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时光漫卷书页过,最是阅读留余香”。为进一步激发教师教育智慧,以阅读改进教育教学,以读书促进专业成长,全面提升教师的文化底蕴和师德修养,张衡街小学综合组教师利用假期阅读了多本教育著作,并共同分享了读书心得。</p> 分享人—王玉丹 <p class="ql-block"> 利用暑假时间,再次翻阅了布鲁斯•乔伊斯等所著的《教学模式》一书。书里面的内容晦涩难懂,但不可否认每一次阅读都有收获。这次主要分享的是第10章:共同研讨法——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艺术。</p><p class="ql-block"> 作为教师,尤其是作为综合学科的教师,我们需要不断的引导学生,训练学生的各项思维能力表达,那么在所有的教学模式中,共同研讨法所带来的快乐是最为及时的。</p><p class="ql-block"> 共同研讨法如果单从名字来看,可能会理解为,群体性的一次研讨,其实,目前来说它主要包含两种结构体系:第一,(创造新事物)把熟悉的事物陌生化,帮学生用一种新的、更富有创新性的眼光来看待已有的问题、观念和结果;第二,(把陌生的事物熟悉化)将新的、不熟悉的观念变得有意义。</p><p class="ql-block"> 借用此种教学模式可以激励学生从多种新的角度去理解和感受最初的概念,提高个人和集体的创新能力。</p><p class="ql-block"> 当然共同研讨不是放任学生自行讨论,而是需要教师由浅到深的不断引导,引导学生产生新的创新事物,我们可以按照如下6个阶段来进行培养:描述现状——直接类比——拟人类比——简明矛盾——再一次直接类比——重新审视最初的任务。</p><p class="ql-block"> 教师启动程序结构,学生会对此做出一些开放性的反应,创新原则也就逐渐受到支持。其次,在鼓励学生开放性、非理性和创新性表达的同时,教师有必要做出示范。最后,根据学生的一系列反应,选择有助于学生拓展思维的类比。</p><p class="ql-block"> 创新我们常常提起,思维的改变常常是抽象的,如何真正达到创新的目的?真正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共同研讨法的教学模式,可能是我们能够深入研究的一个话题,是能够达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p> 分享人—刘青禾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五章 从开展活动到任务驱动第一节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核心任务要紧扣教学目标</p><p class="ql-block"> 有教师曾经这样形容课堂上开展的活动:“迷迷糊糊地来,热热闹闹地做,糊里糊涂地走。”</p><p class="ql-block"> 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连教师也不清楚为什么要设计活动,不知道活动是否达到了预设的目标。教师尚且如此,学生就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p><p class="ql-block"> 书中说到,“动起来的课不一定是好课。”作者通过四个不同学科课堂上学生活动的场景,总结了课堂活动的几种常见情况,分别是:1.将微观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知识。2.通过开展游戏竞赛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参与度。3.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通过小组合作研讨展开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p><p class="ql-block"> 这些动起来的课虽然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和参与,比起以往教师一味讲解和机械灌输要好得多,但其设计至少存在两个不足:第一,教学活动设计局限于知识点的学习;第二,教学活动设计不足以引发深度学习。</p><p class="ql-block"> 那么,从落实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一节好课的标准究竟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作者认为:落实核心素养需要提升活动的质量。“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要获得这些综合品质,提供给学生的学习载体也应该是比较综合的内容。如果活动设计得比较小,就很难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如果活动比较零散、缺乏综合性,就不以为学生提供进行充分体验和探究的空间,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就容易流于形式,深度学习就很难展开。”就此,作者提出了“核心任务”的概念。“在落实核心素养的课堂上,教学设计的关键不是设计简单的活动让学生动起来,而是提升活动的品质和质量,要设计能驱动素养目标实现的、有一定难度和综合性的任务,要设计与真实生活紧密联系的、能激发学生持久思考和探究的任务,我们将这样的学习任务叫作“核心任务”。</p><p class="ql-block"> 为了帮助老师们提升教学活动设计的质量,作者又向我们介绍了美国教育评价专家韦伯提出的“知识深度”理论,帮助老师们设计出具备较高思维层级、具有一定综合性和挑战性、推动学生深度学习,促进核心素养落实的教学活动。 </p><p class="ql-block">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再思考,通过进一步聚焦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重新思考学科的价值和意义,思考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思考学生学习这些内容后的真实用途,从知识的迁移应用出发,从用所学内容解释、解决现实中的真实问题出发,重新定位、设计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根据核心养导向的教学目标,设计出与其相匹配的核心任务。</p> 分享人—杨小杭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看到 《清华附小的德育细节》这本书我被名字吸引住了,当我翻开课本的内容,感觉自己就像看到希望的光源,照亮自己前行的道路。初次读让我感慨万分,同时它给了我很多关于学生德育细节方面的启发。书中汇集了清华附小老师们在教育过程中的智慧和艺术,体现了教育的智慧、课堂教学中德育细节。以及家校联系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教学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老师奉献无私平等的爱;教育是一份枯燥的事情,需要老师用耐心去培育这些希望的“小树苗〞,教育是一门艺术课程 ,需要有一双智慧的眼睛,去发现孩子们心灵中最真挚的情感。教育是是一份平凡而伟大的工作,容不得半点的虚假。“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他们需要的是老师般的妈妈,而不是一个老师般的老师,教会学生知识很容易,但是教会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不容易。</p><p class="ql-block"> 想了这么多,其实只需要蹲下身子,给孩子一个温柔的眼神,一次面对面的沟通,一次暖心的问候那么走近孩子的内心,还会远吗?当学会放下身姿的时候,那么我们就和孩子已经走近了一步。时刻告诉自己不要让老师的头街束缚了自己前进的脚步!</p> 分享人—赵龙 <p class="ql-block"> 《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讲述的是:美国一位小学教师雷夫静心教育他班里的学生,使一届又一届平常的学生成长为一批批的人才。</p><p class="ql-block"> 书中雷夫老师说,“这年头,大多数的教室都被一种东西控制着,那就是‘害怕’!”的确,教室里老师害怕:怕丢脸,怕不受爱戴,怕说话没人听,怕场面失控……然而学生更害怕:怕挨骂,怕被羞辱,怕在同学面前出丑,怕成绩不好,怕面对老师的盛怒…… </p><p class="ql-block"> 要想教室成为学生温暖的家园,我们就应该像雷夫一样,要懂得决定教室的尺度就是我们教师自己,要用自己的面貌来改变教室的内容,要用自己的气度来提升教室的容量。我们的教室要摈弃害怕,建立信任,老师要“做孩子们可靠的肩膀”。</p><p class="ql-block"> 在本书中,我看到了雷夫老师点点滴滴的有益的做法,也看到了在他眼里,学生都是可爱的天使,雷夫老师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从本质上来看,这是因为他有爱心,有一颗热爱儿童的心,他是真正把自己的学生放在心上。爱是教育的根本。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有高低,但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心不能有高低。</p><p class="ql-block"> 当读过这本书后,我想让自己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方式与课堂管理,尤其是面对班里的学困生,多鼓励,多肯定,看到一点进步及时给予表扬,逐渐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让学生信任的老师,让他们成为充满自信又快乐的人。</p> 分享人—赵书兰 <p class="ql-block"> 《教育从爱开始》虽然没有感人肺腑的的事迹,但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这本处处洋溢着爱的书籍所散发出的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p><p class="ql-block"> “爱”一词最为广博而深奥,但在每个人爱与被爱的生活中,它显得又是那么单纯与具体。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为它无影无形,所以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它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成为了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如教师对学生的爱,如此平凡,但能让学生深深地感觉到。</p><p class="ql-block"> 我认为“教育,从爱开始”意味着教师要做孩子心中的明灯,照亮他采拮知识的路途,做孩子人生的航标。</p><p class="ql-block"> 我们要把温馨的话语送给孩子,把热情的鼓励送给孩子,把无私的关怀送给孩子,让孩子时刻感受到老师的爱.