。老榆收藏了记忆,收藏了时光,收藏了尘烟,更具沧桑感。<br><br></div><div>八、“为情而造文”,文真,“为文而造情”,情假。作诗要真,要“思无邪”。诗应感人世、人生,人生即人世。所有文学中,诗最见人。无格(人格、品格、风格、气格)即无诗,无高格更无高诗。曲折坎坷更多诗境。多数大诗人,命运多舛,有了坎坷经历才有传世之作。作诗不是记日记。今天许多人在玩诗。整天不离文房四宝,动辄风雨云月,柳岸花溪,定不会有好诗。<br><br></div><div>九、现在作诗的人大面积,但内容上仍是“小圈子”。主要是脱离大众,脱离生活。很多人路子走歪了。当今有几人真正深入生活,接近工农普通劳动者。真诗在民间。今人应有言:我等愧先人久矣!<br><br></div><div>十、历史上没有专业诗人,诗人不是一种职业。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等众多著名诗人的职业都不是诗人。都没拿过官方发给的工资。靠“诗人”二字吃饭的只有现代人。 <br><br></div><div>十一、一个人一生总要做点什么,不能只写诗。诗不似小说,若看一个人诗之全部,不见其经历,不知其生活,不晓其性情,不知道是干什么的,则其诗必多为伪作。<br><br></div><div>十二、奇语造奇境不如凡语造奇境。最难是在平实中得味。文章忌有文词无文气。诗亦如此,好诗不是词句华美,而是有韵味。以气成文,以意成诗。无气之文只是花纹,无意之诗只是格律。非格律之诗更难作。诗语勿表白,说教,诗应有寄意,生意象。应含蓄,有联想,出新奇更好。<br><br></div><div>十三、诗不是艺术,不能表演。<br><br></div><div>十四、吟诗,不是看诗。格律的语音能充分发挥汉语优势,借用格律语音的抑扬顿挫,能使“精炼的富于音乐性的语言”充分表达出来,吟诵时有一种音乐的美感。诗是吟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形成文字留在纸上就失去了很多本意。吟诗比看诗更深入诗意,能吟才是诗。<br><br></div><div>十五、诗有声音,诗用声音表现,离不开声音。声音是诗之魂,无声之诗无魂也。无声音只有文字不是诗,无文字只有声音仍然是诗。有了声音《诗经》每篇都是绝唱,没有声音每篇都是天书。古人吟诗,今人写诗,所以今无诗。<br><br></div><div>十六、吟诵可修身养性。<br><br></div><div>十七、诗是吟出来的,吟而意境出。吟诵才能知道古人是怎样作诗的,不吟诵就永远不会作诗。只看文字,只去码字,不吟诵,就是文字的搬运工。今诗几乎全是码字。<br><br></div><div>十八、幼稚和单纯是诗情的温床,诗不能长大,更不能成熟,因为诗是情。<br><br></div><div>十九、古人诗词是用老相机拍照,精选美好一瞬,经久耐看,珍贵。今人诗词是用手机拍照,喜欢摆拍。拍后修图。老照片永久保存,手机拍照随照随删。<br><br></div><div>二十、古人自然,今人自由。古人质朴,今人技巧。<br><br></div><div>二十一、有的词宜押入声韵。在押入声韵的词里有时采用入声通押。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贺新郎》(把酒长亭说)。毛主席的《念奴娇》(昆仑),《贺新郎》(读史)等。只要读来顺口,就可以入声通押。<br><br></div><div> 二十二、词中有的字声如《永遇乐》:辛弃疾(千古江山);李清照(落日熔金);柳永(熏风解愠);柳永(天阁英游);张元干(月印金盆);刘辰翁(璧月初晴);刘仙伦(春暮有怀);晁补之(红日葵开)等,结尾最后两字都是一去一上。<br><br></div><div>二十三、词中有的句式音节如《水龙吟》最后四个字:辛弃疾的“揾英雄泪”,辛弃疾的“为先生寿”,苏轼的“是离人泪”,苏轼的“有盈盈泪”,杨无咎的“游千家寺”,晁端礼的“倚朱栏看”,吴文英的“占年光永”,曹组的“向阑边醉”,李之仪的“待何人缷”等,这四个字的句式音节都是:一、二、一。