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是改革开放后,人们普遍开始感兴趣的东西。其实,长城没那么神秘与深奥,它不过是人类社会争权夺地的必然产物,是宣示主权、武力防卫的一道屏障。<br> 长城始于商,兴于周,盛于春秋。战国,长城趋于完善。秦一统后,拆除了诸侯国之间的长城,连接了秦国、赵国、燕国的拒胡长城,形成了临洮至辽东的外长城防线。汉立,进一步扩大疆域,延伸长城,自吉尔吉斯斯坦奥什城,到朝鲜鸭绿江北岸。越千年,历朝历代及割据政权,皆以筑长城为国防首务。而有明一朝,筑就了甘肃嘉峪关至辽宁丹东虎山的九边长城。<br> 长城的雏形是沟堑、壕垒,逐步由兵堡、哨墩、烽台勾连组合,连续排列,依山河之险,筑墙为障,置隘口,立兵营,形成一条长长的军事防御工事。<br> 由此,在四千年的华夏大地上,长城纵横百道,此起彼伏。如今遗存的有楚、齐、秦、汉、魏隋、北齐、金、明、清等长城,其中比较规整的是明长城,它定格了今天的“万里长城”。<br>一、明朝长城防御的军事思想<br>1.明朝初期的长城防御是战略性的<br> 明朝建国后,战后的180万军队需要安置和重新布防。为了减轻朝廷负担,减少国家的不安定因素,以及更好地捍卫国家政权,朝廷将一半的部队派遣到边界地带驻扎,特别是在北方,沿着前代长城布置了重兵。明朝军队实行卫所制,耕战结合,自给自足,既减轻了朝廷的负担有保证了部队的稳定。<br> 针对残元及北方的少数民族,明朝设置了两道防御线,一道利用汉外长城,一道利用北齐总秦戍长城。<br> 汉外长城在敦煌至鸭绿江一线,经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河北至辽宁,这是外围防御线,在此区域内设立卫所,建立城镇,构筑营寨。在此区域外,甚至更偏远的地区,利用沿边归附的民族,设置了一些自治卫所,协助守边。<br> 北齐总秦戍长城在大同至山海关一线,经山西、内蒙古、北京到河北。这是内防御线,是战略纵深防御。利用这道长城及山险,也设置了大量的关隘、兵堡、营寨,驻防了大批的军队。<br> 当时的老长城大部分颓废,明朝以把守隘口为重点,维修、增加烽火台、兵堡,依托长城建立戍守系统、屯兵系统、传烽系统、军需屯田系统。虽然防御设置简单,但明初政通人和,清正廉明,士气高涨,边疆地区不但平和,经济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时期的军事思想是进攻为主,顺则抚,逆则剿。<br> 在管理边军方面,仍然采取了藩王守边的套路。但朱元璋吸取了历史上藩王拥兵自重的教训,分封的藩王没有地方行政、财政的权力,而是三权分立,即朝廷负责军官任免及调兵,地方都司负责后勤及兵籍,藩王只负责领兵打仗。这样互相制约,既能保家卫国,还防止了一方诸侯做大,提高了军队对朝廷的忠诚度。<br> 由此,明朝依托前代长城,在长城内外设置大批卫所,派驻藩王据守,确立了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性长城防御军事思想。<br>2.明朝中后期的长城防御是战术性的 <br> 由于明朝的政治中心北迁,随着朵颜三卫的自治,特别是“土木之变”带来的恐慌,以及残元和边外民族的军事崛起,明朝的长城防御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长城的防御重点开始由区块转移到长城全线,从综合的战略性防御转变为单纯的战术性防御。<br> 长城防御思想的转变,明朝开始对长城进行大幅度的调整和重筑,在东起鸭绿江虎山,西抵嘉峪关,修筑了连续的长城防御线。并相继设立了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偏头关(也称山西镇或三关镇)、延绥镇(也称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也称陕西镇)、甘肃镇等九个边防重镇,每镇设置总兵,分段管理。由此,形成了宽约百里、长约万里,总兵力90万左右的长城防御带。<br> 这期间,为了提升长城防御功能,弥补长城空缺,开始重新勘察长城走向,舍弃前期的不合理长城段落,充分利用河川山险;并大力改造城墙构造,加高加厚,推广砖墙,设置墙台敌楼;重点优化关隘防御,增建营寨、兵堡;组建烽台、墩拨、夜不收侦查及信息系统;开展军民联防,巡逻、瞭望、防守、形成出击联动。<br> 同时,将边军的卫所制逐渐转变为营兵制。营兵自成防御体系,一般以防御区域命名,促进了边军的专业性、机动性,提高了战斗力。营兵平时以屯田、修缮长城、练兵为主。明朝后期,其边军营兵的战斗力甚至强于京城的三大营。<br> 当然,明朝的长城防御思想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时期,随着帝王的更迭、边外民族的盛衰、大臣的作为、国家的财力,都影响着边防建设与发展,影响着边界的安宁。如朝廷在沿边府县的预算中,就有对边外民族救灾及恩抚的列支;隆庆时期与边外的和平贸易往来;为加强护卫明陵增设了昌镇;为抵御满清将山海路提升山海镇等等。<br> 特别是随着政治变化、战争形势及防范对象的不同,边界在调整,长城防线也在移动。防残元,分封塞王守边,形成明王朝的北部边防,最远曾推进到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以西以北一带,如修筑在内蒙古丰镇市隆盛庄段的长城;防朵颜,防线内缩,形成内线长城防务,如内三关、蓟镇长城;防女真,防线进一步内缩,弃辽东,退守山海关及蓟镇一线。 <br> 未完待续,下篇《明朝修筑长城的时间梳理》。