让教育从爱开始,让爱在教育中传递!</p> 分享人—黄硕 <p class="ql-block"> 暑假期间阅读了《教育走向升本》一书,我获益良多,郭教授在书中的上篇的引子中介绍到,他是通过以一个低年级成功的教育实验改革实验,作为引发思辨的源点,真实生动地阐述了生本教育体系。生本教育体系似乎开创了新的教育思路即让学生处在真正自主的状态中,学生的潜能得到激发,学生的天性得到发展,学生的收获像鲜花怒放。“我们把这样的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和教学,称为生本教育体系。”随后,提出了"各个年级都行吗?”迫切疑问,继而通过大量的,真实的,鲜活的案例佐证这样的观点只要保持生本状态,只要不断开发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不是封闭它,只要始终保持情境的适度挑战性,只要让学生有适合其年龄特征的舞台,只要永远使学习带有与他们个体相联系的意义,在他们所认识到的越来越多的事物的比较和启发之下,他们的求知和表现的要求就会更为强烈。"</p><p class="ql-block"> 生本教育实验的目的是要让儿童取得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依靠儿童的内部自然来进行教育或教学。笔者认为,生本,生本,即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为根本,以学生的自我教育为根本,以充分发掘学生潜能为根本,以强力保持学生追求的天性为根本。生本教育理念的提出是对现行教育的深刻反思,是对人性回归的深切呼唤,郭教授作为“生本理念“的呐喊者,倡导者以及践行者,很是关注现行教育是否能够依据“人”自身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教学,他显然是教育改革征程中标杆,是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的“教育理想”的追随者:找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闹、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p> 分享人—苗亚辉 <p class="ql-block"> 教育的细节其实是一种教育的理念,也是一种善解人意的教育方法。把细节做到位需要用初心去坚守,用情怀去担当,用智慧去行动。</p><p class="ql-block"> 在读朱永通先生的著作《教育的细节》时,有三个词经常浮现在我的眼前:情怀、细节、坚守。</p><p class="ql-block"> 在朱先生的字里行间,我感受到的是一位父亲对女儿浓浓的爱意,对教育执著地关注和对教学行为的持续反思。朱先生虽不做教师多年,但对教育的热爱却始终不减当年,这份热爱透过他的文字表露出来,更让我看到了他对教育的那份情怀。</p><p class="ql-block"> 教育需要情怀,一个有情怀的教师在教学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初心不变。在朱先生的文字中我看到了很多这样的教师:有为学生积极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教师,也有固守自己教育方法的老教师;有做事刚正不阿、不留情面的“包青天”教师,也有为了学生的成长甘愿牺性自己的“包容”教师……无论是哪一种教师,无论他们怎样对待学生,怎样对待教育工作,都让我看到了他们对教育初心的那份坚守。要坚守这份初心,我们必须要让自己不断地成长,适应时代的变化,适应社会的需求,适应孩子们和家长们的要求,才能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p><p class="ql-block"> 教育的细节其实是一种教育的理念,也是一种善解人意的教育方法。把细节做到位需要用初心去坚守,用情怀去担当,用智慧去行动。</p> 分享人—刘元元 <p class="ql-block"> 心烦意乱时,不妨沉下心来,静心阅读。最近, 读到包祥老师的《教育原来如此美好》,燥热的心逐渐沉静。作者在书中述说到自己的教育理想:“抛却功利与浮华,真正去探寻教育的本质与真谛,把最人性、最美好的教育呈现给孩子们。”朴实无华,却打动人心。因为爱这份职业,所以爱每一个学生,然后一直发现爱,相信爱,传递爱,守候爱,创造爱。我想这大抵是包祥老师文字中传递的最美情怀。</p><p class="ql-block"> 我一字一字地品,一页一页地读,被作者的教育箴言打动了:爱是教育的生命底色,要爱每一个孩子,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珍贵的存在,这就是教育的美好。被这些饱含深情和富有睿智的语句所打动,我把自己深深融入书本,内心产生了一种分享自己教育经历及感悟的强烈冲动。</p><p class="ql-block"> 包祥老师在书中提到“教育,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重要的是保护孩子们的成长资源,包括健康的身体、好奇心、求知欲、自主性、自尊、自信和探索精神——孩子们持续发展的资本。”梦想,便是促进孩子持续发展的阶梯,它像一粒小小的种子,作为老师,要给每一粒种子充足的阳光和雨露,让每个孩子心中的梦想都萌芽、开花。</p> <p class="ql-block"> 教师共读,教育成长。</p><p class="ql-block"> 崭新学期,蓄力起航,我们将凝聚每一点力量,连缀每一次奋斗,身披星光,前行不怠,穿越山海,续写热爱,让我们共同心怀期待,一起追梦向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