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岁月

米蘭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金色岁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宁市体校乒乓球队五十周年纪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陈 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夕阳徐徐西下,天边一抹红霞绚丽夺目,勾人心魄。我燃起一支香烟,悠然的倚靠在窗边。此刻静谧如画的意境,愉悦着我的情绪,也引导着思绪走进了记忆的深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直到今日,打乒乓球仍然是我生活的重要部分,五十多年的乒乓经历,使我的人生完美且多彩。从得到第一块球拍,取得第一个全省冠军开始,都值得回味翻涌,笔耕渲染。几位曾经的队友,鼓励我写一篇在体校时期的文章。写些什么呢?思衬许久,我决定写大家童年时在一起训练生活的“快乐”因为这是所有队友们都乐此不疲追述的共同情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切还得从跨进西宁市体校大门那一刻谈起。那是上世纪1972年的四月份,初春的残雪仍未完全融化,春寒料峭,冻的手脚冰凉脸蛋彤红。八岁的我被父亲紧紧攥着手向前走着,步履急促并且坚定。他说市体校乒乓球队正在招生,想带我去碰一下运气,看是否能被录取。幼小的我心情忐忑,惴惴不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西宁市业余体育学校”位于西宁市西门口与南川东路的交汇处,东侧毗邻南山,西边紧靠湟水河。由于当年国家经济积贫积弱,人们生活水准普遍低下,温饱问题尚未解决,更没有能力对文化体育发展有大的投入。所以当时的体育场经费薄弱,条件艰苦设施简陋。纵观全貌:炉灰渣铺设的田径跑道,围绕着一个小型足球场地,一溜平房的最西侧,有一间两百多平米的乒乓球室,摆放着七张乒乓球桌,隔墙是土坯垒起的露天旱厕,天气热时苍蝇乱飞异味袭人。简易篮球场里的地面坑洼不平,兰球架锈迹斑斑,已看不出原来的颜色,这就是当年我记忆中的市体校概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初次见面,苏克宙、郭泉生、卞林祥三位教练慈祥和蔼。他们是西宁市业余体育学校乒乓球队首任教练员。见我拘束紧张,一直躲在父亲身后,苏教练便弯下腰来抚摸着我的头顶,亲切询问我的年龄,读书的学校。这一细小举动立刻使我感受到一种信任和依靠,紧张的心情被这种温柔的交流化解。我借用了一块球拍,鼓足勇气,使出三脚猫的功夫奋力击球。两盘比赛下来,我幸运的赢了对手。余光中我看到了几位教练在轻轻的点头,此刻我意识到自己成功了。也就是从这天开始,我正式成为了市体校乒乓球队一员,并且欣喜若狂的领到了属于自己的乒乓球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熟悉了全队的师哥师姐和同龄的伙伴,很快和大家融合在了一起。教练们十分注重作风品德教育,倡导长者爱护幼者,小的尊敬大的,刻苦训练,共同提高。从而全队风清气正,向上氛围浓厚,从未发生过打架斗殴和欺凌事件。这样良好的体验感受使我难忘,潜移默化的受到了熏陶与启迪,心智成熟了很多,对大家产生了浓厚的情感。虽然已经相隔五十多年,至今我还能叫出他们每一位的名字,记得每一张可爱的脸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下午四点钟开始训练至六点半结束,周日上午半天训练,寒暑假住校集中集训。这是体校日常的训练作息制度。在规范的管理和科学训练中,所有队友们的乒乓球技术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为了加强文化课学习教育,做到学习训练两不误,我们部分人被体校安排到了南山路小学就读。达到了学习,训练,食宿一体化的目的和要求。作为市级代表队运动员,我们也肩负使命,经常深入学校,工厂,乡村,进行乒乓球普及,辅导和表演。同时也积极参加省市区县举办的各类赛事,就这样不断在实践中接受锻炼和考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日月星辰,时光流转。这样的训练生活周而复始,既平淡又艰辛更富有意义。稍微用心观察就会发现,体校的基础设施也在悄然的发生变化。新的训练场馆和运动员宿舍拔地而起,体育设施应有尽有,功能齐全,面貌一新。二楼的乒乓球馆宽敞气派,十二张崭新的乒乓球台齐整摆放,蔚为壮观。郭泉生教练年轻俊朗温文尔雅,他曾是青海第一代专业乒乓球运动员,技术水平高超,教球经验丰富。作为主教练,他对所有人的技术打法和特点进行分类,制定不同训练方案,积极组织学习新技术“弧圈球”在短期内使所有队员都能够使用这种技术武器,在球场上冲锋陷阵。他提倡和制定了许多新的训练方法和技术理念,使全队训练水平和比赛能力都得到了大幅提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随着经济逐步改善,西宁市体委对体校的投入也不断增加。我们亲身感受到了许多变化,诸如给每位队员报销汽车月票,训练课间发放蛋糕,饼干,水果等食品,以补充体力和能量,统一发放运动服装,鞋袜等。考虑到我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为了给大家补充营养。体校专门拿出资金,在西大街高档饭馆包订午餐,十菜一汤,荤多素少。在哪个贫困年代,能够想吃啥就有啥,享受高标准伙食待遇是不敢想象的。这是市体校领导对我们青少年充分关心和爱护,体育少年在哪个时代既幸福又幸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在市体校的岁月可用“无忧无虑”来形容,因为还懵懂的我们不谙世事,除了训练,学习就是玩耍。多年以后球友们相聚,谈论最多感触最深的,仍然是那段激情岁月。学会掌握了乒乓球新技术令人欣喜;比赛中取得胜利令人兴奋;供应充裕的伙食令人感到幸运满足;小伙伴们课余时间嬉戏玩耍令人愉悦……我们在欢快中共同度过了金色的童年时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五十年的努力,几代人的付出,结出了累累果实。而今仍有许多出自体校的人活跃在乒坛,有的仍然在赛场搏杀争金夺银,有的辛勤培育乒乓幼苗,开枝散叶桃李满园。长达半个世纪中,市体校乒乓球队有三百多人学艺圆满,满怀志向的走入了大学,走向了社会,奔向了全国各地。由于有了西宁市体校的锻炼学习成长经历,培养出了坚韧不拔的意志与拼搏精神,许多人在各自工作生活领域崭露头角,出类拔萃,成绩斐然。郭泉生教练像老鹰一样,培植,抚养,放飞了一批又一批雏鹰。弟子众多,桑梓满园。他老骥伏枥,退休后继续在青海省乒乓球协会发挥着积极主导作用,至今仍在为青海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和普及发挥着余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撰写此文时,我的心情是复杂的,回忆触动了不少内心的情愫。有几位我尊敬爱戴的老教练已经离去,在此缅怀致念。在璀璨光辉的乒乓旅程中,无论在市体校还是在省专业队,我有幸得到了几位教练的精心培养与呵护,得到了队友们的关心与陪伴。这段时间的收获和感受,影响并左右了我的大半生。人生需要回忆,需要再次走进当初的起点,去找寻自己的爱与恨,情与怨,成与败以及动力和勇气之源。因为,回忆是另一种人生旅行。久远并且清晰的记忆,是金子也换不回来的。在此文的最后,我向精心培养、帮助我实现乒乓球梦想的教练员,所有球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