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观影人生

轻舟扁鹊

<p class="ql-block">  有一部意大利影片《天堂电影院》,1988年上映后屡获殊荣:奥斯卡和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戛纳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大奖等。影片讲述了西西里岛的一个小男孩,因为喜欢电影,他与电影院的放映师建立起亦师亦友的感情,而放映师也在小男孩的人生旅途中充当了引领者的角色,并在死后留给他30多段电影剪辑胶片,而这些胶片既是他们之间趣事和友谊的见证,同时也是小男孩实现梦想的起点……。它不仅是一部温馨感人的电影,从中更是见证了电影的文化魔力。</p> <p class="ql-block">  今年我六十岁,妥妥地一个60后。在一个小型音乐会上,当乐队温情演奏了“Cinema Paradiso”小提琴协奏曲目后,几十年来我看电影的趣事像电影一样一幕幕回放开来。</p> <p class="ql-block">  上小学的时候,恰是文革期间,那个时候是不存在花钱买票去电影院看电影这回事儿的,放电影这事儿都是大人们的单位组织安排的,所有人免费观看。可是,在哪儿什么时间放什么电影全靠小道消息。有时是在单位礼堂,但大多数情况是晚上在露天操场之类的空地支起一块银幕,银幕的正面和背面都可以观看,只是在银幕背面的观众看到的影片里的人物都是左撇子:)一般都要在开始放映时间前,早早地去占位,如果去晚了,不是挤不进礼堂就是得在银幕背面找空地儿,再不然,就得爬到能看到银幕的树上或墙头上。放暑假的一天,听说首钢礼堂要放电影。我们一帮小孩儿从上午到下午一直打听着、等待着放映的确切消息,一整天如热锅上的蚂蚁,亢奋与焦燥不断地来回切换着,直到夜幕降临后,一传十十传百,说:快去大操场吧!一会就放《夜战白桥》。至此,小小的心灵死心塌地地失望了。反复搜寻那段儿时的记忆,除了泉涌般出现的无数次“夜站白瞧”,也影影绰绰闪现出当时看过N次的《平原游击队》、《卖花姑娘》、《列宁在1918》等。在那时,不论时间地点、不论什么影片,也不论这部电影之前已经看过多少遍,只要是能看到电影,那就是我们欢天喜地的天堂。</p> <p class="ql-block">  文革结束禁固一朝被打破,中外新老电影百花齐放,《东方红》、《洪湖赤卫队》、《冰山上的来客》、《甲午风云》、《王子复仇记》、《摩登时代》、《百万英磅》……目不暇接。电影院恢复了正常,按场次卖票放映预先排好的电影,可是对于我来说并没有因此实现观影自由。在尚且温饱之时就花钱看电影也太奢侈了吧!于是逃票看电影就成了我偷着乐的观影天堂。那时的电影院都是一个能坐几百人的放映厅。最初的办法是在一开始检票人多拥挤时顺着有票的人群混进去,这招儿很快就不灵了。后来就专门挑选已经上映了有一段时间的电影场次,在电影院外等到放映进入后半场,这时把门的检票员也都懈怠了,瞅准时机悄悄溜进放映厅,运气好的话能在昏暗中发现空着的座位,不然就得站到两侧的过道上看完电影。散场后,赶紧躲进厕所,等第二场开演,再从头把电影的前半部分补上。记得特别清楚,印度电影《流浪者》就是这么看的。那个时期最为得意的免费观影却与我无缘,那是要凭走后门搞到赠券入场,放映的电影是所谓内参影片,如1977年的《叶塞尼亚》,这在当年是花多少钱也买不到票的。</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80年代译制片风靡一时,《简爱》、《佐罗》、《大蓬车》、《苔丝》、《追捕》等影片异彩分呈,甚至配音演员都成了明星。我18岁,在四川的一个山沟沟里的大学的子弟学校迎战高考。