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向来情深,豫你缘分。</p><p class="ql-block">可能是冥冥中要见你,因此不顾一切向你奔去。此次出行,缘于酒后和朋友的真性情,说走就走。清醒时觉得太草率,因此情绪不稳定,时而豪情勃发,时而郁郁寡欢,感谢四位好友的包容和理解,谢谢你们!</p> <p class="ql-block">君子一言,驷马难追。</p><p class="ql-block">8月13日早晨,我们出发了。五人一车,只为豫见。我很荣幸负责路线规划,计划三天行程,三个地:开封,洛阳,老君山。出发永远是快乐的,有意义的事,虽然星辰和大海的门票很贵……</p> <p class="ql-block">(一)开封</p> <p class="ql-block">人类的第一行脚印,是踩在湿漉漉的河边的。这句话,道尽了水为生命之源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黄河穿开封而过,这也是开封作为历史名城的源因。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北宋的时汴京(汴梁、东京)那是家喻户晓,至于之前的历史,恕我不能说明白清楚,所以游开封的目的很单纯,只为穿越千年,感受宋朝的繁荣盛况。</p><p class="ql-block">时间仓促。去了两个地,开封府和清明上河园。见了包青天的三铡(见照片),意外的发现了自己的浮浅,原来开封府尹不只包公,还有范仲淹、欧阳修、苏轼、寇准等北宋名臣鸿文。</p><p class="ql-block">讲个故事吧。</p><p class="ql-block">1057年,北宋的那一种科考,大概是史上最热闹非凡的一次科考了。这一年蜀中眉州的苏洵带着大儿子苏轼、小儿子苏辙进京科考,两儿双双高中进士,从此宋代文坛两颗举足轻重的新星升起。或许是因为苏轼的光芒太耀眼,让世人忘记了这场科考的其它几个重要人物:主考官欧阳修和害得苏轼失了状元之位的曾巩。与20岁的苏轼首次进京赶考不同,此时的曾巩已是38岁,前几次的失利让他倍受打击,这一次主考官是恩师欧阳修,他的机会总算是来了。然而事实上,当年的科考是匿名,欧阳修根本无法判断哪个是自己徒弟,于是当他拿起苏轼的文章时,本该给他第一名,却误认为是这是曾巩所作,为了避嫌给了苏轼第二名。于是这一场高手如云的科考中,状元竟是才华并不算出众的章衡,苏轼和曾巩都屈居为普通进士。</p><p class="ql-block">此处声明一下,我的性格慢,每每和朋友出行,总是让人等待。边走边看,边看边拍,边拍边思,边思边查,饶是这样,也觉得水过地皮湿。哎,怎一个慢字了得,痴人一枚。</p><p class="ql-block">说说清明上河园吧。</p><p class="ql-block">除了让人隔空感受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名画)的魅力,如今的园子没有一点看头,东京梦华的演出门票贵得要死,不看也罢。</p><p class="ql-block">最后,也许是我的身份和地位太卑微,两个地方的景点是纯商业模式,唯利是图,宰人毫不讲情面,一品楼的饭菜真难吃,服务员态度极差,让人作呕。去洛阳吧,连夜去了洛阳,感谢木子订的民宿,经济又舒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洛阳</p> <p class="ql-block">尽信书则不如无书。</p><p class="ql-block">有人说:“如果你想了解三百年的中国,请到上海;如果你想了解五百年的中国,请到北京;如果你想了解三千年的中国,请到西安;如果你想了解五千年的中国,请到洛阳。”</p><p class="ql-block">河南情结还缘于我学过的叶文玲的《洛阳诗韵》。中原忆,最忆是洛阳……洛阳古,白马寺;洛阳美,国色牡丹;洛阳绝,唐三彩;洛阳奇,龙门石窟。</p><p class="ql-block">验证了一番,觉得作者言过其实。主要是白马寺早己不在了。</p><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是真的雄壮,惊艳。厚重的历史文化让我感受到了自个的渺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以致于我又一次掉队了,沉迷其中,不能自拔。</p><p class="ql-block">朋友说,如果有机会,他会独自一人再来龙门,把每个石窟细细端量一遍,这个想法我也有。</p><p class="ql-block">卢舍那,遇上你是我的缘,向来情深。</p><p class="ql-block">龙门二十品,魏碑真容,奈何缘浅。</p><p class="ql-block">龙门山香山两山对峙,伊水中流,龙门石窟的大量就在龙门山上(也叫西山石窟),隔河的香山有香山寺和白园。</p><p class="ql-block">香山寺未去,白园值得一去,第一次见到了大诗人白居易的坟冢,也凭吊也缅怀。