<br><br></div><div>二十四、苏轼填了好多首《小秦王》,并且自注曰“《小秦王》入腔即为《阳关曲》”。查苏轼的三首《阳关曲》词:其一:阳关曲(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其二:阳关曲(济南春好)其三: 阳关曲(军中)。对照苏轼的《小秦王》词和王维的《渭城曲》,可知《小秦王》的声律与《渭城曲》的声律完全相同。不仅平仄完全相同,而且每个字都是完全依照《渭城曲》(平、上、去、入)写的。《小秦王》是从苏轼开始形成一种新的词牌。所以《小秦王》之格律应以苏轼为准。<br></div><div><br></div> <h1><b> 诗话人生·人生诗化</b></h1><h5> ------《山石集》跋</h5><br> 赵志宽 <br><br> 老年有老友,乃人生幸事;老友而挚友,终而兼为诗友,则愈能彼此愉悦身心,延年而益寿。恒山就是我这样的老友之“最老”的一位。<br> 我们的友谊始自“光腚娃娃”之后,那是1955年,我们小学一年级。以后共同上初中、高中,经历文革,前后同学14年;接着一块儿插队七年。间隔五年后,又于母校同业十年。以后东迁北调,虽分处异方,也时常互访;至于电话书信,则从未间断。退休之后,皆为自由之身,就有了更多机会共同畅游于山水、畅意于博园。<br> 近60年矣!读书互为砥砺,皆为优异;文革动荡裂变,志同道一;知青历练,同舟共济;振兴母校,同心戮力;欲海横流,无离无弃;倾情自然,心有灵犀……我们一直见证着彼此的人生。而这些,在恒山的诗集中,留下了清晰而连续的记录。<br> 在我的记忆中,恒山的诗作始自1965年,算来已近半个世纪,基本没有间断。如果将诗作中涉及到的童年生活也计在其中,则其诗选(包括这一本《山石集》和前一本《张恒山诗词选》)中的全部诗作,及其诗作之间的“留白”,基本概括了他人生至今的全部。我们清晰地看到一条线------青年,壮年,老年;亦为学业,事业,休闲------这是他的生活印迹,亦即足迹。我们还能感受到一条脉络------亲情,友情,求真向善唯美之情;亦为少年梦幻,青春热血,理想涅槃,心仪自然------这是他的心路历程,亦即心迹。<br> 这些生活印迹、心路历程,亦即足迹与心迹,复合成一条丰富而生动的人生轨迹。这条人生轨迹用诗的语言描述,用诗句铺成,正可谓“诗话人生”。<br> 何以人生可诗而“话”之?<br> 所谓人生,一般意义是指人的生存和生活,包括物质的,也包括精神的。而人的生存与生活,又尽在自然之中------人不仅为社会之物,更为自然之物。自然是有规律的,自然规律从根本上决定万物运行的规律:天体周转,四季更替,植物的春华秋实,人的生老病死……所以,人生的含义,也应包括人赖以生存和生活的社会与自然环境。<br> 诗是什么?现代汉语解释:诗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由此可知,诗的形式是“有节奏韵律的语言”,任务是“反映生活、抒发情感”。 古人云“诗言志”,则更强调诗是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正所谓“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文心雕龙·明诗》)。用诗表达人的思想感情,表现人的精神世界,就是表现人的生存和生活,就是表现人生。而诗的节奏韵律,正是人生乃至人生所依存的自然的节奏韵律的表现。<br> 综上所述,可以说,人生充满了诗,人生就是一部诗。杜甫诗集,就是他人生的写照;读陶渊明全诗,就清晰看到他的人生足迹,深刻感受他的心路历程。人生可以诗而话之,这不是诗人的最初设计,而是回头的风景,是自然与必然。恒山的诗选就是现实中生动的例证。<br> 人生可以诗而话之,但不是所有人都能。<br> 芸芸众生,各有不同;即使经历同样的时空、物事,精神世界也各有千秋。同样回忆童年,会有不同的情趣;同样经历知青的艰难岁月,会留下不同的心路历程;同样当教师,会有不同的精神历练;同样退休后心仪自然,会陶冶出不同的情操……阅读恒山的诗选,我们仿佛欣赏一部人生的交响曲:音符是他的足迹,旋律是他的心迹;而这些足迹、心迹就是他的不同时期的诗作。