大学里每周六在教学楼露天广场为师生免费连续放映二部电影。高考在即,每周牺牲一个晚上的学习时间去看电影,就算家长次次都会批准也不敢每每放纵自己呀,必竟考上大学,才是天堂。还记得日本电影《生死恋》,爱情片儿,栗原小卷主演,心仪已久啊!我百般申请终究没有求得一家之长的恩准。饕餮盛宴我却没能上桌儿,这事儿记了一辈子。多年之后,我突然悟到,当时被阻止并非完全出于高考,大概率是因为青春期+爱情片儿的缘故。</p> 上了大学,我很快就不满足于电影院里放映的片子了,恰逢此时“录像厅”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祖国大地,在这春笋里绝不放映电影院里放的电影,放映的是以往获奥斯卡的欧美著名影片,还可以看到大量打擦边球儿的港台片儿,越是深夜放的片子越是过瘾。我可以断言我们班上的男生就没有没去过录像厅的!一个夜晚,我和班长二个从录像厅里出来,走在回学校路上,边走边争论着刚刚看完的电影里的插曲,我坚称“请跟我来”最好听,他却一直在说服我 “酒干倘卖无”才会被传为经典。对,是《搭错车》。电影特别好看,不幸的是我俩已经错过了搭乘回学校的末班公交车,只能夜幕下徒步走过小半个北京城才回到学校。 工作了,成家了,一步步实现了观影自由。就算工资3、4百时,也会花20元去买《人鬼情未了》光盘来看,然后迷上黛米•摩尔,就搜罗能搜罗到的她主演的所有影片来看。任性! <p class="ql-block">  说到买电影光盘,就不得不说一下《刺激1995》,在电子市场看到这张光盘时,我并不知道关于这部影片的任何信息,之所以决定买下来,完全是因为光盘上的中文片名。可回到家看了三分之二,哪里有什么刺激的呀,全是监狱里的苦难磨难,直到影片的最后十分钟,主人公在暴雨中展开双臂伸向自由天空的那一刻,巨大的刺激终于来了,这是滴水穿石熬到穿通穿透那一刻的震撼!于是,我认真把电影重头又看了一遍。故事经历了19年,影片让观者在2小时里与其感同身受。庆幸自己歪打正着与《肖申克的救赎》不期而遇。</p> 那几年,我陆陆续续买了有上百张鱼龙混杂的电影光盘。之后,大浪淘尽留下了属于个人的珍品电影集,如《傲慢与偏见》、《情人》、《狂琴难了》、《闻香识女人》等等。每当我闲暇寂寞时就随意抽取一部随时进入观影天堂。 <p class="ql-block">  网络普及后,影片资源达到“只有你想不到,没有找不到”的地步,随着观影在数量上的无限满足,我对影片品质和品位的要求却越来越高了,也因年岁的增长,故事片电影里人的各类故事已很难轻易打动我、感染我。看一部觉得似曾相识,再看一部也是没能带给我以美感。一次偶然,我看到了奥斯卡2003年最佳纪录片《迁徙的鸟》,影片以鸟类的觅食、求偶、迁徙等生活习性谱写的一首关于飞翔的自然抒情诗。影片中群集的羽翼带着我一次次掠过高山和大海,唯以天空为永恒的港湾。从此打开了所谓的大千世界,从美丽而神秘的《蓝色星球》系列到被赞誉为哲学纪录片的《天地玄黄》,我开始热衷于纪录片电影。在纪录片里让我领略各种自然天成、各种人的各种行为、各种的和谐、各种的冲突…并每每自问:我该如何自处于世?奇怪地是电影院从来不放映纪录片,只好自己置备投仪影+音响=家庭影院,然后,就是播放一个片子把自已置身其中、身临其境……</p> 观影的天堂,归根到底在于经得起时代变迁的电影作品。我在观影的生命时间里,是以银幕为窗,经历真实中曾与不曾的故事;充当现实里能与不能的角色;共情平庸里该与不该的情愫;陷入身不由己的美丑善恶。观影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娱乐,还是文化与艺术与社会与美的启蒙和熏陶,在影片和我、和我的愿望、期待之间,建立起不容割舍的关联,观影无疑是我人生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