再抄抄诗吧:</p><p class="ql-block">吊白居易</p><p class="ql-block">唐·李忱</p><p class="ql-block">缀玉联珠六十年,</p><p class="ql-block">谁教冥路作诗仙。</p><p class="ql-block">浮云不系名居易,</p><p class="ql-block">造化无为字乐天。</p><p class="ql-block">童子解吟长恨曲,</p><p class="ql-block">胡儿能唱琵琶篇。</p><p class="ql-block">文章已满行人耳,</p><p class="ql-block">一度思卿一怆然。</p><p class="ql-block">白马寺的历史值得去了解,去品读,但现实已面目全非。中、缅、泰、印四国佛教建筑,不伦不类,只是骗人钱的。</p><p class="ql-block">洛阳比开封厚道多了,事实证明,越是缺真文化的人越势利,洛阳善待了我,虽然我们素昧平生。洛阳三绝之一的洛阳水席也尝了,味道还行,也许是感情因素吧,继续走吧,去老君山瞧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老君山</p><p class="ql-block">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p><p class="ql-block">比起自然风景,更喜欢历史人文,如果能将两者结合,那便完美了,比如泰山、庐山、终南山、长江三峡。老君山历史人文差多了,但风景的确不错。</p><p class="ql-block">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p><p class="ql-block">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p><p class="ql-block">门口的对联主打的就是道家文化。老君山文化就是老子(太上老君)文化,仅此而已。老子归隐处是在这儿吗?我又开始思考、查资料……</p><p class="ql-block">司马迁《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因而人称老聃,曾做过周王室管理藏书的史官,后来隐居不仕,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后“莫知其所终”。2500多年前,老子离开洛阳,出函谷关向西,之后再也无人知晓其下落。《史记》笼统地说他西出函谷关,不知所终;《后汉书》提出了“老子化胡说”,认为他到西方教育胡人去了,并且后来成了佛,这都给后人留下了谜。</p><p class="ql-block">孔子对老子的评价(略)</p><p class="ql-block">尹喜与老子(略)</p><p class="ql-block">一谈文化,话太多,打住。</p><p class="ql-block">老君山是秦岭余脉八百里伏牛山的主峰,海拔2297米,称为人间仙境,“秀压五岳、奇冠三山”,是当代作家李准游玩老君山时给出的评价。</p><p class="ql-block">是有些夸张,但游完老君山不后悔。门票100,有一级索道,中天或云景索道二级索道峰林索道(可带返程)。</p><p class="ql-block">仁者乐山,登高壮观天地间。李白的诗句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在召唤,老君山雄浑、险峻、灵秀、幽静于一体,不愧为“天下第一奇山”。</p><p class="ql-block">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p><p class="ql-block">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p><p class="ql-block">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有人说:“人生至少有两次冲动,一场奋不顾身的爱情和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p><p class="ql-block">旅行结束了,思考还在继续,旅行的意义究竟是什么?</p><p class="ql-block">“一个人的行走范围,就是他的界。”旅行是一场感动,一场旅心,一场修行。走出去是为了走回来,只有清楚世界的方位,才能找到自身的定位。当跋涉过岁月与山河,旅行成为身体和灵魂的一部分后,你会发现自己想要什么样的风景,什么样的生活,继而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找到自己最舒服的状态。那时,你已找到归途,找到自我,找到心安之家了;那时,你已懂得善待自己,成全自己,成为自己了。这些也许就是出发的意义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