他用自己的诗作概括了自己人生的“三种精神境界”,谱写了自己的“命运三部曲”。他用组诗描述一段段难忘的经历,用《五友歌》、《同相忆》追述与老友几十年的深厚友谊,用许多《偶感》、《感赋》、《无题》抒发自己心路的许多的“无题”……<br> 有人说,只有诗人才能诗话人生,其实未必。所谓诗人,不过名头而已,是形式的东西,并非本质。物欲横流的时代,有多少人挂着“诗人”的招牌,大作洋洋,却神不守舍,趋炎附利,叛离人性,远离自然。以他们扭曲的精神是无法诗话人生的。<br> 诗话人生,须有人生诗情,须解人生诗意,须入人生诗境,而这一切,需要的是一颗“诗心”------这样的诗心,杜甫有,陶渊明有,很多人有,恒山也有,所以,他诗话了人生。<br> 何谓诗心?没有明确的定义,但说法不少。有人说,诗心就是作诗之心,诗人之心。前者尚可,后者就不敢苟同了;若是加上“真正的”也许还过得去。还有人说,做人须人心,作诗须诗心,诗心就是在作诗中的人心。这说法略显迂回,但总觉得还可以,接近了诗心的本质。古代专业人士刘勰有过这样的话:“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这里的“文”包含“诗”,与“诗”是一致的,我们不妨套用一下:“诗心者,为诗之用心也”,可否?还有一个参考,也是刘勰说的:“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意思是,人的思想感情蕴藏在心中的时候叫“志”,抒发出来见于语言就是“诗”。这与“诗言志”是一致的,说的是“志”本在“心”;诗言志者,犹诗言心也。那么,换个角度,能诗而言之的“心”可否称为“诗心”? 总之,虽然目前还没有对“诗心”的确切而权威的定义,但对“诗心”的存在却有大范围的认同,对“诗心”的理解也基本没有太大的差别。<br> 我认为,其实诗心就是人心,与生俱来;就是七情六欲,就是思想感情,其本质就是“诗言志”里的“志”。而“志”应具有被“言”的一面,更应具有主动要“言”的一面;诗心则不是“志”的被动的一面,而是主动的、能动的一面。不过对更多人来说,“志”的这一面被世俗所尘封,没被发现,没被发掘,甚或最终与生俱去。<br> 其实诗心就是善心,同情、怜悯、爱;不仅对同类,而且对万物都有善意,是大善,也是大爱。当然,另一面就是嫉恶、忌俗。譬如恒山诗作中的《长歌当哭》,还有涉及农民、环卫工人等弱势人群的诗作,以及更多的愤世嫉俗、爱国忧民之作。<br> 其实诗心就是慧心,灵动而聪敏,能感受细微,洞悉宏大,与万物灵犀相通;能发现世界的真美,能集结最美妙的语言,在有无之间编织最美好的境界------<br> 其实诗心就是童心,带有“人之初”的特质,本乎自然,真纯,质朴;它伴随人生,在尘俗中不断修炼,最终穿越尘俗,返老还童,回归自然,完成“小我”到“大我”的升华,逐渐进入精神的永恒------<br> 有了诗心,就有了“法眼”,可以视通万里,思接千载,看到事物“真相”------<br> 有了诗心,就有了聪耳,可以“于无声处听惊雷”,感受天籁之音------<br>有了诗心,就有了雅怀,可以超越尘俗,情操若冰雪,品味自超群------<br> 有了诗心,就有了哲思,可以“致虚静笃”以“观复”,透视大道玄机------<br> 这就是诗心,是“真正的”诗人之心。<br> “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我以为,晋代陆机《文赋》中的这句话并非仅限于为文之构思,更多应是心思。我欣赏恒山的诗,就是感受他的心思------他的诗心,亦即他的童心,善心,慧心;那是他继承了祖宗的基因又经历几十年修炼而成的。当然不仅是感受,还有更多的交流------诗心的交流;近水楼台,颇感欣慰。至于本书的“诗话”,特别是其中“诗词解读”部分,则以论理与感言的方式直接表述其“诗心”,深刻精微,读者自可理会,此处恕不赘述。<br> 相信,恒山对生活的“诗而话之”将因诗心伴随而继续,其人生也将因诗心导引而渐趋于“诗化”。诗话人生------人生诗化,前面,将愈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